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汉风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起边陲,偏霸西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开地千里,逐鹿中原,日月江河,皆为秦土。
(一)一征岭南
“起!呜。。。呜。。。,落!”公元前219年,郁水河岸边,一群人披头散发,赤露着上身,戴具傩舞,仰天而号。不远处的封土台上,江风猎猎,牛号角低低呜鸣。
“我大禹的子民们啊,上天赐予了我们上好的土地及好生之德!哀哀昊天啊,让那些男人们把热血洒入到这片他们深沉地爱着的土地中去吧!”
祭巫拔起了江边的招魂旗,祭台上刀光划起,牛头挣扎着滚下了滚滚的江水之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原。“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衡量。”开大一统历史之先河,垂万古之功治。
公元前219年,始皇起兵五十万,任屠睢为将,赵佗为副,开灵渠,略岭南。
屠睢军逐漓水而下,略苍梧,一兵下南海(广州),一兵逆水而上,战蒙圩(今桂平)。
公元前218年,屠睢以蒙圩(桂平)为营,兵士三年不解甲弛弩,以漓水为运粮道,入西瓯腹地,大破西瓯军,擒杀西瓯君译吁宋。
王译吁宋死,西瓯民退聚布山城(今贵港)。民悲之,逐以桀俊为将,布山为阙,郁水为河,山岭为疆,以拒秦军。
公元前215年,屠睢军攻破布山城,西瓯民入丛林山野中,与禽兽处。
西瓯民昼伏夜出,逐攻破布山城,屠睢退守蒙圩营。
桀俊聚众人,夜谋袭蒙圩营,大破之,杀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军败逃。
“起!呜。。。呜。。。,落!”
公元前215年秋,郁水河边,西瓯君桀俊大点兵。
江风呜呜低鸣,牛号角长长吹起,牛头被绑在祭祖台上,一排排的俘虏押上了点将台。
祭巫哆嗦着身子,一阵抽搐着如神灵附体,嘴角抖念着且歌且舞。一群戴着面具的傩舞者披头散发,仰天长号!
“杀!。。。落!”
刀光划起,人头落地,独剩下祭巫在风中喃喃乱舞。
后人有诗云:
“一重关隘一重山,狼照边城烽火燃。
十万秦人归岭去,此生不复入中原。”
(二)二征岭南
公元前214年春,秦以任嚣为将,赵佗为副,起谪戍之兵五十万,二略岭南。
至西瓯,任嚣、赵佗兵秋毫无犯,体恤民生,归者怀之,拒者击之,桀俊败走布山。
公元前214年夏,任嚣攻破布山城,擒桀俊,西瓯亡,余众退守百色、河池之野。
公元前214年,秦定岭南,设三郡(桂林、南海、象郡),布山(今贵港)为桂林郡郡治。布山者,今郁江南岸之南江村也。留别将辅守布山城,任赵佗为龙川令,平岭南各地。自此,岭南并入中原版图。
赵佗一改秦人之暴政,辅以怀柔,西瓯民纷纷归附之,岭南大治。
公元前210年,始皇薨。公元前209年,天下风云突起,中原乱。公元前207年,秦及二世而亡,中原进入楚汉争霸时期。
公元前206年,任嚣病,诏龙川令赵佗归,告之曰: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中原初乱,然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自古至理也,汝切不可归之。二世不知体恤百姓,故民皆叛之,吾辈虽欲往,然故土不复,身将何所安焉。岭南地处蛮荒,非用兵之所,然千里沃野,民多忠实,可为守成,亦可立国,此为天授,君可有意之乎。
五岭乃天堑之隘,可备之。秦人苦战久矣,民心思安,汝可为之?”
赵佗涕哭伏地,曰:“可!”
“中原,吾等之故土也,与尔等来,不同归,憾矣!百年之后,复为秦人,可得乎?
吾人之祖庙,皆在北,不可忘之,百年之后,与汝等同魂归故里!。。。洋洋乎渭水,浩浩乎秦川,永为老秦,子志之乎?”任嚣说完,涕流满面。
赵佗跪地而拜,曰:“诺!”
“子等与我复秦音,可得乎?”
赵佗及众人再拜,曰:“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公元前206年,南海郡番禺治所的榻前,任嚣抚榻击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同年秋,任嚣病死。龙川令赵佗继为郡守,治岭南三郡,都南海。
公元前202年,汉立,高祖因天下初定,无力边事,赵佗因之立国,为南越王国,都番禺,佗为南越王。
汉初,南越王思故里,始于中国通。
佗遣副将为布山(桂林郡)令,令死,葬之于罗泊湾(今贵港市罗泊湾)。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派使谕南越王,劝其如同内地诸侯,采用汉法。南越王兴及太后熜氏等上书,愿如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武帝乃赐其丞相、内史、中尉、大傅印,余官得自置;令其废黥、劓刑,用汉法律。同时,因布山位于郁水河岸边,桂林郡更为郁林郡。
自此,岭南归汉。
“城中十万骨,一将功名还。江边旧渔父,至今梦秦关。”
二、陆绩故城
秦定岭南后,于郁水之南(今天的贵港南江村),设布山治(桂林郡郡治,汉初改为郁林郡),依水以拒北岸古瓯民。三国时,吴使陆绩为布山守。期满,陆公归故里(今江苏),财物无所遗,逐以青石压舱,得以行。今苏州文庙府内尚遗陆公石。
《三国志》:陆绩(188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六岁时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谓欲以遗母。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统领东吴,公元208年,孙权任陆绩为奏曹掾,后转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命其统领士兵二千人,出征岭南,夺取并辅守郁林郡。初时,郁林郡地处岭南边陲,因汉末战火,疮痍千里,生灵涂炭,民生艰苦。陆绩至郁林,逐带领民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筑固郡城,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与民共疾苦,任期内军政清明,民皆仰戴之。民感其泽,掘土为井,因其名为“陆公井”。五代十国时期,贵州剌史刘博古于陆公井旁种橘一株以纪念“怀橘遗母”、“载石表廉”的先贤陆绩,陆公井遂因此被称作橘井,直到今日。
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为官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期满,归故里,沿郁水东下,途经珠江口,罢归无装,船轻不可越海,逐命人取岸边青石压舱,得以行。归故里后,陆公思其民,因留其石,遗之于庭院,名为“郁林石”,后人称之为“廉石”。
由于长年繁忙的军政事务所累,加上郁林山区的瘴厉之气所侵,陆绩的身体受损,卸任回乡后不久即病逝,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今南江村内有“陆公井”和“怀橘名区”之遗迹。
陆绩,以孝名,入《二十四孝》之一。
“恪守一方土,为民父母官。陆公归故里,遗石下江南。”
三、初唐改治
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定州改尹州,故布山属尹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布山、龙山、武平、怀泽合并称郁林县,与马度县同属广州。从此不复袭布山县之名。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12年)置郁林、怀泽、义山(原马度县,多为今贵港地)、潮水(多为今贵港地)四县,设南尹州总管府,府治龙山(今贵港地),属岭南道。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南尹州为贵州(贵港市平天山古名宜贵山,故名),州治所及郁林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城区。天宝九年(公元742年)改属怀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属贵州,领郁林、怀泽、义山、潮水四县(均属今贵港市地)。
同一时期,桂平: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设燕州治,治所在大宾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东北)。因浔江得名。不久废。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复置,治所在桂平县(今桂平市西,宋移今治)。天宝元年(742年)改浔江郡,治所仍在桂平县,辖境同浔州。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浔州。辖境相当今桂平市地。
四、苏子来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五年(公元1080年),黄州郊外,一位中年长者站在雨中狼狈不堪,这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位站立在风雨中的长者,便是北宋时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学巨匠——苏轼。
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三年,但苏轼的晦运仍未结束。等到朝庭诏令召回的时候,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从惠州途经广西时,与被贬往广东雷州的弟弟苏辙在藤县同行,因听说贵县梁姓孝子事迹感人,便在寻访龚州(今平南)周敦颐旧迹之后枉道(更改原定路线)贵州(今贵港)寻访梁孝子(梁诏),顺便在当时梁孝子居住的登龙桥村(光绪版《贵县志》又把登龙桥称为“孝子里”)旁边的东湖游玩,并在东井井沿上题“东湖”二字,逐有“东湖”一说。
梁诏,少孤,事母孝举孝廉,元丰中任广东提刑司干官,母卒,庐墓建罔极亭,手莳松柏久之成林,有甘露降于树,芝草生庭侧。苏轼自海外归(惠州入儋州),闻其孝行枉道,见之名林曰瑞林, 改题亭曰甘露, 诏命二子谒轼, 轼勉以力学, 以“薰风”二字署其读书处。
“落落岭南道,迢迢千里行。苏子安可仰,久存孝子名。”
五、《次贵州》
北宋年间,抗金名将李纲被贬往海南岛,在南下途中路过贵州(今贵港)时,留下了一首七律《次贵州》,首联“青枫夹道鹧鸪啼,古郡荒凉接岛夷。”描绘了州城自唐代北迁三百年后南岸旧州城的落寂,同时也道出了当时贵港乃中原通往海南岛的一个水陆交通杻纽;诗中的“陆绩故城依石巘”则是对当年陆绩在今南江村筑郡城踪迹的写实。
六、元帝登临
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图贴睦尔亲王被流放至海南岛,途经南山(贵港南山寺)时,登高远眺,二十四峰尽收眼底。公元1323年奉诏返京,途中重游南山寺,并亲书“南山寺”三字赐与寺僧。公元1328年,图贴睦尔登临帝位,号文宗皇帝。后贵州(贵港)州官撰跋刻《御书碑》立于石佛洞北壁下保存,现碑存于寺内。
七、争论纷起
五代时承袭唐制,贵港、桂平、平南归属南汉。宋代时三地废省入龚州(今平南),后龚州省入浔州(今桂平)。浔州曾一度废省入贵州(今贵港),旋即复置。宋末,市域有州、县二级政区,其中贵州辖郁林县,浔州辖桂平县、平南县。元代,浔州改为浔州路,辖桂平、平南两县,郁林县废省入贵州。明代,浔州路改为浔州府,贵州降为贵县(贵港)。明末,浔州府辖桂平、贵县、平南三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浔州府增划辖原隶宾州之武宣县。直至清末,浔州府辖桂平、贵县、平南、武宣四县。
至此,贵港与桂平之间的桂林郡郡属纷争议起,并持延了数百年。桂平以五代时刘昫的《旧唐书》为依据,贵港历史因兵燹战乱被毁,记载一度中断,但桂林郡的归属地争论从未中断。
八、尘埃落定
自1954年起,为配合国家修筑黎(塘)湛(江)铁路,广西考古队陆续在贵港市风流岭一带出土了大量汉墓,现已发掘出汉墓500余座,出土文物1万余件。墓室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结构,与中原同时期的葬礼习俗高度一致。
1976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出土的罗泊湾1号汉墓封土堆,是一座有代表性的西汉前期棺椁墓,有斜坡墓道。椁室用板分隔成前、中、后3室,前室和中室又分隔成3部分,后室隔成6个部分。共有漆棺3具。在椁室底板下,有7个殉葬坑和两个器物坑。殉葬坑中各置木棺一具,骸骨保存完好。经鉴定,一具是13岁左右的男性少年,其余6人是16~26岁之间青年女性,是墓主人生前的乐舞伎。器物坑内堆放着40多件精美完好的青铜器。另外在墓道东侧有一长方形车马坑。内有铜车马器30多件。整座墓出土随葬品1000余件。其中锅钫、铜壶、铜匜、蹄足铜鼎,形制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相同,可能是从中原来的,铜鼓、羊角钮铜钟、铜捅,筒形铜钟、盘口铜钫富有地方特色,应是当地所造。其中有一批刻有容量、重量铭文的铜器,可供研究当时度量衡制度参考。许多漆耳底部烙印“布山”二字,表明是当地产品。墓主可能是西汉初年岭南割据政权南越的高级官吏。1979年发掘罗泊湾2号汉墓,椁底也有殉葬人,并出有“夫人”玉印和“家啬夫印”封泥。墓主可能是南越王国高级官吏的配偶。
另外,在贵港市的铁路新村一带,同时出土了众多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物,为贵港这座静默了两千多年的古城划上了一个新的历史符号。
同时,光绪版的《贵县志》却回顾了整个贵港城垣的变迁和政权的不断更迭。
“从郁江南岸的汉吴陆绩故城,到唐元和年间迁于北岸筑土城,元代至正年间将土城改为石砌并设五座城门,明万历年间改砌青砖并增高,并于清康熙年间重修。
在咸丰、同治年间,因兵燹战乱,贵港老城“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迹”。光绪初年,知县何昭然倡议重建,后历经七位知县接力修缮,整个五门内城才重新全部合拢,贵港老城恢复了有完整的城墙、城门、瓮门及箭门的城防体系,再度形成以官府衙门为重心的一座全封闭的临江传统城池。”
2008年至2019年期间,为配合贵港郁江两岸综合治理PPP项目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城墙基址进行清理。
据主持贵城遗址考古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广维介绍,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城至今,贵港历史已有2200多年,长期的文化积淀为贵港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08年至今,贵港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委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贵城遗址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
“从考古的情况看,秦末、西汉早期至明清的文化遗存层层堆积、层次清楚,可以说自秦末在此设桂林郡治、西汉在此设郁林郡治以来,这块地方一直是政治中心所在地,没有迁移过,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谢广维说,贵城遗址地下丰富的文化堆积,堪称一个丰富的地下博物馆,为我们了解贵港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当代考古成果表明,贵港城址在秦末南越国时期 。
地下大量出土的文物与古城墙遗址以及陆绩故城(郁林太守)为桂林郡的归属划上了一个完美的终止符号。
九、结束语:
浪花淘尽英雄客,千古繁华一梦中!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站在郁水河边,想起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里,我堂堂的中原男儿,为秦王的开疆拓土,华夏一统,血洒边陲,魂留南天。如今的郁水江头上,江流滚滚,时光荏苒,独不见斯人。“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曾经的凡事三千,锦衣玉食,终是逃不过历史的滚滚洪流。穿行在时空的过道里,倾听历史的声音,愿世间的一切,都付笑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