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秀球的头像

赖秀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9
分享

又到小满时

随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小满节气又来到眼前。

自立夏后,气温迅速回升,家乡的春种农作物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田间的各种杂草更是不屈不挠,争相展示顽强的生命力。这几天,家乡人正忙着“中耕除草在农田”,拔除花生地杂草。

清除花生地杂草,是花生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人工拔除花生地杂草,则是家乡的传统农耕技艺之一。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家乡人种植的花生也进入了结荚期,而花生结荚期是花生植株和根系生长的鼎盛期,也是决定花生荚果数量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阶段清除花生田间杂草,并为花生松土、施肥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少时,家乡人坚持人工清除花生地杂草。拔草前,先用小铁耙对花生地进行浅松土,随之再用手小心翼翼地拔除地里的杂草。把花生地的杂草拔除干净后,接着为每蔸花生洒上适量的有机肥和石灰粉。曾听母亲说,往花生苗洒石灰粉,能够给花生苗和花生根系补充钙质,使结出来的花生更加精壮饱满,同时还能杀灭花生苗和花生地的菌虫;为花生松土,则既能便于拔除杂草,又有利于花生根部生长和花生果针钻到地里结。随着现代科技农业的推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家乡许多农户为了减轻劳动量,便在种植花生时往花生地喷洒除草剂。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一篇除草剂会对土壤、农作物以及人畜造成一定危害的文章,因此我对仍在家乡从事农业劳作的弟妹说除草剂会污染土壤,使土壤含有一定的有害物质,而花生果实又长在地下,花生成熟期收获果实晒干后直接剥壳榨油,必然受到花生表皮有害泥尘等物质的污染。他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减少了除草剂在耕作中的应用,其中清除花生地杂草就沿用了以前人工拔除的方法。

二十年前,家乡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因此,当年小满节气间,家乡中耕除草投入最大劳作量的便是耘田。家乡的耘田,就是为分孽期的禾苗进行松土和清除稻田里的杂草。家乡人将秧苗移植到稻田有插秧和抛秧两种方法,其中抛秧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应用。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插秧。插秧虽然劳动强度大些,耗时也较多,但插下去的禾苗横竖都在一条线上,为耘田松土和清除稻田杂草提供了方便。推广抛秧技术后,节省了农时,减轻了家乡人的劳动量,但缺陷也显而易见,其中禾蔸之间的不规则排列,就使得无从下脚到田间为禾苗松土和人工清除杂草,只能依靠除草剂清除稻田杂草。由此,许多乡亲面对抛秧的种种缺点,宁愿在插秧时辛苦一些,也沿用插秧方式移植秧苗。

家乡稻田的主要杂草是稗草,也有一些田薯草、鸭舌草、三棱草和水马齿苋等等,其中稗草对稻苗危害最大。虽然家乡人在插秧前已非常仔细地在秧田里拔过一遍稗草,但插秧时一些未被发现的稗草幼芽也随同秧苗移植到了田间。稗草长得快,耘田时,一株株稗草在许多禾蔸里蓬勃生长,与禾苗争夺养分,并总能比禾苗长得高出一大截来。在禾蔸里拔除稗草虽不是技术活,但也得讲究耐性和方法。要有耐性,就是不能性急,不能看见稗草就用力拔,否则会连带着将禾苗拔出来。家乡人耘田拔除稗草时,总是用一个手稳住禾蔸,另一个手则去抠稗草头,把每株稗草连根拔出后,又顺手在田水里将稗草头的泥垢洗干净,让稗草头的泥土回归稻田,所拔的稗草则拔一扎用稗草苗绑一扎,然后把它丟到田塍上,收工回家时再收拾起来挑回去给猪牛吃。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后来分田到户承包经营,每次出工去耘田时,乡亲们还会挑上农家肥或者化肥前往,待即将收工时便对已耘过的稻田施上一遍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前,家乡还大面积种植了木薯。在种植有木薯的年代,家乡人完成耘田劳作和拔除了花生地的杂草后,便为木薯地中耕除草。木薯生命力强,把长了芽的木薯梗移植到木薯地后,不用过多打理就能茁壮生长,但中耕除草是少不了的工序。木薯在生长中,表土层土壤酥松、通气良好,才利于木薯生长发育。小满节气时,杂草的生长速度比木薯还快。深谙杂草生长规律的家乡人一鼓作气,及时为木薯进行第一次人工中耕除草,以促进木薯幼苗生长,往后又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除草。铲木薯草时,家乡人称之为野苋菜的野菜在木薯地密密麻麻地生长,尤其在比较肥沃的木薯地长得更加旺盛,它既可以作猪草喂猪,又可以作野菜端上人们的餐桌。当年家乡人土法养猪时,这种野菜担当了重要角色。

夏天应该多吃苦味的蔬菜,以利于清除体内湿毒,这既是中医学家的主张,也是家乡人的实践总结。家乡带苦味的蔬菜主要是苦麦菜,还有就是野生的苦斋菜。苦麦菜较为容易种植,而且菜期很长,拗了它的主干尾巴后,又能很快绽出新的菜芽,让家乡人整个夏天都能吃上它。野生的苦斋菜,我的家乡也长有很多。在我少时,苦斋菜经常被端上家乡人的餐桌。当然,这并不是缘于它美味可口,最大的原因在于家乡耕作条件艰苦,当年成年劳动力在参加集体农事劳作后,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料理自家菜园,于是长辈们经常在劳作收工回家时,顺便从路旁的山地荒野摘一些苦斋菜回家做菜吃。乡亲们说,这并不起眼的苦斋菜既能代替疏菜食用,又能解毒保健,是两全其美的事。

小满节气的家乡,满眼翠绿,就连最迟出土的毛竹笋也已开枝绽叶,长成绿茵茵的新竹。家乡人称刚长成竹子的新竹为嫩竹,用嫩竹破的篾条既柔软又有韧性,尤其是篾青,是捆绑柴草、绑扎棚架等物品的上等材料。在新竹长成后,家家户户都会进山砍上几根回来,随之以四米左右的长度截段后,开竹破成一根根宽度如成年人指头般大小的篾条,同时也会破一些幼篾在裹粽时用来捆扎粽子。把嫩篾破好并将其晒干后,便捆扎起来存放备用,平时要用到嫩篾捆绑物品时,再根据需要量把干嫩篾放在水中浸泡,而经过几个小时的浸泡,干篾就会变成湿篾,并且会恢复其原本的柔软度。少时,我和其他同伴一样,看见大人们从山里扛着新竹回来就会眼里泛光,而当大人们开新竹破篾时,我们一群同伴就会蜂拥而上,并以最快速度在主人刚剖开两半的新竹上剥竹衣。剥来竹衣后,一群伙伴便各自用自己的嘴巴制作竹衣气泡,制作一个便往自己的额头打一个,那高兴劲远远超过玩打额草。

家乡山清水秀,并且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进入小满节气时,那些在立夏节气就已盛开的栀子花、金银花和使君子花仍没有完全凋谢,而山稔子花又在家乡山冈开了起来。山稔树开花时,即使同一束枝条,花儿绽放的时间也并不同步,有的已经开出了花瓣,有的才开了一半,有的还只是小小的花蕾。盛开的山稔树花中,粉色的花瓣俏如胭脂,紫红的花丝优雅高贵,橙黄的花药奔放豪迈。一眼望去,那星星点点镶嵌在花丝顶端的黄色花药,就如同从山稔花的子房里喷射出来的礼花。由此,从整体观赏,绚丽的山稔树花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进入小满节气后,家乡的雨水天气明显多了起来。“立夏小满,河满海满”,这是家乡的农时气象谚语之一。这句谚语意思是说立夏和小满节气时,雨水不断增多,河也水满海也水满。立夏和小满节气每逢山溪涨水时,家乡人总会把这句谚语挂在嘴边。家乡地处粤北山区,而且处在所在小镇的最高峰,没有河流,只有山溪。山溪汇流快、峰值高,因此山溪水易涨也易退。“雨急山溪涨”在立夏之后的家乡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小满过后,原本缓缓流淌、清澈见底的山溪随着骤雨驾临,很快就浑浊暴涨起来。当然,与芒种和夏至节气相比,这急涨的山溪水还算比较温顺,不会给家乡的农业生产和乡亲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对家乡人来说,小满节气非常值得期待,毕竟是民以食为天,乡亲们迎小满等端午,喜在眉宇间。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小满距离端午仍有一段时日,但包粽子用的粽叶、草木灰、植物绳子等等都得提前准备。而在筹备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大家都忙在身上,乐在心中,一点都不觉得累。家乡有多个山岭长有学名叫阔叶箬竹的粽叶,其中最远处单程要走四十多分钟,最近处则只需几分钟就能到达。箬竹叶有一种诱人的清香味,闻到它就如同闻到了粽子的味道。只是要让箬竹叶散发这种清香,还得讲究窍门。我少时就听母亲说,刚摘来的鲜箬竹叶韧度不够而且也没有那么清香,最好的方法是采摘好箬竹叶后将其放置一些时日,待其自然风干或晒干,裹粽前再用开水浸泡。记得少时,只要母亲将烧开的水往装有干箬竹叶的盆子一倒,一股令人垂涎的清香随即散发出来。采摘箬竹叶也是有讲究的,应摘当年新绽并且叶片已伸展开来的叶子,陈年叶片和没有完全绽开的嫩叶没有韧性,裹粽时容易开裂。家乡的箬竹自进入春分节气后,便在春雨暖阳的滋润下陆续绽出细如铅笔的笋尖,然后迅速长高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在笋节处抽枝发叶,谷雨节气到来后就可陆续采摘叶片。箬竹笋期较长,发叶期也较长,而且即使今天采摘过的箬竹林,隔上一天它们又会有新的叶片舒展开来,因此乡亲们采摘箬竹叶无需跑到远处的山岭去,利用零碎时间在路程最短的箬竹林中摘过几趟后,就能摘够所需要的叶片量。

这几天,随着小满节气的来临,我总在忆想少时小满节气中,帮忙田间中耕除草和采粽叶迎端午的情景,或者这就是一种怀旧情绪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