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学光的头像

刘学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0
分享

为了那一片叶子

◎刘学光

有这样一位“茶叶工匠”,他从海阳市留格庄镇步鹤村的荒山上起步,钻井取水、买二手面包车当房子,十年匠心育新茶。

这个筚路蓝缕为茶叶拓荒的人打动了我,让我萌生了采访的冲动。然而,约他好难,他不是在香港参加招商,就是在北京申请“烟台茶地理标志”;不是在重庆巫山开展“茶叶产业扶贫”,就是在南方考察茶树种子。

近日,我终于接到他略带歉意的电话,“我在乡村茶园为茶农指导技术,您有空的话咱们见一面?”

他叫张志刚,烟台市首席技师、“烟台十大工匠”之一,一位烟台茶叶的拓荒人。

阳光普照,惠风和畅,绿意盎然的茶树下,他和我面对面,打开了话匣子。

张志刚生于海阳,8岁拜祖父张丰奎、父亲张学富为师,学习传统技艺——手工制茶。参加工作后,他依旧对茶情有独钟,业余时间喜爱研究茶的制作工艺。

乡村振兴的号角激励着他,传统制茶家族的使命感让他日夜煎熬,他终于按捺不住对家人说——“我要种茶树去!我爱茶,说不定通过种茶能蹚出一条致富路,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08年,张志刚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稳定的公务员工作,铁心种茶树。经过多方考察后,他选定了海阳市留格庄镇步鹤村,承包了一座800亩的荒山种茶。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荒山真的很荒,没水没电,没房子,这些并没有吓倒张志刚。他跟人一起打井解决吃水问题,住在破旧的面包车里,开启了他的人生追梦之旅。

他起早贪黑,没白没黑地干。手上起了血泡,用针刺破。腰腿疼痛,就贴上膏药。汗水浸湿了衣衫,冷风吹皱了脸庞。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的他丢掉了往日的体面装扮,乐在山中,他有时甚至想到了古代那位“带月荷锄归”的隐士。

多少个日子,他收起铁锨和镢头,用冷水洗把脸,就在旧面包车里开始吃晚饭。喝下一口浓烈的酒,抹把粗糙的脸庞,看看布满裂痕的双手,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下山。”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三年的拼搏,一棵棵小茶树长了起来。每当看着如同自己孩子一样的茶树,他的脸上都会挂满笑容。

村里的乡亲也在关注着他,被这个比庄户人还能吃苦的汉子感动了,有人送来饺子,有人送来包子……天长日久,他和乡亲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有工夫,他就掏心掏肺地给乡亲讲种茶树能致富,慢慢地大家都被他说服了。

又是3年,800亩荒山旧貌换新颜。远远望去,整个山绿油油的一片,似绿色的宝石,闪闪发光。

茶树长出了“金子”,乡亲们跟着尝到甜头,小小茶树,成为村民的摇钱树,每亩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种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渠道,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希望。乡亲们一致推选张志刚担任步鹤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肩负乡亲们沉甸甸的重托,张志刚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他以自己的800亩茶园为核心,成立了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带动168户村民,共种植茶树5000多亩。

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开始种茶树。茶园如雨后春笋,漫山遍野。他首创了海阳绿茶制作技艺“抖、散、甩、扣、拓、搭、搓、挤、压、磨”十大手法。自成一派的茶叶加工技艺,形成了墨玉绿、焙豆香、琥珀汤的独特海阳绿茶品质,“北茶张”的名声叫开了。

2019年12月,他成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阳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海阳绿茶制作技艺的带徒传技上,他先后收徒16人,分布于烟台的海阳、莱阳、蓬莱、招远、莱山、牟平、芝罘、莱州、龙口等各地,均被授予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张志刚的视野和抱负更加高远,他走出大山里的茶园,组建成立了烟台市茶叶学会。在他的倡导建议下,由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烟台市总工会、烟台市妇联、共青团烟台市委等五部门主办,烟台市茶叶学会承办的烟台首届茶叶炒制技能大赛成功举行。这为烟台茶叶产业提档升级、统一加工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烟台茶叶加工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反复实验,他成功培育出“北茶1号”,研发出了改写省内没有黄茶历史的“烟台黄茶”,并成功获批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2019年10月,在烟台对口支援重庆巫山的东西扶贫协作中,张志刚先后数次前往巫山县,指导茶叶种植和加工,为当地增加新品种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是我最大的快乐。”张志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茶山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茶香氤氲,让人心情豁然开朗。阳光像金子,洒满葱茏的茶园,落在人们欢笑的脸庞上。

该文发表于2023.5.17《烟台晚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