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子里的头像

梁子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3
分享

历史的天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五年(公元1080年),黄州郊外,一位中年长者站在雨中狼狈不堪,这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位站立在风雨中的长者,便是北宋时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学巨匠——苏轼。

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三年,但苏轼的晦运仍未结束。等到朝庭诏令召回的时候,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从惠州途经广西时,与被贬往广东雷州的弟弟苏辙在藤县同行,因听说贵县梁姓孝子事迹感人,便在寻访龚州(今平南)周敦颐旧迹之后枉道(更改原定路线)贵州(今贵港)寻访梁孝子(梁诏),顺便在当时梁孝子居住的登龙桥村(光绪版《贵县志》又把登龙桥称为“孝子里”)旁边的东湖游玩,并在东井井沿上题“东湖”二字,逐有“东湖”一说。

梁诏,少孤,事母孝举孝廉,元丰中任广东提刑司干官,母卒,庐墓建罔极亭,手莳松柏久之成林,有甘露降于树,芝草生庭侧。苏轼自海外归(惠州入儋州),闻其孝行枉道,见之名林曰瑞林, 改题亭曰甘露, 诏命二子谒轼, 轼勉以力学, 以“薰风”二字署其读书处。

“落落岭南道,迢迢千里行。苏子安可仰,久存孝子名!”

苏轼所拜谒的登龙桥,便是贵港古城的东大门,东湖与震塘分别扼守在登龙桥两边的入口处。

入桥处要经过一面长长的溜光青石板道,一座百年的旧门楼就矗立在登龙桥的桥面上,门楼两边的砖墙上碑刻着一幅“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的漆白古联。清乾隆年间,知县石崇先在南北桥门上各书“登龙胜迹”和“东井名区”题额。登龙桥落成后,每每必成为当地兵家的必争之地。1861年6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回师贵县,重兵把守登龙桥,令前堵后追的清兵望而生畏。太平天国后期,大成国建章王黄鼎凤曾多次攻占贵县县城,并派重兵把守登龙桥,以桥作咽喉。十五年间,先后杀死前来围攻的清朝知州、知县、总兵、团总等官兵数以千计。

清光绪年间,曾任四川政布史的贵县人陈璚于甲午年(1894年)补写“东湖”二字刻成石碑立于登龙桥头。

陈璚,贵县人,四川省布政使权总督兼巡抚,从一品,清代九位最高官职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贵县(贵港)八景——风生水起岭南落!

东湖,自古以来便是古贵港的形胜之地,此地南抱郁水,北接莲花山山脉,平天山连绵不绝的地气在这里戛然而止,前方是一望无垠的郁江平原,江岸两边的玉水如带,南岸的南山寺更像是郁江边上的一道锁,把东湖关守在了贵港的古城内。

东井就座落在东湖的湖面上,北宋绍圣年间,苏轼东湖游玩时,兴起,便在东井沿上纂刻“东湖”二字,随着年月的变迁和湖面的上涨,字迹逐被湖水淹没。

“东井鱼歌”为原贵县的八景之一,古有“东井鱼歌唱月明”的诗句。清《古今图书集成》第1440卷有一首诗云:“鱼歌隐隐唱龙桥,古昔仙人水上箫。倾耳箫声何处是,荷香无数人诗飘。”传说很久以前,东湖中有一口深井,名曰东井。井下有一条很会唱歌的大鲤鱼,每当夜半月明时分,就游上水面唱歌,并有神仙吹箫伴奏,歌声优美,飘忽不定,人在东边听,声似在西边,人在西边听,声似在东边,妙趣横生。

“东井鱼歌”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传遍了整个贵城,亦传到了贵邑传教“番鬼佬”的耳中。“番鬼佬”很是贪心,欲把好歌善唱的鲤鱼精占为己有,乘人不备之时,偷偷地用一条铁链,将鲤鱼精锁上盗走了,人们便再也听不到鲤鱼精的歌声了。

“夜雨潇潇梦一更,初闻只道打荷声。兼得头上无边月,却是晴空万里明。”

莲塘亦称“银塘”,泛指东湖及其周边的汕塘、震塘以及十三塘。

银塘夜雨长荷英,“莲塘夜雨”为原贵县八景之一。仲夏之夜,满城燥热。贵县人或搬一躺椅,或铺一草席,或倚在荷塘边的大树下,倾听蛙之鸣、荷之声,轻声闲谈。微风吹来,满城淡淡荷香。突然,似来了一阵骤雨,纳凉的人仍不肯散去,只躲到那塘边大树下,仔细倾听那雨打荷叶之声,噼噼啪啪。抬头望,却是晴空万里,月明星稀,而另一边是荷叶连天,夜雨沙沙。雨水的清凉,荷叶的滴水声,世界上最闲适的生活,莫过于此。莲塘夜雨,这是属于贵港人的仲夏夜之梦。究其产生“莲塘夜雨”的原因,是夏日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深夜莲塘水气凝成水珠,掉落荷叶上,渐积渐多,荷叶倾斜,积水泻下,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下雨一样,时断时续,雨声不止。清早,人们看见荷叶上还留有水珠,荷花在水珠和绿叶的映衬下,显得特别鲜艳清香,古诗曰:“银塘夜雨长荷英。”“夜雨”奇景一传千里。

还有一说由于贵港东湖及附近各池塘连片种藕,夏季荷叶茂盛,芬芳四溢,招来成千上万的燕子宿居其间。白天,燕子成群结队在东湖荷塘上空飞翔,追云戏水。晚上众燕归巢,在莲塘荷叶间栖息,深夜把莲叶碰得“沙沙”作响,或把在荷叶上的露水抖落塘中发出阵阵“叮咚叮咚”的滴水声。昔人不知其故,误以为是“莲塘夜雨”。

“莲塘夜雨思湾渡,天地为桨石为船。”

思湾就在今天的罗泊湾这一带,郁水河的南岸,与东湖遥相呼应。

“思湾(今苏湾)河边一石造化,白日为石,入夜化船,渡李孝子往返。

江南有恶主,阻孝子往返。夜静,郁水江外,无渡而摇橹声起,划桨汩汩,复看江外,江影渺渺处似有故人声。”

传说很久以前,县城下街(东湖旁边——下李街)的李姓青年,自幼父亲早亡,由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他对母亲也十分孝顺,人们都叫他“李孝子”。李孝子十五六岁时就到江对岸的思湾村给一财主打长工,以奉养母亲。他白天里做工,晚上就渡船回家侍奉母亲,不管刮风下雨天天由渡口往返。财主见他每晚回家,怕他影响工期,就不想让其回去,故意拖迟收工,还命令船家晚上不许渡李孝子往返,但李孝子仍然能坚持回到对岸且并未影响做工,责问船家时船家皆言没有渡李孝子往返。财主很是气恼,就在某天收工后偷偷地跟在李孝子的后面观察他是如何过江的。只见李孝子走到河边,呼的跳上一块大石头,石头一下子变成了一艘渡船,由一个白须老梢公渡他过江。

财主看到有神仙帮助李孝子,十分妒恨,就想出了一条毒计来,两天后取来了一盆狗血泼在了那块大石头上,结果当天晚上白须老人不再出现,李孝子也无法渡江。至今那块形似大白船的石头仍守立在苏湾村旁的江岸上。

“铁巷朽榕逢春起,牡丹仙子带香回。”

铁巷,旧称铁匠巷。

其位置即今日东湖和平路至大东码头一段,曾称做“古榕南路”。铁巷朽榕的传说有两个比较被认同的版本,一个是光绪版和民国版《贵县志》上所说:“在县东门外河畔巷底,枯榕遇风雨,烧毁复生,或(有人)指为龙物。相同的说法是:铁匠街有榕树,枯朽多年无叶,然逢冬入夜则叶落满巷,今日扫之,明日复洒,日日如斯,蔚为奇观,人怪之,皆言枯木逢春朽榕生叶也!”

听贵港老一辈的人说起,古时,铁巷有一女子,嫁与一湖(东湖)之隔的汕塘一书生为妻。恰逢秋试(科举考试),书生赴考途中落水身亡,女子于城头日日等之不回,化为榕。逢秋冬之际,叶归故巷,以报父母之生恩也。

其实,铁巷与旁边的东湖公园仅有数墙之隔,应为东湖边上的落叶顺风吹刮而来。但是能够做到日日如此,并且不易被人发现,确实是“蔚为奇观。”

铁巷,亦名榕兴街也,巷名因榕而兴,莫非此地属“万叶朝宗”风水之格局。

“小江紫水出千年,流入郁江鲤鱼湾。”

小江紫水就位于小江村边,贵港西城外的风流岭一带,扼守着贵港古城西门的咽喉。

风流岭历来是通往贵港的重要门户,1954年至1976年间,这里出土了500余座西汉贵族群古墓,同时出土了万余件精美的古器具。

《贵县志》记载云:小江村边终年紫水滔滔,夏日清凉无比,纵大雨,河水混浊而紫水独清。冬日雾气笼罩,虽大寒河水冰凉,而紫水独春。

据考证,位于小江村、西江大桥下几百米处河边的“小江紫水”,尽管不乏神话色彩的缭绕(附近居民至今仍说这是“龙口,是从龙头山(平天山主峰)流出的龙水,云云,泉眼附近石碑也刻着“龙泉”字样),但至今仍为居民饮用之。

据传,千年前的北宋时期郁水河南岸的南山寺里香火旺盛,令得无数信男信女们纷纷前往朝拜。一日,一龙从北山(平天山)飞来,欲往觐拜,于小江村边处,看到此处的鲤鱼湾玉带环缠,案台有情,是难得的风水圣地,逐化为水,栖身于此。

至今,小江紫水仍日日流淌在鲤鱼湾边,成为了附近村民的取水饮用之地,真真切切地哺育着芸芸众生。

“流米洞前一把尺,测出真假取经人。”

南山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洞中供奉如来、三宝诸佛。

寺内有飞来钟、北极洞、元朝文宗皇帝御书匾等众多的千年古迹。

寺内的流米洞为原贵县八景之一,民间有记载:洞离地六尺,拳头大小,寺中几人流米几许。后一主持犯贪念,将洞口凿大,遂不复有米流出,空余一洞,令人唏嘘!

流米洞位于南山寺东面的半山腰佛洞口的出口处,距地面约六尺,底下是鲤鱼池。流米洞的洞口只有小孩子的一个拳头大小,从外往里望黑乎乎的看不出有多深。这个小洞存在有多久已经无法考究了,过去这个小洞并没有那么大,大概只有铜钱大小,听说经常会有米流出来的,供寺里的僧人享用。而且每次流出的米不多不少,刚刚好够寺中僧人们一天的饭量。如果寺里来了客人,它似乎又未卜先知总会流多一份来,足够客人的饭量,从来不会流多些来的,当然也不会流少了,非常的神奇。所以就有了:“僧有几人,米流几许。”这个说法流传了下来。

后来有一任住持犯了贪念,想让米流多多的好换钱,就拿了工具把流米洞的洞口凿大了。结果呢,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这个洞口从此再也不出米了。

其实石头里自然不会自己生出米来,比较合情合里的解释是这山腹里有个藏米洞,相传是当年石达开义军的仓库,只不过后来石达开的义军们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了,所以再也没有人知道仓库的洞口在哪了。时间久了,再加上山体的自身运动,有些米就顺着石缝流了出来。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些,所以就觉得大为稀奇了。

曾经有消息称一个小学生在游南山寺时,把手伸到流米洞里掏出了几枚铜钱!结果弄得许多人蜂拥而至,南山寺顿时热闹非凡起来。虽则来的人多是看热闹的,但也不泛有做着发财梦的。后来管理者干脆就把流米洞封了起来。

从此以后老贵县八景的最后一景就再也不曾见了。

据传,流米洞事件后,一僧南来,问曰:“念佛为何?”

寺僧:“为心安。”

来僧:“心又为何?”

寺僧:“为佛!”

来僧听后忿然离去。

“山中一日仙翁遇,到乡翻似烂柯人。至今平天山顶上,空余棋盘不见闻。”

明代时期县人冯三界,至北山打柴,见两翁弈棋,遂观之。

日落方归,而家中曾孙竟已弱冠,有道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民间流传,明代嘉靖年间,贵县某山村有个冯克利,排行第三,又名冯三界,上大平天山采药,忽见霞光闪亮,山顶上不断传来笑声,还有喊冲喊杀声,声音宏亮,传出十里开外。冯三界甚感蹊跷,便使劲爬树攀藤,纵步上山看个究竟。一看,有两个老人,长得牛高马大,面圆耳宽,鼻直口方,头裹黑色素巾,披衣露肩,腰系红带,髯毛垂胸,目光炯炯有神。原来是两位仙人,面对面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对弈。冯三界靠上前去半蹲半跪地在旁边看着,不知不觉熟睡了。 天将亮,两个弈棋仙人给冯三界赠送一件无缝仙衣,留下满枰棋子,便乘云驾雾飞走了。冯三界睡醒过来,收拾包篓,扫净身上积得厚厚的坭尘,便下山回家。待回到家里,却见房屋依旧,人事已全非。他怎知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百千年过去,子孙易代,无人识他。寨主看他形神有异,说他是妖怪,把他放人大铁锅里,放火焚烧了三日三夜,估计已变成灰炭。然而揭开锅盖一看,只见冯三界身穿仙衣,在锅里闭目养神,安然无恙,吓得寨主没命奔逃。冯三界自此云游各地,行医济世,后来羽化登仙。朝廷知道了此事敕封他为三等圣爷,各处建三界庙三界爷神像,四时香火不绝。

东湖旁的登龙桥村,至今建有三界庙一座,供村民觐拜,与对面的梁孝子里石碑仅一路之隔。

“不见当年竹盛处,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时石卡(镇)有村名西山(与东山、南山寺、平天山——北山、安澜塔——中山,为贵港五山),一年虫害猖獗,危及收成。幸而神仙点化方竹于大村山顶,此竹一出永绝虫害,百姓奔走告之,方竹之名由此远场矣。

民至今坚信方竹却有其物,传说“西山方竹”是在大村山的一座山的山顶上,上一辈的老人都见过,只不过现在死了,没有了。“西山方竹”实际上也是一个神话传说,光绪版《贵县志》上说:在县西,昔时山出方节竹,传有异人过此,以数百金易竹作酒杯,杯中隐然有仙籁焉。另一种说法是,很古时候,西山一带虫灾为害,村民日夜不得安宁,后来一个白须仙人手持竹竿,赶了一群全都是白色的鸭子来,把虫子全都吃干净了,仙人把竹竿往地上一插就飘然而去,竹竿一下子长成了一丛方竹,这丛方竹当然就成了仙气的代表。

(二)大风起兮云飞扬。

“黄土垄中埋秦汉,郁江边上谈古今。”

与安澜塔一水之隔的郁水河北岸,为罗泊湾1号汉墓。西汉早期岭南割据政权的贵族墓葬,位于广西贵港罗泊湾东北。1976年发掘,编号为1号墓。墓上有高大封土,竖穴墓坑带斜坡墓道。椁室平面呈“凸”字形,分前、中、后三室,有12个椁箱。共置3具棺木,主棺是双重漆棺。椁室下挖两排共7个陪葬坑和2个器物坑。殉葬人仰身直肢,着绣衣,裹竹席或草帘,殓以木棺。经鉴别为一男六女,年龄为13~26岁,应是近身侍从和乐舞伎。均系毒杀致死。器物坑内叠放铜器、铁器、陶器等。墓道左前方有车马坑1个,出土铜车马器。该墓共随葬器物千余件。出土陶器与两广地区同期墓所出相同。铜器中一部分是中原常见器形,一部分如鼓、锣、羊角钟、桶、盘口鼎、提梁漆绘筒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此外,木牍《从器志》、《东阳田器志》与木尺、乐器、纺织工具等很有研究价值。墓主可能是南越国桂林郡的最高官吏,也有人认为是西瓯君。

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原。“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衡量。”开大一统历史之先河,垂万古之功治。

公元前219年,秦略岭南。秦统一六国后,集七国力量发兵五十万为五军,开始南征百越。据《淮南子》记载: 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粤(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秦军分一路攻浙闽,兵力约10万;分四路攻两广,兵力约四十余万。

《淮南子·人间训》:

“(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秦始皇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主要是秦军和雒越军的战争,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三次战争之中最重要和最惨烈的是第一次战争。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4年结束,共历时五年。

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攻广西遭到瓯雒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极大地增强了岭南人民与岭北人民的交流,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瓯骆地区。

初,秦军开灵渠,顺漓水南下,略苍梧。一兵下南海,一兵将瓯越。贵港,古西瓯故地也。

 公元前214年,秦定岭南,设三郡。郁水河南岸,为布山治,属桂林郡 ,从此岭南并入中原版图。郁江北岸为古西瓯壮民之故地。

瓯,百越壮、瑶之先民也。头系方巾,身着蓝、黑布衣。先民死,裸葬(骸骨露天存放瓦瓮中)其遗骸于山岭之间,信奉灵魂的不死不灭;有别于汉人的入土为安,托骨重生之念。

与我们相邻的现瓯民(壮族),社公(土地公公)的图案仅由一块长方形的石头雕刻而成,彰显着壮民以天为父(我们汉人社公的图像是一男一女的两人像)的先民思想(商部落的遗民)。

“皓皓江边月,曾照古时人。”“鸟瞰千年秦汉道,陆公遗石下江南。”

秦定岭南后,于郁水之南(今天的南江村),设布山治(桂林郡郡治),依水以拒北岸古瓯民。三国时,吴使陆绩为布山守。期满,陆公归故里(今江苏),财物无所遗,逐以青石压舱,得以行。

陆公事袁术、孙权,以孝廉名。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怀而遗母。”术大奇之。

故有“陆绩怀橘”之说。

孙权时,绩为布山太守,于治所处掘土为井,民感其泽,名曰“陆公井”。今南江村内有“陆公井”和“怀橘名区”之遗迹。

江南岸边上立有贞洁牌坊一座,江水码头处有秦汉千年古道历史遗迹。

(三)

千年古郡之大南门:看尽繁华落幕,自古南天第一门。

“阁中古人今安在,槛外郁江空自流!”

大南门承载着贵港整座城市历史的政权更迭和变迁。

光绪《贵县志》记载贵港城垣的变迁:

从郁江南岸的汉吴陆绩故城,到唐元和年间迁于北岸筑土城,元代至正年间将土城改为石砌并设五座城门,明万历年间改砌青砖并增高,清康熙年间重修。

在咸丰、同治年间,因兵燹战乱,贵港老城“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迹”。

光绪初年,知县何昭然倡议重建,后历经七位知县接力修缮,整个五门内城才重新全部合拢,贵港老城恢复了有完整的城墙、城门、瓮门及箭门的城防体系,再度形成以官府衙门为重心的一座全封闭的临江传统城池。

大南门的脚下,就是贵港两千多年前的源头——贵城遗址。

据主持贵城遗址考古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广维介绍,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城至今,贵港历史已有2200多年,长期的文化积淀为贵港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08年至今,贵港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委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贵城遗址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

“从考古的情况看,秦末、西汉早期至明清的文化遗存层层堆积、层次清楚,可以说自秦末在此设桂林郡治、西汉在此设郁林郡治以来,这块地方一直是政治中心所在地,没有迁移过,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谢广维说,贵城遗址地下丰富的文化堆积,堪称一个丰富的地下博物馆,为我们了解贵港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当代考古成果表明,贵港城址在秦末南越国时期 。

(四)安澜塔:郁水河边一座塔,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塔为山天地造,两江作案东南流。”

安澜塔就座落在郁水河——罗泊湾流段的南岸,与罗泊湾北岸的一号汉墓遥遥相呼应。

郁水河流经罗泊湾之时,在此地急流直转,河水转向东北后突然反向拐了个大弯,直朝东南方向奔流而去(“S”形拐弯)。

第一道拐弯处的弧形内侧的北岸,就是著名的罗泊湾一号汉墓封土堆,占尽了风水的形胜之侧。而另一头的安澜塔,就孤零零地矗立在南岸的弧背上。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知县林大宏以贵县独缺中山(贵县有东山、西山、南山、北山)为由,于贵县东南五里外的罗泊湾之处,“撮土为山”,名为安澜塔。

安澜塔塔身高九层,极尽阳极之数。塔门有一联:“撮土为山陪地脉,引人成事补天功”,以“陪地脉”和“补天功”,补风水之格局。

据说,安澜塔落成之后,江面上的沉船事故在逐年的减少。二百余载来,历经沧海桑田,仍矗立在郁水河的南岸,默默地守护着一方的平安。

(五)广西狼兵雄天下。

广西自古以来便是祖国的南大门,扼守着中原与外族之间的咽喉。此地的居民,除一小部分为古瓯的遗民外,大多便是从古中原迁徙而来的汉民。

我们大多人的祖先,或从秦始皇开僻南疆,定戍边关;或随狄公(狄青)平天南,安户籍;或为避中原战乱,从遥远的南雄古道翻越古珠玑巷一路南迁至此。

石达开,便是历史大南迁中滚滚洪流中的汉人后裔之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那邦村)人,祖籍地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军事家。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被尊为“义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入拜上帝教,咸丰元年(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咸丰五年(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咸丰七年(1857年),天京事变时封“左军主将翼王”,6月2日,再度从天京出走。10月,驱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同治二年(1863年)5月,率众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六)浩气存天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经历了三千年的封建帝制,跨越了短暂的国共合作,贵港,这座静默了千年的边陲古城,最终 ,还是并入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上。

1928年6月16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贵港市贵城镇榕兴街34号楼的二楼秘密召开,会期4天。主要议程是决定成立党的领导机关,恢复各县、市党的工作,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议由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主持,党中央派恽代英到会指导。会议选出委员15人,常委7人,其中朱锡昂为书记,董铨汉为候补书记。

解放后,遵照国务院1956年4月2日《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精神,其中,位于贵县榕兴街(现达开路)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旧址。

结语:“浪花淘尽英雄客,千古繁华一梦中!”

春去秋来,潮起潮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凡事三千,锦衣玉食,终是逃不过历史的滚滚洪流。穿行在时空的过道里,倾听历史的声音,愿世间的一切,都付笑谈之中。。。(梁子里,2022年10月7日)

参考文献《贵县志》《贵县八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