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向锋的头像

李向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1
分享

父亲其人

父亲今年虚岁刚好八十二,中等身材偏矮的个子,白净清瘦,轮廓分明的面庞,身材硬朗。父亲面相酷似奶奶。

  奶奶十六岁来到我们李家,那时曾祖父曾祖母四十多岁,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耕田糊口的小农家庭。奶奶前后生了三个孩子,父亲排行在三,大姑三岁便过早的夭折了,那时偏远的山区缺医少药,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时隔二年多,二姑来到这个世界,二姑身体不错,活泼可爱,在某种程度上抚慰了奶奶心中的伤痛。二姑两岁多的时候,邻居的一位母亲抱着儿子来我家串门,把孩子放在炕上,这个孩子生龙活虎闹个不停,一脚踏在了二姑的头上,二姑从此受了惊吓抽搐不已,多方医治无效回天无力,悄无声息的走了。这是接连在奶奶的心头剜去两块肉呀!丧失双女之痛几乎要把年轻的奶奶击垮。

  父亲的降生似乎是老天对这个家庭的某种补偿,一家五口的生活就这样从新开始了。可是好景不长爷爷又卧病不起,患上了一种当时称作痨病(肺结核)的重疾,辗转治疗爷爷还是没有躲过死神的魔爪。

  当时父亲才刚刚一岁多,临终前爷爷躺在奶奶的怀里断断续续的说:“你往前走吧。”,这是爷爷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声音。邻居的爷爷抱着父亲为爷爷扛的魂幡,冷冷清清的丧葬队伍把爷爷送到了坟地。奶奶欲哭无泪,她的泪水早已流干了。

  此时的奶奶身上维系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二十几岁的奶奶可以再嫁,她有属于她的新的生活的自由,可是上有年迈的公婆,奶奶也不忍心给儿子找个继父,她更恪守“好女不嫁二男”这条古训,毅然的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一生一世,直到奶奶九十四岁无病而终。

 爷爷走后曾祖父是这个家庭的唯一的男劳力,曾祖父春种秋收,奶奶缝补浆洗维系这一家人的生计。奶奶咬紧牙关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荷。她没有文化可她坚信读书重于一切,为了供父亲读书,曾祖父咬咬牙,把全家赖以生活的一头健壮的耕牛卖了。为了父亲读书,奶奶来到大户人家为人家做针线活,挣点小钱贴补家用。

父亲非常懂事,节衣缩食发奋苦读,以优异的成绩从高等小毕业,升入了河北丰宁初级中学。奶奶常说“穷家富路”,告诉父亲该花的钱不能省着,开学了奶奶把半年的生活费用一针一线的缝进了父亲的口袋,目送父亲远行。放假了父亲把钱又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孤儿寡母此情此景,让做母亲的心酸不已泪如雨下。奶奶不知道,父亲是一边读书,一边为学校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以此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初级中学毕业父亲不辜负母亲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承德师范学校,这在当时,我们那里的十里八村,的确是让父老乡亲刮目相看的事情。

  父亲毕业后分配到了河北承德丰宁的高寒坝上,特殊的环境磨炼了父亲的意志,坚定了父亲献身坝上教育的信念。父亲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青春的朝气和才气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坝上地区民风淳朴,厚道待人。生了二弟以后母亲带着二弟去了坝上,在生活上得到了善良的父老乡亲胜似亲人的关怀,东家大娘送米,西家爷爷送面,前院的大伯送来了水灵灵的蔬菜,后院的大婶子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猪肉。一个个敦实的身影,一张张善意的笑脸,一句句暖心的话语让父母情动于心没齿难忘。

  几十年后父亲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有生之年,到他到他的第二故乡走一走看一看,五年前的一天,年迈的父母买了几十份礼物乘车来到了鱼儿山镇山咀村,东家走西家串,当年的学生已经当了爷爷,那时的房东因病在父亲下垻不久就已经离开了人世,村头的老榆树已经荡然无存。此次故地重游让父亲感慨万千!

 父亲工作一向严谨求实,作为基层的农村小学的校长,要求老师做到的他首先做到,早来晚归风雨无阻,为此母亲经常抱怨你是不到天黑不回家,学校离开你就不能转了。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一笑了之。父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师资,教师都是从回乡初中高中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的老师激情充沛往往缺少教学经验,父亲是业务的行家里手,他的工作重心就是听新上岗老师的课,听课、研讨、指导,有时候到了子夜时分还不休息,在备、讲、批、辅、考各个环节更是一丝不苟。天道酬勤父亲所在的学校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总校的前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奖励证书装满了他的抽屉,但他从不以此自居。在我看来,小而言之父亲和他的同事是在为一方教育勤恳付出,大而言之他们是中国农村教育之脊梁,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教育工作者!他们肩负的是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父亲为人正直和善。八十年代初的一天,父亲去十多里外的总校开会,散会后在回家的路上,他意外地捡到了五百元钱,伍佰元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起码相当于父亲半年的工资,他深知丢失者的焦急与无奈,逢人便讲我捡到钱了,有丢钱的和我联系。失主很快找到了,原来是一个餐厅的老板,失主当即给了父亲一百元作为酬谢,父亲婉言谢绝。

  父亲的孝道人所共知。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一些人性的特质深入到父亲的血脉中。他深知奶奶生活不易,从来不冲撞冒犯老人,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奶奶有时候也是有小脾气的,父亲以微笑和沉默对待,奶奶爱打牌,逢年过节父亲便和母亲陪着奶奶打牌,用父亲的话就是输赢不重要,主要是让你奶奶开心。奶奶九十高龄卧床不起,父亲煎汤熬药,膝前尽孝毫无怨言。我和弟妹工作在外,伺候奶奶的重担全落在父亲的身上,父亲日复一日精心的服侍,一直到奶奶九十四岁合上了幸福的双眼。

  在教育子女上父亲做的有板有眼,为了从小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父亲规定每个孩子必须写日记、写仿影(练习毛笔字),他要每天批阅,毛笔字写的好的,用红笔圈出来。寒暑假要制定学习计划,并且张贴上墙,他为孩子们订《中国少年报》要我们认真阅览,到现在我对《中国少年报》里面的很多细节记忆犹新。我现在对文学小有爱好,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的教育有必然的联系。

 上学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还要翻越两道山梁,每逢雨雪天气,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不去上学,家长也似乎默许,对于我们是不可以的,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天下刀子也得去”。记的那是一个雪后的一天,寒风凛冽,苍茫的天地之间几个人影在雪野前行。

  父亲走在前面,我们踩着父亲的脚印紧跟在后面,一个雪窝可以埋到你的膝盖。到了学校汗流浃背,热气在头上升腾,一个个累的气喘吁吁。现在看看,当年那些有充分的自由的同学,大多过着原始的子承父业的居家生活。父亲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显的简单粗暴,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父亲为我辅导数学,我绞尽脑汁思考,还是不能达到父亲的满意,他气愤的拿起书劈头盖脸的打过来,为此事母亲还和父亲生了气。有时候,我们做错了事父亲要罚跪,这在当时让我们做孩子的感到非常难堪,在同龄的孩子面前感到很是屈辱。

  四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兄妹四人三个从事教育事业,大妹是医务工作者,兄妹虽无大的建树,都过着稳定衣食无忧的生活。这要归根于饱含父亲良苦用心的教育。

  父亲是平凡的,却有着平凡中的伟大!

  少小读不懂父亲这部书,读懂的时候已不在年轻。父亲这部大书字字句句、章章节节内涵丰富韵味无穷,隽永而含蓄。让你百读不烦,千遍不厌。父亲的勤恳、质朴、向上、敦厚的品质已经融入到家庭成员的血脉中。不是么你的孙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已奔赴工作岗位,孙女已经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骄傲。

  老父我们正踏着你的足迹毅然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