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学民的头像

李学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2
分享

小城吃的记忆

其实对“吃”,我倒没什么“研究”,这里所说的“小吃”,无非是对晏城“新”与“旧”的记忆或曰做个对比。

说起晏城的小吃,我有个突出的印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县城横竖就四条街,拼成“井”字型;二层以上的小楼,大概有七八座:前街县委、县府四层办公大楼,那是最大最高层的楼房,往西县医院二层门诊小楼,往东广播局(彼时称广播站)二层小楼,以及与之毗邻的工业局三层办公小楼,再过一条路口拐角的建筑公司二层小砖楼,后来为好看涂抹上了朱红釉彩;后街自西往东,县社三层小楼,新华书店二层小楼、上面住人下面门面,百货一零二层门市街楼,物资局三层袖珍小楼。且每个单位差不多都用土砖临街垒院,密不透风,就像旧社会发了家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农村土瘪财主。80年高考下发通知后来县城体检,我和孟令顺同学蹲在新华书店门口街沿上吃早点——油条,太阳自城东毫无遮拦地照过来,又大又亮,那是我在晏城第一次“小吃”,连白开水都没有。当时我是第一次走进城市,晏城给一个十七八岁乡下孩子的印象是那么的大啊——我记得我那些同学大概都怀有同样的心情,我们相约了去参观县委县府大楼(不怕您笑话,在这之前我总认为大楼是木头做的),莽莽撞撞闯进大院,兴高采烈攀援上楼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来来回回上上下下跑动不停,那股新鲜劲、那傻眼样,与《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识“大观园”一般并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我分配工作来小城,才感觉晏城不过那么一点点,车少人稀,黄昏里,特别是冬季,街道上三五里望不见行人,并非吹嘘。那时节我在机关后院食堂里吃饭,跨过两边都有排水沟的马路,到斜对面的一个临时住处寝宿。往往出差回来晚了,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很不容易吃上东西,我常常吃听饼干,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吃(这样的事情很多,那个时候我工作性质,差不多一个月20天下乡镇基层),所以我对“吃”有特殊的印记。我记得小城全一码色的国营、集体商店,时间一到,哗哗啦啦关门,呼呼啦啦走人。大约只有县社综合公司后来搞得比较活泛,在“井”字型主要路口布设了几处零售商点——小铁皮屋。西十字路口偏南,公安局土院墙西侧,就有那么一处,一个年岁稍大的女人带着两个女孩儿轮流当班。我经常到那里购买饼干和香烟,饼干大约2毛钱一筒,记不得什么牌号的了,烟却是9分的或1毛多钱的低质烟。那是个秋日的黄昏,我又一次去买饼干或纸烟吧,找零钱的时候,那个俊俏的女营业员忽然问我,说:“你是不是姓李啊?四中学校毕业的吧?”我当然是了。打量很久,最终还是认出了她是我高中的同学。“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话真是一点儿也不假。我这位同学熟悉了拉起话来,也说经常晚了吃不上饭,她们小铁屋里也缺水。我听了,后来还曾为她从我们机关开水房里打过一次水呢。所以我对那个摊点小屋记忆深刻,似乎今天还能准确辨认出那个位置。

商贸街,也就是唯一的第二条正街道十字路口,建行对过,有一家饭店,那是我那几年唯一知道的一家饭馆,后来承包给晏城大队,改名为“通宵饭店”,其实并不真通宵,也不是我等光顾的地方,四五年中我来同学,花了10多块钱去吃过一顿,四个菜,稍许酒,滋味满美的。但至于别的街道什么地方卖什么吃的东西,我就不太清楚了。除此之外,似乎彼时里小城并不繁华,多多少少透露着淡淡的冷清与寂寥,及至多年之后,方才渐渐物阜人稠起来。印象中,公安局路西向南,就是现在的“星光老年人俱乐部”偏北斜对过,后来冒出一处名曰“晏婴楼”的,煮扒鸡,香飘四溢,熏染了半个县城,不知那时真的就那么好吃(我没吃过,及至我有能力吃到了,也没觉出有什么特别),名气很大,价格也不贵,我曾受一名老乡(也是一级领导)委托前去为其花10元钱购得3只。其实晏婴楼并不是什么楼,大抵因为春秋时期,曾是齐相晏婴食邑之地,借其名而得已,后来真的建起了一座当时颇豪华的膳食楼房,也早被城建统筹中销声匿迹的没有了一丝痕迹,就连老一点的早居城里人们再也很少提起,差不多渐渐忘记了。

小城清清冷冷的冬天里,大概外面街道上有几处炸油条的,但绝对不多,似乎在车站一带,或某个饭店厅堂里。游街串乡的是个面皮白净中等个儿身材的胖墩墩的中年人,灰蓝相间的衣褂,雪白的套袖,半新不旧的大轮自行车后面载个用薄面褥子裹严了的粗瓷瓦缸,盛了多半缸乳白色的汁液,每早差不多定时来吆喝:“豆腐脑咧——卖豆腐脑咧——”宏宏亮亮的嗓门,声高而韵长……那人大约这个样子的有10多年吧,我几次搬家都能在不同的家属区里听到他的叫喊,或在严冬的晨曦里瞥见他的身影,一副永远不变的装束,与永远不老的模样,却不记得从哪一年就突兀地再也不见了他人。听说,还有一家晏城街上打锅饼的,是个妇人,锅饼制做的香柔酥脆,可她从不沿街叫卖,我没见过她,更没吃过她的锅饼。关于40年前的“吃”,在那时的小城里,我就这些记忆。

今日的晏城,就用不着我多磨嘴皮子了吧?且不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如茵坦荡的花园草地,宽阔靓丽的广场,明媚浩淼的人工湖,车水马龙攘来熙往的街面,琳琅满目的商点及商品,但说说“小吃”:土的洋的、浑的素的、生的熟的,“张”家的、“米”字号的、“正大”的、“京鼎”的、“连锁”的、“单出勺”的,“屋里”的、“屋外”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山间藏的,应有尽有。夏天里,黑压压烟都都露天消夏场,弥漫着各种烧烤的膻性味、混合着自然粉的味道,黄澄澄的啤酒泛着泡沫,嗡嗡转动的空调包厢人声喁喁;冬夜天下半夜霓虹闪闪的饭店、酒吧。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有什么……

我忽然就想起来有个成语叫“今非昔比”的,想想,真是奇妙无比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