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长青的头像

柳长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15
分享

年了月尽话过年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传统节日,我们习惯把春节称作过年。关于过年的话题总是让人乐而不疲。

在我的家乡,过年有两个重头戏。一是吃年饭。一是拜年。

吃年饭也叫吃团年饭。讲究的是一家人的团圆,讲究丰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讲究,约定俗成,一代代心口相传,赋予年饭文化的意义。使年饭不仅不同于平日的吃饭,也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里的吃饭,它是年饭之所以成为年饭的内在规定。

首先是吃年饭的时间,在我的家乡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过了小年,这年饭就可以吃。当然最隆重最盛大的还是要在大年三十这天吃。要是家里有人还在回来的路上,等是一定的,所以,团年饭有时会成为年夜饭。人们千里迢迢赶回家来就是为了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这餐饭虽不会有山珍海味,但丰盛是必须的。一般的人家至少要凑十二道菜,这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再好一点的人家要办十六道菜,这意味着四季发财。吃年饭前,一家人要按长幼尊卑顺序坐好,然后要到门去燃放一挂鞭炮。殷实的人家放的是万字头甚至是十万响的鞭炮。然后掩好门,把一只门栓翘在门外,有意给门留一道缝,这意味着要让财气源源不断地进到屋内来。此时是切忌不能把自家人关在门外的。做长辈的一定会清点人数,只有等所有人都上桌坐好了,才会宣布开席。并提醒这门在年饭吃完之前不能随便打开,否则会让财气跑掉。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有人来串门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看见你家门前燃放的鞭炮纸屑,又看见你家的门掩上了,肯定不会前来打扰的。为了防止有些不懂规矩的人贸然闯进来,有时会干脆把门拴上。

菜品当中有几道菜必不可少,首先是鱼,一般至少有两条,象征年年有余,一条是用油酥的全鱼,上面洒几粒葱花,尾巴上贴红纸圈,此为“听话”鱼,只能看不能吃。正月里有人来拜年,办年酒时这鱼每次都端出来,然后再收回去,一直等到了正月十五,这鱼才能吃。另一道鱼菜是当场可以就吃的。元子,也就是城里人说得丸子,必不可少。这象征圆圆满满。一般会上三道元子,象征三元及第。那时的鱼元都是自己做,肉元子当中会掺些馒头或炸好的油条。为凑齐三元,会用红薯或绿豆做元子。几十年后,这两种元子比鱼元、肉元更让人青睐。豆腐、藕也必不可少。豆腐豆腐,吃了都富。藕是空心的。小孩吃了读书聪明。

各种菜都上了桌,吃的时候也有讲究。夹菜时,不能在碗里挑来挑去,要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一顺夹。如挑来拣去,翻上覆下,那割谷割麦的时候会东倒一片西倒一片,这其实是为了求得诸事顺遂。吃饭不能泡汤水,否则拜年就会遭遇风雨。喝完年酒,一定要吃米饭。碗里的饭不可全部吃完,要有吃有剩,这是为了祈求来年不缺吃的。吃完年饭的人要坐在原位上等其他人,等所有人都放下了碗筷,长辈才会准许把门打开,而且还要再放一挂鞭炮,这是为了宣示,我家丰盛的年饭吃过了。这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贴对联。然后,是晚上的守岁。守岁时,家里各个房间都要亮灯,还要在堂屋里升起一盆火,这自然是为了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拜年也是过年的重头戏。初一这天是湾里的相互拜年。初二是去外婆家或舅爷家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给姑母姨妈拜年。那时的拜年讲究的是风雨无阻,该拜的年必须去拜。拜年时也像现在一样要带些礼物。一般情况下带一包京果或一包酥糖就行。礼物再少,甚至是空手,去到了舅爷家,丈母娘家,姑妈姨妈家都少不了热情接待,少不了好吃好喝。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物质相对匮乏,许多东西没有,难得的是到亲戚家拜年时解解嘴馋。但母亲总是提醒我们要讲礼性,不能在亲戚家表现出从来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的丑相馋相来。

招待客人一般先要“烧茶”,后再办年酒。所谓“烧茶”,其实是请来客喝一碗排骨煨藕汤或鸡汤,这汤一般是为来拜年的人专门准备的,以鸡汤最为珍贵,出去拜年回来说喝了一碗鸡汤,还吃了一个“鸡棒棒”,那会让人呑着口水羡慕许久。“茶烧”好后,会分在碗里,端上桌来。家中的碗有大小,但为来拜年的人盛汤,一般都选用大碗,而且会盛得满满的,这体现盛情。一般的人家汤不可能备太多,而且这汤要招待好几批客人。如果一次招待的客人较多,加之又要用大碗盛,那碗中可能要垫一两块糍粑,再加几根面条。这就不是原汁原汤了,但鸡腿、荷包蛋一定放在最上面。如果是排骨煨藕汤,那碗面上一定会有几大块带肉多的排骨。母亲强调的讲礼性,就是要我们首先把这些放在表面的东西还回去。面对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让人喉咙管里伸得出五爪子来的鸡汤、排骨汤,我们会以吃不了为名,请求舅妈、姑妈拿出一个大空碗来,如果碗不拿出来,就不能动筷子。等碗拿出来,我们会念念不舍,又义无反顾地把鸡腿、大肉块、荷包蛋都夹起来放进去,这叫做回碗。然后再吃碗里剩下的东西。舅妈、姑妈晓得我们是在讲礼,也不过多阻止。大家都心照不宣,老表们来我家拜年,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回碗,把好吃的东西留下来。我依稀记得,只有外婆在的时候,才不会让我们把碗里的“鸡棒棒”夹起来。所以,我那时拜年的积极性很高,初二的一大早就起来,和二弟一起步行几十里路,赶在中午到来之前去给外公外婆拜年。再后来会带上妹妹,带上四弟,大家走去走回,走得脚痛腿软,也没什么怨言,这可能与外婆家有好吃的有关。

“喝茶”过后不多久,就要喝年酒。这顿酒席也是一年中待客最丰盛的。酒多是农村人自己酿的纯谷酒。条件好一点的会买上几瓶小“黄鹤楼”,再好一点的会买几瓶大“黄鹤楼”。那时很少听到、看到其他的什么酒,大家只认“黄鹤楼”的酒。小“黄鹤楼”舍舍己尚能买到,大“黄鹤楼”则非得开后门找关系才能买得到。只是这曾让湖北人自豪的“黄鹤楼”,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在市场上处于销声匿迹的蛰伏状态。后来虽重整旗鼓,但已经风光不再。酒盅虽小,但酒得斟满,我们乡下讲究浅茶满酒,酒不斟满会被人看作小气。但一盅酒绝不能一口就喝完。每次端起只能抿那么一点,然后要放下。端起来、放下,再端起、再放下,直到十几二十次,这盅酒才会见底。绝不会有像现在有的人那样豪饮暴饮,无论杯子有多大,端起来就一干而尽。酒过三巡,你才可以要求吃饭。

拜年回来,母亲会问我们,舅妈、姑妈是用什么烧的茶。喝年酒时,上了哪几道菜。我们该讲的礼是不是都讲了。母亲会从我们的回答中判断出舅妈、姑妈是否慢待我们,那时,我们家相对贫穷些,母亲生怕我们受到什么委屈。母亲还会根据我们的回答,推断出舅妈家、姑妈家的经济状况与头一年相比都有哪些改变与提高。重要的是,母亲会以此作参照,尽力向舅妈、姑妈家里看齐,并努力在某个方面超过她们。只要别人真心实意对待她的儿女,她就一定会更加全心全意地对待别人。多年以后,我终于体会到,这是母亲在贫寒中表现出的自尊。

俱往矣。过年的许多讲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单从饮食上讲,现在的每一天都胜过当年的过年。如今的年饭,也讲丰盛,但绝不会再把一道菜转来转去转半个月,留作凑数。大鱼大肉,也不受青睐,对年饭的要求无不以清淡为主。到亲戚家拜年,仍然会“喝茶”,但不再讲究回碗。“茶”里面也不会再垫些什么,能吃多少盛多少,有时候,你甚至一点不吃也无妨。说到底,是大家现在对吃喝已不再那么稀罕了。越有越是吃得少。不像当年,越是没有越欠吃,越是欠吃又越是没得吃。发生变化的,还有现在拜年比以往更方便快捷。以往去外婆家,纯粹靠走。八十年代中后期,家里有两辆骑自行车,再找隔壁左右借个一辆两辆,我们兄弟五个大的带着小的,一天当中去个来回时间还绰绰有余。如今,我们几兄弟家家都买了小汽车。原来要一个上午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不到半小时就能跑完,而且道路都是铺着柏油的平坦大道。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过年之所以会有那么多讲究,其实都是天底下勤劳善良的父母们心里存着某种敬畏,是他们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期待,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过年似乎再不要太多的讲究,但我以为,必要的讲究还是得讲,否则,这过年就不成为过年了。父母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让我耳濡目染。我记忆中许多过年的讲究,全都来自父母当年的反复絮叨。曾经,我对这些絮叨并不上心。但如今,我却在自觉不自觉地讲究那些讲究,并且我也在絮叨。我期望,以这种方式把一些好的讲究继续讲究下去。

 

(2018年3月3 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