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离开家乡长居城镇达三十几年,但过往躬耕故园田地的辛劳喜乐总在牵绕脑间,我甚至常常想起家乡各个田段、地段的名字名称,乃至它们的形状特征和农作物长势等。
顾名思义,田地就是耕种庄稼的土地。地处粤北山区的家乡,虽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但能够栽种庄稼的田地也不少,这是先辈们勤耕不辍的成果。
家乡先辈自中原辗转南迁而来,至于最初南迁时处于那朝那代,家乡没有人说得出来,只知道清乾隆早年时,先辈们再度从翁源坝仔迁移到现在的小村。当时尽管深山里的条件十分恶劣,豺狼、虎豹、毒蛇等凶猛野兽经常在山野出没,但勤劳坚毅并在辗转迁徙中历尽磨难的先辈还是果断地落下脚来,披茅结庐、开垦田地、驯养禽畜,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开荒拓土。严冬季节禾稻不长耕种不了庄稼时,先辈们便踏着雪雨冰霜,搬石挖土、垦地扩田。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出的层层梯田,以及在石岩山坑边挖成的斗笠大的“帽子田”,一片连一片。
小村地处镇内最高峰,并呈东南高,西面低地形。北面虽比南面低许多,但与所在遥田圩镇比对,也高出了好几百米。而尽管西面较低,却也高出圩镇许多。
小村虽居于深山,但当你上到山来,就并不觉得这里是一个山旮旯,站在被家乡人称作“大门口”的村民聚居点的门口坪里朝南望去,田的尽头是地、地的尽头是山的田园山地风光尽收眼底,其中那一大片梯田尽管分属多个地段,却是一段连一段,没有其他山体阻隔,走出家门口就能观赏到庄稼的四时之美。在“大门口”望不见的其他地段的稻田,也呈连片式布局。
在我少时,家乡有一百多亩稻田,二三十亩旱地,以乡亲聚居点为中心,东南面的田地有西坑尾、松树冈、细石窝、竹头窝、大石窝、石坝、对面、湖洋笃、高翘、镰子弯、龟颈、十三丘、大塅、山塘,西面有门口坎、下角弯、下岭排、辣篱石、叔公庙、芋头窝、荞窝坑、龙树坎、湖洋田、石嘴、半径,北面有蕉头窝、白石凹、凹下沟、坑笃、龙笃等等,其中东面的西坑尾,西面的芋头窝,北面的蕉头窝、坑笃、龙笃等山坑田由于缺少太阳光照,日常气温要比其他稻田低好几度,一年中不适宜耕种双造水稻,只好耕种介乎早造水稻和晚造水稻之间的单造特殊品种大禾稻。
家乡把田称作水田,把地称作旱地。水田用于种植水稻,旱地则用于种植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种作物,许多年份也会利用一些稻田种植花生,待花生收成后再插植晚造水稻。其实,利用稻田种植花生远比旱地高产,加之花生油是家乡人的主要食用油,因此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分田到户之后,乡亲们都会利用少量稻田种植花生。
家乡全都是梯田,而且田块极不规整,有的田地由于太小根本容不下耕牛犁田耙地,只好用锄头锄。然而,家乡人能够善待先辈们一锄一镐开垦出来的田地,并积极改良土壤。经过一代代乡亲采用农家肥施田、草秆还田、合理灌溉、犁霜晒田、适度深耕等方法涵养土质,从前先辈们在深山野岭开出的片片黄土,在我少时就已变成松软肥沃的黑土。种植粮食作物时,除少部分光照不足的山坑田较为低产外,其余田地都能获得好收成。少时,一位来家乡驻队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干部看到小村的禾苗一片墨绿,便夸赞说,山区里的禾苗能长出墨绿色的样子,说明社员们在耕田种地上下足了功夫。
确实,山区耕田种地的劳作,远比平原地区艰辛许多。一些平原地区一天就可完成的劳作,在我的家乡得花上三四天时间。一些劳作,诸如打山边草、铲田壁草等等,还是山区才有的劳作。家乡泥石混合的田壁大多又高又陡,在铲田壁草时石缝里的草还得用手拔除,因此在早造水稻插秧前铲田壁草中,不仅消耗了乡亲们较多的劳作时间,而且让乡亲们受尽冰冷田水、雨水冻僵手脚的煎熬。
家乡田地中,遍布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小道。这些小道,部分是先辈们在开荒拓土、垦地扩田时布局安排的,更多的是公社化田地收归公有后生产队统筹设置的。虽然横向的小道算不上宽阔,纵向的小道又崎岖不平,但也方便了日常田间劳作的来往行走。少时,在每年的春耕前,生产队还会及时修桥补路,为新一轮的开耕做准备。平时小道被雨水冲毁,或被耕牛踩踏出现坍塌缺口时,生产队便会及时组织男劳力用大竹杠抬石头、用锄头挖泥巴、用畚箕挑泥土,重新把路基筑起来,把路面平整好。
《天工开物》说到,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家乡的情形确实如此,晚造稻生长期间雨水偏少,但竹木茂盛的家乡,水资源非常丰富,并造就了多脉山溪,家乡不同地段的稻田,都能通过水渠和家乡人称作“笕”的木槽、竹槽,从各处山溪引来汩汩清泉进行灌溉。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所在公社征用了家乡小村西面大部分田地,用以创办果场,并由此免除了家乡小村的公粮征购任务。此后,大幅度减轻了乡亲们的劳作量。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的实行,乡亲们能够根据实际,灵活安排农作物耕种布局和劳作时间,有效从以前的出勤率规定中解放了出来,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比如参差不齐地在各个排灌水系的田段中插秧时,会遇到争田水、堵田水现象。甲家居于上端的稻田种植了水稻以外的作物,乙家居于下端的稻田要引水灌田插植水稻会遇到障碍;乙家下端的稻田先进行了插秧,又叫正在犁田耙地准备插秧的甲家不要将田水排灌到他们刚刚把秧苗插下去的稻田。此外,各处的田间小道还缺乏维护,并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消失。
进入新世纪不久,由于家乡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上了岁数的乡亲又年纪越来越大,加之家乡全是梯田无法进行机械耕作,犁田耙地只能采用人力加牛力进行,而每户家庭耕种了水稻就需要饲养耕牛,饲养了耕牛又得花人力看管,因而家乡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七八年前甚至停止了水稻耕种,而改为种植不用犁田耙地的果木等作物,由此家乡田地如今已面目全非,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