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青
1
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 在保利公益课堂·戏曲进校园黄梅戏名家吴琼大师课的现场,对她的学生们说,吴琼是一个概念。这个说法很新颖,可我不得其解。及至听完这堂大师课,才知道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但关键词只有两个,一个是刻苦、一个是用功。
这让我对吴琼的印象又加深了几层。
吴琼13岁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早晨,在别人都没有起来的时内涵候,她就起来了。夜晚,在别人都已经睡得很香的时候,她才go to bed。进出那间18个人居住的寝室,得蹑手蹑脚,小心摸索。因为床前的地上,就放着同学们的桶啊盆啊杯呀碗,一不小心碰上了,就会弄出声响,惊醒了同学,所以她不得不小心翼翼,格外谨慎。多年后,当吴琼在舞台上轻盈放步、行走无声时,其娴熟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知这功夫是不是这期间无意练成的。但可以肯定,学校池塘边的那排小树,见证了她的晚眠早起。
吴琼自曝,当年学戏,一句“春风送暖到襄阳”,别人都会了。可她怎么就在“送”那里拐不过来。怎么办?别人都去打饭了,她就拿支粉笔在墙上画,边画边唱,让自己的意念跟着旋律走。边唱边琢磨,冯素贞是大家闺秀,为了表现她的沉稳,所以唱腔要平和,不能太花哨,这就需要气息来把控每一个音符。为了这个s-ong-song唱出韵味,她画满了一面墙。为了一句“要不是刘大人做媒人”,她能站在雪地里把它唱了上百遍千遍。现在的吴琼在舞台上依然光彩照人,惊艳四座。可当初,她并不被老师看好,将佘太君这个角色分配给她,可她心有不甘,想演穆桂英。老师说,你胖墩墩的,也不像穆桂英呀。于是就下功夫瘦身,下功夫练功。这就有了她在大热天,扎着大靠在操场上,唱念做打,把个穆桂英一连暴晒几天。以至于,妈妈来了都没有认出她来,只说前面这个姑娘又黑又瘦,怎么像我家女儿啊?也许妈妈心疼过,但她没有责怪学校,怎么把宝贝女儿,弄得这么瘦不拉几。要是在今天,该有多少家长要投诉学校啊,大热天,让学生在太阳底下晒,中暑了谁负责?如此的投诉一上网络,口诛笔伐,还不铺天盖地而来?
吴琼毕业分配到剧团后不久,团里就接到了去香港演出的任务。这将是黄梅戏首次赴港,为了一展黄梅戏的风采,上上下下都很重视,把所有演员拉到合肥近郊的三十里铺进行半军事化集训。幸运的吴琼也被选来集训。那里有一片果树。知情的人后来说,有一棵梨树开的花最多,结的果最大。原因就是吴琼在棵梨树下,练声的时间最长,她的咿-咿-咿,啊-啊-啊,给了这棵梨树灵性。它要以鲜花盛放,硕果累累的方式,告诉人们,吴琼因为刻苦、因为用功,才有今天的成就。在她的母校,老师们也常常要刚进校的学生以吴琼为榜样,要像她那样刻苦用功。吴琼却说,老师说的其实只对了一半。因为用功,才有一点点成绩,这是对的;另外,说一个人怎么怎么用功,其实是说这个人特别笨。别人一学就会唱了,可我还没会,有些地方就是拐不过来,怎么办?只有下功夫,才能达到和别人一致。别人的腿轻轻松松就压下去了,我得拼命地压、反复压,才可能压到位、压得好。所以表扬一个人,说这个人很刻苦用功,一方面是赞扬,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他相对来说比较笨一点。有趣的是,吴琼并不希望学戏之人太聪明,她说笨一点也有笨的好处,因为笨,才知道要多花一点时间,才肯多下一些真功夫。
2
吴琼是谦逊的,不愿居高临下,俯视别人,也不希望被别人仰视。6月24日,在黄冈艺校的小剧场,热情的师生用掌声把她请上了台。校方已准备好了沙发和茶几,是想让她和主持人坐下来,以对话的形式来给师生们上一堂有关黄梅戏的大师课。接过话筒,吴琼说,我还是到下面来吧!我可以平视你们,你们也可以平视我。说着就往台下走,不由分说,丝毫不顾主持人礼貌性的劝阻。
这让我想起了与吴琼的首次见面。
2017年4月26日,国之瑰宝·保利情,中华优秀地方剧目展演新闻发布会,在琴台大剧院举行。会前,在休息室,一个头戴蓝色太阳帽的女士,端坐在沙发上,小巧的身子让沙发显得有些宽大。我们这边,与来自内蒙古的任达尔,就呼麦和长调说得热火朝天。她那里静坐一旁,若有所思。她的着装也很简朴,甚至毫无鲜明的特色,却依然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不由得多看了她几眼。我过去,冒昧地说:“挺眼熟的,我应该是在哪里见过您。”她说:“是吗?”嫣然一笑,那标志性的酒窝就显露出来了。“您是吴琼!”我一拍脑门,脱口而出。于是,她的纤纤小手就伸了出来。我很荣幸,此前,我只在电视屏幕上见到过她,也闻知她是黄梅戏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但我还一直没看过她的舞台演出,更没有这么近地面对面。对于我直呼芳名,她似乎也没见怪。我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总想见大师,当了面,竟然半天没有认出大师来,惭愧呀。她连说,别,别,别。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便以吴琼老师相称,她又说,就叫吴琼好了。再后来,我们就相互加了微信,就算建立了联系。这一天,她给我的印象是,低调,平易近人,极富亲和力。没有名师、大家的光环笼罩,没有让人感到高不可攀。
从高高的讲坛,走到听众面前,吴琼说,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学戏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要是觉得没什么用处,可以看手机,可以喝水,可以干其他的,也可以离开。现时,一些人作报告,主持人一定会要求听者,关闭手机,规定不准随意走动。吴琼却不强调,她的讲演有多么重要,决不造成强加于人的印象。然后以“你们在学校,最怕什么课,最喜欢什么课?”的提问,开始了她的讲学。最怕基本功?毯子功?最喜欢什么呢?你们也应该很怕文化课吧,是不是文化课老师一来就打瞌睡,头点得像捣蒜一样?是吧?我也是那样。然后,喜欢什么样的课呢?唱腔?喜欢唱腔,也不容易。又问听课的同学有多大。哦,十二岁、十三岁、十四岁,差不多跟我那个时候一样大。真是别开生面,一下子就拉近了她与听众的距离。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
谈到学习经历,自然会提及当年的同学。她说,班上的男同学非常了不起,像你们的张辉,在合肥的刘华、蒋建国,还有其他人,都为黄梅戏作出了巨大贡献。谈到黄梅戏的五朵金花,她说,五朵花现在都老啦,不能叫花了。但以马兰为首的黄梅戏领军人物,包括吴亚玲、杨俊、袁玫,都曾经是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她把自己摆在最后,却不无骄傲地说,我和这次前来演出的、我们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的姜青院长、还有他的爱人,都是同班同学哦!同一个班级能出如此众多的明星、大师,自然让人刮目相看。但吴琼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正确认识自己,热情地赞颂他人,却更让人肃然起敬。作为同班同学的杨俊,一完成在英山的演出,就匆匆赶到黄州为她鼓掌喝彩。有黄梅戏白马王子之称的张辉带着夫人为她献花,又在第二场演出结束之后,应热情观众的热情要求,欣然登台与她联袂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因此可见,她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根据已有的报道,吴琼去过很多地方讲课,高校的讲台,中小学校园,都留过她的倩影,从未听说,在什么地方被轰下台来。与黄梅戏的戏迷,更是打成一片。那天的大师课后,她又转场去上了一堂公益课。在黄高人之家,吴琼与众多戏迷见面,这个时候,说的就没有唱的好听了。她不光自己清唱一段又一段拿手好戏以作示范,还听戏迷唱,并热情点评,更与一个又一个戏迷对唱,让戏迷们过足了一把瘾。这可是在与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共同演唱啊,这经历肯定会美美地留在戏迷们的记忆之中并倍加珍惜。
吴琼就是这样一个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人。这样的人,谁不喜爱?谁不愿意多多亲近?
3
吴琼的这次黄冈之行,让人见识了她扎实深厚的功底。针对同学们说最怕基本功、毯子功,吴琼说,她在上学时就知道练功很苦,如果说把腿架到这个上面,我们多费一点功夫,就压下去了,就能见到成效。说着,斜向抬起左腿,搁在台口,直直的,脚跟高出了肩膀。就这么架着,继续讲。但是,如果学唱腔,很有可能费了好大的劲、花了好多的时间,还离正确的道路比较远。唱腔是个无形的东西,要能捕捉到它的那种韵味、魅力,其实是挺难的。因为这个需要用心去领悟。而那些基本功,看起来很苦很累,但你只要肯下功夫,肯流汗,你迟早会把腿从这儿提到这儿。一个是艺术感更强一点,一个是技术感更强一些。足足五分种之后,才把腿收回来。就这么一个随意而为的动作,显露了她深厚的功底。然后边讲边唱,又点学生起来唱,一唱完就点评,边点评边示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些也曾是黄梅戏资深演员的教师们,无不说她的示范和点评,是精准和到位的。
在她这次带给黄冈观众的传统黄梅戏《罗帕记》中,有一段演唱,一见罗帕痛在心,这是该剧的核心唱段。既有血泪控诉,也有灵魂拷问,高昂处声振屋瓦,响遏行云。低沉时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尤其是后半段的三行唱腔,一声紧似一声,如步步进逼,直入人心。那节奏快、紧、急,听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她气定神闲,游刃有余,清晰的吐词,与打出来的字幕竟无一相违。七八分钟的演唱,竟有五六次热烈的掌声。多年前,她和张辉联袂主演的《罗帕记》,曾在黄冈连演十场,而这次观众的热情依然高涨,都说她实在是演得太好了,所以观众才不吝惜掌声和欢呼般的喝彩。在剧中的拷帕一场,王科举拿钥匙要陈赛金开箱取帕。吴琼在接钥匙的那一霎,娇羞一笑,拿起来迅速而敏捷,没有丝毫的迟疑与犹豫,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把剧中人陈赛金心中的坦荡、坦然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头一晚的现代黄梅戏《姑溪谣》中,有个女主角红缨用碗舀水的情节,吴琼很自然地做了一个将碗底在桶沿上轻轻一刮的习惯性动作,不经意间,就把一个富有家教的女儿家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她的表演细腻,注重细节,而且恰到好处,不造作,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手眼身法步,娴熟老到。举手投足,既无不及,也无不过。喜怒哀乐,应戏而生,浑然天成,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如此这般,不胜枚举,却足见她的功底深厚。
如果说《罗帕记》是吴琼的拿手好戏,但她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还是在新编现代黄梅戏《姑溪谣》中,她扮演的主人公红缨,年龄从18岁到60岁。这么大的时间跨度,要表现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命运和内心世界,那形态,神情,步法,声腔就不能一成不变。这不就是挑战自我?在这曲戏中,既要唱地道的黄梅腔,又要唱故事发生的民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也许有人说,唱歌本是她的强项,算不得是挑战。但是,把诗人张金铭的诗句: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用到吴琼身上,却也是准确无误,毫不过分的。
其实,几年前,我就看到了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吴琼。2017年6月16日,吴琼携新编古装黄梅戏《太白醉》,来到黄冈。以往她扮演的剧中人,不是大家闺秀,就是小家碧玉,都是那种可亲可爱可敬的女性形象。而这一回,惯做旦角的她,反串起了生行,在剧中扮演桀骜不驯的诗仙李白。剧中的李白历经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按照她的说法,明明是繁昌姑娘,却变成了繁昌小伙儿、繁昌大叔、繁昌老头。这三个时期,李白都是无酒不醉,一醉就如癫似狂。化身李白的吴琼既要表现他的醉态,更要彰显一代诗仙的豪放洒脱、孤高自傲、率真张狂,还有他的踌躇满志和怀才不遇,我不知她是如何做到的,但我觉得,绝不是把过去圆润甜美的声腔,变成雄浑深厚那么简单。那一天,剧场内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已经宣告,由小女子吴琼反串的大男人李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4
自从加上微信,我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能得知吴琼到全国各地巡演信息。自重返黄梅戏舞台以来,她巡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的扮相俊美,声音甜润,在舞台上光彩夺目,娇艳照人。深受观众喜爱,也博得了业内人士、戏曲同行和评论家们的高度好评。是那种既叫好又叫座的实力派。为黄梅戏的传承光大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她还在抖音上,开设了黄梅戏直播间,以她的巨大的影响,为黄梅戏赢得了众多粉丝。可以说她功成名就,但她对黄梅戏的现状却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有种深深的忧虑,忧虑中又不失某种信心与希望。
在大师课上,她说,我们现在依然是在严凤英大师、王少舫大师的大树下面乘凉,但是这棵大树,现在也在社会多元的变化当中,变得越来越弱了。她说,她们那个时候也很艰难,但现在的难跟那个时候的难不太一样。现在戏曲面临滑坡危险,在戏曲的各个剧种当中,黄梅戏现在的境遇又颇为尴尬。一方面有众多的老百姓喜爱和各方面的关注,一方面黄梅戏从业人员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她坦言,现在黄梅戏的从业人员,跟其他剧种的从业人员相比,差距非常之大。现在面临的尴尬和无奈,对黄梅戏从业人员是一个巨大而严峻的考验。
怎么办?她说,这就需要我们从业人员自救,没有人来救我们,我们要是还想让黄梅戏能跟过去的大树相比,跟那个挤破了头也要买票看戏的年代相比,就要自救,这条路艰难而漫长。但是,只要有热爱,就会乐在其中,就有可能改变这样的际遇。改变际遇,前提是要有一个扎实的手艺,要把黄梅戏唱的,让人听起来有向往。只有让老百姓依然对我们的这种熟悉的旋律和声音有向往,才会有可能去买票看戏。我们没法跟那些繁花似锦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比如演唱会,但我们要坚守好我们自己,这首先要把自己的传统学好学到家。本土本行的东西学好了,还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她说,她曾经在纽约待的7天时间里,连看了8场音乐剧。尽管不懂英语,搞不清楚人家说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笑什么,但还是要看这种新鲜的东西,让这种艺术给自己带来新的感受。所以,她希望,戏曲学子要把自己的眼界打开,要让自己心胸开阔,能够接收世界上各种不同艺术门类的一些营养,来滋养我们的黄梅戏。她觉得,只要心里有这两条——一是坚守、二是吸收,黄梅戏的未来才有前途。
她相信现在的戏曲学子当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黄梅戏演员,以后会成为黄梅戏艺术家。因为她看到了每个人的眼里都充满着一种渴望和炽热,这就是对于黄梅戏艺术的由衷热爱。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热爱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如果我们连爱都不爱的话,这个事业就不可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光明。所以她非常希望,也非常相信戏曲学子。她深情地说,我的相信和希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黄梅戏需要你们!她说,我渴望黄梅戏重振雄风,更渴望你们快速成长,成为黄梅戏的参天大树。如果说未来你们接不上班的话,我们的黄梅戏很可能每况愈下,最后就变成一种自娱自乐。
她还说,许多新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传统的黄梅戏一定要唱好。丢了传统,你花再大的精力,都没办法推出新的作品。艺术虽然是很感性的,需要激情,但是作为传统艺术,其实也跟传统的手艺一样。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手艺,扎实的手艺,你就没有生存发展的手段。将来不管你到哪里,没有这种手段,就创造不了,就演不好。你的手段多了,导演说这个不行,你可以拿那个,导演说那个不行,你还可以拿第三个第四个。你的手段比较多,就能有用武之地。要想手段多,就要靠你们现在在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你们这个年龄太宝贵了,要知道把握,时间一去,就不会再回来。
推人及己,将心比心。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原来,吴琼除了会她的老本行,还很会上思政课。
5
就在吴琼即将结束本轮黄冈巡演之时,一位资深戏迷特地带了他的夫人和几个铁杆粉丝,从武汉赶来看了《罗帕记》。在演出结束后的座谈中,除了对吴琼的表演赞不绝口,极具专业地再三评点,还特别强调,吴琼是个热爱观众,敬重观众的敬业之人。这位仁兄说,这种热爱和敬重源于她对家人的爱,源于她对父母的孝敬。他说,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谈不上爱,对父母不敬不孝的人,何以能爱观众敬观众?这位仁兄的一番宏论,让我对吴琼的孝敬记忆犹新。
自从加上她的微信后,我每每都能从朋友圈中看到,她对她老爸的那种真爱的真情流露。在疫情来袭的三、四月间,她与老爸每日视频相望。在外出演出之时,她天天都不忘关照老爸。要过年了,她跟老爸一起贴福字,一起过大年。元宵节一早,她不忘和老爸视频连线。重阳节,她发视频,祝福家家父母健康幸福,提醒忙碌的儿女们记得给爸妈打个电话。她不顾阮妈“吃醋”,耐心细致地为老爸倒腾手机,教老爸怎么看直播。排戏之余,她要把老爸接来喝杯酒。外出巡演,只要就近,就一定抽空回家看望老爸,要是去到远方,就干脆带上老爸,一起走南闯北。老爸该去复查了,演出排练再紧张,她也要挤出时间,亲自把老爸送到医院,再忙前忙后。老爸的手术要重做,她痛心流泪。一天演出两场她不觉累,因为这一天老爸的腿部手术很成功,她只有高兴。
看场电影,她能够想起与妈妈的许多往事。在某个特别的日子 她发出一张照片,深情地写着,母亲,我爱你,想你。
她还经常报阮先生的料,不是什么影视剧开机大吉,就是透露阮先生对古装戏的渴望,等等。
她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把好友相聚,去看老爸,快乐演戏当成快乐,看作是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不敢相信,她在圈里说的,她喜欢吃肉,但只喜欢吃肥肉。
这就是吴琼啊!
(202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