搜索
罗秀东的头像

罗秀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6
分享

我记忆里的小学堂

每当我回到老家乡下的村庄,我都情不自禁地要对山脚下的那幢民房看看。那不是我的家,那是别人的家,但我也对别人的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在那家房屋的屋基上,曾经有过一所民办小学。

我就是在这所乡村民校里小学毕业的。那是三间破烂的砖混平房,天花板的中间掉得像肚兜,四面的红砖墙被漏下来的水淋得长满了厚厚的青苔,窗户只剩下木架,地面没有抹水泥,到处是一个个大坑或大土包。下雨天,教室里和外面都是一样明晃晃的,到处都是积水门口的土操场上连一个木篮板都没有。这样的三间平房,都是村民组里的群众大家筹资筹材料出劳动力自建起来的。

三间平房,两间做教室,中间稍小的一间当办公室兼休息室,两间教室挤进六个年级的学生,就成了两个大班。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六年级一个班,两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班的全科教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都是一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兼任校长。上课的时候,一个年级上十五分钟,三个年级轮流上,没轮到的年纪就自习做题,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听高年级或低年级的课。

我们的老师,当然也是民办代课教师,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上过正规的师范学校,甚至没有初中毕业或者没有小学毕业,有的还兼职做道士先生或巫师。他们不是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聘任的正规教师,他们是自愿去当老师的。他们没有薪资,他们的报酬,就是学生们交的学费。学费不一定是现金,可以用农产品这算成学费。虽然不多,但能一次性交齐的学生也不多。所以放学以后,老师们还要到每家每户去收欠下的学费,如果不去收学费,老师们家里就可能无米下锅。很困难的学生家庭,可能上门催十次八次都交不齐,老师们也没办法,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只能把家里的地全都种好,把能养的牲畜都养好,所以老师们每天一大早得先起来割一背篼牛草或者挖几锄地再到学校上课。当然,学生们也是一样,一大早起来,先干一两个小时农活再去上学。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两个教室挤不下了,又招了一个年轻的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把办公室腾出来当教室,两个班拆成三个班,因为越到高年级,学生越少,所以把五六年级合成一个班挤进了中间的小教室,老师们上课休息办公都在各自的教室里。

到了冬天,每个学生还要筹集煤炭或干玉米芯,作为取暖的材料。每间教室的讲台旁边,都有一座用烂泥和石头砌成的煤灶。下课的时候,大家就围着煤灶挤着转圈圈,通常都是力气大的几个学生才能烤着火,像我这样的小个子,只能坐在座位上戳手心或哈热气暖暖手,让收能保持最低的温度可以握笔写字,大部分学生的手都被冻得又圆又透亮,脚上脸上鼻子上耳朵上都长了冻疮。

我就是从这样一所乡村民办小学走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并非大部分的乡村孩子都能像我一样,能在离家很近的村庄里读书,就算是民办学校,也不是每个村庄都能办得起,我们是得益于村庄人口较多得优势,大家合力才办得起学校。我在更边远的乡村看到过更简陋的民办学校,只有一间茅草盖土胚房,甚至只有三面墙,前面没有墙壁,既算是大门,又算时窗户,里面几根木头搭成的课桌和板凳一目了然。那些更偏远的人口较少的村庄,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我们学校里,就有很多临近的村子里来的学生,他们每天都要走过十几里的山路来上学。

八十年代,正值我国最后一波生育高峰中成长起来的大量学龄儿童。因为经济条件的落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有很大一部分乡村孩子都是在这样的乡村民办学校里接受教育。是无数的乡村民办学校代课教师在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乡村孩子,默默地耕耘着偏远乡村里千千万万个希望。在那种条件下,能完成小学毕业学业的学生并不多,能上初中的很少,能读到高中的就屈指可数了,上大学,那是既遥远又高不可攀的梦想。所以,我立志要成为我们小学和我们村庄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这个梦想激励着我一路坚持前行,勉强圆了我的梦想,完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学业。虽然能从这样的教学环境里走出大山的孩子屈指可数,但正因为这些屈指可数的孩子,带给了大山里孩子们希望,就是这样的无数个乡村民办学校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从一滴一滴的雨露,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最后汇聚成浩浩荡荡江河,灌溉曾经滋养过他们的故土,他们又把从外面的世界里学到的广博的知识带回了无数的乡村。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民办教育的兴盛,得益于千千万万的默默耕耘的乡村民办学校代课教师。直到现在,他们的付出和功勋都还影响着中国广大的农村。虽然国家对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教师队伍的投入不断加大,每年会招考很多特岗教师,但是愿意到边远乡村学校里的任教的老师,很多都是当年从乡村民办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都是民办代课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或者说他们曾经的老师都是乡村民办学校的学生。中国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兴盛,都继承了曾经的乡村民办教育的衣钵。

乡村民办教育的影响不止在教育方面,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干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服务于三农的技术专家带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曾经活跃在那些破烂不堪的乡村民办学校里,他们人生的记忆里都有一两个或者更多的民办代课老师的身影。

那座曾经的校舍早已不见踪影,甚至连一片瓦砾一截断砖都找不到了,但她将永远矗立在我儿时的记忆深处,一刻也未曾模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