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春山的头像

韩春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31
分享

幸鲁过德州 柳梢初放青

1、

第一次亲近运河是在梦中。

午夜的车厢内,悲喜、愁欢、懵懂与军服的草绿色纠缠在一起,随着沉沉夜色奔向未知的世界,我在无限期待中进入梦乡。

“火车过运河啦!”

我被突然的喊叫惊醒,列车与铁轨的撞击声增大。扒着车窗往外看,窗外一片漆黑。很快,撞击声弱了下来。我没了困意,思绪在《大刀记》中的运河里翩跹,那里有对运河的最初启蒙。我们村子离运河几十公里,之前从没有到过运河。待回过神来,窗玻璃上已涂满冰花。

“你来自哪里?”

“德州!”

“运河德州!那是座历史文化城。”

我赧颜汗下。首长看着还没有佩带领章帽徽的我,没有多问。不久,我便走进了那座城市最大的书店。

早在元初时,德州段运河就成为了沟通全国漕运南北的大动脉。官府于1129年在市郊北厂置将陵仓,并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明初,德州又担负起朝廷重要仓储基地的使命。建文四年,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德州守将韩官为确保官仓安全,征集民夫数万,在德州卫城以北建造十二连城,又称“十二连营”。第二年,“连营”被燕军所破,官仓落入朱棣之手。清代诗人田雯在《长河志籍考》中曾附诗曰:“连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当年靖难戎做马,旌旗斜卷安陵郭。”

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一行340多人来华朝贡,路过德州时下船小憩,发现这里民风淳朴,景色秀美,便决定返回途中小住几日。朱棣在奉天殿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并设国宴款待贵宾,赐黄金、白银、文绮、布帛,赠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还与远方客人一同登临长城,畅谈国事家事。

德州小住期间,东王不慎染疾殒殁。讣告到京,成祖深为哀悼,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来德州,为其举行隆重葬礼,永乐帝亲撰悼文。并选十二连营西南“西临运河,望之帆樯往来如林,款乃声余,饶有风景”为陵址。

东王墓建成,朱棣对守墓后裔照顾有加,不仅赐田免税,还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为尊重民族风俗,从历城县迁来夏、马、陈3三姓回族,供守墓后人役使及通婚。

王妃葛木宁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后裔在德州安家,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知之深,往之切。相关运河知识在脑子里慢慢积成压缩包,每次探家路过运河时还没来得及解压,列车便呼啸而过。

2、

真正亲近运河是十几年后转业回家乡工作。一个初春,我选在德州城郊的北厂(漕仓遗址)下车。那一刻,我的身心都被神圣与庄严包裹着,在极缓的步履中遐想:脚下的黄土是否为远古的刀枪箭戈朽腐而成,摇动的小花是否为东王爱妃的寄托之物……

运河被镀上了苍老色彩,像一条蟒蛇穿行于麦田之间。河岸蜿蜒,河坡陡直,河底十几米宽的水面掠起微澜。两岸垂柳偶有新绿,在前后不远处开始了交织。过去常常把烟波浩淼、百舸争流的场景移植到运河中,面对眼前,心里的落差很大。心心念念还是希望那种想象中的美好出现。

漕仓遗址紧挨着堤岸。它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芦苇散荡其间,碱白草黄遍布。从幽深的沟壑,高矮无序的土崖中,依稀能辨出北厂旧街格局。

乍暖还寒的季节,目光所及,尽显沧桑,似满脸沟壑的母亲。从小听着母亲故事长大的我,联想着眼前:从历史中走来的德州,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德州,还有多少故事藏在这沧桑里呢?随着“咔嚓”快门声,我让沧桑定格在这个初春里。

沿河逆流而上,河床上芦苇密匝,常有麻雀轰的一下飞出,时时搅乱我千年心事。至九龙湾一段时河面渐宽,有小船在水中荡漾。船头立鱼鹰两只,左右环视,目光如炬。忽然,一只似箭般刺入水中,浮出水面时,嘴上便有银光闪耀。渔翁面露喜色,插下手中长篙,待船稳妥后将鱼置入篓中,同时不忘捋一把鹰的羽毛。少顷,另一只又杀入水中……

运河之水源自千里之外,途中又汇集无数江河。对水生物虽没有研究,但感觉这水中之鱼,身上或多或少带有不同地域的基因,也就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一种物证。

夕阳倾撒在河面,细碎似金,绚烂如梦。

3、

一天,“行走大运河”摄影团队来德州的消息传来。用影像记录德州运河险滩,不同角度展现不同世界,摄影人自有其视觉灵敏。消息加速了大运河在脑海中的泛滥,几经探寻,不几日就看到了大师们的摄影作品:河道悠长、堤岸逶迤、古木苍然、绿芽娇嫩;作品色调简洁、层次分明、立意高远……在与大运河来了一次隔空之旅后,我决定按图索骥。

四女寺位于德州西南约12公里,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也是运河沿岸的重要码头之一,西汉年间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得名,素有“德化之乡”之美誉。四女寺水闸也被世人赞为“北方都江堰”。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来到四女寺水闸。登高望远:大运河扭动着身子从天际款款而来,三座水闸一字排开,给人以千钧之势。它把运河拦腰截断后分为南运河、岔河、减河。春风舞动着水面,桃红柳绿、倒影绚烂。大雁空中掠过,叫声传来,河水更欢。整个水利工程似一支画笔,主流笔杆,分流笔刷,把大地抹出了万千锦绣。

工程于1958年建成,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闸。它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枢纽,也是南运河的起点。其前身是明清时期的减水坝。运河与黄河故道交叉,下游一直饱受泥沙淤积困扰,洪灾连连。明永乐年间建成减水坝,后期不断加固维护,几百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移步北侧老船闸,两扇高大厚重的闸门半开着,二十多米的高度有三分之一没入水中。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场景浮现眼前:龙船凤舟倒映水中,后有白帆簇簇。总管太监李玉挑帘,乾隆挥手,身怀六甲的那拉氏皇后笑靥如花……

历史总有许多难解之谜。十四年后(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在杭州为皇后过完47岁千秋,沿水路悄悄送回了京城,从此再无音信。过了一年,在木兰狩猎的乾隆帝发了一道那拉氏薨逝的上谕,世人才知道了皇后的消息。是什么原因让那拉氏消失了一年多的时间,没人能说清。有人说乾隆下江南,在每次都去的嘉兴烟雨楼里找到了至爱,从此那拉氏步入冷宫。

风月场上的事真假难辨,但乾隆南巡督察海河工程之事实是不容抹去的,晚年时他曾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四女寺减水坝便在督察之列。

过了老船闸再看运河上游,河面宽阔,水天相连。帝王的船队似乎刚刚消失在尽头。微风吹动着小草、摇摆着树枝、揉摸着白云……天地仿佛永远如此。当年那高亢凄美的船工号子又在耳边响起:“过了闸子村,首望德州城,二望老虎仓,三望过北厂,四望银瓦寺,城门人来往。五望回龙坝,寺里警钟响。六望过皇殿,七望豆腐巷。八望杨家圈,九望南陈庄。”

此时此刻,我内心如沸,强烈的历史冲动,激起了我的探索激情——我看到了德州的历史文化根脉!

4、

“运河入鲁,九望德州”。旧时纤夫们拉船,自天津逆水而来,当他们望见德州城时,貌似看到了希望,但转过弯道,再抬头却看不见德州城,又转完一个弯道,即完成了“一望德州”。九望之后才能到达码头。

德州段运河直线距离25公里,南北落差达3米。为解决水量变化给航运带来的困难及干流行洪需要,古人靠人工做弯使河道延长20公里,形成大小39个弯道。这种特殊的人工弯道技术,形成了德州原真性地域文化符号。

因漕运之兴形成的的商业氛围,开阔了德州人的视野和想象空间。催化了先民们向外探索、积极开拓的意识。德州不靠海,无地理上的宽阔视野,作为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主战场,德州人的心胸有着似海般的博大,这种文化基因根脉相传,机遇到来之时,撞出的火花一定是璀璨的。

据清康熙《德州志》记载,“自鬲县至德州,八易其名;自秦至明,六移其地”。其最具深远影响的莫属明初的“德陵互易”。

从地理位置上看,自汉唐至明初,陵县在德州始终处于行政中心地位。六百多年前,今天的德州叫陵县,今天的陵城叫德州。康熙《德州志》中把这个过程简单表述为三变:一变自元人,升县为州,以昔之将陵县而名“陵”;再变自洪武中,降为县,不名“将陵”而仅名以“陵”之一字,又以安德县并入德州;三变为徙州近河,以陵县为德州,以德州为陵县,互更起名。德陵互易。这件由大运河引发的行政中心调整,最终奠定德州主城区地理位置。

到此,先人们并没有停下城市发展的脚步,在大运河商贸流通强力拉动之下,永乐九年,德州进行了第一次城市功能规划。乾隆《德州志》记述:德州城规划为米市、马市、柴市、枣市、线市等十大市场。此后,城内更加热闹,街巷熙攘,酒楼、钱庄、商号林立;码头内帆樯如林,货积成山。南方九省运粮漕船、进出京城的官船、客船、货船往来穿梭,昼夜不息。九达天衢,德州由此得名。

以德州扒鸡、德州黑陶、德州跑驴、德州木刻、德州大鼓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全国。一声“商家,扒鸡!”船客不用下船,银两掷到岸上,小贩把裹着荷叶、透着热气的扒鸡再掷回船头。

走进德州城,以米市、马市、柴市命名的街道星罗棋布。思绪也随着路标在历史长河中徜徉。

有感于德州人的淳厚,康熙皇帝于1684年第一次下江南时就驻跸德州。面对德州街市人烟汇集的夜景,情怀大发,随手写下《次德州即事》:“近郭人烟集,遥天月上初,析寒添夜漏,不寐但看书。”此后他又五下江南,五过德州。期间还特意到户部侍郎田雯家小住几日,亲书“寒绿堂”匾额以资褒奖。吕家街的寒绿胡同由此得名。也是在那个晚上,尝过德州扒鸡的康熙帝龙颜大悦。从此,德州扒鸡飞进宫廷。

孙子弘历不甘示弱,乾隆十三年(1748)第一次过德州时写下《旋跸过德州》,诗句中既有“幸鲁过德州,柳梢初放青,麦垄纵未萎,黍田犹待耕。”的浪漫,也有“哀此齐鲁民,胡独连歉丁,一日增百忧,往返愧此程。”的忧伤。在下诏减免山东粮税的同时,皇帝的悲悯之情让他对德州有了更多挂牵。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十九,皇帝南巡再次临幸德州,住进了大运河畔的“恩泉行宫”。闻其名,便可见证德州人的回报之心。

皇帝接下来的作为却超出了德州大小官员的想象。

“未敢深宫自宴居,

省方展义每廑予。

按程移帐安犹便,

择向开轩费则虚。

一宿迁他赏何有,

万民得所乐宁如。

由来不说惟成事,

此后无需慎戒诸。”这首《德州行宫示山东大小吏》,写出了帝王的胸襟和对德州人的情感。从此,乾隆帝对德州更加厚爱。

1765年四月十三,乾隆帝第四次江南之行返回途中,在德州弃船登岸。或许是为了专心于德州,提前将随行的皇太后护送回京城,随后流连于德州的河湖堤坝、田园农家。还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于告老还乡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这一次,亁隆在德州住了八天。

槽运发达引来徽商徽剧。常年活跃于德州城乡的徽剧社班有了为皇帝演出的机会。望着台上的唱、念、坐、打,乾隆帝把欢喜留在心中。79岁大寿时,融进更多德州文化基因的徽班完成了首次进京演出。作为神京门户的德州,不仅是徽班进京必经之路,更成为其进京前休整、排练的重要场所和中转站。德州文化在其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出一种必然。

皇恩浩荡的德州大地,很快吸引了外国人的目光。1880年春天,美国作家明恩溥来到德州运河边定居,这一住就是25年之久。他的《中国人的气质》《中国的农村生活》两部著作,以运河两岸农村为背景,以庄稼人生活琐事为例,用外国人的眼光,在描写中国人节俭、勤劳、坚韧、孝顺、仁慈、知足常乐等性格特征的同时,剖析世情百态。1906年3月6日,明恩溥向罗斯福总统推荐此书,并建议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办学。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咨文,将庚子赔款的半数作为中国每年派送留学生赴美之用……

斯人已远,又宛然在目。

一夜,忽有一梦,梦中的亁隆帝在德州八天的时间里,悄悄去了济南大明湖畔,他没见到夏雨荷,懊恼之时,湖畔现白髯老翁,教他夜丑时桃仙子处问吉凶。亁隆便乘一叶小舟沿鬲津河去了德州东的东方朔神庙。河水正浅,小船走走停停,待到神庙时,天时已明。亁隆拿起“路通、心通”卦签,似乎明白了一切。圣旨下过,运河之水欢快地跑进了鬲津河,两岸民众喜笑颜开,亁隆在民众里看到了夏雨荷的笑脸……

虽是一梦,但里面的故事早有耳闻,只是与史料记载有异。刚继位不久的亁隆巡山东,在别过大明湖三天,龙舟行至德州时,随行的孝贤皇后突然病逝。皇帝心中大恸,护送灵柩星夜兼程赶回了北京。此后乾隆四巡山东,再也没有进过济南城……

乾隆此后再无乾隆。清代中叶,海运兴起,河运衰落,朝廷治理无方,运河逐渐淤塞。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州漕运全线停止。民国时期,运河水势迂缓,舟楫微畅,可航载重仅2-3万公斤的木船。仅此,德州运河在抗战后期成为了运送战略物资的主要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航运一度兴盛。但由于沿河用水增长,至上世纪70年代末航运完全停止,德州段变成季节性河流。

运河断航了,但德州文脉相连。扒鸡的淳香、黑陶的魅影、跑驴的欢畅、船工号子的苍凉……这些早已融进了后人们的生活当中。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用水危急,德州三十万民众手拉肩扛,硬是让黄河水穿越五个县市到达运河,而后送达天津。2010年3月,为开辟引黄济津新线路,作为南水北调一部分的“德州方案”问世。10月,德州史上规模最大的“倒虹吸”工程完工,黄河水以80立方米/秒速度沿运河奔向天津……

5、

伫立运河大堤之上,心里总有思绪在绵延激荡。它没有黄河汹涌的波涛,没有长江奔腾的激流,但它装满了王者的雄心,也装进了德州人的精神风骨与生活琐细。它用其独特的沧桑与厚重,勾勒出了德州尘封久远的历史画卷。在新时代下,又演绎出一篇篇宏大的历史篇章。我不知用怎样的笔触,描绘出它的骨骼、它的脉络、它的历史沉浮、它养育出的德州人如指纹般质地的精神和情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