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学民的头像

李学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2
分享

二姐夫王祥泉

想起我的二姐夫哥王祥泉,我就不由自主想到吕剧《姊妹易嫁》。当然,祥泉哥并不是那个中了状元返乡的毛纪,二姐也并非那个处于义愤,代姐出嫁的素梅。

倒是相亲的时候,大姐没看中祥泉哥,奶奶做主让二姐再去,二姐回家也不悦。但奶奶说,哪有多俊的人啊,人性好就是了。

有一年的大年初二,天已傍晌,我们老家窄窄的院子里,突然走进一个穿戴整齐、素旧衣褂、宽脸膛,眯眯着眼笑的高个子陌生男人。男人身后紧跟着,很长时间不见,同样素洁打扮的我的二姐。我这才明白,在这个世上,我从此又多了一位姐夫。那年我5岁。

二姐夫的家乡叫菜园,菜园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母亲说那是西乡,西乡很远很远,出村口往西走,走过一道坝,又走过一道坝,再跨过一条河,就是二姐家。

对于二姐夫的朦胧印象,始于我的大外甥女出生。母亲带我去“吃面”,被二姐夫引着,曲里八拐,走了好大半天,终于看到一处小村。村落里里外外都是枣树,零零星星点缀着五六十户人家。

二姐夫的宅子在后垧,靠外。往后走几步就是田畴,白花花看不到头的盐碱地。头几日尚感新鲜,不久就觉无趣。一日中午,我独自返家往回跑,被一条大河拦住,任凭我怎么的努力,也是白搭。正在我嗷嗷大哭之际,二姐夫满脸大汗,“呼呼呼”喘着粗气向我跑来。我很不情愿地被他连哄带骗背回家去,母亲要打我,又被姐夫拦下。姐夫温和地说:“弟,想家了吗?”他见我撅着小嘴憋气,随手抓起一把白晶晶的冰糖给我。那个时候,祥泉哥家开着一爿副食品小店。

二十年后,我参加了工作,我才明白,二姐夫所在的乡镇,地处偏僻县界西南首,盐碱荒场地多,而他菜园村又是那一带出了名的“南四区”。那个时候,二姐夫家是“南四区”唯一一家开代销点的人家,十里八乡的村人都来购买东西。对于乡人,无论本村抑或是外村乡亲,亦无论有现钱或者赊账的,抑或这次赊账下次还赊账的,姐夫总是笑脸迎送。故此他们家的生意和人气,一直鼎盛。就是时光到了2000年,商铺铺天盖地,但他们的买卖还是挺好。

二姐夫挂在嘴皮上一句话,就是“这年头,谁都不易。”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离开过我一段日子。秋假里,我去二姐夫村庄“挛枣”,彼时庄户人家都穷,滞留树上的并没几个枣子。二姐夫见天天围着村周围枣树转的我,小布包里的枣子并没多少,就到枣园里买来一兜,嘱我带回家去。

俗话说,“长嫂如母,长兄如父。”

二姐夫姊妹七人,父亲去世那年,他甫25周岁,遂毅然挑起家中的生活重担。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先后发嫁了一个妹妹,给三个弟弟盖上了瓦房,依次娶媳妇成家。我工作后的1983年再去他们村子,二姐夫一家四口依旧住着四间旧坯房,西边两间是店铺,东面两间做卧房,房间里没有桌椅。两个正在读书孩子,拎着书包进门喊我一声“舅”,然后趴在当门的茶叶箱子上做作业。

那次,我离开菜园回走,二姐夫送我至村外北首,羊肠小道依然曲曲弯弯,不远处的坑塘,亮的发白。已经走过很远很远了,他依旧站定在小路端口。我转过身去,遂想起,逢年过节,就向二姐和姐夫虔诚磕头的三个弟弟,不觉泪流满面。及至14年之后,我驻队他们乡镇,夜色里踏进二姐夫家的大门,才蓦然发现,二姐夫翻修了房子。那一年,二姐夫的孙子7周岁。

在这之前,二姐夫给我滞留我的印象并没多少,唯有的是他的温和与敦厚。

第一年高考,我差18分败北,三次回校复读遇阻,二姐夫听说了,啥话也没说,一声不响托亲戚走关系,找到学校教务处,我才得以复校。二姐夫做事,总是行动在先,言语在后,他的这种待人之道,一直保持到他不幸谢世。

上世纪80年代初,捉襟见肘的我的三姐家要盖房,从我家拉去很多檩材,但屋脊上瓦一筹莫展。又是二姐夫、大姐夫和我父亲,各出资80元钱,解决了燃眉之急。尽管那时的二姐夫,自家的房子仍是草坯房。

我结婚前,曾和对象看过二姐夫他们一次。草房旧院,朝西首开的院墙豁口做门。走进去院子,凸凹不平,遍地羊粪,东北角一棵葳蕤的枣树,结满了青红色枣子。我打问着走到村西南畔首,找到了正摘棉桃的二姐。二姐黝黑消瘦的脸上挂满尘土,昔日,那个被村人誉为“阿庆嫂”的女人,不见了。只是惋惜,那次二姐夫外出做事,不在家。

就这样又过去几年,当我在小城有了固定的房舍,我和二姐夫的交往,陡然密切了许多。彼时,二哥一家子,大姐一家子,都已迁居城里,我们四家相约,每年小城相聚一次,并形成制度。二姐夫他每次来,都留宿一晚,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天南地北谈个没完,这样一直坚持到他再次发生变故。

当生活的日子,一天好似一天,谁会想到,一向忠厚诚实的二姐夫,却摊上了吃官司。

话,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那个时期,乡村强力推进“村村照明工程”,喊得口号是有条件的村庄率先通上电,没条件村庄创造条件也要通上电!并层层压码,细化量化指标任务,设时间、保进度,责任到人。当时的“南四区”并不多么富裕,村中集体积累也没有钱,乡民们祖祖辈辈在煤油灯下过生活惯了,对于拿钱上电意见和看法并不统一,也不积极。反复做工作没效果后,迫于压力,村班子几个人一碰头,决定先信贷,后慢慢想法还款。可是,在具体实行中又遇到新问题,信用社不向村委会放贷,只放给村民个人。于是村班子说服村民,村里以一家一户的名誉办理了贷款,并承诺这个钱不让户家拿。

可是,款出贷来,电通上了,但这宗贷款怎么处理?菜园村小人少,村企业没有一处,咋办?贷款期限超期,信用社急促追款。银行凭证去找贷款村民,户家一律不认账,说这笔钱与他们并无关联,是村委会骗取了他们的私章,统一办的。银行追不到钱,但银行有办法,银行说这笔款子老是在每家户头上挂着,也不是个办法,你们商议一下,就落到你们班子几个成员头上吧,等村里有了钱再还。于是重新撤换变更贷款手续,加上利息,5个成员,每人分摊了1万多元。

最终,怎么解决这部分钱?仍无他法。被迫无奈,村班子铤而走险,在某一年征收麦季提留时,加进了这笔款项。不成想东窗事发,偷鸡不成蚀把米。村民举报,上边追责,继而演变成了“借提留之际乱摊派”的大问题。

于是,县经管站和监察局工作组联合入驻,将村里的账目前期后期的,彻查了个底朝天。查来查去,账目一清二楚,除这次增加又退还村民的提留款外,其他没一点违法违纪行为。但擅自增加提留毕竟是不允许的,于是镇政府就对菜园村班子着手调整,原班子5人中有被撤职的,有自己辞职不干的,最后5个人的职务都丢了。可是,这笔贷款丢弃不了。5人一起去找新班子吧,人家说又不是俺办的,俺上哪里摸钱去?5人无奈,银行也无奈。5人无奈无计可施,银行无奈却有办法,最后银行就把5人告上了法庭。这官司不打也得打,白纸黑字,打又打不赢,强顶着又顶不住。

刘姓支书人精,立即起诉村委会,将村学校作了款项抵押,免去了官司之苦。而二姐夫祥泉哥是村会计,5人之一。却因这笔钱多次被传唤,直至被执行庭滞留进了拘留所。法院的说法是,谁叫你家过得比他们几个强,你家能拿出这部分钱来而不拿,就执行你!

这还不算,二姐夫还有比其他4人更窝心的事,这几年乡里来人接待,吃喝都安在他家,每次都是村支书或主任打欠条,几年下来累积一万多。自然,这部分钱,也打了水漂。

当我在县法院办完担保,去拘留所接他回家,二姐埋怨说,“看你这会计当的!窝囊。”二姐这么说也就罢了,但孩子们也这么嘟嘟囔囔,二姐夫的心病就病上加病。再三权衡之下,无奈地走上了上访路。

我曾以二姐夫为原型,写过一篇《王老;六上访》的小说:“万般无奈之下,王老六想起了投门子,走关系。他先去找亲戚,亲戚办不了。说他,你傻了,不是你花的钱,你认那门子账,你签什么字;他又去托路子,走后门走到常委这一级,人家答应给他找找。十天半月有回话了,说是给镇政府打电话了。他遂去了镇政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解决不了。他抱了被子,在镇政府睡了3天,盯着找,还是不顶事,没人理他,也没人管,只好悻悻回家。家里,儿子埋怨,媳妇闹,说窝囊啊,这是过的啥日子。

他又跑出来求法律,在城中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问了,说要起诉村委会,写了状子,回村让村主任签字,村主任听了,说:我又没得罪你,你起诉我干啥!得了,我不干了还不行吗。遂撂挑子不干了。有人就指点他去找县委书记,王老六果真去了,还没上楼就给人挡了,说书记不在家,有事坐下慢慢说。他就照直说了,那人记了,说向领导反映反映情况再说。然后是很久没音信。王老六还是不服,又到省城去上访,还是写个条子,打发他回了。

走出省信访局大门,王老六心已憔悴,满目凄然,抬头看碧水蓝天,看街面上川流不息的大大小小车辆,看旗杆上猎猎国旗,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不知怎得,他忽然想起了十多年前早死的亲娘,他小的时候,家里贫,是娘寒冬腊月里夜里把他的那双小脚揣在怀里;夏夜里,又是娘给他搧扇子驱蚊添凉。“娘啊!”他吟哦了一声,仿佛独自坐在了长满桑树的娘的坟头上,有风吹来,桑叶呜咽有声……他三下五下把那纸条撕了个粉碎,一扬手掷了,那碎片拂拂扬扬似雪花在风中舞动,他陡然感觉到一阵心寒。

这时,背后却走过一个戴红袖章的老太太,近了喊他,说:“看你这把年纪了,怎嘛就不懂世情,不讲卫生?”说着,歘地一声,撕下一张单子塞过来(又是一张纸条),说,“给,罚款5元就算便宜你了!”这次,王老六没忘要票据,票据拿在手里了,他忽然又扔了,喃喃地说,我要它又有什么用呢?那老女人却吼叫起来:“哎,我说你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老糊涂啊?,这次绝不轻罚!”

……

王老六最终还是回家了。只是这次回去,他再也没能出来……”

这是二姐夫,最真实的写照。

总是春夏又秋冬!

最后一次见到二姐夫,是今年的夏天,在大哥家里。那天中午很溽热,他却仍穿着厚厚的冬衣。这时的二姐夫,不仅走路脚步突突踏踏,而且身体有些晃了。那是二姐陪他,最后一次去省城上访回来。却因疫情原因,连信访楼门都没能进去。

我埋怨他说,早给你出点子抵押村学校,你说你不能那样做。也劝过你当会计,有的是把吃喝欠条解决的机会,可你总是说那样做不光彩,白纸黑字村里能不认账吗?可是事实咋样了呢?不过,现在说什么也白搭了。见二姐夫神情默然,接着又劝他说,祥泉哥,反过来想,破财免灾,不就是几万块钱吗?心要想得开,身体不做病比啥都好。就是把这口气争过来,把钱找回来,身体垮了,还有啥意思呢?!

吃着饭,二姐夫闷头不响,一向酒量很大的他,只是端了几端酒杯。而他那昏花的双眸里,流下两滴浊泪……

事隔不到3个月,9月2日清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大哥忽地打来电话,对我说,祥泉哥死了……

啊!苍天。

出殡那天,天开始迷蒙起细雨。我和大哥二哥三家一起开车去。一路平坦柏油路面,仍需跨过那条河,河水悠悠,却没有了小时候的宽阔;走进二姐夫家的村子,也不见了小时候见过枣树,整个村落,规划的整整齐齐,笔直对称的电线杆子,宽敞的街道,翘首起脊的新式住房成群连片,沿街走几步就是一处商店门头。

撑着伞迈入院门,遮雨棚下,响器班吹得正响。年过半百的外甥和外甥女一身缟衣,喊着舅,流泪给我们叩头。灵堂前的宽幅大白布上,悬挂着二姐夫中年时期的黑白照遗像:宽宽的脸膛,微笑着的细眯长眼,脸盘左嘴角处,有个明显的痣。

二姐老泪纵横,哭着说:“我想死,死不了,你祥泉哥他不想死,他死了啊!”

往回返的时候,和往昔一样,出院门沿巷道下北走。路北首田畴地里,那方发白光的水塘,依旧静定地横卧在那里,像我儿时见过的模样一样。只是不见了弯弯乡路,不见了那个,站定在乡村路口北端,30年前向我招手的未亡人……

二姐夫王祥泉,齐河县仁里集镇菜园村人,生于丙戌年正月,因突发急性脑溢血,卒于辛丑年兰月二十六日,享年75岁。距他生前最后一个中秋节,尚差18天;距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甫过2个月余。

                                                  辛丑年腊月初五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