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江有两个叫熊口的地方,一个叫熊口镇,一个叫熊口农场。2023年11月底,湖北省作家协会,以感悟山乡巨变为主题,组织一批作家,到熊口农场集体深入生活。这让我有机会见识熊口农场的神奇与不凡。二十多年前,熊口农场这个名字,在报纸和广播电视上出现的频率,高得让人耳熟能详。
小雪节气已经过了好几天,这里却没有丝毫寒意。进到场部所在地,只见树木葳蕤,青枝绿叶招展。要不是那一排高大挺拔的水杉,将秋风染黄的针叶洒落在地,很难让人相信,时令已到冬天。双向六车道的宽阔马路,平坦笔直,给人以错觉,仿佛这里不是已经有66年历史的小集镇,而是某个新建的城区。初到熊口农场,便感觉到它与潜江的其他乡镇不大相同,几天下来,更发现它很是特别。所到之处,竟然有那么多人说话带着明显的河南口音。要知道这是在湖北,在江汉平原的腹地,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河南人?在别的地方,国营二字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里的国营印记比比皆是。场部办公楼挂着的几块巨大的招牌,无一不有惹人注目的国营二字。正在技改升级的棉纺厂是国营的,招待所是国营的,酒厂是国营的,专门生产无铅皮蛋和红心咸蛋的蛋厂是国营的,就连建于1980年至今保存完好的电影院也是国营的。好像除了大片土地和水面,在交由职工承包经营之外,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打上了国营的烙印。
国营在熊口农场从未走远。它顽强地在这片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风吹雨打。它是曾经的荣耀,是人们的念想。
一座据说是40多年前,对照水果湖标准,装修的办公大楼,如今依然保持着宏大气派。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就在这里举行。
程序性、礼节性的致词、讲话之后,报告的主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闪亮登场。这是位名叫吴明星的女书记。20年前,她就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在一部介绍熊口农场的专题片中,她全程出镜。片中的她热情奔放,从容自如,走到哪讲到哪。那是对熊口农场的历史与现状都熟稔于心,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完美表现。看完这部并不太短的短片,我们都觉得,她人如其名,还真有那么一种明星的风范。
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没看见这位书记拿什么材料,也没见她翻什么本本。透过她鼻梁上架着的眼镜,我们看到她的双眼其实很大也足够明亮。这双眼睛一直在注视面对着她的人。我们中的很多人,对长篇累牍的报告本不感兴趣,却对这个不念稿子的人所讲的话,听得津津有味。
吴明星告诉我们,1957年10月,一支只有17人的队伍来到潜江,来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义无反顾地闯进万亩沼泽,掀开了潜江国营熊口农场建设的第一页。六十六年来,几代农垦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用热血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熊口农场曾经是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听着吴明星的讲述,我依稀记起来,农业部曾经发出过向熊口农场党委书记秦银科学习的号召。我工作过的地方,也有一个国营农场,曾经在两年内三到熊口农场学习取经。激活的记忆,让我觉得吴明星所言属实。
可以说熊口农场是中国农垦事业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开荒种田的创业艰辛,也创造了农垦的辉煌,体验和感受了改革开放和转型时期的阵痛。吴明星说,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熊口农场66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也不是一条一直昂扬向上的上行线,而是像心电图那样,有起有伏具有生命张力的曲线。紧接着,她向我们提出了熊口农场的八大心灵拷问。第一问就是90年代末的农垦辉煌,为什么是熊口农场?全省有60多个国营农场。熊口农场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优越的,为什么能创造传奇?
这样的设问,扣人心弦。我们正期待她做出回答,她却话锋一转,用略带沉重的口气说,可是,近一二十年,熊口农场掉队了。如今,在潜江市的23个乡镇场办中,熊口农场的综合考核是最后一名。吴明星说,因为排名最后,她在潜江市做过多次表态发言。表态时,她不得不说要奋起直追,争取有所进步。但她却对瞪大了双眼听她讲述的作家和诗人们坦承,几年之内熊口农场很难重回主赛道,再现曾经的辉煌。不过,她觉得掉队和落后并不可怕,但是落后在哪里?是什么时候掉队的?是在哪个路口和与人分道扬镳的?却是要思考,要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八大拷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对熊口农场“落后在哪里?是什么时候掉队的?是在哪个路口和与人分道扬镳的?”这一问尤感兴趣,觉得它直击要害。在提问环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答案。吴明星却要我们通过走访和思考,自己找出答案。
在后来几天的走访、座谈中,我们得知,八大拷问,其实在吴明星上任不久后就提出来了。在场内的各种会议上,她一次又一次拷问与会者,也拷问自己。八大拷问,问过了十遍、百遍、上千遍,每一遍都直抵人心,问得人们坐立不安,彻夜难眠。靠着这八大拷问,她慢慢统一了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这体现了吴明显作为一个党委书记的睿智与胆略。她很清楚,熊口农场不能躺在昔日的辉煌上睡大觉,她要提振人心聚积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为此,她必须自揭伤疤,还要重重地撒上一把盐。
那天吴明星跟我们讲了很多,诸如把手机当新农具,红色农垦小镇的畅想,直播带货的实践,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一再坦承,曾经创造全国农垦辉煌的熊口农场,如今在潜江23个乡镇场办的综合排名中是最后一名。在我的印象中,敢于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是最后一名的人不多,这样的书记更是少见。要知道,一群作家到此,是来捕捉闪光点的。即便不要人歌功颂德,至少也没必要把最后一名老挂在嘴边。她完全可以点到为止。可她却反复强调,生怕作家们没有听清一样。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需要有足够的坦诚。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担当呢?她不是笼统地、更不是含糊不清不痛不痒地说熊口农场落后了,掉队了,而且直截了当地说,她是最后一名,不是偶尔一次两次的最后一名,而是这几年来一直的最后一名。我很惊讶,也很钦佩。多年来,我参加过不少的会议,听人讲成绩,往往详尽具体。说到不足,不免轻描淡写,用“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对照先进单位,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带而过。我从未听人如此坦诚地说自己是最后一名。记得有一年,我所在的市里开大会,获得先进的县市介绍经验,排位最后的县作表态发言。县长在表态发言时说,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讲的振振有词,大家也没听出什么问题,多年来,对这种说法都习惯了,见怪不怪。可时任市长如今的省级领导,突然打断这位县长的话说,你是最后一名,你回头看看,你的身后哪有追兵?那位县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说法,一时引为笑谈。
2
虽然吴明星一直在说,短期内他们难以重回主赛道,但在熊口农场的红色农垦小镇,我们看到了,她一直在为改变熊口农场现状作出的艰辛而又富有成效的努力。
那天浓雾弥漫,我们从潜江市区乘车到熊口农场,上不了高速,只得绕道而行。等我们终于踏上一片绿茵,来到一座巨大的火炬雕塑面前时,霎时间,云消雾散,阳光豁然明朗。真是神奇。难道是眼前正在跳动的熊熊火焰,驱散了漫天迷雾?这就是红色农垦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两只粗壮大手共同高擎的火炬,巍然矗立在安稳如磐的长方形基座上。火炬柄上刻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八个金色大字。昨天,也听吴明星多次讲到这八个字。我以为它是熊口农场自己提炼的农垦精神。今天听吴明星讲解,才知是共和国的首任农垦部长、后来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在1986年将中国农垦精神凝炼成了这八个字。吴明星说,农垦精神是丰碑,是照亮奋进之路的一盏明灯,也是今天的农垦人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源泉。火炬,象征着光明,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火炬雕塑的造型,既是在共同高举,又是在郑重交接,这就意味着薪火相传。熊口农场要传承的是中国农垦的伟大精神。这就是一种格局,一种胸怀全局的大格局。
红色农垦小镇,以分散在场部周围的老厂房、老作坊、老电影院以及办公楼、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招待所、家属小区等为主要构件。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蜿蜒的道路和修葺一新的红墙,将七零八落的它们串联成珠。大量早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老物件,因为物化着历史的记忆,经过精心的擦拭,又在今天重放光辉。新建的时光长廊,以奋进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和拓展基地,彰显出新的时代气息。缤纷的桃花源,千亩樱花林,火红的高粱地,“果子熟了”庄园,梅花鹿苑等,则是吸引人们的又一道靓丽风景。潜江的领导告诉我们,熊口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吴明星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打造红色农垦小镇为载体平台,努力聚集人气、增强活力,着力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时光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农垦事业的来龙去脉,五个发展阶段,简明扼要,勾勒出一段艰辛和光辉的历史。一边看一边听吴明星讲解,才知道,1939年冬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光华农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农场。曾经,我以为军垦农场是人民军队的自办农场。来到这里,我才第一次了解到,祖国大地星罗棋布的军垦农场,是1949年建国后,党和政府为安置大批荣誉军人而专门兴建的。熊口农场在中国农垦的大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历史方位。一条标注着熊口农场发展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的红线,宛如一道飘逸的红绸,那舞动的韵律,正合着中国农垦事业发展的历史节拍。
我们看到了拓荒者雕塑群像,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形象。1957年10月,荆州地委选派了17人来到熊口河西侧的沼泽地,拉开了开发创建熊口农场的历史序幕。1958年,来自河南永城、南阳、商丘等地的大批移民加入到了开拓创建熊口农场的行列,其后几年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陆续来到这里,成为国营熊口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这尊群雕,应该不仅仅是那17名勇士的缩影,而是几代拓荒者、建设者的集体缩影。我们肃立,向群雕致敬,也是在向一代又一代农垦人表达崇高的敬意。熊口农场今天的人口规模在13000人左右,其中河南籍的占到了60%。以致我们无论走到熊口农场的哪个地方,都能听到河南话。两天以后,当我们在西湾湖果园队走访座谈时,为我们讲述开荒历史、回答提问和演示直播带货的多是祖籍在河南的农二代农三代。虽然年龄不同,男女有别,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熊口农场的今天是他们的父母用双手挖出来,用双肩挑起来的。
在农垦小镇,我们见到了中国第一代东方红拖拉机的模型。这台由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在1958年制造的履带式拖拉机,写进了许国璋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英语教材,也在1958年驶进了熊口农场,成为开垦这片处女地的生力军。作为最早使用国产东方红拖拉机的国营农场,熊口农场随后被命名为机械农场。为保障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熊口农场在1958年就组建了农机修配厂。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全国农垦系统选调而来,这里也就成为承载一代知识分子青春与梦想的地方。农机修配厂先后设立了修理、焊工、钳工、车工、锻工、电工、模具和翻沙8 个车间,由此拉开了熊口农场以工补农的序幕。农机修配厂慢慢发展成为机械厂,之后又建立起标准件厂和其他20多个工业企业,它们共同支撑起熊口农场最早的工业园区。这当中就有建于1987年,为熊口农场创造辉煌立下汗马功劳的江汉棉纺厂。鼎盛时期的江汉棉纺厂,不仅有一千多职工,还办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卫生所。并且派生出织布厂和服装厂。熊口农场生产的伟杰牌服装,曾经红极一时。如今,走进这个工业园区,我们看到,曾经高大气派的厂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之后,虽然尽显沧桑,却依然屹立在熊口农场这片神奇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斑驳的墙面上残留的标语,还能让人依稀辨认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台原漆早已脱落,周身涂满防锈油,其貌不扬,却依然能够使用的机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当年由沈阳生产的国内最先进的C-620机床。大多数国人最早是从第三套贰圆面值的人民币上认识这台机床的,却无缘得见它的尊容。如今,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还可以摇动机器,获得一把实际操作的体验。这台曾经让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机床,备受青睐,成为人们竞相打卡的宠物。
走进始建于1972年的国营酒厂,妙趣横生的酒文化墙绘,令人捧腹。这里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生产清香型白酒。因为酒瓶酷似地雷,被人称为“地雷酒”。红墙下的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再现了摊凉撒曲、培菌发酵、蒸馏取酒的全过程,让人对古法酿酒能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好酒酿出来了,莫言笔下的九儿也被请来招揽客人了。这个占地面积达40亩的国营酒厂,不仅生产供不应求的“地雷酒”,还给人们提供感受酒文化,体验酿酒的平台和契机,提供私人窖藏。在迎来建厂50 周年大庆之际,厂方准备推出以“久久相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扩大影响,促进销售。吴明星要求,把农场结婚满50年的夫妻请出来。她说,爱情和酒一样,年代越久,越是醇香。一辈子没有走过地毯,50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几十对老夫妻披红戴花,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迎来了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接受从未有过的衷心祝福。受到感动的不光是他们,他们的家人,还有参加50年厂庆活动的所有嘉宾。这一天,“地雷酒”销量大增,订单应接不暇。以致一个只有16名工人的小小酒厂,当天的销售额竟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0万元。
时光长廊里,还有一台装上人字形水田轮、安好旋耕机的手扶拖拉机,它曾是在漠漠水田中欢快奔忙而不知疲倦的“小铁牛”。如今,它的全身都涂满了红色防锈漆,成为供人观瞻的展品。渴望当一回拖拉机手的人,依然可以坐上去,扶着把手,尽情想象,它用怎样的奔跑才能惊飞那一群群去而复回的白鹭。老式的摇把电话,让今天用惯了智能手机的人们,倍感新鲜。成双成对的春秋椅和宽大厚重的沙发,曾是八九十年代小康之家的标配。要不是到此来,还真是难得再见当年的这些稀罕之物。如今难得一见的台式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全钢21钻手表,还有固定在展台上、却不妨碍人们骑上去蹬几个来回的永久牌自行车,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三转一响”。这些都是熊口农场职工幸福生活的写照。看到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梦想之中。
修旧如旧,利旧用旧,别具特色的农垦小镇,遵循见人见物见精神的设计理念,收藏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珍贵记忆,已经成为熊口农场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外来的人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农垦文化魅力,领悟农垦精神真谛,获取开拓奋进的力量。人们在这里,体味乡野情趣,重拾乡愁,回味梦想,增长见识,各取所需,怡然自得。踏访小镇,成为不虚之行。一个没有寻常巷陌,更无屋舍俨然的松散小镇,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热门之地,实在是理所当然。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吴明星打造红色农垦小镇,无疑是要培育一种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为熊口农场的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但它的实际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进而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或许她的初衷,本就是要为弘扬光大农垦精神打造一个独特的有机载体,是要建立一个润物无声的传播平台。吴明星此举,其实也是在垦荒。
垦精神之荒。
3
我们所到之处,听人们谈得最多,是这两年农场的变化。有的说,基础设施改善了,桥修了,路硬化刷黑了,沟渠畅通了。有的说,效益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承包款都能够如数上交了。有的说,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转变了,群众愿意和他们亲近了。
群众称道的是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吴明星看重的则是干群关系的改善。曾经有段时间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承包款收不上来。群众见干部来就关门,干部也不敢走进群众家中。吴明星说,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干群关系不好,不是群众的草长歪了,而是干部的风吹歪了。
现在干部进得了门,坐得下来,拉得上家常。群众对干部非常信任,形成了很融洽的局面。吴明星问她的干部,是因为我们为他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吗?她说,也不一定。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许多该做的事一时还来不及去做。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实力,把群众想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但,为什么就能融洽呢?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位社区书记告诉我们,主要是把人的工作做通了,把人心凝聚在一起了。这位农场子弟说,吴书记做人的思想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跟老同志老党员,一起交流探讨农场到底原来的辉煌是怎样创造的?我们现在停滞落后的原因在哪里?她跟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思想。她每个月开一次小结会,每个季度开一次分享会,诸如“攻坚克难我有招”分享会,“我和群众面对面”分享会,等等。让一线干部走上讲台,立足本职,讲工作,晒成绩,亮实招。让大家在分享中比一比。这就给所有干部增加了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你得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否则,拿什么与人分享?哪个干部不想把工作做好,做得群众满意呢?要做好工作,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就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就得让群众得到实惠。干部的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眼界开阔了,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了。群众看到我们愿意进他的门,愿意听他说,愿意跟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觉得干部是在实实在在关心他,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
再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凝聚人心。吴明星一边开展弘扬农垦精神,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一边开展致敬建设者活动,以激发每一个农场人。皮蛋厂创办于1974年,50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两代人的忠心传承,25年不间断为香港输送蛋品超过了一亿枚,体现的是国营老厂的匠心品质。还有酒厂,50年只做一瓶酒。果园队60年只育一颗果。通过评选能工巧匠,把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更好,更极致。棉纺厂、标准件厂的劳动模范、从医从教40年的医生教师、虾稻共作能手,水产养殖专家,水果种植大王的照片和事迹都挂在农垦小镇的时光长廊里,成为人们景仰的身边楷模。
酒厂50年厂庆,她把结婚满50年夫妻请出来走红地毯。八一到了,她把所有退役军人组织起来,集体过建军节。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参加活动的退役军人激动地说,农场党委给我们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建军节,在农场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出来。
吴明星更关心的是,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
她2021年6月上任不久,有一天天降大雨,突然有一批人敲锣打鼓来到场部。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迎接吴明星,而是要新上任的书记到他们的小区去看一看。此前,每逢下雨,这个小区都有群众自发地敲锣打鼓来到场部,不为别的,只要求领导去看看他们那里的水有多深。
吴明星当即就去了。
这个小区有200多户,800多人,统一规划的楼房建于80年代。40年来,因为滥搭乱建,楼栋之间原本宽敞的平地,变得拥挤狭窄,混乱不堪。不说车辆进不去,就连在家去世的老人也难抬出来。这里逢雨必淹,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小区排水不畅是滥搭乱建造成的,要解决逢雨就淹的问题,必须拆违,不是拆迁,而是拆除。所有人知道事情明摆着就是这个理,都想疏通排水体系,却又舍不得拆除自己搭建的小屋小院。吴明星就上门找老同志谈,找小区的党员一起商量,又通过国营企业找在那里上班的职工个别交谈。工作似乎做通了。到了真要拆除时,又都在观望,都盯着八十多岁的丁爷,因为他搭建的比较大装修也比较好,他甚至说这是某某领导同意他做的。以前好多领导来做工作要他拆,他都没同意。吴明星又和社区的同志晚上一起去跟他谈心。刘备三顾茅庐,就把诸葛亮请出了山,这吴书记上门来多少次了?老同志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同意了,第二天就自己找人拆。围观的人说,丁爷你真拆啊?丁爷说,场里好不容易给我们办个实事,你们都以为我要阻止,我却要带头拆。一些看似钉子户的人看到丁爷主动在拆,就没理由不拆了。结果,拆除几十年间的私搭乱建,竟没要场里花一分钱。然后,场里把各家各户的下水道全部疏通,再重新修建主下水道,又专门修了个泵站,如果遇到大水,不能自排,就通过泵站提排出去,确保小区不再受淹。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小区的排渍工程完工了,小区的整个面貌也焕然一新。小区的群众又敲锣打鼓来到场部,这一回,他们是来感谢农场党委和吴明星的。
那天,在与老一辈农垦人、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农场工匠、基层干部、国营企业代表、群众代表座谈对话时,听到这个小区改造的故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去小区看一下。因为整个活动日程中没有这项安排。吴明星爽快答应了,但她仍然让座谈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让每个来开会的人都把话讲完。既讲又问,好不容易等到了夕阳西下,我们才离开会议室。然后,三十多人,浩浩荡荡,前去参观。吴明星却把我们带到了1980年兴建的电影院。我臆测,可能实地去看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就临时把我们带到这个地方来。曾经有些年头,领导经常搞拉练检查,一些县乡干部站在此地,指着彼地说,那个地方比这边搞的还要好,简直好出了奇,好得开了花。当领导说那就去那边看看时,当地的同志马上就说,今天时间来不及,看着那个山头不远,走起来得老半天,还是下回再在我们那里开现场会吧。言之凿凿,领导也不好强求。于是“更好”的就只好留待下一回再看了,而这个下一回却永远也不会到来。没有人奇怪,也不问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却心照不宣,就让它不了了之。我想,吴明星肯定是在搪塞我们。但我又不忍点破。
好在这个上下两层,有1350个座位的老式电影院确实是保存完好。它又多少勾起了我对影院的记忆。已经好多年没有进过这种老式的电影院了。我生活的小城,曾经有四座类似的老影院,但它们早已改换门庭,有的在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眼前的影院门厅张贴着电影海报,墙壁上绘制的是供销社售货、三轮车卖冰棒、烫发和青年男女在影院见面的生活场景。一幅女子坐在长靠椅上织毛衣的墙绘旁,居然还有一个折叠的凳子,上面放着织了一小半的毛衣和一团毛线,惹得同行的几位年轻女作家,拿起针线,坐上去,像模像样地织将起来。透过手机镜头,仿佛她们是在和画中的女子一边拉家常一边暗暗比赛。这倒有点趣味。也有男士想上去坐着,做个织毛衣的样子。意犹未尽,忽听人喊,大家动作迅速些,现在去小区参观。原来,到这里看影院,一是顺路,二是稍等片刻,让下班回来的人和车更多一些,以便我们好找人问得更仔细一些。真是错怪吴明星了。
沿着一条宽阔、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我们走进了小区。大道两旁的下水道盖着带有地漏的预制件,几栋老式楼房的墙面粉刷一新,楼栋间宽敞的地面全部硬化刷黑,干净规整。停车位整齐划一,车辆停放有序。健身路径种类齐全,一字排开。放学归来的儿童在嬉戏玩耍,老人们或在下棋或在拉家常。见到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围上来的人还真不少。得知我们的来意,这些人都说,还是我们的女书记好,了不得,多少年没解决的事,她几天就给办好了!
4
吴明星一上任,就把干部找一块,商量怎么发展。许多干部都觉得不好搞,现在连承包合同款都不好收,还怎么发展?为什么收不起来?是群众有钱不交?还是无钱可交?找不到人,群众见了干部就躲。那就到田头地边去找,到家里去找。去家里不开门。了解到这些,吴明星就要求干部们来一次敲门行动。强调到群众家里去,不要只想着收钱。作为干部,毕竟见识广一些,掌握政策多一些,对市场行情了解透一些,要有担当精神,跟群众多交流,多沟通,帮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当群众的主心骨。让群众觉得你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为他着想。
西湾湖有一户,一直不让干部进门。去帮他干活也不让。这人有点倔,但他老婆还有点老乡观念,可以套点近乎。就是这样,还是进不了他的家门。原因是很长时间没把他的个别遗留问题解决好,他对干部失去了信心,根本不想听你说什么。吴明星告诉分场领导,人都是有感情的,那么他生活的世界总会有个短板,你要用心把它找出来。他不听老婆的,会不会听儿子的?不听儿子的,会不会听孙子的?只要真用心,总能金石为开。这个人有个儿子在潜江医院工作,分场领导通过医院,找到了这位农场子弟。结果,进门了,话也谈得拢了。另一户也是见了干部来就关门,分场和队里的多次上门,终于让他对干部慢慢有了信任。吴明星及时总结说,其实好多历史遗留问题一下子也解决不了。但是,作为干部,不能气馁,不要怕碰一鼻子灰。要让群众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把积压在心头的怒气、怨气都发出来。更主要的是要了解群众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下雨的时候,群众往家里跑,当干部的却要往外面跑。跑出去干什么?你要去看群众地里的庄稼淹了没有,看老百姓田里的水排出去没有,看他晒在外面的东西收进去没有。
潜江小龙虾天下闻名,虾稻共作是熊口农场的主导产业。这几年,全国许多地方也在稻田养虾,小龙虾供大于求,价格一落千丈,但潜江独有的虾稻,价格还可以。根据行情变化,从总场到分场再到生产队,干部及时引导群众进行调整。稻谷价高,虾价下跌,就把稻子多种些,把养虾的面积适当缩小一点。或者虾子早一点收,稻谷早一点种。因为国家对稻谷的保护价还是比较高。原来稻田养虾,围沟很大,稻谷的种植面积就相对要小一些。现在调整,就想办法把围沟变小一点,把稻谷面积变大一点。等小龙虾的价格好一些的时候,再尽量扩大围沟,多养虾少种稻。总之,及时调整,就是要让每亩虾稻田多增加一些收入。干部们上门来讲这些,群众觉得,这是在为他着想,都好接受。吴明星觉得,这就是与时俱进。她还组织种植分场的书记队长们出去考察,寻找增收门路。荻湖生产队干部陈伟,是个致富带头人。通过外出考察,他深入了解到,罗氏沼虾有一百三十几个品种,但只有两三个品种适合在潜江在熊口农场养殖。罗氏沼虾对水质的要求不是特别严,基本上不需要投喂主粮,用普通的小杂粮饲料,两三天投喂一次就可以,到10月就可以捕捞上市。原来稻田养小龙虾,6月份之前,第一批虾(小龙虾)就能卖完,然后种稻子。这样,原来的围沟到10 月份,就有4 个月的空闲期。他就在这个期间,利用原来的围沟养罗氏沼虾。原来是养一季虾种一季稻,现在还是种一季稻却养了两季虾。等他的第二批虾(罗氏沼虾)卖完,原来的一亩田就增加了3000多块钱的收入。他自己搞成功了,就带着本队的其他人,增养一季虾。群众都高兴,原来空着闲着的宽大围沟充分利用了,投入也没多大,收入却明显增加了。大家觉得还是干部行,还得要听干部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嘛!现在,在熊口农场,形成了一种风气,哪个地方有新技术,就去学,学来就试,试成功了就总结推广。干部先干给群众看,然后再带着群众干,这就让群众信服了。
这两年虾稻的价格虽然高,但要等粮食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就不是很高了。要是自己送到大的加工厂去,又要运输成本。了解到这些,干部们就帮没有运输能力的群众卖粮。卖了多少钱,就付给群众多少钱,中间不赚差价。
曹祥万是万树园苗圃合作社负责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朋友靠种意杨苗圃发家致富了,就自己学着种。一开始搞了20多亩,第二年扩大到70 亩,通过中间商卖树苗。后来,自己种自己卖。两年后,自己种的已经不够他卖了。他就发动周边群众种意杨苗圃。人们也看到了,他一亩地种4000株,有2000株大苗能够卖到三元钱一棵,另2000株一棵也能卖到1.5元。如果嫌价低,在地里留一年,又能卖到三元一棵,而且他种的意杨树苗都卖出去了。可人们又担心,种的树苗多了,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曹祥万就跟人签合同,如果卖不出去,他负责每亩赔偿1200元。人们一算账,每亩土地的承包费,加上人工肥料的投入,还有通常的收入,加起来也就1200元左右,感觉不会吃亏上当,就签了200多亩地的种植合同。没想到这200多亩树苗全都卖出去了,每亩收入少的也有5000元。第二年猛然扩大到1400亩,所有树苗还是销售一空。往年接到的订单在40万株左右,现在已经接到了90万株的订单,种植规模还得扩大。小小的杨树苗已经形成一种产业了。曹祥万开始是自己种,给别人卖。后来是自己种自己卖,现在是自己不种,只卖。于是万树园苗圃合作社建立起来了。他自己还有一片成林的意杨,不种苗圃了,就养猪,养的是从四川阿坝州引进的藏香猪。靠着一把哨子,他一个人把几百头藏香猪管得服服帖帖。如今在潜江林业系统,提起曹祥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那片杨树林也成了人们观赏藏香猪的打卡地。
吴明星要求,全场干部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收入,还要对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多用心用情,及时施以援手。
有个职工的父亲去世了。隔壁左右房前屋后竟没有一个人来看一眼,更没有人来帮忙料理丧事。原因是,这一家人平时不跟人来往。别人家有事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不去。人家来请来叫,他也不去。这个时候,他家有事了,别人也都不来帮忙。群众不去,似乎情有可原。但生产队干部和分场领导就不能不去了。吴明星明确要求,群众家里有结婚、出嫁的喜事,作为干部你可以去祝贺,也可以不去。但是群众家里有生老病死的大事,作为干部,一定要去,再忙也要在一得到信息之后,立即就去,因为这是最求人的时候。分场领导接到生产队的报告,很快就去了他家。得知没人来帮忙,就去了周围群众家,逢人就说好话。每个人的父母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现在他的父亲老死在家中,总不能说让他一个人背到火葬场去吧?我们大家伙还是要给他帮帮忙。毕竟是一个生产队的,就是素不相识,遇到死了人这种悲痛的事,是不是也该出手相助呢?结果,把全队的人都说动了,在家的人纷纷前来哀悼挂祭,帮着料理后事。从一开始没人上门,到后来每天都有人来帮着做这做那,直到按当地风俗把丧事办完,干部起了关键作用。这就感化了那个人。他对分场书记说,今后无论哪家有事,一定要第一个告诉他。后来,只要哪家有事缺人手,他都主动去帮忙。
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会看干部的态度,看你的姿态。看到干部愿意进他的门,愿意听他说,愿意跟他一起来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他就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觉得这些干部值得他信任。因为有为民服务的情怀,因为在实打实替群众办事,帮他增加收入,这就抓住了人心,干部和群众的心就凝聚到一起了。这两年收承包合同款,就顺利多了。现在,规矩立起来了,每年10月,签承包合同,先交款,后种田,原来几年都收不齐的承包款,现在几天就收齐了。
5
吴明星被人称为网红书记。她不仅拍视频为农垦小镇代言,还直播带货,甚至为网红培训班亲自授课。不过,这一切得从西湾湖果园队出了一个“妖精”说起。
西湾湖果园队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林业队。这里也曾经种过水稻和棉花,但产量很低,因为这片土地都是那种沙质土壤,土里的沙又粗又厚,像个筛子,关不住水和肥。1960年,上海林业大学毕业的胡德芬来到这里,发现这地方种粮食不行,却适合种水果,于是他扎下根来,牵头组建果园队,一辈子就在这里负责果树栽培和嫁接的技术工作。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这里有一片果园,物以稀为贵。他们的果品远近闻名,不仅荆州到处都有,还远销到湖南等地。可后来,各地都有水果,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的水果慢慢变得不温不火了。虽然一直在经营,但人们越来越为销售发愁了。尤其是农场经营体制改革以后,果农要自己面对市场,搞不好,果品一多,卖又卖不出,吃又吃不完。曾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也到了无人问津的时候。
果园队以前水果销售,全靠小商小贩过来收购。压称压价,在所难免,大家只能忍气吞声。人们都不知道还有直播带货网上销售这种方式。有个小姑娘从外地回来,搞起了直播带货,网上销售。同样的水果,别人只卖一两块钱一斤,而她的却可以卖二十块钱一斤。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像个妖精,不诚实,忽悠人,乱要价,把上门收购的人都吓跑了。还有人指责她搞投机倒把。
吴明星听说了,决定抓住这个典型,做足一篇大文章。
此前,她专门安排了一次走访,让各分场、社区、生产队的负责人去寻找网红大妈。走访发现,有个大妈推出的抖音视频点击量有30多万,有的有8万多,点击量超过1万的网红大妈,全场竟有100多位。吴明星就在盘算,如果一个大妈发一条抖音视频,有1万的点击量,那100个大妈,就能有100万的点击量。她觉得在网络时代,小小的熊口农场每天能有100万的点击量,那对提升熊口农场的知名度,将会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她觉得应该把这些喜欢玩抖音的大妈们动员组织起来,让她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熊口农场的对外宣传。只要农场有各种活动,就把这些网红大妈请到场。 网红大妈们也乐于参与。农场的很多活动,很多景点,很多工作都通过这些大妈来做宣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抖音视频方式,推出“他是好村官”、“农场新农人”、“熊农工匠”等各个系列的身边典型。大家都感到正能量十足,整个农场正气特别足,干部群众发展的干劲很足。吴明星觉得,这是熊口农场这两年最好最大的变化。她说,熊口农场红色农垦小镇能有今天的名气、人气,网红大妈功不可没。书记一表扬,这些大妈们不仅有了成就感,还倍感荣耀。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对农场建设发展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吴明星没有就此停步,她还不满足,她要让这些大妈们为农场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她知道,这些大妈的抖音玩得溜溜转,但对直播带货可能还比较陌生。怎样才能把这些网红大妈培养成直播带货的能手呢?这是吴明星一直在冥思苦想的。
现在西湾湖果园队出了一位自发直播带货的典型,真是喜出望外。吴明星觉得,一定要把这个典型保护好,让她发挥好引领示范的作用。她决定亲自到西湾湖果园队去做直播带货,以示对那个“妖精”的支持。她要让对直播带货反感抗拒的大妈们,先慢慢理解、接受,再主动参与。不急,先示范,再培训。
拿定主意,吴明星特地请来潜江网红小飞哥,一起去为西湾湖果园队的大妈直播带货。现场直播时,吴明星让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们在后面搞包装。她要以这种方式,让那些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直播带货中来。当天计划用两个小时来带货,结果带了一个小时,就卖了2万多斤水果,现场准备的水果都提前卖完了。这就让平时爱看抖音、爱拍抖音的大妈们看到了,通过网上销售,速度是多么的快,效益是多么的高。这之后,吴明星又跑到西湾湖果园队去,点名请几位网红大妈跟她一起直播带货。这几位大妈不再觉得这是忽悠人,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只要有人买就可以了嘛!然后更多的人就要书记也教她们直播带货。既然大家有兴趣,那就得学,怎么开直播怎么带货还是要培训,免费,愿意学的到时候都可以来。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西湾湖分场党委书记张强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场部,吴明星要跟他一起商量举办直播带货培训的事。那天的气温很低,张强心里却很温暖。偌大的办公楼,只有书记一个人在办公室,她已经在电脑上拟好了西湾湖果园队大妈直播带货培训方案。他很感动,这么重要的事,书记说过了,自己没当回事,却要书记事无巨细地安排策划。
首期大妈直播带货培训在场部办公楼举行。那天气温仍然很低,来的大妈却不少。吴明星亲自授课。告诉大家,你们在果园劳动的时候,就把手机架着,告诉看的人,今天我们在授粉、今天我们在套袋、今天我们在采摘。让人看你们是怎么授粉、怎么套袋、怎么采摘的。让人看桃子、梨子、柑橘有多大、多新鲜。这就是把手机当做新农具了。还能把劳动的场面直播出去呀?听课的人都觉得新鲜,兴趣大增。这之后,在场部办公楼,又举办了多期乡村网红直播带货培训班。
通过培训,西湾湖果园队50多户人家中,有一大半人家的大妈都能拍抖音了。她们把在果园劳动的场面,通过网络传播出去。有人看到了,就留言,问果园队在什么地方,要带孩子也来体验一下授粉、套袋和采摘。还真有人来看,尤其是到了采摘期,来的人更多。来不了的人直言要买能看到大妈们在现场采摘的水果。大家都觉得效果很好。没有人刻意压低价格,自家的水果在网上卖完了,就帮别人家卖。一帮一、一帮三多的是。邻里互助的风气又回来了。现在西湾湖果水都打出品牌了,在网上成了抢手货。
6
到西湾湖果园队参访,极像是一次验证之旅,给人的感受却特别温馨。拿出一个个硕大的柚子、一篮篮黄橙橙的柑橘要我们品尝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嫂子、小媳妇和中年壮汉、青年小伙,几乎都操着明显的河南口音,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河南的一个小村庄。果园队不大,50多户人家。眼前的房屋,整齐划一,横看成排,纵看成行,前后都宽敞整洁。家家门前俱是挂满果实的橘树,屋后是扎着篱笆的菜园,园中的蔬菜郁郁葱葱,青翠可爱。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纵横交错,横平竖直。这里的墙绘别具一格。长长的院墙绘满硕果累累的果树,站在旁边,伸手可摘。圆形的拱门,仿佛就是进出之地。一棵橘树的枝叶伸展在墙头,绘制者犹嫌不够,补上几笔,再画一个背着弟弟的小姑娘站在竹椅上攀摘,那形象栩栩如生,可爱至极。在一堆柑橘旁,一位老爷爷抱着一个小女孩,笑得合不拢嘴。据说,这位老爷爷的小孙子对这幅画,很有意见,因为画中的爷爷抱的不是他,而是别人家的小女孩。无论是坐在竹床上给孙子打扇的奶奶、在一起促膝谈心的老两口,带着孙女骑自行车的爷爷,还是抱着一筐蟠桃满脸慈祥的老奶奶,蹲在果篮旁叫喊的小男孩,和同样是蹲在果篮旁却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略带羞涩的小姐姐,一个个可亲可爱的形象,都是他们的身边人,描绘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连人称网红大妈之友的西湾湖分场党委书记张强也在画中。
在村中走了一圈,场院上已经聚拢来二十几位村民,老中青都有,但女多男少。两条又长又宽的板凳拼在一起,就成了长条桌,上面摆着张家送来的橘子,李家送来的柚。几个看似家庭主妇的女同志,满打招呼,一边叫我们坐,一边往我们手里塞橘子。吃呀,吃,真的蛮甜的,不酸。盛情难却,我们剥开橘子,一瓣一瓣送入口中,心里甜滋滋的。
男同志则踊跃为我们介绍情况。一位年长者说,原来这个地方在一百多年以前,是没有人烟的,这里就是沼泽,是湖区,到处都是芦苇,有好多野生动物。五七年从别的农场调来十几个人,在这里开荒,这才建农场。然后,五八年,又从河南过来好多人。我就是那年从商丘过来的,搞了一年多,看这里能有吃的,就回去把老婆叫过来了,然后又把两个孩子也带过来了。那时候,只要愿意来,都能上户口。这样,我们那里,还有永城、南阳,也过来了好多人。
一位自称是农二代的老大哥说,那个时候艰苦啊,没地方住,我们的父母都住在自己搭的茅草棚里。我就是在茅草棚里出生的。现在真是大变样了,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变化太大了。你们看,我们这屋前屋后,都很整齐,是吧?可是九七年前,我们虽说再没住茅草棚,但住的都是那种小的土房子。九七九八年的时候,场里统一安排,把土坯房全部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两层楼。当年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实现了。现在何止是电灯电话?冰箱彩电洗衣机,哪家没有?除了只有老人在家的之外,哪家没有小汽车?现在房子都装修了,还气派吧?应该不比城里差,因为我们这房子特别宽敞。再就是这几年,果树品种改良了,又引进了新的品种,收入是相当可以的。我们能有今天的光景,靠的都是老一代农垦人打下的基础。我们不能忘了他们。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水果,不能忘了从上海来的胡德芬老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农场党委,我们这个吴书记,有件事情做得特别好。那就是打造红色农垦小镇,传承农垦精神。从我们的广场到酒厂,到我们农场机关的生活区,就像是一部历史图片,一页一页的,什么都展示的很清楚。从最初的开拓奋起,到后期的这种振兴,一步一个脚印,几代农垦人的付出都历历在目。让我们回想起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艰苦岁月和辉煌时刻。这就是在教育我们这些过来人,教育我们的子孙,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了来时路。我们的吴书记说了,看得见多久的过去,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这位大哥的话,引起了共鸣,在座的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依稀听得见,他们在说,是的,就该这样,不能忘了前人。这不是来了作家吗?把他们好好写一写吧。向身边人打听,原来这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曹祥万,他还有个身份,是果园队的队长。
张强书记站起来说,大家有话,一个一个地说吧,作家们来是要听你们讲故事的。
我身边的一个小嫂子说,以前群众结婚办喜事,只能在自家门前搭个棚子,现在所有的喜事都在我们西湾湖那个红梅园里办。好气派呀,既方便,又节省。
一位看上去有50多岁大嫂听了这话,直朝张强张望,然后说,我们西湾湖的网红大妈比较多,基本上都是由张书记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他人挺好,妇女同胞都特别喜欢他。在场的人哄然大笑,当过兵的张强立马两脸绯红,忙说,别说我,说说你们是怎么直播带货的吧。
大妈大嫂们推让起来了,这个叫她说,那个叫你说。推来推去,推到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同志头上了,她没有再推别人,开始给我们分享直播带货体会。她2018年在家带孩子,有空的时候玩快手,在快手上发些宝宝的视频,分享一些带孩子的感受。抖音玩得少,要玩也只是刷别人的视频,自己从没有发过什么东西。这两年才在抖音上开直播带货。她说,发抖音,很多人都可以刷到,然后就知道我们西湾湖果园队的果子蛮好吃,很甜。我也觉得卖的蛮好。然后我天天拍视频,天天发抖音。发出去以后大家都说好,说喜欢西湾湖的水果,好看又好吃。她说知道她的人很多,但是粉丝还不是很多。旁边有人说,她发的每一条视频都有好几万的点击量呢。问她直播带货跟以前的销售有什么不同,她说收入大大提高了啊!问她是只给自己做直播带货,还是也帮帮别人。她说也帮别人带货,但坚守一条,就是质量第一。有一点问题的,坚决不装箱。
我以为这就是那个“妖精”。问身边的人,她就是最早搞直播带货的那个人吗?刚刚说在红梅园办喜事的小嫂子说,那个最先在网上卖水果的丹丹呀,怀了宝宝,今天没来。这让我小有遗憾,就小声和她交谈起来。她的公公婆婆都是从河南过来,是第一代农垦人。她72年出生,是93年从河南嫁过来的,老家和公公婆婆是一个地方。一个儿子,十一刚结婚,媳妇是本地人。难怪她要说在红梅园办喜事的,她是深有体会啊!
我问她家有多少水果,是不是也做直播销售。她说,也有车子来调,我们也在网上卖呀。是你自己带货还是别人给你带的?我是自己在网上销啊。网上销和你自己送到街上去卖,哪个好一些?肯定是网上销的好一些呀。价格怎么样呢?价格还可以,随行就市嘛。我又问,一年下来,你家的收入有多少?她说,这要看情况,水果有大小年嘛,还有我的花梨今年才挂果,反正十几万总是有的。
她家今年都收了二十多万了,旁边一个女的说。听她说的像普通话,我问,你是本地人吗?我们都是河南人啊,她是永城过来的,我是南阳的。不过,我是在这边出生的。我说,她已经做婆婆了,你呢?她说,我是75年出生的,儿子还没谈对象呢。我说,她一个孩子,你有几个?只有一个啊。我又问,你怎么知道她家的收入有二十多万?都是网上销售,大家看得到的呀。我说,刚才听她说,她家好像是有二十亩水果,那一亩地的收成不就有一万多了?72年的那位说,是黄桃有二十亩,还有别的水果呢。加起来有30亩了吧。哦,是这样。那你家有多少亩?我问75年的。她说二十几亩。那你们这个田地是怎么分的?按劳力啊。然后,有能力就多承包一点嘛。她家人多。72年的说,我们是两田制。按人头分口粮田,然后还有承包田。你们两家的种植水平,销售水平在村里处于什么地位?我们都差不多的,都是通过网上销售嘛,价格都一样。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除了水果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也是直播带货吗?75年的说别的没有了。72 年的说,别的直播带货,量少了就不上来。总算搞清楚了,直播带货,除了质量要好,还要有足够的数量。
忽听作协带队的领导高声在问,你们大家在抖音上的那个解说词是请人写好的吗?
我们停止了交谈。只见一位大嫂站起来说,都是自己想好了随口说的,我们没有套路。领导就要她演示一下,现场拍个抖音发出去。在场的人也跟着附和。这位大嫂应该有60来岁,她犹豫了片刻,见大家鼓起掌来,就端起一颗带着枝叶的橘子,大大方方地站到了场地中央。她笑容可掬,热情自信地说,欢迎大家到熊口农场西湾湖果园队来吃橘子,免费品尝。我们家家户户种的都是南方小蜜桔。我们的橘子酸中带甜,口味非常好,没有渣子。欢迎大家前来品尝,也欢迎大家自己来采摘。我们这里风景好的很。我们夏季种的是桃子、梨子、黄桃、花梨。现在家家户户全都是橘子、柚子。柚子现在还不是口感最好的时候,再等几天,柚子就熟够啦,特别好吃,你们一定要来尝一尝哟。我家橘园的橘子全部都卖完了。我们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橘子树,我家门前的三棵橘子树,都还留着在,你现在就可以到我家来吃橘子,保证让你吃个够,吃了明年还想吃!你能吃多少吃多少,不要一分钱!
好一个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出口成章的大嫂,对着十几部手机,一气呵成,足足讲了五六分种,没打一下顿,又不拖泥带水。既热情洋溢,又不失分寸,实实在在。拿捏如此妥当,真是十分难得。
这位不知名姓的大嫂演示完,我们就要去看曹祥万的藏香猪了。可她连拉带拽,硬是把我们带到了她家。我们又吃了一回橘子,那种冰甜的感觉真是美极了。
(202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