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又是一年农事始。
遥想家乡四野,定是生机勃勃。少时在家乡,进入立春节气后,到处一片嫩绿。菜园里,上一年自然洒落在菜地里的苦麦菜种子,感知了早春的气息,密密麻麻地发芽吐叶;田沟边,冬天枯萎春天复绿的油草也开始苏醒,泛出一片片新绿;山野上,落叶褪冬之后,先开花后长叶的蝉梨树和青梅树,长出了油光嫩绿的新叶,并结出了火柴头般大小的绿色果实;荒地处,许许多多我不知道名字的小草,也竞相萌发星星点点的秧芽。而正在拔节的冬种作物之一小麦,更是绿油油的,铺满整片麦地。
春种秋收,春是关键。家乡人将进入立春节气这天称作“交春”。以前家乡人以耕种水稻为主业时,非常重视立春节气的到来。在我的记忆里,刚进入大寒节气时,父母就扳着指头计算立春到来的日子。尤其分田到户,一切农活都得自己安排后,每隔一些时日,父母便会翻看一下日历。在每一年“交春”后,他们还会认真谋划全年的耕作安排,在哪个地段的水田栽种什么品种的水稻,在哪个地段的旱地种植黄豆花生,都事先作好安排,正可谓“农家岁首又谋耕”。
立春与大寒节气一样,与新春佳节相依相伴。有的年份,立春会在春节前早早驾临;有的年份,立春又要待春节过后才姗姗来迟。立春节气不论是早早驾临,还是久等未至,都是比对农历而言的。对于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公历来说,并不存在立春早与立春迟的问题,正如《二十四节气歌》所言,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但家乡人并不这样看,曾听长辈们说,立春早,整个春天会比较暖和;立春晚,整个春天会比较寒冷。长辈们还说,农事活动与节气紧密相关,节气一到,该干什么农活就得干什么农活。虽然在岁末里早早立春,乡亲们就得在筹办过年事务的同时,加紧新一轮备耕备种步伐,但乡亲们还是愿望早春的出现。
从前,为了欢庆过年这一盛大节日,也为了祈福于新一轮的农耕,家乡奉行岁首“拜社年”习俗,在大年初一的上午,召集齐各家各户,挑上祭品、敲起锣鼓,到家乡人称作“叔公庙”的庙里去祭拜土地神和农神。少时听长辈们讲,在古时,土地和五谷代表着财富,是百姓崇拜的宝物,因此百姓们敬神都从恭敬土地神和农神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从“破四旧、立四新”中受到教育,停止了“拜社年”活动。随着后来对民间习俗的包容,乡亲们对“拜社年”活动进行了重启,住在村外而距离不远的乡亲,即使没有回来小村欢度一夜连双岁的除夕,也会在大年初一上午赶回村里参加祭祀活动,共同祈愿在新一轮的耕作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少时,家乡每逢过年,生产队都会放几天节假,让忙碌了一年的社员好好过年和走亲访戚。然而,刻苦耐劳的乡亲们在生产队放年假时,并不会怠慢地里农活,大家都会利用放假之机料理自己的自留地。待年初三过后,生产队长就会安排集体劳作。立春节气时,队里的生产劳作主要是接续干着上年岁末的锄山活,以便在春分节气间及时种植木薯。这耗时相当长的锄山活,尽管加厚了乡亲们手掌上的老茧,但大家锄起山来劲头十足,队长出工号在村头巷尾一声喊出,劳动力们便齐刷刷扛起锄头成群结队往山里赶,而队长喊收工后,大家又总还要再锄一会山后再停手。我刚满十岁时,便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和小伙伴们一起亲历过生产队的锄山劳作,当年大家你追我赶、一锄一镐开垦山地的劳动场景至今想起,仍让我甚为感动。
当年许多年份开年之后,家乡劳动力还会根据公社或大队的调配,自带米粮锑煲或油糍糖环饼等年品作为干粮,到别的生产队帮忙挖树穴植树造林。有一年春节刚过,队里的社员就被召去几公里外的公社斜子林场挖树穴,植树点离家乡小村并不算远,因此当时我们一群小伙伴虽仍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里,但大家纷纷扛起锄头,兴致勃勃跟随大人们去挖树穴。中午以家庭为单位煮午饭时,各家各户的成年劳动力为能多干一些活,都让小孩子们煮饭,待小孩子米粒肉菜一锅熟把午饭煮好后,大人们才收工吃饭。
随着大地解冻、田野泛绿,小孩子们重又担起“放牛娃”职责,就连大年初一,也要在玩耍娱乐中不忘将耕牛牵到或赶放到田野吃草。家乡田园野外最先萌芽长叶的禾本科植物油草,是家乡耕牛和塘鱼的优质食料,只是油草并不是到处都有,它只喜欢生长在溪边和潮湿的田塍田壁。油草虽属于稀客,但从不以贵宾自居,每年立春节气一到,它那油嫩得形似秧苗的身躯立马亮相,而仲冬季节百草枯萎时,它又迟迟才隐退田野。
少时在早春里放牛,长辈们都会提示要把牛牵到油草长得多的地方去。其实,不用长辈提示,我们一群小孩子也懂得这一道理。到油草多的地方去放牛,就容易让牛只吃饱。当年,家乡每个小孩子刚长到会放牛的年龄段时,长辈们就会教给放牛方法,并叮嘱说把牛牵到多草的地方去让它慢慢去,吃完一处再找另一处有好草的地方,直至让牛只吃到“平背”时再将其牵回来。可是,小孩子们有时也会把长辈的话搁在一边,将牛牵到没有农作物的田野后,便往牛角里绕好牵牛的绳索,任由牛只在田地里自由吃草,自己则在田间里玩耍。
一花谢后一花开。家乡最早的报春花蝉梨树花和青梅花在立春节气到来时基本凋谢,簇簇新叶和小果实还已布满枝头。而在这一时段,山岭里的大果红花油茶树应节开花。生产队时期,队里的油茶树园以种植白花油茶树为主,同时也种植了几十棵大果红花油茶树。白花油茶树在秋末开花,而大果红花油茶树则要在立春节气到来后,才会绽放硕大而鲜艳的火红花朵,给山乡新春增添了亮丽色彩。
生产队解体“肥搭瘦”捆绑抽签(家乡人称作“捡勾”)分山时,这片种植有茶树的山地分给了我家经营。分到这一山地后,我们一家还以为往后也会像生产队经营一样,每年都有油茶籽摘来榨油,谁知却很少享受过茶园的收益。原因是这片茶园位于家乡小村居屋背面的山体,并且距离小村子有一定距离,加之这片山地又有多条山路通往其他几个村庄,每年这茶园山地的油茶籽仍未成熟,就给外村人摘了去。后来,那些观赏和用油兼具的大果红花油茶树,也让人偷偷挖去当园林绿化树卖了。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家乡有句俗语则说,做食做作。家乡这一俗语是说辛苦劳作,是为了吃饭穿衣。同时,也指劳作取得了美食就要舍得吃,劳作换来了银钱,就要舍得买来穿。虽然这是最卑微的追求,但也是最现实的追求。在我少时,家乡每家每户过年加菜吃的猪鸡鹅鱼肉都是自己饲养生产所得。过年之后,家家户户还会趁刚开春天气仍较寒冷,春水仍较稀少的时机,将腌缸里过年吃剩的猪肉腊晒起来。在饮食上,家乡人崇尚清淡自然,腊晒肉食品时,除了事先加盐腌制,不会再添加任何佐料。每年将腊肉晒干后,都会将其放置在装有新鲜菜干的瓦缸里保存,以延长腊肉的储藏时间和避免腊肉返潮,而菜干与腊肉一起烹煮,又别有一番风味,非常好吃。菜干里储藏过腊肉后,即使烹煮时不再添加腊肉,也如同添加了腊肉一样香喷喷的。家乡人晒来的腊肉大多用来加菜,并且在家里临时有客到访时,方便煮来待客。家乡离街市较远,尤其在没有开通交通道路时,乡亲们进山出山非常不易,由此在日常生活里,腊味菜肴给了乡亲诸多便利。
晒菜干几乎与晒腊肉同时进行,品种主要是芥菜干和头菜干。芥菜是家乡人整个冬季的主要蔬菜,气温太高和气温太低都会抑制芥菜生长,而芥菜生长的这一特点,正好让家乡人省却了蔬菜过密换茬的许多劳作活。冬季摘芥菜时都是摘叶片做菜,其中还把老菜叶制作成泡菜。立春节气到来后,生长了一冬的芥菜就会孕蕾、抽薹和开花结实。在芥菜开花结实之前,每户人家的主妇们就会选择几棵植株硕大、叶片肥厚、花蕾浓密的芥菜预留为菜种,然后大幅度把其它芥菜的菜叶摘下来用于晒制菜干。家乡人晒制芥菜干虽要经过几道工序,但也容易操作。把摘来的芥菜洗干净并晾晒一两天,让其脱去部分水分变得柔软后,便一扎扎切碎,再像炒茶青一样用铁锅翻炒至三成熟,接着再用簸箕等吸水通风器皿装起来晾晒。
家乡人除了晒芥菜干,还会拔来头菜晒干。主妇们在仲秋季节播撒芥菜秧时,也会到集市买来或搭邻居们买回常规品种的大头菜种子种植。家乡人种植大头菜,都是挖穴直接用种子种植。少时,听女性长辈们说,直接用种子种植比用种子育苗后移栽产量更高,而且根须少,形状也较规整。家乡人种来的大头菜直接用于晒干,晒制方法与晒芥菜干相同。常规品种的大头菜虽然个头不大,但纤维少、肉质细嫩,晒出来的干品比芥菜干香甜。随着立春节气到来,大头菜的叶片会陆续枯黄,根头部也会由绿色转为黄色,因而乡亲们都会在天气晴好时,将大头菜采收回来晒干,以避免它们在地里空心变质。每家每户晒来的芥菜干和头菜干,主要作应急菜储备,在青菜接应不上时煮来吃,同时还让在山外寄宿就读的小孩带去学校吃。
对于春天,家乡流传有许多朗朗上口、简洁直白、生动形象的俗语和农时谚语。“立春晴一春晴,立春落一春落”“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春暖春晴,春冷春落”“回南转北,冷到头乌面黑”“初一落水初二晴,初三落水成泥羹”等等这些俗语和谚语,对乡亲们根据天气表征,趋利避害安排农事劳作起着重要作用。
“立春无雨是丰年”。早春在和风丽日中到来,让我多了几分欣喜、几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