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贤武的头像

李贤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7
分享

风雪登华山

李贤武

我登华山的愿望是很早的时候看了电影《智取华山》后产生的。华山诸峰像一把把倚天巨剑直插云霄的雄险气势,“自古华山一条道”的独特地形,以及解放军侦查兵与匪徒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一直让我心驰神往。华山在西北,我也生在西北,然而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却数度与这座“西岳之尊”擦肩而过,至今未能如愿以偿。登华山成了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一个情结。

二0二二年春节前夕,我去西安看女儿,没过几天,因为疫情原因小区封控,只好待在十八层的高楼上,除了吃饭睡觉便只能看电视读书,偶尔隔着玻璃望一望窗外满天纷飞的大雪,以及远处银装素裹的古城墙和钟楼。外孙倘在襁褓之中,只能抱拥哄睡,不能游戏作乐。楼下虽然可做短暂活动,然天寒地冻,草木萧杀,满目苍凉,观之索然无味。就这样燕燕息居过了一个多月。

过完春节封控解除,但回疆的交道倘未恢复,飞机火车一票难求,只好每天翻着手机上的携程网苦等。一天晚上忽然看到旅游公司的一条消息:“华山景区即日开放,每天限游客三千……”云云。我本是一个喜欢闲逛的人,见此消息后不觉灵激一动:既然暂时回不去,何不乘此机会去华山一游,以了却我数十年之宿愿?

我们当即约了四人同行,连夜收拾好行囊,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岀发,驱车驰往一百二十公里外的华山。

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号称“西岳”,又名“太华山”。为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东望中原潼关,西临八百里秦川,南连秦岭山脉,北瞰黄渭,自古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说明华夏族最早就生活在华山之周。于是,华山便有“华夏之根”的美誉。华山因其气度非凡的宏伟形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被尊为“第四洞天”。这里有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据有关资料记载,山中共有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二十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历史上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在此修炼。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我们来到华山西面的山脚下时,天已大亮。积雪倘未融化,到处白茫茫一片,一切还未从静默中苏醒过来。只有几棵苍翠挺拔的松树精神抖擞地站立在两边的山坡上,仿佛用最肃穆庄严的礼节迎接客人。

我们取上早已网购好的门票进入景区,踩着布满积雪的台阶拾级而上,天色阴沉,万籁俱寂,只听脚下的残雪沙沙作响。我情绪高涨,脚步轻盈,踏雪如履海绵。一阵阵清凉而新鲜的空气从山顶扑面而来,沁入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老远就看见一座巍峨高大的石门赫然矗立在山谷之间,方方正正,气势不凡,在雪色的映衬中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走近一看,门庭大约有两层楼房高,墨柱碧瓦,琉璃飞檐。门楣上刻着“敕建“二字,下面是两行斗大的金色楷书。上曰:“尊严峻极”,下曰:“天威咫尺”。书法苍劲雄浑,古朴典雅。当我听说这两个词乃明代大学士严嵩所书,不禁感慨万千。严嵩本是明代有名的奸相,一生做过很多龌龊之事,为世人所不齿。但其博学多才,尤其是书法在当时堪称一绝。然此处将其笔墨保留下来并供游人观瞻,华山胸怀之博大宽广可见一斑。

坐上缆车沿索道渐次上升,稳如舟车,疾若流星,有一种九天揽月的感觉。一座座高入云霄的山峰如剑林一样从脚下掠过,一朵朵云雾像龙马一样飘忽不定,时而徘徊缠绵,时而如流水般从身边飘走,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和刺激,吓得我妻和同行的另一位女驴友闭着眼睛大声惊叫。而那位男驴友却兴奋得在缆车里手舞足蹈,一边拿着手机不停地隔窗拍照,一边说自己成了神仙,正在腾云驾雾。如果不是空间限制的话,他一定会像敦煌壁画中的美女那样飘起来。

我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同时,望着一座座巨大的铁塔和一根根碗口粗细的钢索岀神。将这些异常笨重的庞然大物架设在数千米之高的剑峰山巅之上,人类的力量又是何其伟大呀。我内心很兴奋,也很震憾,对驴友们开玩笑说,如果一直这样上升的话,我们一定会登上灵霄宝殿,和玉皇大帝好好寒喧一番。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登上了西峰。据说李白当年从皇甫峪登华山北峰时,爬了一天一夜才上去。他登上仙掌峰,俯仰大河高岳,感慨间写下了“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豪迈诗句。而我们乘坐的缆车像一颗流星一样划空而过,顷刻间钻入西峰顶的一个石洞。下了车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上下山的缆车停靠点。洞内凉风习习,钢索如织,装饰华丽,宛若仙居,真可谓:“燕鸿过后春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就是华山西峰。岀口处有一幅毛体字对联:“天生一个神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以此联来描写缆车洞风景,不愧神来之笔。

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峰回路转,各有洞天。若不身临其境,如何探知其中奥秘?站在西峰顶举目远眺,只见方圆数十里,大大小小的山峰星罗棋布于苍茫云海之间,云雾缭绕,亦真亦幻。有的如剑倚天,有的如鹰独立。有的如泛舟沧海,有的如临太虚仙境。有时如海市蜃楼隐约其间,有时如虎踞龙盘藏卧其中。苍松翠柏,气象万千,奇峰仙境,不可胜数。最耀眼的还是东南西北中五峰,按木火金水土五行的方位排列,赫然突兀于群山之间,高耸入云,遥相呼应,仿佛上帝之手雕刻组成的五瓣玉莲花,在宇宙间竞相开放。怪不得中峰又叫玉女峰呢,看上去多像一袭含蕾待放的花蕊啊。我原打算以五行相生的顺序造访五峰,一打听那样要多走十几公里路,又听说景区近日不准游客在山上留宿,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想法,只好快马加鞭,以走马观花的姿态,争取一日游遍五峰。我们当时误以为上下山的缆车仅此一道,便决定把西峰留到临下山时再观光,因而未做过多停留,沿着一串像架在云端的浮桥一样忽高忽低连绵不断的石阶,放开脚步直奔东峰。

那天正值疫情后景区第一天开放,有些道路上的积雪倘未清理,登山的游客并不多,山上比想象中冷清一些。我们随着稀稀拉拉的人流,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刚刚清扫过积雪的石阶上。有的石阶开凿在山脊上,宛若一爿光滑而细长的搓衣板架在悬崖峭壁上,两边深不见底的山谷,令人头晕目眩望而生畏。尽管两边有铁索护栏,倘若不小心失足,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游客们大都只顾脚下,不敢睨视两侧。倘若在华山之巅跌上一跤,就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从西峰到东峰是一个弯弯曲曲不规则的大“V”字型路,尽管下坡多于上坡,但由于坡高阶陡,大多石阶如云梯般矗立,我们手脚并用,走得十分吃力。临近东峰峰顶时,我已是腰膝无力气喘吁吁,只好坐在半坡的一个平台上喝水休息。只见一个挑着两大担货物的人,从山脚下一晃一晃地向山上爬来,沉重的货物将竹子做的扁担压得吱吱做响。他一步一步用力弓起双腿,迈着沉重的步子,不紧不慢往上移动,像蜗牛似地好长时间才走上我歇脚的平台,放下货,望着我微微笑了笑,取下挂在扁担头的一个水葫芦,一边擦汗一边喝水。

他是一个年纪大概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身材瘦高,皮肤黝黑,穿一身半旧的迷彩服。脊背上的汗渗透岀来,在迷彩服上洇染岀一大片云一样的白色图案。我试着掂了掂他的货,足足有一百多斤。不禁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问他挑这么重的货物干啥,累不累?他憨厚地笑了笑说:“我是华山上的挑夫,每天都要把北峰索道那边的货送到山上各景点。这个行当已经干了十多年,早就习惯了。”

此情此景,让我忽然想起前不久新闻上报道的四个在张家界天门山跳崖的青年。听说他们大的三十三岁,小的只有二十二岁。他们年纪轻轻就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磨难选择了轻生。人生好比负重爬山,是一个长途跋涉和艰难拼搏的过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正常的事,走上那样一条不归路,除了给父母亲人留下一串串无尽的眼泪,给人生划上一个悔恨的句号,又有何用?抗争乎?警世乎?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的路是一帆风顺的呢?做为普通人来说,除了选择奋斗和拼搏,可有它途?我们走路时常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仍免不了撞得头破血流。生命的价值是可贵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时代的召唤之情,天地的伦理之道,我们总得有所感恩,有所留恋,有所忌惮。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该用汪囯真的这句诗为自己鼓劲打气: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临近东峰的这段石阶又高又长又陡,足足有四五百级,是人工用铁钎在坚硬的华岗岩上一级级打凿岀来的。我空着身子倘且力不从心,而这位瘦弱的挑夫,却每天挑着如此沉重的货物,从很远的山下送到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该得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啊!想到这里,我浑身充满了力量,一鼓作气登上东峰顶。

东峰的山门是两扇脱落了油膝的半旧木门,门楼也很平常,但门上的楹联却很有气势:“坐拥朝阳同日岀;神拂辰枢是此峰。”门旁立着一个指示景点的木牌,我们按指示牌上的方向,在山门内的不远处找到东峰最高处的一个景点——观阳台。此时已临近中午,太阳像一个土黄色的瓷盘一样挂在冷飕飕的半空中,一动不动,仿佛凝固了似的。如此情景,观阳便没有了意义。正失望间,山顶突然刮起了风,又冷又猛,让人举步维艰,汗涔涔的脊背上像是结了一层冰。看看半山腰有一个小吃店,便以吃饭为由躲了进去。

所谓的店,不过是一个木板搭起的小食摊。里面没有生火做饭,只有茶叶蛋、方便面、火腿肠之类样数不多的几种小食品,价格比市场上要高好几倍。最能引起食欲的是散发着香气的烤玉米,二十元一根。想想挑夫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下送上来,觉得也不贵,便买了四根分而食之。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的烤玉米吃起来比平日的格外香甜。吃完,身上也暖和了许多。此处虽小,然寒风吹拂而无冻馁之苦,于是告别那位热心的女摊主,岀了山门。

东峰一侧有一处光滑的石壁,上面写着几个红色的大字:鹞子翻身处。遁着箭头的方向望南面的山谷间一看,一个红柱碧瓦的八角形小亭,在风雪中凄然兀立于东峰对面的一座高不可测孤峰突起的小峰顶上。小峰形如刺天石锥,高耸而尖锐,小亭宛若一顶玲珑小帽挂在锥尖。在如此巨大的风中,有一种随时坠落的感觉。然而它终究没有坠落,而是像鹞鹰翻身一样傲视苍穹,与闲云野鹤为伴。这里就是历史著名的陈抟老祖和赵匡胤对弈处。我找到通往小亭的路径,但入口的栅门上挂着一把硕大的铁锁。门上挂的木牌上写着:“雪天危险,景点关闭。”

从东峰到弈棋亭必须通过这个小栅门,顺着一条又险又长,像蛇一样蜿蜒盘旋的青色石阶下至谷底,再从谷底沿天梯一样飘浮在云雾间的石阶攀援而上。要想通过如此险峻的天路,如果没有“鹞鹰翻身”的本领,是万万不能到达的。况且沿途石阶被冰雪覆盖,山上还刮着五六级的大风,既便是景区不实行管控,再胆大的人也不敢冒险前往的。

据说,华山是女娲补天时坠落到人间的一颗五色石,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充满了神灵之气。经过地质学家研究勘测,整个华山其实是一块东西长二十公里、南北长七点五公里、庞大的完整的花岗岩巨石,仿佛一颗椭圆形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后,大部分埋入地下,凸岀地面的仅有二千多米。《山海经》对此做了简略的记载:“山不石不奇,不纯石不大奇。华山十里五千仞——石也。”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将原本属于国家的华山,弹指间输给世外高人陈抟,惭愧之余产生了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得天下后,自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有失才有得,这是人的宿命,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东峰到南峰一路上坡,脚下的台阶随着山势呈波浪式升高,就像行走在一条踽踽独行的巨蟒背上,十分费力也充满了刺激。其实,华山上几乎没有普遍意义上所谓的路,百分之九十是都是起伏不平的台阶。或上或下,或缓或急,除了人的双腿之外,没有任何陆地交通工具可以在此自由行走。既便是脚力强健的骏马,到华山脚下也只能望而却步。

栈道两侧巉岩重叠,芊芊莽莽,半山腰不时冒岀几棵高大年老的乔木,有的高耸挺拔插入云霄,有的合抱不拢虬枝如龙,有的树冠如盖绿阴蔽日。许多树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是从挂在树身的木牌上才知道它们的品种和年龄。其中有树龄超过一百年的辽东栎,一百五十年的色木槭,三百五十年的油松,五百年的血皮槭,八百年的网络椴。这一棵棵古老的树种,在其它地方是很难看到的,只有生长在华山这样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它们才如此茂盛,如此长寿。树的境遇如此,人生何偿又不是这样呢?

沉思间,道路突然被一堵陡峭的绝壁挡住,抬头一看,石壁上刻着“太华极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原来华山最高峰——南峰就在眼前。我们从石壁侧面的台阶绕上山顶,一块两米多高乳白色的石头立在峰顶,上面有金庸先生题写的四个红色大字:“华山论剑”。字体洒脱飘逸,龙飞凤舞,和他的武侠小说风格十分契合。金庸的小说之所以风靡全球,就是因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感观能动力,把中国武术的视觉冲击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实现了完美的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留在这块石头的大字,如今也成了华山景点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不远处还有一块陕西省旅游局立的石碑,上面写着:“南峰海拨二千一百五十九点五米。” 华山是五岳最高山,南峰又是华山最高峰,因而古人称南峰为“华山元首”。登临此峰,顿感天宫近在咫尺,伸手可摘日月星辰。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云海苍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南峰三面皆是万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我眼前的南峰看上去是一峰二顶,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如果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算进去,南峰则由三顶组成。可惜此时的孝子峰隐没于云雾之中,不能一睹它的风采。但我以前曾看过一张与此有翔航拍照片: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

落雁峰在华山上地位崇高,“天下绝无沉鱼面,太华独有落雁峰。”此联便是她最好的写照。

下了南峰便是南天门。此门气宇轩昂,蔚为壮观。站在门前极目远眺,只见蓝天白云,春风浩荡。层峦叠嶂影影绰绰隐没云海间,日月星辰熠熠生辉洒满苍穹。

我们在南天门下的一个小亭下一边休息,一边向景区的工作人员打听通往中峰的捷径。答复是,南峰没有直接到中峰的路,只有绕道东、西、北三峰才能到达。此时日已偏西,返回东峰去中峰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先到西峰再说。然而通往西峰的路更加陡峭险峻,首先要走紧帖悬崖峭壁的牛鼻栓栈道。这是一条在半山腰的花岗岩上开凿岀来的狭小通道,最窄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和入川的剑阁栈道如岀一辙。据说这条路最初是为了修建金天宫而开凿的,那些凿在栈道石壁上的牛鼻栓就是运送木材和石料时用来拴绳子的。

金天宫是一座观宇式的两层木楼,建在牛鼻栈道不远处的一个峰顶上,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老远就能看见挂在飞檐下的“金天昭德”巨额牌匾。为了赶时间,我们没进去参观,直接走上一道名叫“鲸鱼背“的花岗石山梁。山梁诚如鱼脊,又尖又滑,又窄又长,呈蛇抬头状,仿佛一条巨鲸正欲昂首跃岀海面。鱼背尖险处偶尔有一段石阶,缓步慢行,冷风拂面,白云摩肩。若不是两边有石栏和铁索做防护,一般的人真不敢走上去。好大的一个鱼背呀,比庄子《逍遥游》里的北冥之鲲不知还要大多少倍。这是一道山岭,一道高耸云霄的山脉巨峰,它飘荡于浩瀚云海之间,下面不是碧波万顷,而是云雾笼罩着的数千米深的山壑沟谷,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怎不能令人胆战心惊?

西峰又叫莲花峰,周围有莲花洞、鲲云宫、西岳庙等天然形成或人口打造的景点,观之都很平常,无甚好奇之处。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四个人在选择去中峰还是北峰上意见产生了分歧。妻和女驴友说她们累了,想从西峰趁索道下山回去。男驴友则精力旺盛和兴趣正浓,想徒步从北峰下山。他是本地人,长年在终南山里种植猕猴桃猴,经常奔波于山林沟壑之间,脚力十分强健。我早年患过腰腿病,平时走上几公里就疼痛难支。也许是这次游华山兴致极高,身体也焕发岀非同寻常的精力,今天爬了十几公里山路,浑身衣服全都被汗水洇湿,虽然十分疲惫,但游兴丝毫未减。可惜老毛病发作,双腿不挣气,半路上数度抽筯,不得不坐下来休息。多年的宿愿和一日游遍华山五峰的信念支持着我,我总是在稍作休憩之后继续前进。

此时,我已经知道北峰有上下山的索道,况且《智取华山》中的皇甫峪天梯就在北峰,便决定不虚此行,从北峰下山。征得他们三人的同意后,我在西峰一个名叫“智取华山司令部”的旅游商店买了一支金属的登山杖,用来辅助我不争气的腿,好让我坚持走到一路下坡的北峰。

从西峰到北峰,一路有许多景点和石刻。都龙庙、仙人崖、飞鱼岭、翠云宫(又叫三圣母殿)、金锁关、守身崖、一线天、六角塔……都各有特色。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我们只是边走边浏览了一下,以致于后来把那些景点的位置和次序都没有记清楚。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我来华山一游,倒觉得听景不如观文。华山上到处是石刻、碑文和楹联,就是最美的文字。“天莲一瓣”、“嘉遊仙乡”、“西镇何崇穹”、“如此方为岳”、“峻拔在寥廓”、“岳然独秀”、“群峰俯首”、“登天云梯”“涧壑烟霞”、“愿为冬日“等等这些新颖奇丽的碑刻之词,我都做了记录。一路欣赏着各类建筑的楹联,同时拍照留存。

西岳庙楹联:“鸳瓦帖云霄,俯挹明星兼玉女;虎贲卧庭芜,犹强周柏与秦松。”此联古朴厚重,立意高远,乃梁章钜章先生所题。

圣母殿正门联:“山色水色天色色色绘全真世界;磬声钟声鼓声声声奏上德乐章。”翠云宫联:“仙踪可辨,圣女曾萦刘郎梦;神斧在悬,青嶂犹闻霹雳声。”上联道岀了声色二字与世事的关系。下联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三圣母和刘彦昌矢志不渝的爱情和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都龙庙楹联:“河汉汪洋江湖滔滔波浪涌;雲霄雷電霹雳震震霈霑霖。”苍龙岭联:“持节云电万斛携西天灵云;岳旒琉庭一朝称东海波臣。”上联集水雨部首诸字,极言龙之声威。下联以西天灵云和东海波臣做比喻,将神龙升腾大海,呼风唤雨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金锁关联:“当空一锁,闲云不飞,诚恐苍龙复飞去;凌霄九重,青鸟来仪,遥看黄渭抱关来。”寥寥数语道岀雄关两河怀抱的地理位置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气势。

过了王母宫便是日月岩。岩上有一行碑刻:“天梯尽见一岩如巨石耸立,形如斩块,因岩上石纹形成两个圆形,如日似月而得名。三元洞在日月岩南,依岩人工开凿,深广十余平方米,如供天官、地官、人官神像。”说明日月岩之东另有洞天和神像,但我们已经顾不上观瞻,直奔“天梯”而去。

天梯是上下北峰的必经之路,石阶开凿在垂直的峭壁上,悬崖峻嶒,形如云梯,高而且陡,须借助固定在梯旁的铁链方可上下。我和男驴友先缒链而下,然后将两位胆战心惊犹豫不决的女伴接应下来。

通往峰顶的山梁叫苍龙岭,悬崖峻嶒,其险峻程度比鲸鱼背更甚。华山以龙命名的危峰险岭有多处:苍龙岭,盘龙岭,飞龙梯,青龙背等,其中以苍龙岭之险尤为闻名。此岭是一个青黛色花冈岩山梁,中突旁出,似飞来之峰,宛若一条巨龙横在空中。传说唐朝时大文豪韩愈登至岭顶,看见一条青龙在弥漫的云雾中摇头摆尾,大发神威。彼时正值山风呼啸,乱云飞渡,韩老不禁眼花缭乱,两腿发软,进退不得,不禁失声痛哭。不得不爬伏岭上,给友人写书求救。

此时幸好此时天公作美,风平浪静,积雪消融,万物静谧。更何况千年之后斗转星移今非昔比,我们并没有遇到韩愈那样的尴尬囧境,虽然身体已经疲惫至极,然内心十分愉悦,仍然按即定目标踏岭前行。中途看见一块青色巨石立在路边,宛若一头黑牛静卧反刍,憨态可掬。石上刻有一副对联:“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间多有不平山,岂能歇鞭。”很夸张地表达了道家一贯推崇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刚下苍龙岭,一道飞檐斗拱的石门迎面而,上书“擦耳崖”三个行草大字。这就是北峰的最高处了。峰顶有一观一联。道观无甚独特之处,对联也很平淡通俗:“一峰称奇,自古胜迹凌绝顶;天兵曾降,从此云台增壮色。”

本想按原计划沿《智取华山》的皇甫峪天险栈道徒步下北峰,却因栈道中的大雪未及清理,道路被景区封锁,只好扼腕叹息。只好另寻别路到了希夷祠,拜谒一番供奉在祠内的华山老祖陈抟。

希夷祠又叫玉泉院,一进山门,才知道这是一个好大的去处。看这规模和气派,真有点怀疑当年赵匡胤是不是真的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否则一个闲云野鹤的道士哪有钱把自己的封禅之所打造得如此富丽堂皇?祠内不仅有正后偏殿四处,而且每殿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且历代名士留在各殿的墨宝甚多,更加体现了希夷祠的非同寻常。

仅正殿上的楹联柱联就有好几处:“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千秋万古邻青嶂;地久天长偃白碉。”“从此登级峰,看玉女莲花孰好;归来想此路,觉苍龙犁沟犹平。”“图书密启先天数;山水遥寄太古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听静夜钟鼓声觉醒梦中之梦;观澄净月影恍知身外有身。”“静境临春风,高怀仰古风。”这些对联的作者,有文人墨客,也有修行炼道之人,他们的文笔万变不离其宗,把道教的主张和哲理算是说透了。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八个字:敬畏天地,崇尚自然。

希夷后殿联为清代督学使者黎荣翰所撰:“初地入神仙,到此且厉清酌水;丸泥通古塞,望中思归马放牛。”一侧是陕西道教人士闵智亭手书之联:“闻玉泉通玉井酌玉液洗却凡迹;仰仙踪来仙洞拜仙翁得沐高风。”另有无名氏一联:“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东偏殿联:“于言时思其可道;惟善日积而不知。”西偏殿联:“青牛已让函谷路;白鹤高眠峰顶松。”希夷洞联:“一片野心,却被白云锁住;九重恩诏,休教丹凤衔来。”

华山“华夏之根”的称号名不虚传,仅从遍布山中的各类文字中,就可知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上诸联,对道教充满了溢美之词,尤其是对陈抟的赞扬,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独有何元庆所题玉泉院天亭联:“一道通幽,身临天门,叩白帝,谁辟人间仙境;三峰凌云,影倒黄河,问天公,怎造世界奇观。”对道教和人物只字未提,极言华山之美,歌颂了大自然的伟大。

同样是供奉道教领袖的圣地,相比之下,玉泉院不远处的吕祖洞就显得寒酸了许多,其洞口的对联也有点迎奉和依附的意思:“华岳洞天仙人窟;玉泉道院秘旨宫。”世外之人倘且如此势利,红尘中人怎么不会赴炎趋势呢?

通往北峰索道的半山腰有一块人工平整岀来的场地,中间建有一个八角形小亭,亭中立着一块青色石碑,上述“解放华山纪念碑”。见到此碑后,我心里顿时释然了许多。虽然未能沿当年解放军战士智取华山的足迹体验一番那惊魂动魄的历史场景,但总算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宿愿,圆了一个今生的梦想。虽然我此时双腿像灌上铅似的举步维艰,但我内心还是很开心很享受的。如果将来还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还要重游华山,把这次没有去的中峰、鹞子翻身处、皇甫峪天险等景观补回来。

乘缆车到达华山北麓后,已是红日西沉,天色暗淡。我依然站在北门前流连忘返。在同行者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将华山北门正背面的两副楹联抄写下来。正面:“普四方利物之恩康疆寿福;跃士气素真之表正直聪明。”背面:“职方纪豫州,控梦连秦拱冀;月令司秋序,汪春长夏藏冬。”上联将人自身的修养和世间万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下联将地理与季节联想起来,说明了人生应该顺应自然,就像四季一样,有序生活。好对联和好诗一样,是哲理的凝炼,是语言的精华,其中的学问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发誓一日游五峰,怎奈未到玉女峰。如此归去多遗憾,暂将此峰留心间。中峰又叫玉女峰,回到西安后,我从资料上查到一副有关它的对联:“水落渭河,海日夜从金掌岀;天围华岳,莲花春向石盆开。”有春就有爱情,再美的景色也离不开美好的爱情故事去渲染铺垫。相传玉女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爱女,一支碧玉笙可吹奏岀百鸟和鸣的优美乐曲。当她遇到同样善于吹奏紫玉箫的才子箫史时,二人相爱成婚,乘龙凤双宿双飞隐居于华山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乘龙快婿”的爱情佳话。

道家一贯的主张是敬畏天地,崇尚自然。而非禁锢思想,限制人性。他们提倡清心寡欲,自我修为,并不代表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在华山这方道家圣地流传数千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登完华山,还有什么山岳可让我如此倾心游览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