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秀球的头像

赖秀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7
分享

家乡二十四节气纪事·大雪

今又大雪,仲冬时节如期而至。

向北远眺,我不禁想起儿时家乡的景物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充满诗意的四季,就出现在我少时的家乡里。

我的家乡,地处粤北一个海拔较高的深山。在地无三尺平的小村里,不仅田地是阶梯式的,就连居屋也沿着山坡一级一级向上延伸。但当你进到山来,并不会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山旮旯。站在被家乡人称为“大门口”的村民聚居点的门口坪里向南望去,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那一大片层层梯田尽管分属多个地段,却是一片连一片,没有其他山体阻隔。

开门见田、推窗见山,让我自幼就能耳濡目染家乡的四时农事,并且在直接的田间劳作体验中,较早进入农耕者角色。尽管少时在从旁协助或者直接参与农事劳作中吃过许多苦头,但这段劳作实践和生活历练不失为一笔宝贵财富。如今,只要想起家乡,脑海间便自然浮现家乡的四季之美,以及乡亲们踏着农时节拍苦干巧干乐干的劳动场景。

在我少时,家乡大雪节气间的农务主要是砍蔗换糖,以及劈山开荒。

“十月蔗上尾”,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说的是农历十月,整根甘蔗从头甜到了尾,可以砍来榨糖。

当年,所在公社开设有糖厂。在每年立冬节气过后,整个公社便基本完成晚造水稻收割农务。这时,公社糖厂就会开始收取甘蔗榨糖。虽然整个榨季持续到小大寒节气间,但家乡人当年挑蔗去糖厂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而在冬至节气过后,那黄泥土路就会因为经常下冷雨导致泥泞湿滑,所以生产队在割完冬禾贮藏好禾秆,并将木薯红薯采挖回来后,便会安排劳动力们砍蔗挑去糖厂换糖。将所有甘蔗砍下来,并一捆一捆挑到糖厂去排队过磅换糖后,生产队就会及时将糖片分配给每家每户。除了生产队集体种有甘蔗外,大多数家庭也利用自留地种植了少量甘蔗,只是家庭种植的甘蔗,通常要进入小寒节气滴水成冰干不成其他农活时,才会将甘蔗砍下来用土办法煎糖,以充分利用时间劳作。

劈山开荒,是当年生产队时期进入大雪节气后的一项常规劳作。少时,曾听长辈们说利用冬闲开荒拓地、引水造田是世代家乡人的习惯。年少不懂个中道理,如今回过头去想,其实这是家乡人尤其是家乡先民的生存发展之道。

我所在的小镇,全是客居乡民,先辈均来自中原,其中家乡小村的先辈于明末清初结族南迁来到所在小镇的江下村后,又因为迁移赶路时慢了半步,难于找到落脚点而再度迁进离江下村七八公里远的深山密林。尽管当时深山里的条件十分恶劣,豺狼、虎豹、毒蛇等凶猛野兽经常在山野出没,但勤劳坚毅并在辗转迁徙中历尽磨难的先辈还是果断地落下脚来,披茅结庐、开垦田地、训养禽畜,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开荒拓土。严冬季节禾稻不长耕种不了庄稼时,先辈们便踏着雪雨冰霜,搬石挖土、垦地扩田。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出的层层梯田,在石岩山坑边挖成的斗笠大的“帽子田”,一片连一片,成了一代代先辈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建设美好家园的有力见证。

在我少时,家乡已不再扩展稻田,但仍会在许多年份劈山开荒,以便来年春天种植木薯。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家乡的冬收冬种基本结束,加之天气晴好、风高物燥,是劈山的最好时段。之所以要不停地劈山开荒,是因为在在同一块山地连续种植了几年的木薯后,肥力就会明显不足,这样就得开垦新的山地种植,原来种植过几年木薯的山地则让其恢复为生态林,以保持山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开垦新的山地种植木薯,一般选择树木较少而藤蔓芒秆草又长势旺盛的山脚缓坡地进行。开山垦地,得先将所选山地的所有植物劈斩下来。劈山有专门的劈刀,用刀柄将近有两米长的劈刀进行劈山,需要一定力气,因此大多由男性劳动力使用劈刀,女性劳动力则用家乡人称作半斩镰的短柄镰刀割杂草藤蔓和斩除荆棘枝条。

家乡开垦新的木薯地,属于小规模炼山。劈山后,一边晾晒劈斩下来的荆棘藤蔓,一边在左右两侧和上下两端各铲四五米宽的防火界。家乡人将铲防火界称作铲火路,把防火界铲好后,劈斩下来的植物也已晾晒干爽。乡亲们在充分做好防火准备后,便从上下两端四个角点火燃烧劈斩下来的所有植物。虽然铲有很宽的防火界,但乡亲们一点都不含糊,大家根据分工密集站在各处的防火界里严阵以待,不让火苗越过火界。

家乡大雪节气间北风强劲、阳光充足,晾晒的物品很快就能干透,是晒制腊味的最佳时段。在我少时,每到大雪节气,家家户户用于晾晒衣服的竹竿便晒满了腊鸭。大部分家庭晒有十几二十几个;人口较少,鸭子也没有养这么多的家庭也晒有好几个。当年,家乡各户人家每年都会饲养两茬鸭子,春分时节天气转暖时饲养第一茬,立秋节气到来后饲养第二茬,鸭苗则从所在圩镇遥田街的集市日中买回。第一茬饲养的都是火鸭,第二茬饲养的则是泥鸭,两茬鸭子都用土法养殖。在放养鸭子中,小孩子起了重要作用。放学后、周末、农忙假以及暑假,都成了小孩子放鸭子的主要时段。鸭子天性纯良、循规蹈矩,小孩子们只需手持一根细长的竹竿,就能顺利指挥鸭子不掉队不落伍,井然有序走到田间或回到家里的鸭棚。第一茬饲养的火鸭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而且肉质清甜醇香,比其他品种的鸭肉好吃。每年饲养的火鸭,除了用作家庭加菜外,还会在集市日中挑到遥田街去卖。第二茬饲养的泥鸭,个头比火鸭大得多,虽没有火鸭好吃,但肉质较厚。进入大雪节气时,饲养了几个月的泥鸭肉质厚实,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这晒制腊味的最佳时段里把鸭子宰来腌制晾晒。将腊鸭晒干后,每户人家都会第一时间分送一些给亲友,留给自己吃的并不多。乡亲们烹煮腊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用红糖煮或者用来煲粥,两种煮法家乡人都喜欢吃。

家乡有许多农时俗语,其中“冬吾过吾寒”是对应寒冷时节的俗语之一。说的是冬至节气未过,就没有到寒冷的时候。在我少时,家乡的气温虽然要比现如今低好些度,大雪节气到来后还会有霜冻出现,但也算不上很冷。而随着日渐冬深,寒冷天气就会步步临近,因而在大雪节气到来时,乡亲们便会一件一件落实好防寒防冻事务。

当年,耕牛是家乡耕田种地使用的唯一畜力,在犁田耙地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家乡人把耕牛看得重之又重。家乡耕牛的主要粮食是田野的青草,以及收割稻谷后的禾秆。而进入冬至节气后,不仅会很快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且天气极不稳定,经常会下冷雨,甚至会积雪结冰。在这冷雨潇潇、寒凝大地的时节,田野即使还有青草,也不适宜将耕牛赶到野外觅食。每年在大雪节气到来时,家乡的犁霜田农活已接近尾声,在持续了十几天的这一农活中也消耗了耕牛的一定体力,由此长辈们便不厌其烦地对一茬一茬承担着放牛事务的小孩子说要趁天气仍没有太冷,田间野草也还没有完全枯萎,抓紧时机放牛,让牛吃得壮壮实实来度冬。对长辈们的教诲,小孩子都会记在心上。就在家乡小学就读的小孩子每天上下午放学回到家,便立马拿来牛索走到牛栏将牛牵到附近田野吃草。

家乡有“冬闲牛放野”的习惯,就是在收割完晚稻后,每天上午把牛赶放到较为偏僻,而且没有进行冬种的山坑田里,不用人力看管,任由牛群自由觅食。所以,在周末里,小孩子们也会在吃过早餐太阳升到了一定高度较为暖和后,将牛群赶到能够放野的山坑田。正常情况下,傍晚时分一到,牛只会成群结队踏着夕阳回转到自己的栏里,但有时也会有个别牛只即使很晚了也没有归来。遇上这种情况时,主人只能摸黑走到山坑田里找寻。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小孩子们未等傍晚到来,就早早走到山坑田里。有时会在田野里打打闹闹玩上一会后,再将牛往回赶。有时也会兴致勃勃爬上附近山岭,东瞧西望找寻野果摘来吃。家乡的山岭长有少量拐枣树,其中放牛野田段的山岭里就长有一两棵家乡人称为结纽的拐枣。拐枣在深秋时节开始成熟,但这一时段摘来的拐枣仍需用瓦缸等器皿捂闷好些天才能吃,而大雪节气拐枣在树上经过霜冻之后,便会完全脱涩,积聚了更多糖分的果肉也会从青黄色变成赤红色,这时段摘来的拐枣不仅能直接吃,而且还非常香甜。少时,我与放牛的同伴在采摘熟得诱人的拐枣时,总是一边摘一边吃,并把摘来的拐枣绑成一扎扎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帮助芭蕉防寒抗冻,也是当年大雪节气间乡亲们必做的事务。在大雪节气到来时,家乡仍有许多在进入立秋节气后才抽蕾开花的芭蕉远未到达成熟期。为了避免未熟的芭蕉被冷雨和冰冻侵蚀,大雪节气一到,每家每户的男主人就会按需求量拿来具有保暖和滑水作用的禾秆把,然后用有丫的长竹撑将禾秆把撑到仍未成熟的芭蕉果实里,以让芭蕉果实在禾秆草的遮挡下安然度冬。

慈母对孩儿的关爱也在一顶顶童帽中体现了出来,母亲们都在加紧为小孩子缝制童帽的进度,以使冬至节气到来时就能按计划为孩子们缝好御寒棉帽。当年母亲和伯母、婶婶在煤油灯下剪帽样、糊帽壳、絮帽棉,以及飞针走线缝帽子、镶帽边的情景仍让我历历在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