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郎咸勇的头像

郎咸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6/11
分享

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枸杞》

 

最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枸杞》了,一篇小小散文,味道平淡如水,却极富抒情性,窃以为,它不仅具有澡雪精神,能净化灵魂,同时也是一篇极好的教学文章也。

《枸杞》开篇,平平起笔,“枸杞到处都有”,接着又说“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读文至此,我心有所动,不觉暗自失笑,估计,汪曾祺先生又要摆弄他的“吃经”了,因为他已经有些技痒难熬了。

是的,汪先生很得意他的美食家身份,他的文章中时常闪烁着这一点,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他的好吃与会吃。

由此可见,此言也,就暗藏启下之用,不露声色地导出了下文。

闲话少叙,且说枸杞。

作者的“枸杞经”是这样的,“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道来,皆极清香”。

这道菜谱也,步骤精细,层次分明,且多用短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首先,“采摘枸杞的嫩头”,记住,必须是“嫩头”,此乃菜谱第一步,备料也。

其次,“略焯过”,“焯”者,音读chao,就是用水烫一下的意思,我们这里叫“用水炸一炸”,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火候的掌控,菜质之老嫩,全在一个“略”字上,轻了不熟,有菜清气,重了就老了,口感嚼头准完蛋。

那么,应该如何把控这个“略”字呢,以愚之见,当水烧至70度左右,有气泡出现时,就将切好的枸杞头入水,漏勺搅拌,待枸杞颜色变重,迅速捞出,凉水一拔,即可。

也许会有人说,枸杞头还有个老嫩的问题呢,那就没办法了,只能看你的烹调功夫与经验了。

第三,“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这一步看刀工,要比着刀切,力求精细,是的,很多菜是吃刀工,如咸菜丝、土豆丝、萝卜丝……

另外,作者又说“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那就是另一种做法了,应该叫“爆炒枸杞头”吧。

好了,菜好了,尝尝吧,可谓质嫩爽口,香飘十里,一箸入口,三生难忘。

接着,作者文笔一转,描述了枸杞花开。

“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这就展示了枸杞花之洗尽铅华,了无艳色,撇捺间透露出低调平和,不事夸张;同时也暗暗契合并映衬了后面那“一对老夫妻”也。

作者又介绍了枸杞的浆果。

花开之后,枸杞“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作者补充道“我的家乡叫做狗奶子”,此段文字就呼唤了后面那“一对老夫妻”也。

于是,作者虚笔回顾了下面的事情。

“我在玉渊潭散步”时,“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只见“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他们在找什么呢,这就使用了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我有些好奇,遂走上前去问道“您二位找什么”,答曰“枸杞子”,我又问“有吗”,于是那位“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这段文字就使用了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并呼应了前面的“枸杞子”一节文字。

不仅如此,老同志又“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这就以细节描写展示了他那自娱自乐、自得其乐的心态。

接着,作者又描述道“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这一幅粗略的人物肖像画,就由表及里地展示了他们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也。

于是,作者使用设问手法继续揣测着,“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正如作者所言“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因为“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的。

随即,作者豁然而悟,“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于是作者为之定位道“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是啊,真味是淡,至人是常,无事牵系,东游西荡,日食三餐,夜眠一床,世事笑中过,风月任招呼,这就祛除了形器之累,就获得了超然物外的陶醉感与轻松感,就达到了诗性的宽松、淡泊的心境和处世的随和。

于是,我心中不禁蓦然涌上了一句诗“人生自有欢愉处,最爱把杯钓清溪”,小诗用于此处,最是恰当不过啊。

随后,作者又使用直抒胸臆手法,阐释并探讨道,“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接着,作者又条分缕析地阐释了这对“老夫妻”的品格内涵。

第一,“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

第二,“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

第三,“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最后,作者岔开文笔,绕道描述了“另一丛枸杞”。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之路西边,“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

“通红通红的”一言,再次展示了作者语言之朴实无华,绝无雕饰,口语化十足的特色,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信夫。

作者又连用三组比喻句(又称博喻),对枸杞不吝溢美,揄扬有加,“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简直是盛装出镜也。

继而,作者又直抒胸臆,高声喝彩“好看极了”,此言也,发自肺腑,出语壮阔,乃作者之真情流泻也。

不仅如此,作者又换角度进一步想象着,那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以便让更多的人饱览美色,这就再次肯定了其美丽耀眼的盛状。

同时,对于那丛枸杞,作者不禁心生疑问,“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这就再次使用了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

估计,那丛枸杞对“这家”人也起了映衬之用吧,如果我揣测没错的话,“这家”人应该也是那种通达透彻、俯仰自得、洗尽凡心、自乐闲旷之人也。

另外,“这家”人对前面那一对老夫妻是不是也起了映衬之用呢。

 

附: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做狗奶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