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访兰》
一
《访兰》者,开门见山即言道“父亲喜欢兰草”,此言也,就紧扣了文章题目中的“兰”字,且起了领起下文之用也。
作者接着描述道,每过些日子,父亲“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于是,“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景象如此壮观,就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这本是件让人得意的事情,然而事情恰恰相反,“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这就有些违背常规,不合人情了,于是就设置了一个小小悬念,悬吊了读者胃口也。
于是,他再进山,“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父亲此举,同样也使我颇感奇怪,“问他,又不肯说”,这也悬吊了“我”的胃口,当“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他要我和他一块去,并说道“访兰去吧”。
此言也,就紧紧回扣了题目,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
于是,“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短短一句话,就将进山过程一笔带过,且留下了空白,展示了叙述语言的妙处。
乍一进山,风景立现,但见“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且“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走近之后,就见“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让我们似乎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森森凉气,可谓景象壮阔,辞壮气雄,“飘飘有凌云之气”也。
如此一来,文章极尽描画之能事,绘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瀑布的壮观景象,这就以美妙的自然环境映衬了兰草也。
而当“我们沿谷底走”时,“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这就使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了野兰草之美丽异常,色泽淡蓝也。
而且其“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这里则是正面描写了其香气之烈也。
如此一来,作者将自然景观随手剪裁,便成什锦也。
而“气浪一冲”者,则表明作者于百忙之中仍心系瀑布,展示了其前后构架、左右钩连的文章之思也。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同时也认为“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因为他“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这就从“我”和父亲的角度各自侧面描写了野兰草之清妙可人也。
奇怪的是,“父亲却把我制止了”,并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毫不犹豫地说“这里的好”。
至于“怎么个好呢”,我也说不出来,就觉得“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遂而揣测道“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父亲肯定了我的说法,接着我又问道,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面对这个问题,父亲一如哲学家似地对比分析道“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了。
而“我”却认为家里的兰草更好,“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对于此,父亲进一步分析了家里的兰草道“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这就展示了父亲之妙论迭出,奇思突起也。
“我”承认“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得不为之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而父亲则说“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此言也,可谓一笔一划,力透纸背,感触深厚,寄兴深远,同时也展示了野兰草之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为自己而活的个性。
如此一来,这里就以对话描写展示了“我”之平庸大众,并反衬了父亲的深邃不俗,为人卓异也。
于是,“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且“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而“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这就使用虚实对比手法,展示了我对待野兰草态度的先后变化。
见我有所感悟,“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而这里就使用以实写虚手法,展示了“我”的沉静之姿。
随后,父亲“看着兰,也在看着我”,阐释道“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此言也,起笔峥嵘,风骨凛然,以兰喻人,志存高远,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展示了父亲的理想人格,且以其熠熠诗性的光辉,托载着作者的思想洞见和生命体验,净化了灵魂,提振了人心,启迪了智慧,升华了文章主旨也。
行文最后,作者坦言自己“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而“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这就表明了“访兰”之行,属于回顾之思,乃是使用了虚写手法也。
三
总之,《访兰》者,华而不浮,丽而不弱,辞采华茂,骨气奇高,既有明道之用,亦具教学价值也。
具体说来,这篇散文有如下特色,可供我们探究学习。
第一,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这篇散文以兰喻人,托物言志,点明了文章主旨:人活世上,不能失了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虽然美丽,却是降了品格;人应像野兰草一样,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节操,不为世俗所改变,不献媚逢迎,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第二,使用了对比手法。
作者将家中兰草和山中野兰草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野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其不俗之处在于,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叶花纯朴,楚楚地有着自己的灵性。
另外,文章也以“我”之空洞鄙陋对比反衬了父亲的睿智不俗也。
第三,使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文章最后说道“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就表明了文章前半部分乃是虚笔回顾了与父亲“访兰”的经过与感想,这就构成了虚实结合也。
附: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