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学光的头像

刘学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26
分享

掘开黄金隧道的人们

   刘学光

                          一

 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位科学家,让自家种的小麦丰收,玉米高产。那样,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就会脱离贫穷。因而,很羡慕那些培育优良农作物的专家,时常在梦中与他们相见,看着他们那么用心那么勤奋,佩服得五体投地,告诉自己长大了一定做他们那样的人,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吃上好饭,过上好日子。

 记得自家的责任田,在父亲母亲精心管理下,始终是丰收的。父亲是大队会计 ,有文化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知道那里有好种子,首当其冲,第一个买回来种。乡亲都称我们家的责任田为试验田。那次,父亲为了玉米的新品种,跑了很远的路,向人家苦苦哀求 了大半天,人家才勉强卖了一些 玉米种子(烟单14号)。父亲如获至宝,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一口气骑车“飞”回了家。因为有了好种子,就意味着丰收。父母种田特认真,对待玉米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精心伺候。父亲把土地深耕耙平, 垒起 一道道长畦。母亲先是在长畦下的土沟里施有机肥 ,而后用手把玉米种子放到土沟里,隔段 距离放几粒,比较紧凑,比以前的种子距离近了,好像种下的是金娃娃,父亲在一边不时地讲着播种要领,一边把长畦和土沟抹平,玉米种子在雨后的土壤里开始孕育发芽。最初发芽的玉米苗是稚嫩的,像怯生生的婴儿。晨曦里,满身沾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煞是可爱。父母就会俯下身子 ,仔细地观察每一棵苗叶。看它们 是喜是忧,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冷还是热 。浇水施肥,除草打药,一丝不苟,把每棵玉米都挂在心上。玉米也很争气,茁壮成长,绿意蓬勃,威武挺拔 ,像飒爽英姿的士兵,整齐划一。老远看去,仿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的人,都看直了眼。乡亲们来取经,外村的农民也来考察,一时间,地头的草也给踩得光秃秃,小路也平坦了许多。父亲母亲成了讲解员,说着这个玉米新品种的各项优点:抗倒、抗病、抗旱等。人们盯着那又长又大的苞米棒子,连连称绝,叫好不一,可见这优良品种的魅力是多么神奇。收获的时候,一亩薄地,比以前多收了好几百斤。母亲 把玉米编起来,挂在院子门旁边,金灿灿的 ,喜悦映人 ,象征着丰收幸福的农家生活。 后来,知道这个品种叫紧凑型烟单14号。那时,在心里暗暗为研发这个新品种的人叫好,敬佩之情充斥着梦想和未来。

                      二

 少年时的梦想和疑问,让我去解开紧凑型玉米的神秘面纱。走过60个春秋、风雨兼程、锐意开拓的烟台农科院,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人才辈出,成果不断,为之赞叹。敲开玉米研究所办公室的门,于维忠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随后,戴着草帽、满脸汗水的袁所长从实验田也赶来了 。他们娓娓道来玉米研究所的前世今生和研发科技成果背后的辛酸和困苦。

  玉米育种,先后育出新杂交种20余个。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新品种烟单14号,具有高产、稳产、抗病、适宜密植等特点,从1980年开始推广后,首创亩产934.1公斤和60万亩单产达500公斤的高产纪录,累计种植一亿亩,获国家进步二等奖;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28895,、#65292,年最大推广面积11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4087万亩。

  什么是紧凑型玉米,其高产原因是什么?玉米品种按照其植株叶片秆夹角的大小,分为平展型(普通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中间型)3种。所谓紧凑型玉米,是指植株果穗以上叶片直立、上冲,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小于250,植株中部叶片比较长,而上部和部叶片比较短,整个植株形态呈“菱形”的玉米杂交种。

   紧凑型玉米之所以能高产,除了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外,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与其它类型品种明显不同的几个特点:1、株型紧凑,透光性好,光合势强。据测定,紧凑型玉米穗位以上叶的茎叶夹角平均为230左右,穗位以下的茎叶夹角平均为390左右,分别比平展型玉米小150合20左右。群体透光系数,紧凑型玉米在0·62~0·67,而平展型只有0·57左右、群体总光合势,紧凑型玉米每亩达20万——22万米,比平展型玉米高8万米左右。2、适宜密植,群体叶面积指数高。紧凑型玉米由于株型 紧凑,适宜密植一般高产田每亩4500——5000株,比平展型玉米每亩多1000——1500 株。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平展型玉米一般为3·5-4·0,而紧凑型玉米一般则在5·0左右最高可达6·0左右。3、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高。平展型玉米每亩生物产量最多在1200-1400千克,经济系数收获产量(如玉米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0·35-0·4,而紧凑型玉米最高可达1800-2000千克,经济系数0·5-0·6。

   紧凑型玉米育种是株型育种的一种,也是继承理想型的育种理论,通过改进株型已达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目的。紧凑型育种更结合玉米的生理要求,在株型选育的同时,结合选育其他有益的农艺性状,避免单纯的形态育种。1、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经过。紧凑型品种的选育,最早是从烟台地区开始的。烟台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夏播 玉米区,70年代中期单产就超过400公斤,以后向千斤过度时,遇到品种更换的困难,当地夏播生长期只有90天,原有早熟玉米种产量不高,难过千斤,换种晚熟种又难于成熟,这时便想到选用密植型种来解决夏玉米品种问题。密植型种不管早熟晚熟都能使用,而烟台市是水肥高产区,种植密植型种就更相宜了。于是我所于1975年开设了紧凑型育种的课题。当时并没有“紧凑型”这个名称,是我所把这个新类型的种名,根据形象命名为紧凑型种的,并规定了紧凑型种型 摸式,绘制出株型模式图,以期按图形育种。从此,开始了紧凑型育种工作。不但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还帮助各县育种单位选育。现在紧凑型种的命名,已经得到各地的认可。2、选育出的紧凑型品种。1977年,我所选育出第一个紧凑型种烟单14号,1978年育成的烟单15号。作为首批育成的这些紧凑型种在高肥水条件下的高密度产量潜力实验,其中烟单14号,单产超过900公斤,创造了夏玉米高产纪录。随着第一批紧凑型育种投入使用,取得较大推广面积后,国内许多育种单位也接受了这种类型的育种,并选出了一批新的紧凑型种,在株型创新和产量水平上都有新发展,作为第二批育成的优良紧凑型种,经过区域试验认为优良的有:烟台农科所选育的烟单16号、烟单17号等。

 在培育紧凑型玉米工作中,大家没有休息日。天天都到试验田里对将抽穗的玉米材料,进行授粉前的套袋工作。冒着35-40度的高温,穿着工作服、戴着草帽,从清晨到夕阳幻红,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湿透了全身,衣服紧贴在身上,泛着白花。火热的天气,把人烤得难受极了。时间不等人,授粉错过一时,就会等上一年。大家没有叫苦喊累,而是默默付出,从不发一点牢骚。经过大家的努力耕耘,真心付出,一个个课题被突破,一个个难关被攻克,成绩的背后是汗水加困苦。两位所长,每每说到激动时,眼里含着泪水,回忆往事,感伤难抑。

 为了解紧凑型玉米烟单14号成功研制过程,我电话采访了原玉米研究所所长王志范先生和烟单14号课题组执行人孙始良先生。王所长已八十多了,讲话思路清晰,讲起那时的一幕幕,总说那点困难算什么。每年的十月后,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直奔海南。他们坐火车倒汽车,一路颠簸4-5天,饿了啃口自己带的玉米片片,渴了喝口凉水,那就是一顿饭。到达海南住郊区平房,在实验田边挖个井,把自己带的菜种子洒在田野里,长出菜来才有菜吃,否就吃咸菜、萝卜干。真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晚上躺在硬硬的木板铺上,蚊子漫天飞。由于没有蚊帐,大半宿被嗡嗡乱叫的蚊子,闹得睡不好觉,身上处处是被叮咬的红包包。特别是烟单14号的发明者于伊先生,更是废寝忘食,工作严谨,在助手孙始良的配合下,在一次次汗水的洗礼下,在大家团结努力合作下,1977年,成功研发了紧凑型烟单14号玉米良种。他们工作一去就是半年,最难克服的就是春节的大年夜。有的同志边吃着大米饭,眼泪就滴在碗里。他们想家想孩子呀!除夕夜,没有鞭炮,没有饺子,没有烈酒,只有静静的黑夜,和眨眼的星星陪伴着他们度过难熬的时光。年后的4月份,他们像候鸟一样,又回到烟台继续培育新品种。孩子见了都不敢认父亲了,妻子那满眼的泪滴,无不让他们感到心酸难受,一个大大的拥抱把孩子吓哭了。妻子看着男人瘦削的脸庞 ,泪水一直在淌,把男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这就是他们,放下行李,又急忙到试验田准备新的课题研究。春风吹拂着他们被岁月染白的鬓发,苍老的面庞,青春不再蓬勃,佝偻的身躯,长期弯腰的结果。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陪孩子玩耍的空闲,没有为妻子分解家务的时间,忙碌在风雨里,辛苦在天地间。他们无私无畏,默默奉献,就是为了那丰收的金黄,为了农民那满满的粮仓。

 紧凑型玉米烟单14号的育种成功,为农科院争了光,为人民做出了贡献,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启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先河。此次,全国开展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选育工作,直到今天。

 一系列的采访,解开了我儿时的困惑,知道了父亲那年苦苦寻求的玉米种子是紧凑型烟单14号,怪不得抗风抗旱抗病害,还增产呢!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付出毕生心血的育种专家呀!是他们给广大农民掘开了一条金灿灿黄澄澄的丰收隧道。

 该文发表于《烟台散文》刊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