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闻一多先生上课》
一
《闻一多先生上课》是汪曾祺先生怀念恩师闻一多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不叫《怀念闻一多先生》,或曰《怀念恩师闻一多先生》,而是叫《闻一多先生上课》,这就开宗明义,立起主旨,告诉我们,这篇散文是怀念闻一多先生之上课的。
二
题目是《闻一多先生上课》,但前三段并没有写他上课,而是宕开笔墨,描述了闻一多先生之个性、西南联大的形成和闻先生的外貌及治学,何也,此三段对于“闻先生上课”能起到铺垫之用也。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文章第①段起笔突兀,直抒胸臆道“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这“性格强烈坚毅”者,具体体现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这两件事例上。
随后,作者描述了当时由于“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插入一句,所谓“西南联大”者,流亡大学也,由于日寇的侵犯,迫使大学南迁,这段历史浸透了民族的血泪,当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知识与真理。
在此局势下,“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而闻先生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同时,“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谓其言凿凿,其心拳拳,爱国之情,苍天可鉴。
这里就以其蓄须明志,刻画了其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不畏强敌、抵抗到底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强意志力。
于是,作者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下巴上的“山羊胡子”,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其“上髭浓黑,近似‘一’字”,随后,作者刻意描写了其“目光灼灼”,这就由表及里地展示了其炽热胸怀和刚毅不屈。
随后,作者再次宕开文笔,描写了一幅“闻先生的木刻像”,在这幅“木刻像”上,但见先生“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这些细节描写就鲜明凸显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思想和战士风骨。
同时,此段文字也,融描写、议论为一体,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内心世界,可谓大有深意。
什么是“用炽热而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窃以为,所谓“炽热”者,展示了其内心深处汩汩流淌着的对祖国的厚意深情,而所谓“严冷”者,则深刻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残酷现实之痛彻肺腑,对强敌入侵之神情激愤也。
文章第②段使用正侧面描写展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专心治学。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一多先生“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因为“图书馆在楼上”,而“闻先生总不下楼”,这就正面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之专心治学。
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同时,作者又描述了朱自清先生和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名,这就侧面衬托了闻先生之治学谨严。
文章第③段,淡淡一言,结束了闻一多先生在蒙自的生活。
文章第④⑤⑥⑦段,使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紧扣文章题目,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之上课”。
文章第④段,描述了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乃是总写也。
文章第⑤段,作者追忆了闻一多先生上楚辞课。
“楚辞班人不多”,闻一多先生当然也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在“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后,就吆喝道“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这里正面描写了闻先生语言之意趣盎然,颇具兜售之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一下联想到了引车卖浆者流之仰天呼卖“黄瓜茄子唻——”,“豆腐鸡蛋唻——”。
随后,作者描述了“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而“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特别是“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这就借其笔记本和他写字“爱用秃笔”,展示了其人之颇有个性,而其治学也,严谨不二,一丝不苟。
最后,作者说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此言也,乃是《楚辞》之写景语也,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了不可见之袅袅秋风,绝无一个愁字,却是秋意淋漓,凄凉冷落,从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中之人的惆怅幽怨之情。
这里借此写景语映衬了闻一多先生面对国运维艰而愁压心头,同时也映衬了作者的满腹惆怅,窃以为,二者俱有也。
文章第⑥段,作者追忆了闻一多先生之教古代神话。
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这就展示了闻先生的讲课颇具吸引力,从而吸引前来听课的学生多多。
你看,“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为了听闻先生一节课,竟然要“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这就侧面描写了闻先生古代神话课之精彩绝伦。
随后,作者正面描写了闻先生讲课之“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并赞颂了“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以至于他竟然把“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讲出了“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于是作者再次使用直抒胸臆手法,赞美了“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文章第⑦段,作者追忆了闻一多先生之讲唐诗。
此段开篇即言“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此言也,陡然起笔,一如天外来文,一下悬吊了读者胃口,吸引着读者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追踪蹑迹,品读下去。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这里就使用铺垫法,衬托了他对晚唐的深度理解。
随后,作者描述了闻一多先生讲晚唐诗之别具特色,极富个性。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而“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的,正如作者所言,“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这就高度评价了闻一多先生品位之高,兼具诗人和画家双重身份。
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这就侧面映衬了闻先生讲唐诗之妙。
文章第⑧段,作者追忆了自己曾得到闻一多老师的垂青。
“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这就展示闻一多先生之慧眼识才;特别是,“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而这篇读书报告极具个性,“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一下就逗引了闻先生,他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这就展示了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新颖别致,不人云亦云,颇有创意,同时,也展示了闻一多先生之颇具慧眼、赏识卓异之才。
当然,作者也借此事,凸显了闻先生的灵活教学思想“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哦,这就是胸纳山川、腹吞今古的闻一多先生,这就是横空出世、擎天托地的西南联大,思我西南联大之所以济济一堂,人才辈出,之所以培养出恢弘深厚、胸有丘壑的才高学博之人,良有以也。
三
总之,读完《闻一多先生上课》,这位个性十足、方法灵活、学识渊博、专心治学、崇尚学风自由的学者,这位昂首迎风、神色倨傲,风骨凛然、心系社稷,颇具爱国情怀的志士,就鲜明突兀于读者面前,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