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秀菊的头像

李秀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25
分享

父亲是本书

文/李秀菊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每当听到《我的老父亲》这首歌,我便泪雨涟涟。父亲就像一本书,写也写不尽,读也读不完。

 父亲是军人出身,一米七八的个头,身材魁梧,英俊健壮。十八岁应征入伍,入伍后被编入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期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参加了著名的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还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等等。

解放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西南局以第二野战军一部为主,在西北军区部队配合下,进军西藏,去完成解放全中国,统一祖国大陆的任务。父亲就是进军西藏的一员。部队进入西藏以后,由于高原反应,很多战士都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而强壮的父亲也两次住进医院,差点命丧黄泉。出院后头顶上的头发全部脱落,以后再也没有长出来。

父亲历经八年兵旅生涯,参加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役,曾多次立功,战地入党,最后一年他荣升为排长。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军校,再后来又平平淡淡的回到了家乡,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我的眼里,他的一生都在奉献,为社会、为他人,可他从来不求回报。认识父亲的人常常和他调侃说,你参军八年,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到后来却什么待遇都没有,你就是个被历史遗忘的人。每到这时,父亲都会不以为然,他说我打仗不是为了让国家给我什么好处,国难当头,保家卫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想想那些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比他们幸福多了,活着就好。

其实父亲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一个痛,哥哥多次想去上访都被父亲制止了。那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父亲在上军校的时候,母亲随军去了部队,一年后,中央指示,随军家属一律回乡。因此,父亲请假护送母亲回乡,回到家后,由于连年征战,父亲积劳成疾,便血不止,差点丧命。这期间,他所在军校发了好几封电报到乡里,但由于交通不便,被压在乡里,父亲却全然不知。直到最后,才收到部队来信说父亲不及时归队,被视为复退处理。每次说起此事,父亲都沉默不语,他不需要任何待遇,只期望人民不要忘记他,可是他的愿望最终都没有实现,他跟许多老战士一样默默无闻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战场上,父亲是个优秀的军人,生活中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父爱如山,的却如此。如果说母爱是热烈的,那么父爱是无声的,藏在内心深处的。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玩球,那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小女伴们都用细细的混纺毛线缠起来一个大毛线球,然后在地上用手拍着转圈,谁转的圈多谁就赢了。父亲很疼爱我们,看到我这么喜欢球,就到集市上给我买了一个带有花色的大皮球,我爱不释手,天天到街上去挑战小伙伴拍球比赛,当然每次都是以我取得胜利而告终。那是我人生中父亲送给我最珍贵也是最喜欢的礼物,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味那个皮球所带给我的童年的欢乐,带给我的荣耀和自豪。要知道那时候买一本写字的本子都得从鸡屁股里抠个鸡蛋去换,家里很少有余钱去给孩子买玩具了。可见父亲是多么的爱我和他的孩子。

父亲年轻的时候上过私塾,他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以前过年的时候我家门上的对联都是父亲自己用毛笔写,从来不去买。父亲的一生酷爱读书。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济公传》等等,我家都有收藏,父亲不知看了多少遍。有些段落父亲甚至都能背下来。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所以冬天农闲的时侯,村子里很多的叔叔大爷到了晚上都愿意到我家来玩,来听父亲讲书讲故事,我们家炕头,炕前都坐得满满的。父亲本来就对人非常热情,脾气又好,从来不发火,为人谦和,加上又会说书,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到我家玩。为了坐下更多的人,父亲还特意做了一铺床,好让更多的人来我家听他说书。每本书父亲都讲得声情并茂,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很晚了都不肯离去。那个年代父亲给我们村子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丰富了他们枯燥的农闲生活,父亲也因此在村里小有名气。我家有一本很古老的《康熙字典》,那是父亲看书时必备的查字工具。每次看书父亲有不认识的字就去查查字典,还要弄清字的意思。父亲读书的认真劲也教育了我们。他经常教育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长大了才有出息。我们兄妹几人从小都喜欢读书,也从农家子弟都走向了教师等工作岗位,这与父亲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生活中 父亲还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在他的晚年生活中,我亲眼目睹了他的坚强,他那种热爱生活,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对人生的看法。

母亲刚去世的时候,我们都很悲伤,尤其是我常常因想念母亲而痛苦流泪。其实我知道最伤心的莫过于父亲,母亲是他相濡以沫的老伴,恩爱一生,他怎能不伤心难过呢?然而,在儿女面前,父亲从来没表露出哀痛之心,反而还经常劝我们说:人的生死是寻常之事,将来我死了,谁都不许哭。好好活着,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不幸的事总是随着无情的岁月而降临。父亲83岁那年的夏天,有一天突然腿疼,去了人民医院检查,发现父亲得的是腿部动脉血栓,堵塞十分严重,需要立刻做手术。我们都吓坏了,没有回家,直接开车去了青岛山大医院,到了医院,下车的时候,父亲就不能直立行走了。病情发展如此之快,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尽管疼的那么厉害,父亲还是坚持自己瘸着腿检查完毕,不让他的儿子背他,他不舍得让他的孩子们吃苦。他在长病的时候,心里也还是想着儿女。

 去青岛的当天晚上,父亲腿疼了整整一夜,为了不影响我们睡觉,他自己默默的忍受着痛苦,不叫出一点声音。他那条疼痛的腿就是当年打仗时候曾经受过伤的,腿肚子里面还留有一块小的弹皮没有取出来。我那时就想,这是不是战争给父亲留下的后遗症?可父亲不这么认为,他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长病的?我腿疼与当年打仗无关。父亲对于自己过去的戎马生涯一点都不悔恨,而是心态平和,对于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父亲入院后的第二天做了通血管手术,医生准备把腿部栓塞的地方清理出来,手术局部麻醉,中途麻醉药失效,疼痛难忍,因为年纪大了又不能全麻,所以最终手术失败,这时候父亲的脚因为血液不流通而导致变成青黑色。一向倔强的父亲这次真的倒下了,他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我们因心疼要绝望了。庆幸的是后来父亲凭着坚强又一次活过来了,但是在出院的那天,大夫悄悄地告诉我们,他的腿部血管只清理到脚踝处,其他地方血管仍然堵塞。大夫告诉我们,这种神经疼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以后老人会很痛苦,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离世。一想到慈祥的老父亲会不久于人世,我们悲痛欲绝,可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父亲的脚一天天变黑溃烂……

 接下来的日子,是父亲临终前最痛苦也是最坚强的日子。这期间我们兄妹几人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照顾父亲的行列里。侄女是学医的,把父亲需要吃的和涂抹的药从医院里拿回家里,摆了满满一桌子。父亲的脚需要每天早晚各上一次药,白天都是哥哥照顾,每天天不亮,哥哥就起来给父亲烧炕,洗漱吃饭,给脚上药。然后再匆匆忙忙的去学校上班。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弟弟和弟妹开车从市区跑五六十里路回到老家和哥哥一起照顾父亲,弟弟他们返回到市里的时候常常是三更半夜了。父亲生病一年半的时间,弟弟跑坏了一辆别克车。上班期间,为了不让父亲感染,需要经常换洗衣服。晚上我们驱车回家,弟弟给我打着手电筒,我就到河里去给父亲洗衣服,常常洗到很晚才返回家中。父亲看到我们为了他忙前忙后,十分劳累,怕耽误我们工作,就一再嘱咐我们不要老往家跑。父亲不允许我们因为他耽误上班,他总是把别人的事看得比天大,把自己的事看得比芝麻还小。父亲的心里永远是工作第一。他的病一天天严重,不能下地行走,可是他对自己病情从来没有气馁过,一直用乐观的心态与病魔抗争。他经常对我说,等我的腿好了,我就出去干什么什么事等等,我看着父亲受苦,我尝尝泪流不止,父亲看到了,就安慰我说“我活到这个岁数已经很知足了,我会好好活着,不会放弃生命的。”其实他的痛苦我是知道的,十指连心呐,更何况是一只溃烂的脚啊。

有一次双休日我回家看望父亲,正好碰到曾经和他一起当兵打仗的老朋友去看他,两个人坐在炕上,聊着聊着就聊起了他们挺进大别山时候的一次战斗,那一次父亲腿部受伤,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了,但是父亲轻伤不下火线,带着伤痛一直坚持到最后。从他们的聊天中,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我的父亲,了解了一个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父亲,一个多次立功受奖的父亲。父亲说,还有一次,他们部队解放重庆的时候,晚上急行军,一夜走了二百多里路,父亲的鞋子底都烂了,后来干脆把鞋扔掉了,光着脚走路,脚上磨起了一个个血泡。这情景被他的指导员看见了,感动极了,一个劲地夸赞父亲,还把自己的一双布鞋送给了我的父亲。因为父亲表现突出,最后被提升为排长,说到这里的时候,父亲感到很自豪,脸上放着光,似乎把腿脚的疼痛早已忘 记。

 父亲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就永远的合上了他的书页。父亲是我们人生的策划师、领路人,没有了父亲,我们虽能应对一切,但我们也希望他老人家永远活着,永远不要离开我们。

 听着歌,我不由得移步窗前,抬头 望着远处的天空,月亮躲在云层里,想着父亲这本不平凡的书,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默念道:父亲,您安息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