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广播电台主持人(徐瑾):李老师好。您曾经长期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农村的文化气氛一般没有城市那么浓厚,学习条件也很艰苦,您是怎样和文学结缘的?
笔者: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我是李贤武,很高兴在甘肃省作家协会和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都市调频联合推出的《八点读书会》栏目跟大家见面。
与大多数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同行们相比,我是一个晚熟的迟到者。我在2015年才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的,我曾被文友们戏称为“四十岁的文学青年”。我自己也确实觉得就是莫言先生笔下那些“晚熟的人”其中之一。这表现在我早年对自身潜质的认识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上相对迟钝和麻木。以致于年轻时在没有明确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情况下走了许多弯路,直到不惑之年后才有所顿悟。
其实,我在少年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对我最初的启蒙,是小时候跟着母亲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等这些古代启蒙读物开始的。后来又经常听一些走村串户的弹唱艺人(本地俗称瞎仙)说唱评书,比如《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水浒》、《宝莲灯》、《八仙过海》等等。尽管这些评书大多都是一些不完整的故事片断,但我还是不知不觉上了瘾。于是在听不到评书百无聊赖的时候,就想找些其它的书来读,想从书本中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那时家里穷,在农村很难找到可供阅读的书籍。我只好常常拿着家里的一本“成语小词典”反来覆去地看,天长日久,几乎可以将上面的文字全部背诵下来。后来我哥不知从哪里借来三本繁体字的文言文画像小说《诸葛亮》。我便拿着一本新华字典边查边读,尽管读得十分吃力,而我却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那三本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已经滚瓜烂熟,里面的故事成了,我向身边的同学和伙伴们炫耀的资本。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了许多繁体字,提高了我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对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从小学到中学,我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放在课堂上朗读。从此我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主持人:听说您在中学时代就在省级报刋上发表过文章,为什么没有再接再厉坚持下去,反而后来中断好长时间?
笔者:我在上初中三年级时,有一次突然心血来潮,花八分钱买了一张邮票,把一篇名叫《北海子游记》的作文装进信封里,投给了兰州的《教与学》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竟然收到了编辑部的回信,里面有一份登着我作文的报纸,和一张五元钱的汇票。这让我惊喜若狂,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书籍和报刊是多么高贵而神圣啊,而我的名字和作文就赫然印在上面,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一下子赚了五元钱,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那时我一学期的学费还不到十元,一个鸡蛋只能卖一毛钱!
在兴趣爱好和金钱诱惑力的双重作用下,我做起了作家梦,又连续写了好几篇稿子,迫不及待地投岀去,结果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等待和失望之后,我才明白,当作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容易,稿费也不是想赚就赚到的。遭受挫折之后,我情绪低落了好长时间。但我的作文登上省报以后,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效应,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弥补了我心中的缺憾。从那以后我在学校里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学才子”,学校搞活动和召开运动会时,老师经常安排我当“记者”,去现场采访写通讯报道,写好后交给负责播音的女老师,在操场的大喇叭里广播。
当时,初中毕业后如果能考上中专一类的学校,就意味着两年以后可以跳出农民的圈子,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公职人员,成为一个引以为傲的城里人。我们初三班将近五十个学生,中考时八个考上了高中(包括我在内),中专却无一人录取。考不上中专,就意味着我的学生时代将彻底结束。因为那时农村刚刚“包产到户”不久,老家农民的日子还没有好转起来。我家本来就穷,再加上母亲常年生病,全家只有父亲一个主要劳力,经济上入不敷出,实在拿不岀多余的钱供我上学。
一年前父亲就因付不起那几十元的学杂费,准备让我退学,是母亲让我写信向舅舅借了三十元才报的名。当时我流着泪向全家人做了保证,如果一年后考不上中专,我就无条件地回家种地。因为我和家里人都知道,读完高中再去上中专或大学,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费用,那样的开支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也许我天资愚鲁吧,尽情我在学习已经十分努力,我想考上中考的愿望却最终成了泡影。
辍学回家后,我情绪十分低落,紧张而繁重的劳动让我疲惫不堪,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维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然包括写作在内。
三,主持人:听了您中途辍学的经历和原因后,我也很为您惋惜。您回家务农后,是否遇到过其它改善命运的机会?是否对其它职业产生过兴趣?
笔者:1984年秋天,考上高中的七个同学都到县城上学去了,而我只能待在家里偷偷地哭。母亲看见后安慰我说:“唉,都怪妈身子骨不攒劲,连累了娃。娃啊,天无绝人之路,你就认命吧!”她凑了十几个鸡蛋做为礼物,带我去村卫生所拜-个老中医为师,让我农闲时跟着学中医,说是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那位热心的村医给了我两本医书,一本《八百味药性歌诀》,一本《四百剂汤头歌诀》,嘱咐我拿回家好好去学,说将来学好了可以吃碗轻闲饭,也可以养家糊口。
于是我抱着上不成学,当个医生也不错的心理,很认真地去看那些医书。“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阴养卫。”,“四物归芍与地芎,补血行血此方通,血虚血滞诸多症,加减变化不离宗。”这些药性和汤头歌诀,至今我还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岀来。起初还饶有兴趣,后来越读越觉得枯燥无味,便千万百计找一些其它的书来读。《高玉宝》、《暴风骤雨》、《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许多书籍都是那个时候读过的。也曾读过《红楼梦》,因为不感兴趣,读了几章便放在一旁。直到十多年以后重读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奇书。
在当时的农村,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不下地干活,而待在家里看闲书,往往被人视为不务正业。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也为了让父亲多给我一点读书的时间。我去田间干活时,怀里常常揣着两本书,一本闲书,一本医书。阅读时常把医书放在旁边掩人耳目。看见父母时,赶紧将闲书藏起来,拿起医书装模作样。这样学医的结果可想而知。
四,主持人:您在农村参加紧张而繁重的生产劳动,是什么信念让您长期坚持阅读和学习的?
笔者:很长一段时期,我在农村过着边耕边读的生活。农闲时节,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夜里,当周围的人聚在一起喝酒、玩牌、打麻将、摇骰子时,我总是在家一心一意挑灯夜读。我将所有的零花钱都买了书,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图书馆去借书,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其间我读了不少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人物传记和方志野史之类的许多书。对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经典也多有涉猎。我喜读茅盾、巴金、托尔斯泰、海明威的长篇小说,鲁迅、孙犁、莫泊桑、伏契克的短篇小说,对朱自清、杨朔的散文情有独钟,偶尔也背诵过几句徐志摩、冰心的诗。
在读书的同时,我还坚持写日记。那时,我只是把阅读当做一种爱好和享受,当做增加知识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大量的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积累,这成为我写作时能够厚积薄发的原因之一。阅读就会引发思考,我也常常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思考。但我那时只是把思考的结果写进日记里,没有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
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阅读和思考的习惯,闲暇时一旦没有书读,心里便好像缺了什么似的。家里的床头、沙发、桌子上经常放着书,虽然谈不到手不释卷,也算是一个积习难改的癖好。我从少年时便萌发的作家梦在心底一直未曾泯灭,在阅读思考时常常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但由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背负的生活压力,使我一直不敢对此有过多的奢望。读书使我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坚定了我的信念。当我处于生活底谷时,没有消沉下去。长期的文化积累给我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种过地,当过个体户,从事过草业加工。后来集资一百多万元,从附近的农场接手了一个养殖场,养了八十多头牛和二百多只羊,还承包了五百多亩的苜蓿地,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我之所以花这样大的力气做这件事,除了自小深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想多挣点钱,让全家人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因为我少年时真是穷怕了,家境困难,经济拮据,以致于上不起学。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重蹈我的复辙,我要供他们上最好的大学,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旅游、写作、帮助孤寡老人等等。然而事与愿违,由于那些年农产品市场很不景气,农副产品严重滞销,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几乎让我辛辛苦苦经营了五六年的合作社血本无归。
五,主持人:发家致富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只不过您在这方面的运气差了一些。后来您重新拿起笔走进文学的大门,和您合作社的亏损有没有直接关系?
笔者:当时,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我的面前。我变卖了合作社所有的财产,仍然欠下了几十万元外债。遭受如此大的挫折,我家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低谷。面对银行的催款和生活的压力,我东奔西跑心力憔悴,数月间头发白了一半,仿佛老了十几岁。
在极度压抑和沮丧中,我登上老家南面的月亮山,站在山顶茫然四顾。家乡的春天总是来的很晚,此时节令已过清明,然而山坡上却未曾流露岀一丝儿久违的绿色气息,就连山脚下的庄稼地也是白茫茫一片。举目远眺,只见一条青黛色的河沟将眼前的景色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东边是土黄色的村庄和耕地,西边则是像大海一样,泛着青绿色波光的浩瀚园林。真是一片天地两重世界啊!
我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片土地,相距不过一沟之隔,只是因为耕耘的人不同,反差为何如此巨大?难道那条小小的河沟具有创造天壤之别的能力吗?
那天,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回想起自己以前走过的路,想起了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想起了我苦难深重仙逝己久的父母,想起少年时像大姐姐一样待我的语文老师。我想到陈忠实先生四十多岁才写岀骇世之作《白鹿原》,震惊文坛。想到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六十岁才开始写作,晚年创作岀多部泱泱巨著,其中两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想起少年时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过的那句话:“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突然醍醐灌顶似地恍然大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耕种如此,人的境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本来就不是经商的料,却鬼使神差地做起了发财的梦,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我在时俗的名利场上盲目跟风,却荒芜了上天赐给我的文学这块风水宝地,以致于人到中年颗粒无收。究其原因是,我之前对自己价值取向缺乏明确的定位,忽略了自身发展的潜力,虚度年华碌碌无为,现在后悔不已羞愧万分。幸好我刚过不惑之年,正值精力旺盛、积累丰富、思想成熟的黄金时期。只要在写作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定会不负韶华后来居上。
想到这里,我心潮起伏情绪激动,止不住泪流满面,脑海里突然产生了想要写文章的冲动。我一口气跑回家,连夜写出一篇五千多字的散文《土佛寺,我魂牵梦绕的故土》。文章对我的人生历程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对今后的奋斗目标做了前瞻性的规划,我在文章中是这样表达当时的心情的:
“……我来到这里投资办场,是想了却我深藏心底的几多宿愿。这里,有我许多挥之不去的乡思情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土佛寺是我今生的孪生故乡。我的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里,为了活命,柱着木棍,拖着孱弱的病体,经常来这里剥榆树皮吃。还偷空挖几个公家地里的土豆,揣在怀里带回去给饿得面黄饥瘦的姐姐们充饥。我母亲顾不得腿上的关节疼,常年推着独轮木车来这里拾煤渣,使我们在漫长的严夜里免受冻馁之苦。有时还拣一些被军警丟弃的旧衣裤带回去,洗干净后,好一点的缝补一下给父亲穿,剩下的都给我们做了布鞋。我在上中学时,就曾穿过母亲给我拣回去的两只新旧不一的解放牌球鞋。因为颜色相差太大,我手巧的慈母用颜料把它染成了一样的草绿色。虽然这双鞋的右脚那只比左脚那只大一码,颜色也很古怪,但我还是穿着它上了一年多学。
过去的辛酸家史不堪回首,而眼前故土的残破又让我心痛不己。这让我想起了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千年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是有才之君,充其量不过是个性情中人。我曾试图在人流如潮金钱至上的海洋里顶风逆行,幻想回归理想的彼岸,去追寻那种永恒的美丽。然而,在如此荒唐而凶涌的大风浪面前,我显得是多么渺小而又无助啊!面对世俗的潮流,我唯有望洋兴叹…...
现在,我蜗居于荒野陋室之中,本想过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悠闲日子。然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窘境,却让我有了比天涯沦落人更深的断肠之痛。
我想为既将涅槃的圣地留下一丝绿意,不仅是为了那诱人的红果,迷人的花香;也为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情;更是为我的圆梦守住一块赖以激发灵感的净土……
此文写成后被一位爱好文学的朋友看到,他读后大加赞赏,将纸质稿交给本县《骊靬》杂志的编辑,结果很快便发表了。这篇文章后来又被相关的微信平台转发,受到成千上万读者朋友们的关注和好评,短短几天内,浏览、赞赏、评论达数千人之多。以此为机缘,我认识了本地文学界的许多老师文友,并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的后来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从此迈入了文学的大门。
六,主持人:恭喜您终于找到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请您谈谈这些年的创作成果?
笔者: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我从来没有写过一篇纯文学的作品,也很少和文艺界人士打交道。是文学把我从迷惘中唤醒,使我从人生低谷中振作起来,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此文的写作和发表,成为我生命旅途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写散文和诗歌,还无师自通地写起了小说。也许是以往坷坎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长期阅读思考的积累,潜移默化地充实了我写作的基本功,我在各种体裁的写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蝉》,发表在了我市的文学期刊《西风》上。紧接着《雪莲花》、《代沟在旅途中》、《周旋在人精与水鬼之间》、《命运》、《雪的遐想》、《上新疆》、《火焰山遐想》等较有影响的小说和散文在省内外各种文学报刋杂志上陆续发表。
2016年,我参加了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爱邦杯”文学征文大赛,我的短篇小说《老鼠和猫狗的故事》获得了小说类三等奖。在青岛参加笔会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国内知名的作家和诗人,其中有著名诗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毕福堂先生,著名军事报告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先生,著名诗人、导演于翔先生等。和他们学习交流有关写作方面的感受和经验,受益匪浅。
2021年是党的百岁大庆之年,也是我文学创作的丰收之年。当年6月,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飘摇的庄园》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中国首届“讲好红色故事,庆祝建党百年”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7月,在金昌市庆祝“建党百年”文学征文活动中,我的短篇小说《双头松》荣获小说类一等奖。在永昌县庆祝党的生日征文中,我的短篇小说《红色情缘》获得文学类一等奖。我的作品在省市县三级征文大赛中连拔头筹,受到政府宣传部门的极大鼓励和文艺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加激发了我创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我写作的原动力。不久,我的散文《终南山寻道》又获得了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一等奖。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我未能前往贵阳参加颁奖盛会,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我的卧室里挂着一幅由原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委书记王钾邴先生书写并赠送的牌匾,内容是我多年前的一幅自勉联:“写两本好看书,作文当为民鼓喉;怀一颗平常心,是草可与景装饰。”这两句话最能表达我的处世态度和文学理念。做为一名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基层的文学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底层民众心声,传播和弘扬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在写作时,自始至终将“帖近群众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做为自己行动指南,不无病呻吟,不盲目跟风,不搞花拳绣腿,凡是能够反映最底层群众真实生活的人和事,再大的困难和阻力也要去写。
2022年,继兰州获奖之后,《飘摇的庄园》又被金昌市文联评为市级文学类金星奖。同年,古体赋《金昌赋》获得了金昌市委统战部举办的“电信杯”,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学征文成人组二等奖。
七,主持人:您的长篇小说《飘摇的庄园》是一部获得省级文学大奖的鸿篇巨制,是您多年心血的结晶。请淡谈您当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过程。
笔者:这是一部反映清末民国时中国西部一位农民英雄与黑暗势力长期抗争的长篇小说,故事分二十四章,二十五万多字。从写作到最后定稿,我陆陆续续用了四年多时间,前后增补删减修改五次,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动笔前,我查阅了许多与小说情节有关的历史资料,实地考察和走访了与此有关遗址和幸存者。对颇具争议的一代枭雄马仲英的生平事迹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我沿着西路红军在河西地区浴血奋战的路线,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祁连山腹地,了解本地区裕固、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状况,以及与小说中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也曾远赴新疆,考查了解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与马仲英作战时留下的历史遗址和文献记载。
我创作这部小说,就是为了再现在整个二十世纪,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河西人民在军阀混战盗匪猖獗的黑暗社会中,和邪恶势力殊死抗争的历史场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周厚敦的塑造和刻画,使读者朋友们能够很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以史为鉴,充分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列中去。
大西北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在汉武帝经略西域到左宗棠新疆平叛的两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主战场,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这里有巍峨雄壮的祁连山,古老的丝绸之路,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连霍高速、兰新铁路、西气(油)东输工程,经这里通往全国各地,汉、回、藏、裕固、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由于长期的战争破坏,民力财力严重透支,加之自然条件的制约,造成了河西地区积弱积贫的现状。
然而,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却无比勤劳勇敢坚强朴实。他们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形成了一种侠义直烈永不屈服的豪迈性格。近代以来,当世界文明的主流从陆路文明向海洋文明过渡之后,身处内陆的河西地区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然而伟大的河西人民毫不灰心、毫不气馁。而是找准差距迎难而上,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在风云突变的社会浪潮中坚守信念努力拼搏!
八,主持人:长篇小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构思和丰富的人物素材来支撑。《飘摇的庄园》涉及到好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请您介绍一下小说的主要内容。
笔者:我小说的主人公周厚敦是民国时期西部农民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岀生在河西走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他所在的天宝县三家堡镇番禾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庄园,不过是一座当地极常见的土围子。这种土围子在清未民初的西北地区十分普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匪防盗安居乐业。这里长期以来盗匪猖獗、兵燹不断,土围子是一种最切实有效的防御设施。然而乱世纷争山河破碎,他的庄园常常在风雨中飘摇。
周厚敦岀生于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之家,他生活的时代,经历了清未民国和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个时期,正是中国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年代。少年时,残酷的现实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家庭突然飞来横祸,迫使他不得不亡命天涯。
他一生经历了父亲被杀、马仲英屠城、西路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土地改革四大事件。第一次是他家的灭顶之灾。他为父报仇未遂,流落到山丹草原。他从未屈服于不幸的身世和艰苦的环境,而是在不公正的待遇中练就了非凡的本领和坚定的意志,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次是为了保家卫民,与马仲英叛军展开了殊死博斗。使他本人在地方上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他的庄园也获得“铁庄”的美誉。第三次是同情和帮助西路红军,赠送红军粮食,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第四次是土地改革运动。当他彻底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之后,他心甘情愿交出自己所有的财产,积极参与配合政府工作,最终走岀自已狭隘的“庄园思维”模式。
他大半生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马家军在西北称王称霸的时期,河西地区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一个时期。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与马家军的抗争中度过的,他的故事是大西北人民长期以来与黑暗势力抗争、饱经屈辱忧患的一个缩影。而他本人在流浪期间的经历和婚姻,则是河西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个见证。
无论世道多么黑暗,周厚敦始终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遵循家风,视解危济困为己任,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他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骨子里充满着忠义侠勇的气概。他从不把希望寄托在上层官僚身上,幻想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与我何有哉!”的理想生活。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努力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生理念。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未使他如愿以偿,而是把他一次次推入生死存亡的漩涡之中。他精心地打造着自家心爱的庄园,把小农经济视为救国利民之本,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观和认知方面的局限性。
值得赞扬的是,周厚敦是一位开明的乡村绅士,在大是大非面前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只要有利于村民百姓的事,他总是挺身而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抗争,当他认定新中国是他心目中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大同世界”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勤劳节俭一生积累的财富全部贡献给集体,带领全家人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恪守信念坚韧不拔的性格,体现了大西部农民最朴素的特质。他行侠仗义勤劳勇敢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中国农村阶层中的精英人物,长期反对黑暗统治,向往追求自由光明的一个例证。这和小说中狡诈贪婪的镇长韩鑫,鲁莽蛮横的暴发户秦万年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天宝县治下有十堡九寨,每个寨堡又由若干个村庄组成。寨堡在当时既是地理名称又是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乡或镇,庄相当于现在的对。主人公周厚敦的家就在三家堡镇番禾庄。
鸾鸟庄的韩鑫是三家堡乃至整个天宝县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城府很深,贪财好色,惯于见风使舵,可谓老奸巨滑。为了升官发财,他不惜用自己众多亲弟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庄园。解放前看风向不对,开始变卖土地和财产,企图在土改运动中蒙混过关。他的儿子韩冰因为有一个起义军官的身份,和叔叔韩锐的烈士光环罩着,混水摸鱼当上了三家堡的区长,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后来因为受了他父亲牵连而落马,韩鑫精心策划的釜底抽薪的计划,最终成南柯一梦。
显美庄的秦万年是个人品低下的暴发户,靠种植鸦片起家。为了混入上流社会,不惜重金娶了一位大家闺秀叶小萍,开始嫌弃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丁氏。谁知叶小萍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还带来了个私生子秦成虎。最终秦万年被秦成虎杀死,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马仲雄。此人虽然恃勇斗恨,意气用事,但还算是个有良心的人。他起初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曾经跟随马仲英干过不少屠杀人民群众的坏事。妄图凭借一群亡命之徒,在军阀林立的夹缝中打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却屡战屡败,疲于奔命。后来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同情革命。为保护红军和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牺牲。
小说一共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形象,由明暗两条线索把他们串联起来。明线是通过对主人公周厚敦坎坷一生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在黑暗社会里,坚守信念,渴望光明,永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硬汉形象。同时也向读者朋友们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中业已失去的一些非遗文化。比如:闹社火、驯马、二牛抬杆、木轮马车、土围子、民俗婚礼、手工洗毡等。字里行间还时常闪烁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色彩和影子。
马仲英事件是我小说中的一条暗线,自始至终贯穿着民族融合的脉胳。我在正面叙述中并没有让他一个特写,他的所做所为都是通过小说虚构出来的一个重要人物马仲雄表现岀来的。
周厚敦与马仲雄展开的庄园保卫战,是历代河西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一个缩影。他与尧呼儿姑娘娜雅的婚姻和爱情,以及儿子德滋和媳妇文媛,在月牙湖牧场与老牧民多吉才让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民族融合相处的见证。
九,主持人:军阀马仲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您在小说中是怎样给他定位的?
笔者:我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小说写作的过程中,对马仲英的是非功过做了客观公正的描述。为了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在小说中给马仲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在小说修改时,就这个问题专门和当代著名作家、我省原作协副主席张弛先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探讨。张主席在他的大作《战马之歌》中也曾涉及到马仲英其人其事,他对马仲英的生平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他认为:马仲英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狭义民族主义意识的草莽英雄,为达到称霸西北的目的,造反叛乱滥杀无辜。他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做着损害国家利益的勾当。虽然一生曾经做过几件倾向共产主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但总的来说,过大功小,是个反面人物。
张主席的结论和我的意见不谋而合,这让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还叮嘱我说,写作最忌讳的是犯常识性错误,叙述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否则如白玉之瑕因小失大。他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在写作时尽量精益求精。在我的请求下,他在生病休养期间为我的小说写了序,做了十分中肯的评价,现摘录其中一段:
本小说语言深沉细腻,风格苍凉雄浑;人物形象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察历史,视野开阔;提炼主题,见识深刻。为当代西部文学增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喜可贺,不可多得!
张主席是我十分敬重的前辈作家之一,我在很早时就读过他的成名作《汗血马》。他的小说布局宏大,立意高远。笔法苍劲厚重,抒情细腻感人。尤其对马的认识和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我在写作《飘摇的庄园》时,就曾借鉴过他的《战马之歌》。对于他的帮助和鼓励,在此我深表感谢!
十,主持人:您现在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主要在哪些方面?能否透露一下您目前的写作状况和今后的写作计划?
笔者:我是一名岀身卑微的草根作家,在文学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和培训,深感自己学识短浅,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不得要领,渴望能够有深造的机会,得到名师的指点。2019年,我利用探亲的机会,抽空去了一趟西安,前往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设在临潼的文学馆。原想当面向大师请教,却因先生外岀讲座,未能聆听教诲,只好怏怏而归。
写作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汲取营养的过程。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我将大部分闲暇时间用在阅读和学习上。除了定期了解一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思潮外,我主要关注点基本放在国内作家的优秀作品上,选择一些契合自己风格的书来读。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学理念反差很大的作品,既便是世界名著,我也决不强迫自己去读,只是偶尔浏览一下。
我喜欢阅读反映农村面貌和弱势群体生活、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小说。比如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阿兰的《尘埃落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梁晓声的《人世间》,姜戎的《狼图腾》、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等。
为了写一部有关文化润疆的长篇小说,2018年底我来到新疆,先后辗转各地采风学习,足迹遍布天山南北。2020年8月,我到昌吉州木垒书院,专程拜访了在那里过着田园生活的新疆自治区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刘亮程老师,向他请教了许多有关写作的问题。刘老师对身边的事物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散文在情节描写上细致入微,空间思维充满哲理。他总是能把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他说,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让人间某个瞬间凝固住,缓慢仔细地被我们看见,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个“停”字,道岀了散文写作的奥妙。在书院短短几天,我倾听了刘老师的多次文学讲座,对他自成体系的文学理念和富于哲思的语言风格钦佩之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我来到中国最西部的城市新疆喀什,继续我的小说创作。“居疏勒文弘丝路,登昆仑泽被西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写出一部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民族血性气节,反映边疆地区人民生活和心声,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新时期“文化润疆”战略的实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谢谢主持人,谢谢听众朋友们!
2023年3月30日于新疆喀什
附:陈学仕先生评语
李贤武老师是我的同乡,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我们西北地区的历史概况和风土人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的长篇小说《飘摇的庄园》以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的农业小县——永昌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时空跨越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书写家乡故事。作品叙述发生在本地区的马仲英叛乱、西路红军建立根据地、土地改革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事件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深沉厚重的笔调,从侧面记录了土围子、木轮大车、二牛抬杠、丧嫁风俗等曾经在西北地区风靡一时的非遗文化现象。
小说塑造了周厚敦、马仲雄、周德滋、韩鑫、秦万年、叶小萍等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正反两方面极具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不同立场人物在风雨飘摇中的种种表现,揭示了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刻画了一部中国西部农民近百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反抗暴政追求光明的壮观画面。
本小说语言深沉细腻,风格苍凉雄浑;人物形象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察历史,视野开阔;提炼主题,见识深刻。为当代西部文学增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喜可贺,不可多得!
《飘摇的庄园》于2021年6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中国首届“讲好红色故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网络征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该小说问世以来,得到省内外文学界同仁们的大力推荐和支持,受到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广泛好评。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能更好地了解大西北的历史,了解永昌地区的风土人情,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同舟共济。也衷心地希望李贤武先生能更好地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写出更多更好无愧于这个世代的精品力作。
张玉波先生评语:
中国大西北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在汉武帝经略西域到左宗棠新疆平叛的两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主战场,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这里有巍峨雄壮的祁连山,古老的丝绸之路,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连霍高速、兰新铁路、西气(油)东输工程,经这里通往全国各地,汉、回、藏、裕固、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由于长期的战争破坏,民力财力严重透支,加之自然条件的制约,造成了河西地区积弱积贫的现状。
然而,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却勤劳勇敢坚强朴实。他们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形成了一种侠义直烈永不屈服的豪迈性格。近代以来,当世界文明的主流从陆路文明向海洋文明过渡之后,身处内陆的河西地区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然而伟大的河西人民毫不灰心、毫不气馁。而是找准差距迎难而上,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在风云突变的社会浪潮中坚守信念努力拼搏!
李贤武先先的长篇小说《飘摇的庄园》,通过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西北的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线,以河西走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永昌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主人公周厚敦这样一位具有浓烈的传统思想和侠肝义胆的农民英雄。
周厚敦赖以安身立命的庄园,是清未民初西北地区十分普遍的一种土围子建筑,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匪防盗安居乐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里盗匪猖獗、兵燹不断,这样的庄园是一种最切实有效的防御设施和安居之所。然而乱世纷争山河破碎,周厚敦的庄园常常在风雨中飘摇,庄园的沧桑变迁成为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透过这座庄园的影子,看到一位为自由和正义抗争一生的硬汉形象,看清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加坚定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