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学民的头像

李学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02
分享

君在九天碧落处

中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各种声腔交相争辉,如满天星斗闪烁,黄梅戏是其中最杰出的一种。

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大约清道光前后逐步在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地区流布,形成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来吸取青阳腔及徽剧的音乐,结合了当地民歌,开始搬演大戏,慢慢形成了以怀宁为中心的“怀腔”,流行于安庆地区广大农村。经过老艺人严云高、丁老六、程积善、王剑峰、王少舫等人的创造和努力,把黄梅戏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今,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发展成了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成为梨园界一颗璀璨的名葩。

说起黄梅戏,不得不提及一个与黄梅戏紧密相连的名字——已故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严凤英以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而名闻遐迩,蜚声乾坤,登上了当代中国民族艺术宫殿,她对黄梅戏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绝的伟大贡献。

严凤英1930年3月15日生于安庆龙门口余家祠堂“连升栈”,14岁开始师从严云高学戏,她天生就是“戏神”,再加上她挚爱唱戏,冬练三九心,夏练三伏天,很快就唱红了戏界,成为梨园界名伶,轰动江南。1947年她与梨园世家出身的王少舫在芜湖结识,并从此在艺术上结下不解之缘,共同将黄梅戏推向了戏曲艺术的殿堂,黄梅戏因此由安庆、安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严凤英如鱼得水,她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954年她开始排练黄梅戏《天仙配》,9月3日在合肥公演,9月25日至10月3日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公演,一炮打响,在上海引起轩然大波,1955年8月由上海电影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公演,一出《天仙配》使她在50年代家喻户晓,后来又拍了《女驸马》、《牛郎织女》,使严凤英终于登上了“黄梅戏女王”的宝座。

黄梅戏也从此唱红祖国的大江南北。80年代黄梅戏跨长江过黄河,南戏北演,河南、山东、东北等地纷纷成立黄梅戏剧团,一时“黄梅之花”开遍大江南北。我们县也红红火火演出了多年,黄梅调、黄梅戏深入人心,大家严凤英、王少舫也人人皆知,人人敬羡,哪家没有不会唱几腔黄梅调的,尤其是那名动天下的《天仙配》,那优美婉转的唱腔俯首即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种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不幸的是,十年“文革”夺去了这位杰出的年轻艺术表演家的生命!1968年4月8日黎明,一个天才的艺术表演大师,一个倔强的伟大女性与世长辞,时年38岁!严凤英走过了24年短暂而又漫长的艺术道路,她大约演出了上百出戏,黄梅戏因她而蜚声全国,享誉世界,她的足迹也留在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之中……

周恩来总理得知严凤英辞世的消息,伟人双目低垂含哀,浓眉凝愤,久久不能平静心绪……

严凤英的故乡严陈庄,有个蛤蟆滩,在大师含冤而死的那年仲夏,竟然不见了一只青蛙,也从此再也没听见蛙鸣。1978年春天,严凤英的冤案平反昭雪,绝响了十年的蛙鼓居然又震天般地鸣响起来,并且声调格外激越、高亢。苍天有眼!

我想起了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悼念严凤英的那首诗:

十年落花无数,

何来锦囊?

亦无埋花处!

花在泪中难为土,

举起招魂幡,

犹有伤心处……

春满江淮花起舞,

燕子已归来,

君在九天碧落处!

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严凤英,不朽!人民喜爱的黄梅戏曲,万古长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