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进入冬至节气,虽然意味着数九寒冬就要开始,但冬至阳生,寓意冬尽春回,由此这是值得庆贺的节气。
少时听长辈们说,古时曾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开端。当年吃过晚饭围坐在长辈们身旁聊天时,长辈们总喜欢跟我们小孩子讲述往事,讲得最多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贫穷人家怎样受苦受难,讲述如何躲避日本兵和国民党兵搜查,讲述众乡亲如何勇敢支持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有时候,也会讲述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远古传说,甚至还会讲神讲鬼,把八仙传说讲得有板有眼,还讲村里久远时赖传、赖博、李学、白汉、北秀等三位先师,以及四位叔公有神的功力。
家乡称冬至为过冬,并有“冬至大过年”说法,但真拿春节来比,还是差得远的,甚至也不及中秋和端午重视。家乡在冬至节没有特别的习俗,只是加菜和做糯米糍吃而已。家乡人在冬至节所做的糯米糍,主要是菜捏糍,就是用菜作馅料捏成的菜糍。菜糍的馅料主要用猪肉加冬笋,或猪肉加芥菜搭配而成。炒料前,用冬笋作馅料时先得将冬笋切成小块薄片;用芥菜作馅料时,先要用锅子将清水煮开,然后将洗好的芥菜一扎扎下锅焯水,而从锅里捞起焯好的芥菜后,就应随即将其放到冷水盆里过冷,以保持芥菜的青绿色,不然焯来的芥菜就会发黄。把芥菜焯好并过冷后,随之便将菜里所沾的水分拧干并切成碎菜。接下来就可以将适量五花腩猪肉洗干净切成小块薄片,用热锅爆出一些猪油后,把冬笋或芥菜倒进锅里炒。家乡人冬至做糍,除了做菜糍外,通常也会用做菜糍的粉团制作适量水圆糍当餐吃。家乡人把无馅料的汤圆称作水圆糍,其做法非常简单。用刚煮开的水和好粉,并将其揉搓成大粉团后,接着搓成一条条长粉条,随之又再分开一粒粒粉团并稍微揉搓一下,就成了可以下锅煮的无馅料汤圆。家乡人煮水圆糍的汤料,主要是鸡蛋和生姜,夏季有丝瓜时还会添上一些丝瓜。把用滚刀法切好的丝瓜用油炒香,并将鸡蛋皮煎好后再添上热清水煮开,接着加入盐粉和姜片,一锅色香味兼具的水圆糍汤料就做成了。除了水圆糍的做法简便易学,蒸粉皮也非常简单。蒸粉皮,其实就是快餐店里的蒸斋肠粉,也是用泡来的粘米磨浆。所不同的是快餐店蒸斋肠粉不添加任何佐料,蒸好后再添加酱油和花生油,而家乡人蒸粉皮,先要烫浆,把适量刚煮开的清水倒入浆盆或浆桶里搅拌,以增加粉皮韧度,然后又将食盐和切碎的葱花加入米浆搅匀,以便蒸好后就能直接吃。家乡人把粉皮称作“猪乸皮”,农务较忙而又想糍吃时,便蒸粉皮吃。平时拿不定主意做哪种糍吃时,便用一句非常顺口的话说“糯米水圆糍,粘米猪乸皮”,也以此从方便出发决定做糍种类。
对于冬至,家乡有许多农谚。比如“冬至在月头,冷死老黄牛;冬至在月尾,掌(放)牛细仔(小孩子)唔知归”“望冬莫望年,吃了年饭又下田”等等。前一句谚语意思是说,倘若冬至日出现在农历月初,天气就会很冷,而出现在农历月底就会很暖和;后一句谚语意思是说,过冬时农务活没有那么繁忙,相对休闲一些,冬至的到来清闲的日子也随之到来,而过年就不同,吃过年饭就得下田干活,开启新一轮耕作。
其实,在我的家乡虽然冬至节气间可以休闲一些,但对于勤劳的乡亲来说,根本没有冬闲的时候,只是不用赶农时而己。在我的记忆里,以前每一年冬至到来后,家乡人就开始为来年播耕作充分准备。比如割山边草、修水渠、修道路、积土肥等等。
割山边草,是山区才有的农活。家乡有许多山坑田,而山坑田山体蔽日、光照不足,若是周边又杂草丛生、浓荫茂密,就更会影响水稻等农作物对太阳光照的吸收,同时还会增加鼠患。因此,冬至节气间家乡人的主要农务,便是割山边草,将山坑田周围的杂草和荆棘藤蔓割除干净。虽说是野草割不尽,来年又复生,但总比不割它们强百倍。假如不每年一次将山边草割除,各种各样的山边草就会越长越高,越长越密。生产队时期,割荆棘藤蔓较多的山边草时,大多是男女劳力一起出动,男劳力用长柄劈镰将荆棘藤蔓劈过一遍后,女劳力再用短柄草镰仔细将杂草藤蔓割除干净。分田到户后,对于荆棘藤蔓较多的山边,依然还由男劳力打前站。
少时,我和同伴都喜欢跟着大人们去割山边草。大人们在干活,我们则在附近的山冈闲逛,摘马甲子和金樱子吃。马甲的学名叫金刚藤,是一种药材,具有活血和祛风解毒功效。马甲子便是金刚藤的果实,熟透了的马甲子,虽仍有一点涩味,但以香甜粉糯为主,我们随摘随吃,好不欢喜得意。金樱子则要带回家先将其外壳表层的刺刨干净,随之将其剖开并挖掉里面毛茸茸的核仁后才能吃。形状如同小石榴的金樱子,家乡人称之为糖庵,也是一种药材,具有消炎杀菌、涩肠止泻等功效。在我少时,家乡所在药材站还会收购去除了核仁和外壳小刺的金樱子干品,但由于采摘和晒制过程较为繁杂,加之金樱子外皮的小刺非常锋利,没有乡亲会摘来晒干售卖。马甲子和金樱子在我家乡的山冈随处可见,所以无论跟随大人们到哪里割山边草,都有这些野果吃。虽然在摘马甲子和金樱子的过程中,常会被那带刺的藤茎钩住衣服,甚至被簕刺扎痛手脚,但大家为了吃这些野果,对簕刺毫不畏惧。其实,无论是大人在山岭劳作,还是小孩子在山岭玩耍,都会经常被簕刺扎伤。被簕刺扎进肌肉而簕尖又断裂了时,就须及时用缝衣针将遗留在肌肉里的簕刺挑出来,因为肌肉里藏有簕刺时会令人疼痛难受,甚至还会造成肌肉发炎。而要完全并且以最小创口将簕刺挑出来,需要很好的眼力,还得有一定的技巧,由此无论谁要挑簕刺,都会上家跑下家,或下家跑上家,找熟练挑簕的乡亲帮忙把簕刺挑出来。
修水渠,就是修农田排灌渠。家乡梯田式的稻田全都依靠山泉水灌溉,每一个地段的稻田都有不同的灌溉水源。家乡的水渠虽比较简陋,但纵横交错,并能基本满足各地段稻田的灌溉需求。为了保障来年正常的引水排水,每年进入冬至节气后,家乡人就会逐一对所有水渠进行疏通补漏。生产队时期,冬至节气修补水渠,都会集中几天时间一鼓作气完成;分田到户后,也会集中时间进行修缮,通常是由每户人家各派一个主劳力参加。当然,是否要进入冬至节气后才去修缮水渠,也并不绝对,只要有需要,随时都会对水渠进行修补。2008年,地名为松树冈、细石窝的山泉水源严重不足,两个地段共20多亩农田成了靠天然降雨灌溉农作物的“望天田”。同年夏收夏种过后,被选为村民组长才半年的小弟经过实地探察,了解到从高寨山一直到狗头壳山,生长的大多是杂树,水源仍比较充足,但土石构成的引水渠多处渗水漏水,就连依靠这一水源灌溉的农田都保障不了供给的实际后,便争取村委下拨了两吨半水泥,然后带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二十几天,在山溪掏沙,在引水渠清除垃圾荆棘,并在引水渠的底部和两侧铺上了水泥。修筑好这一引水渠后,不仅让依靠这一水源灌溉的农田得到了供水保障,而且也解决了松树冈、细石窝两个地段的农田灌溉。
修道路,主要是修整山道、村道,这是家乡开通公路之前每年都要做的工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家乡没有公路,出山进山走的是弯弯曲曲、崎岖陡峭的山间小道。通往圩镇的小道有两条,一条从村北面出发,另一条从村西头出发。从村北面出发的小道较为崎岖,但路程较短;从村西头出发的小道较为平坦,但路程较长。不论那条小道,那以黄泥路面为主的坡道,经过人们一年的踩踏和雨水的不断冲刷,使得原来的路面步级面目全非,假如不用锄头锄土重新设置步级,下雨天到圩镇去路过这些步级时就会打滑摔跤。加之时经一年,小道两旁也会杂草丛生,必须将杂草清除掉。冬至节气间,正值杂草枯萎期,而且天气干爽晴好,非常利于修路,由此以前在冬至节气到来时生产队都会集中劳力进行修路,即便后来分田到户,村民小组也会在每年的冬至节气间,从每户家庭中抽出劳力参与集中修路。
积土肥,就是积农家肥。农家土肥虽然脏兮兮的,但肥力较强,能有效并且稳定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因此,家乡人不嫌累不怕脏,善于广积农家土肥,用有机肥料栽种庄稼。“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仍记得少时跟着大人们去挑粪时,总能听到一些长辈反复说着这话。当年家乡的农家肥主要以粪为主,猪栏粪、牛栏粪,还有俗称为大粪的人粪。生产队时期,猪栏粪主要靠每户家庭积攒。各户人家交给生产队换工分的猪栏粪,都经过发酵、晒制、过筛等工序进行处理。冬至期间晒制的猪栏粪,主要是为来年春耕施秧苗肥做准备。同时,家乡人在冬至节气间,还会将夹杂着草秆的牛栏粪挑到每块田里堆成一堆,用泥浆糊起来,让其自然发酵,来年春耕时用铁耙将已经腐熟的牛栏粪均匀地抛到田里。后来,随着乡亲们弃养水牛,弃耕水稻,并且连生猪都很少家庭饲养,即使养了,也是饲养猪粪很难发酵的饲料猪,由此有机肥在家乡便渐行渐远。
家乡竹木茂盛,其中毛竹林一片连一片。立冬过后,冬笋便会沿竹鞭发芽生长,进入冬至节气时,冬笋也随之进入萌发旺盛期,让家乡人丰富了餐桌美食。我少时也去挖过冬笋,只是缺乏经验,并没有什么战果。可以说,冬笋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无论炒还是炖,它都鲜美爽脆。一直以来,家乡人喜欢在冬至当天挖来冬笋做菜过节,或用来做糯米菜糍吃。多年前听时任村民小组长的小弟说,商贩上门收购冬笋,连头带壳的冬笋能卖几元钱一斤,大家都去挖来卖,后来小弟发觉过度采挖冬笋,对成竹生长非常不利。主要是在成竹头部附近挖过冬笋,或挖过冬笋的小坑边长有新竹,便会造成竹子周边或一边没有泥土依托,当风力大一点时,它们便会招架不住倒下来。于是,小弟便引导村民采挖冬笋应适可而止,当时村民也很听话。然而,这几年家乡人终究挡不住诱惑,采挖冬笋售卖又兴盛了起来,尤其在冬至节气冬笋萌发旺盛期中,许多乡亲更是乐此不疲,天天都喜滋滋往山里钻,他们说横竖冬笋不挖它,它也长不出来。不久前,我上网查询冬笋采挖方法,无意看到“冬至以前形成的冬笋,只有少数能转化为春笋,一般可挖;冬至以后形成的冬笋,大都能转化为春笋出土成竹,不应该挖”的说法。于是,我将这冬笋采挖时间点发到了家乡亲人微信群,但愿家乡人能科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让家乡的自然资源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