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穿堂而过的习习凉风告诉我白露节气到了。
在我少时,白露节气对于家乡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事节气。在这一节气里,秋管和秋收又让家乡人忙碌了起来。
当年,白露节气秋管的农事,主要是对晚造水稻和迟红薯进行田间管理。曾常听长辈们说,人勤地不懒,人懒地不勤。由此,家乡人非常看重每一种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记忆里,晚造水稻进入白露节气时正值生长旺盛期。在这一时段对晚稻进行除草施肥,就显得非常重要。农村改厕前每一年的白露节气间,深谙“地靠粪养”道理的家乡人在耘田除草过后,及时为禾田施上大粪等有机肥料。对红薯的田间管理则比较简单,主要是清除薯田里的杂草和牵薯藤。牵薯藤就是将长出薯垄外的薯藤牵回垄里,不让它们过垄生长或长到田壁与田埂上。长辈们说,假如薯藤遍地生根过垄生长,不仅会影响薯垄地表对光照的吸收,而且还会夺走薯垄里的肥力。牵过一遍薯藤后,原本过垄生长的红薯次根就会萎缩,不会再扎到地里长根夺肥,同时也利于红薯藤蔓集中向土壤里的薯块提供养分。
白露节气的秋收,则主要是私人家庭的活儿。比如捡蝉梨,以及采摘棠梨和白露茶。
家乡的蝉梨属于南山楂品种,早熟蝉梨自进入处暑节气时开始成熟,白露节气到来后,熟透了的蝉梨果便纷纷从树上掉落。蝉梨树适宜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而家乡地处所在小镇的最高峰,就连居屋都坐落在一座山峰的山之巅上,这为家乡种植蝉梨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蝉梨树从种植到挂果得经过六至八年的时间,但挂果的年限也很长,如今家乡深山里仍有许多百年以上的蝉梨树在造福着后代,让后人受益。家乡的蝉梨树大多高大挺拔,很难爬得上去,由此大多是在树下捡拾从树上掉下来的蝉梨。每年自蝉梨成熟开始,直至霜降节气后期蝉梨果子基本落完的每一天,干农活的大人们早早起床,天刚蒙蒙亮就沿着细长的田间小道往山里赶,捡拾了一遍蝉梨后又马不停蹄出田干活。以前家乡村子办有学校时,不用出田干活的小孩子在放学之后就会提上竹篮、带着布袋到近处的蝉梨树下捡拾蝉梨,周末更是乐此不疲,跑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蝉梨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敛止痢、祛脂减肥等功效,但它酸度较大,一下子能吃上四五个鲜果的人很少,因此家乡人捡来的蝉梨大多用来售卖,卖鲜煮蝉梨或卖蝉梨干。售卖鲜煮蝉梨虽然来钱较快,但工序较为繁琐,而且卖不出去时还会造成浪费。为避免浪费,乡亲们捡来蝉梨后,大多用来切片晒干后再售卖,或者用来馈赠亲友。将蝉梨切片晒干后,既方便了存放,又让它增值不少,许多人都喜欢用它来煲茶消脂。
棠梨,也是家乡的特色果树。比乒乓球稍为小一点的棠梨,是家乡人喜欢吃的自产水果之一。它像蝉梨一样,要煮熟脱涩后才能吃。煮熟后的棠梨香甜软糯,只有丁点酸味。由于只是少量种植,家乡人一般不会拿去售卖,只是摘来自己品尝或分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采摘白露茶,是三十年前家乡的农活之一。在我能够记事时,家乡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茶园,虽然面积不大,但也能自给自足。每一年从清明开始,到进入寒露节气前都能一茬接一茬地采摘茶叶,其中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的醇香味,深受家乡人喜爱。采摘茶叶属于比较轻松的农活,而且每家每户的茶园并不远,就在村庄附近的各个山坡。在生产队集体耕作时期,采摘茶叶大多由一老一少完成。我少时,就经常与大我一岁的堂姐去采摘茶叶。
“七月秋风起,八月秋风渐渐凉。”这是家乡的一句气象谚语,谚语里的七月、八月,指的是农历月份。八月里的凉爽秋风,离不开七月秋雨的降温作用,乡亲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伴着白露节气的到来,家乡随之开启气候宜人的季节,虽然白天尤其中午太阳较猛烈的时段仍然较热,但户外吹拂的不再是让人难受的热风,而是清新可人的凉风,晚间和清晨更是凉爽得沁人心脾。由于昼夜温差较大,使得夜间水汽遇冷后让小路旁、田野里葱绿的草叶禾叶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些露珠,让灸热了一夏的山村大地得到了休憩和滋润。在这温和之秋里,家乡尽显宁静祥和,乡亲们与世无争而又勤劳不息地忙着各自应做的事务,生生不息地传承耕者耕,读者则既读又耕的传统。
正常情况下,家乡自进入白露节气后,降雨天逐渐减少,直至冬至节气到来,天气都比较稳定,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家乡干山工活的最好时段。生产队时期,每年的农闲时节,都由女性劳动力负责田地活,男性劳动力则主要负责山工活,到山里砍伐竹木、锯板、打牛藤等等。家乡竹木茂盛,当年,比较粗壮的毛竹主要用于编织箩筐、畚箕、簸箕、竹篮、竹笼等农用具,以及制作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具,也会卖给其他生产队的篾匠用来制作竹编农用具。在我少时,叔公一位亲戚篾匠阿就舅公还专门来到叔公家住下来,购买了我家乡生产队的毛竹后,开竹破篾织成箩筐后再挑走,避免直接扛笨重的毛竹原料回去浪费人力。堂伯父的一位“同年”也经常住到堂伯父的家里来,破好竹片竹篾后再挑回去编织箩盖、隔箩等。
许多乡亲长辈则不是篾匠也能做篾匠活,不是木匠也做起木匠活来。较为容易编织的竹篮、竹笼、畚箕等,各家各户都自己动手编织。许多家庭还备有斧子、木钻、线锯、刨子、墨斗、卷尺、直尺等木匠工具,生产队需使用板材时,都由男性社员自己用大长锯锯板。更让人钦佩的是,有一定制作难度的犁头、蜜桶、蜜箱、豆腐格等等也是家乡人自己动手做成的。家乡人当年制作犁头、长条凳、蜜箱和豆腐格时,部分构件还采用了榫卯连接方式。比如犁头的整个犁架、长条凳的腿脚、蜜箱和豆腐格的四周,都是用榫卯进行连接。家乡人把凸出来的构件称为榫,把凹进去的构件称为榫槽,把凹进去并且凿穿了孔眼的构件称为榫眼,榫槽和榫眼学名都叫卯。在生产队后期,熟练犁头制作,并负责队里小型水电站发电、碾米、碾粉操作的堂伯父还学会了使用电锯,并由他担纲生产队的锯板事务。
生产队时期,男性劳动力在农闲时干得最多的山工活便是砍竹子。除了砍大毛竹用来编织农用具外,还砍只有杯子粗的毛竹拿去临县的青竹供销站点售卖。当砍来的小毛竹达到一定数量时,队里便会安排全体社员齐齐出动,挑毛竹去卖。当年该供销站收购小毛竹时,对长度和收尖都有限定的规格,一般是长度两米二,收尖直径不小于五厘米。因此,乡亲们砍来小竹子后,都会按照尺寸锯竹子,锯好竹子后又再量收尖的宽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则不会挑去售卖。因为即使挑了去,供销站的工作人员在验收时也会剔出来不收。两米多长的竹子,绑得太少,会很轻,浪费往返人力;绑得太多,肩膀又不够位置承载竹子,所以都是挑着去的。由于挑去售卖的竹子高出人头许多,因此只能打平挑,这就需要在绑竹子时讲究一定的技巧。拿来两把根数相同的竹子后,先要目测扁担在竹子的放置点,接着再用篾条将用于放置扁担的位置绑严实,然后将扁担放置竹子根数三分之一里面,随后又将两把竹子的尾端靠在一起,让两把竹子呈A字形状,并用篾条固定好,最后才分别绑扎两把竹的头部。把竹子绑好后,还要试挑,假如头太重尾太轻,或者头轻尾重,则要根据实际调整扁担位置。
常言道,月出白露近中秋。随着送爽秋风的徐徐吹来,中秋佳节也如约而至。家乡人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并被看作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吃月饼、加菜、让小孩子自由自在用镜子放在水中照月光,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庆贺方式,却让小山村其乐融融。由于月饼的烘制工序比较繁琐,家庭很难制作,所以不论是以前用芝麻、白糖、瓜条做成的月饼,还是后来的蛋黄莲蓉月饼都是从集市买回来的。乡亲们不仅买来给家里人吃,还买来赠送亲友。
在三秋之半的白露时节里,家乡常会有秋雾出现,有的年份还会遇到连续多天灰蒙蒙的天气,家乡人称这种阴天为“八月(农历)暗桂花”。好在这雾并不是霾,不会对家乡甜润的空气造成污染。
家乡远离闹市,白露节气到来后,稳定的天气让家乡秋夜更显清幽。当夜幕降临后,劳累了一天的乡亲停止了忙碌,为秋而歌的蟋蟀则唧唧瞿瞿地欢唱起来。家乡人称蟋蟀为草织,少时听长辈们说,草织开始鸣叫时便是秋天的开始。在我少时的大多年份里,立秋节气到来后,善鸣的蟋蟀便开始在晚间稀稀疏疏地鸣叫着;进入处暑节气时,入夜后的家乡四野便都在响着蟋蟀清亮欢欣的秋之声。蟋蟀是农业害虫,因此乡亲们谈不上喜好蟋蟀,但也没有去危害过蟋蟀,就连秋凉后走进居屋来叫个不停的蟋蟀,乡亲们也不会特意去驱赶它们,不像老鼠、蟑螂、苍蝇、蚊子入到屋来后便人人喊打。毕竟,蟋蟀对于家居物品和家居卫生并没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