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学光的头像

刘学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2
分享

雨中访韶山

 对于内心的敬仰,我总是怀着一颗敬畏虔诚的心去追寻……

         ——题记

 雨一直在下,车子疾驰在雨中,从清晨到夜幕降临。

 到达韶山故园宾馆,雨似乎更大了,夜色朦胧,雨雾缭绕,我提着行李箱小心翼翼地踏上台阶,进入宾馆的大厅。再看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地面上的水缓缓流淌,可以没过脚裸。

 韶山,一直在我心中向往。从少年到中年,梦想有朝一日一定去拜访,寻找伟人的足迹,表达心中的敬仰之情。

 也许是激动,或许是高兴,来到了韶山,感觉特别开心,尽管天公不作美,一路风雨,但是心情并没有受到影响,觉得很愉快。

 入夜,情绪在亢奋中,一会看看窗外的雨 ,双手合十,期盼明天雨停风歇、艳阳高照,拜谒伟人顺利事成;一会看看天气预报,查看明天是否雨过天晴。

 六月末,已经进入南方的梅雨季节。雨没有停的意思,我的思绪也激荡澎湃,《觉醒年代》电视剧人物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伟人年轻时的风采,仿佛就在眼前。他在雨中奔跑,腋下夹着《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神态自若,朝气蓬勃,虽身着布衣,脚踏泥泞,但却双目坚定,心向光明。《觉醒年代》中,毛泽东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想着,走到窗边,看窗外的雨还在下,时急时缓,噼里啪啦,敲打着窗台,声音悦耳动听,消除了一天的疲惫不堪。透过窗户,看着街灯散发着柔弱的光,在雨丝的弥漫中,缥缈如幔;在风的舞蹈下,时而翩跹,时而舒缓。在寂静无声的午夜里,顿显优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蚊子不知好歹,不时叮咬,睡意全无。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哼着这首歌,自己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清晨,雨似乎小了很多。我走出了宾馆,撑伞向南边的池塘走去。遥看四野,绿意蓊郁,山雾缭绕 ,神清气爽,惬意悠悠。站在池塘边,看雨滴落在水上,泛出的圈晕;观鱼儿蹦出水面,表演着“跳龙门”的精彩。回头看着“故园宾馆”几个大字,心潮澎湃,不禁想起伟人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我默默地念出了声。不知“故园宾馆”是否由此诗句而来。不知道伟人当初是否也在这个池塘玩耍过,游过泳,抓过鱼。我在池塘边走着走着,寻找伟人儿时的足迹。看着旁边的山峦,也会想到伟人是否在山里打过柴拾过草。浮想联翩,都是与伟人有关的。放下伞,雨丝微凉,落在发际,感受到了清凉。可能心情的关系 ,似乎感觉这雨也别有深意,是那么与众不同,仿佛懂我的心思。任由雨水滑过面庞,也没有不爽。而是感觉特别亲切温润。此刻,在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自然以其最本真的姿态,静静地讲述着关于存在、关于宁静、关于美好的一切。

 时间不早了,要吃早饭了。又撑起伞,开始回走来时的路。湿滑的台阶,告诉我要谨慎慢行。我不时回望着,池塘和绿树,也向我挥手道别。

 二

 吃过早饭,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广场人山人海,雨伞异彩纷呈 ,甚为壮观。没有因为雨,而阻止了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那些千里迢迢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是那么虔诚,那么坚毅朴实。精神面貌,都是那么庄重严肃。雨似乎越下越大,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我们一行更是庄重,慢慢地把花蓝敬献,把挽联抚平,鞠躬叩拜,说出了心中的最敬仰的话语,表达那份真挚的心愿,那份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怀念。

 毛主席铜像,庄重大气,巍然屹立,目光如炬,面带喜悦,开国大典时的风采,手执文稿,从容淡定,胸怀天下,豁达自信。微风拂过,香樟、翠柏,清香氤氲,内心深处,自然清凉。在这神圣的地方,能够放下浮躁,回归平静,消除桎梏,清空烦恼。是灵魂的洗礼,是精神的浸润,是信仰的坚守,是人生的本真回归,就连内心的阴霾也忽然散尽。澎湃在心中的是坚韧不拔的力量和无往不胜的信心。仿佛又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铿锵有力地向全世界人民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广场的歌声“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在耳畔萦绕,在心里激荡沸腾。

 三

  离开广场,步入伟人故居。雨小了,撑伞排队前行,挤挤挨挨,摩肩接踵,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伟人的故事闪现脑海。

 站在毛泽东故居前,凝视,没有“飞檐出风雨,洒翰落虹蜺”的景象,泥墙二层瓦房,十分低矮,右面有一偏房为邻居房子,但却是泥墙茅房。虽然当年毛泽东的父亲是做粮食生意的,但看来家境一般,并不是太富裕的人家,没有三合院,没有雕梁画栋的阔绰,没有令人惊叹的摆设。

  进入故居,简陋的摆设,颠覆了我的想象。得知在面前的阁楼上,1925年6月,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回到韶山。毛泽东主持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4人的入党仪式,成立了我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韶山支部。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几个人举起右手,低声而庄严地入党宣誓……

 参观了堂屋、灶房、炉塘、毛泽东父母、毛泽东以及弟妹们的卧室、碓屋,牛栏屋,猪栏屋等,仿佛看到了少年的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境况,感受到当时的人间烟火。此时,窗外的青山,茂密的树木,翠绿的毛竹,盛开的山花,丛生的杂草,都在细雨中蓬蓬勃勃,葳蕤盛发。

 四

 走出伟人故居,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从1929年,伟人的小妹毛泽建牺牲开始,到1950年,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毛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属,除了毛泽建、毛岸英外,还有毛泽东同志的妻子杨开慧烈士,大弟毛泽民,幼弟毛泽覃,侄子毛楚雄(毛泽覃烈士之子)。这是一个革命的家庭,烈士的故乡。心中怎能不敬仰感怀呢?怎能不肃然起敬呢?我朝着这座神圣的旧居深深地弯下腰,鞠上一个大大的躬,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敬仰和朝拜。

 五

 雨丝飘洒,故居前的荷花湾,荷叶铺展,花朵娇艳。顿感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伟人儿时是否在湾中与小伙伴游泳嬉闹、摘下荷花叶戴在头上遮挡风雨?也会想到当过兵脾气暴躁的父亲是否会追打淘气不听话的伟人?突然想起,1910年秋,毛泽东16岁,在东山书院读书时曾作过一首诗《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此诗虽为引用改作清郑正鹄《咏蛙》,从此诗可以看出毛泽东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

  风来,荷叶颤动,水波微澜,雨滴落下,如鼓有韵。蜻蜓点水,鱼儿起跃。人像倒垂,波光照影。湾畔熙攘,热闹非常。驻足,拍照留影,意义非凡。旧居、青山、荷花湾 ,一幅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纪念照就生成了。

 站在雨中,任凭雨丝落在身上,静静地倾听荷的诉说,仿佛一位老人讲过去的故事,那些烽火硝烟,那些生死存亡,那些失败忧伤,那些胜利捷报。

 远处,群山萦绕,树木葳蕤,雨雾若隐若现,朦胧缥缈,神秘顿显。迎面是水波荡漾的荷花湾,后身是令人敬慕的伟人故居,身处此地,目观四野,内心深处如滔滔江水,浪花飞舞,不能自已。沉醉,不愿醒来,时间仿佛凝固,宁静致远,岁月不居。惬意,化作一首长长的诗行,抒发着人民幸福的故事。

 六

 转身,再看毛主席故居,追忆着他少年读书的往事。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酷爱学习,他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他偷偷地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一次,私塾先生要他背书,他就端个小凳坐到跟前背,私塾先生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就打手板责罚他。毛泽东一气之下跑到山里躲了三天。后来一个毛姓家族的人发现了他,说:“三伢子,你爹可急坏了!”把他带回了家。毛泽东心想,回家后免不了要被父亲一顿打骂,可是,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了许多。

 毛泽东喜欢读书,晚上就躲在蚊帐里偷偷地读书,不让父亲看见。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东山学堂,毛泽东想去那里求学,但要过父亲这一关。他就去问父亲,说:“爹,如果我到外边去读书,您雇一个长工一年需要多少钱?”父亲说:“12块大洋。”于是,毛泽东就找母亲的娘家筹了12块大洋。1910年的一个秋天,毛泽东把钱放到父亲的桌子上,并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后,毛泽东就挑着一条担子,一头是母亲给他准备的衣被,另一头全是书,走出了韶山冲,走向了他心目中向往的地方。

 七

 雨仍然在下着,参观伟人故居的人们潮水般络绎不绝地涌来。荷香阵阵,随风飘荡。思绪悠悠,想起,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相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策略,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成为全国红军游击战争和革命根据地发展的一面旗帜。

 想起,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想起,毛泽东刀下不留人的故事,如黄克功案,如刘青山、张子善案,依然口碑不绝。但是,如果我们留心当年“黄克功杀人案”前后种种,若加以深思就会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比如作为“老革命”的军人黄克功,功勋在身却心胸如此狭小,心肠又如此歹毒,这是为什么?而在革命圣地的月光下、在革命战争中竟发生这样的惨剧,又是为什么?针对贪污枉法的刘青山、张子善,毛主席坚持原则,没有徇私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想起,毛主席得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沙哑地发出一声催人泪下的叹息:“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毛主席拿起儿子遗存的衣物一件一件抚摸,又叠好、收起,放到衣柜深处。1951年,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哪一位父亲不会肝肠寸断,毛泽东是伟人,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晚年,他一面拒绝运回儿子毛岸英的骨灰,一面常常看着儿子的遗物发呆。

 雨依然下个不停,抹一把湿漉漉的头发,思绪回到眼前。韶山冲,在雨中更加青翠,更加蓬勃。

 我站在雨中,仰望毛泽东故居,久久不舍离开……

下次再见,或许,雨会更大更急,而我,依然会怀着一颗敬畏虔诚的心,再次走进她的怀抱!

      该文已发《烟台晚报》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