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日子里,偶尔的惊喜总能触动心弦,尤其是当这份惊喜承载着难忘的记忆与深厚的情感时。今年5月20日,一个寻常的日子里,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不平凡的礼物——来自北方,一位88岁老人寄来的七册书。这些书,每一本都是老人亲手打印、精心装帧的。凝聚着老人的心血。书中还附有一封信,署名远方老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信和亲手制作的书籍,已是稀缺的温情和珍贵的资源,而我竟同时都得到了。两个月后,当第二批四册书再次抵达我的手中,我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馈赠,而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十一本书,有薄有厚,但每一本都沉甸甸的。不是因为它们的物理重量,而是它们承载了超过100多万字的智慧与情感,是老人从青涩少年到光荣退休,再到寓居北方,八十八年生命的记录。
在大多数人退休老人选择安享晚年的时候,我在远方的老人却选择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笔墨书写人生。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微言大义,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记录在纸张上,又将纸张上的100多万文字,通过键盘一个个敲进电脑,再打印出来,制成精美的书册。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这些书籍打印成册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上半年,这不能不让人对老人的这份毅力肃然起敬。
我逐一翻阅这些书册,它们的内容丰富多样。两本《读书笔记》中,有老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潜心钻研和深刻体悟,有伟人名言摘录,有精美的国学经典摘要。有研读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为什么是中国》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的笔录。有专题研究性质的《中国道路选择》和《中国人性报告论编》。在《山河之歌》《英雄母亲美丽中国》中,记录着祖国名山大川、中国之最、辉煌文化、历代名人和当代中国的重大工程。老人还摘录了大量的古今著名诗词,甚至还抄录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词,足见其涉猎广泛。除了这些深刻的极具资料价值的读书笔记,还有老人亲笔撰写的大量原创作品,不仅有散文、随笔、现代诗,还有像《山娃》这样感人至深的自传体小说。这让我不禁对老人的过往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仿佛是老人穿越时空的低语,讲述着那些不平凡岁月的风雨兼程、悲欢离合。
《山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梁大山跌宕起伏的一生。梁大山1937年10月21日,出生在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长坡村第五组一个普通的农家。梁大山早年的求学之路,从简陋的私塾起步,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1952年,他踏入了歇马镇完全小学的大门,那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康县初级中学。再到襄阳第四高级中学,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毅。1960年,他凭借不懈的努力,迈进了在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的殿堂,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深造。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1965年,梁大山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正式踏入了科研领域。在那个年代,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梁大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会给这位勤奋的学者更多的考验与机遇。1970年,他调回湖北,先后在大别山区的罗田县元件厂和工业局工作,虽然岗位变换,但他的初心与热情从未改变。1978年,梁大山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选调到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任教。从工业生产一线到教育讲台,他迅速转换角色,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照亮学生的求知之路。1984年,他担任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肩负着引领学校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为湖北省师范专科学校中唯一的全国先进师范专科学校,为地方乃至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梁大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梁大山的成长轨迹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1956年1月21日,还在读初中的梁大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后,梁大山成为正式党员。作为学生,梁大山出席了襄阳地直的第三次团代会和湖北省的第三次团代会。从初中时期作为襄阳的学生代表第一次走出大山到武汉参观“苏联工业展览会”,到高中时期作为湖北的学生代表第一次进京参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从作为民兵方阵的一员参加1960年的国庆大阅兵第一次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到在北京与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一起参加掏粪劳动……这些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荣誉的见证,更是国家发展历程中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注脚。
看完《山娃》,我在黄冈师专求学和工作时的老领导-——王本槐书记和蔼亲切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变得立体而生动。老领导退休后,没有像常人那样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文字记录过往,传递思想。当我得知他现居住在河北廊坊某大学城,并在那里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做笔记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真正的热爱与追求,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我1996年调离黄冈师专,王书记也在1997年从学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光荣退休。我与王书记的交集似乎就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我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竟在随后的几年中,多次在市委大院遇见了久违的王书记。起初,我以为他是来看朋友或者是作为老干部来看文件的,因为我知道王书记退休后一直在珠明山教工宿舍区居住。后来,我看到他天天接送一个小女孩上学放学,有时还看到他买些小菜,这才知道王书记就住在市委家属院内。他接送的小女孩亲热地喊他爷爷,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还在学校时,我就认识王书记的夫人彭会计,也认识他的女儿。但我从未听说他的女儿或者女婿在市委工作,老人家为什么会到市委家属大院来带孙女呢?王书记看出了我的疑惑,告诉我,彭会计去世后,他又找了一个老伴,是原来在地委宣传部工作过的孙同志。他是2011年9月住进市委家属大院孙同志家的。在王书记的《归心文集》中,我看到了他缅怀彭会计的文章,这才知道,彭会计在2008年5月18日病逝,享年68岁。这位孙同志原来也是我认识的,无论从传统意义还是从现代层面来说,她是都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孙同志不仅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为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这让我为他的晚年有个好的归宿而倍感欣慰。每次相遇,他或是买点小菜,或是接送孙女放学,却总是匆匆而过,不多作停留。后来我才知道,生病的孙同志还等着他回去照护。此时的王书记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照看老小的两份重担,他一肩挑了。那份平凡中的温馨,让我更加敬佩他面对生活变故时的坚韧与从容。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听到王书记在跟门卫说要进来找我,而门卫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一直在盘问,却就是不肯让他进来。我立刻从二楼下来赶到门卫处,给门卫介绍这是原黄冈师专的党委书记,并把他接进办公室。有老领导来,我很高兴。但王书记不肯久坐,只是要我给他一些十九大的学习资料,他说我也要学习啊!我当即找出几本十九大的学习辅导资料,又找了十几本《学习活页》,王书记很高兴,说看完之后再送还给我。我说这些都不用还,并约定如果还要学习资料,就请他打电话,我送到他家去。
2018年5月,我们的办公室从2楼搬到了5楼。由于搬家,有关科室清理了一批旧书堆放在一间办公室,准备让市图书馆来选取有用的,其余的就作为废品处理。我将堆放在旧书中的一整套《文史资料选辑》清理出来,放进了自己办公室的书柜。不久之后,王书记打来电话,说要再借一些学习资料。为了不让老人爬上5楼,我请王书记在家等着,马上就把资料送过来。我清出几十本《学习活页》和十几本杂志,这是上次王书记来要资料之后,我特意为他留着的。又将《文史资料选辑》的第1至4册,一并装好,准备送到他家去。到门卫时,王书记已经过来了,我再晚来一步,他不知又得跟门卫说多少好话。说好了我送到家去的,您怎么亲自跑过来了?怕把我们年轻人累着了吗?我“抱怨”了几句,才将书刊资料交给他。王书记说,现在还跑得动呀,再说不能因为我影响了你的工作。唉,这是哪跟哪呀?我敬爱的王书记!我长叹一声,心中暖流涌动,眼眶紧跟着就湿润了。这时候,王书记已是耄耋老人,既要接送孙女,又要照看生病的孙同志,还要看书学习,这实在令人感动。几天后,王书记给我打电话,说文史资料非常有价值。我说您看完这几本之后,我再给您换新的。没想到,就是这几本破旧的老书,竟成了我们之间割裂不断的纽带。
这次送书给王书记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市委大院遇见过他。疫情爆发后,他实际上就住在市委院内。从他的《归心文集》中可以看到,此时孙同志的生命已经走到最后时刻。2020年4月7日,受人尊敬的、年仅68岁的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王书记再次承受了失去至亲的沉重之痛。两任妻子都是在68岁时离他而去,不知是巧合,还是别有玄奥,但无可言状的巨大悲痛是可想而知的。在此之前的2019年12月4日,王书记在珠明山教工宿舍区的老家因为漏电引发火灾,烧毁了几十年来置办的全部家当,所幸的是家中一直无人居住,未有伤及生命。先失火后失妻,真是祸不单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与变故,王书记没有沉沦,而是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默默承受,继续前行。
在市委大院门口的这次短暂相见之后,我再没有见到王书记,也没有他的消息。直到今年5月15日,王书记突然打来电话,告知他居住在河北廊坊某大学城,并说借阅的4本文史资料,因为他不在市委这边的家中,且孙同志走后家中已经没有人居住,所以一直未能归还,他深表歉意,并询问这几册书能否在网上买到,他准备买到之后再寄还给我。我说等他回到黄冈后再还不迟。这次通话有7分多钟,王书记一再表示歉意。这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歉意,不仅仅是对书籍的珍视,更是对承诺的坚守。王书记的诚信与责任感,在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我说这几本书还不还都无所谓,请他不要老是惦记着。王书记说他方便回来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归还这几本书。没过几天,王书记便寄来了他的7本文集,7月20日他又寄来了另外4本。当我在朋友圈分享这些书籍时,获得了大量点赞。我知道,这是圈友们在向一位88岁高龄仍天天坚持读书学习、笔耕不辍的勤奋老人表达深深的崇高敬意。
如今,这些书籍成了我们之间新的桥梁,它们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王书记,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王书记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活到老,学到老”,为我们这些后学之辈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要好好珍藏这些书籍。未来的日子里,每当翻开这些书页,我一定会想起远在北方的王本槐老人,想起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份跨越岁月的馈赠,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激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愿我们都能像王书记一样,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坚持书写人生,让生命之树常青。
(202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