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郎咸勇的头像

郎咸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8/17
分享

读金马先生的散文《蝼蚁壮歌》

读金马先生的散文《蝼蚁壮歌》

 

金马先生的散文《蝼蚁壮歌》者,描述了作者对于蝼蚁的认识从“瞧不起”、到“怜爱”、到“敬慕”、最后到“可讴壮歌”的感情递变,文章感情轨迹清晰,层层递进,步步升高,终而高潮,升华主旨,体现了文章先抑后扬、迂回行笔之妙也,真是一篇教学的好文章啊。

闲话少叙,且说《蝼蚁壮歌》。

《蝼蚁壮歌》者,顾名思义,乃是赞美蝼蚁的一首壮歌也,然而文章开篇并没有高唱“壮歌”,而是从抑笔写起的。

作者对蝼蚁使用了三次抑笔,进行了贬抑。

①.正如作者所言“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这就既批评了人类之自视甚高的弊病,同时也对蝼蚁使用了第一次抑笔也。

②.接着,作者描述了吴晗同志认为“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并提议“能不能写成一本书”,而“我”竟然觉得这很“好笑”,因为“区区蝼蚁,何足挂齿”,如此就把吴晗和我对于蝼蚁的看法构成了对比,同时对蝼蚁使用了第二次抑笔也。

③.“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这就对蝼蚁使用了第三次抑笔也。

于是,这位人士的过激言论触发了我那“兴味很足的念头”,让我觉得“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得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遂而导出了下文也。

随后,作者撷取了自己目见耳闻的“蝼蚁王国”的三个事例,使用扬笔,进行了三次褒扬,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蝼蚁壮歌”。

①.蚂蚁搬家的场景。

当时,“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看到“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这就从我的视角角度描写了蚂蚁搬家的场景也。

因为“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他见我神情如此专注认真,遂解释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这就从朋友的角度解释了蚂蚁搬家之因。

于是,“我不禁伫立良久”,感叹不已,并使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赞叹言道“这‘骤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这就让我“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于是就使得作者情感由抑而扬,转而上升也。

②.蚂蚁与火神殊死搏斗的惊心壮举。

从此之后,作者开始不知不觉地关心起这小小生灵来了,你看,“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这就展示了作者对于蚂蚁王国的兴趣。

不仅如此,“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向他们询问关于蚂蚁的趣闻,这“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这就正侧面描写了我对于蚂蚁的痴迷。

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从南美洲畅游归国的作家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原来这也是位蚂蚁爱好者啊。

只听他感叹而言“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么?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永难忘怀的情景”。

此言也,未曾言及内容,就先渲染了情绪,遂而悬吊了读者胃口,且起了导出下文之用也。

随后,作者借朋友之口,虚笔描写了发生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由于游客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于是,风助火势,火随风势,冲天而起,那“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只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游走”和“围向”者,乃是使用了拟人手法,而“火舌”和“活像一只红色的项链”者,则是使用了比喻手法也,这就鲜明生动地描写了火焰包围了“小小的丘陵”的汹汹态势也。

在一位巴西向导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那“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于是朋友惋惜地猜测道“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与此同时,游客也闻到了那“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这就使用正侧面描写手法,展示了蚂蚁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同时也为蚁群无所畏惧地奋力自救而蓄势也。

火焰滚滚,气势逼人,然而“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但见“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

这里就以烈火之熊熊气势映衬了区区弱者之意气干云,凛然不惧,奋不顾身,捐躯徇义也。

于是,作者直抒胸臆道“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此言也,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同时也暗暗回扣了题目也。

随后,作者首先描述了“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接着又以人类在火灾面前“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反衬了蝼蚁们“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的高贵品质、“斗争的韧性”以及“脱险方式的‘机警’”,遂而“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这就先抑后扬,直抒胸臆,使得情感上升到了“敬慕”的高度也。

接着,作者反思了自己“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痛心于“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这就再次与作者的“敬慕”之情构成鲜明对比,同时也照应了文首也。

③.墨西哥劫蚁昼寝夜袭、浩浩荡荡、威武行进的场面。

于是,“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不仅如此,作者又“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了,此言也,就暗暗导出了下文也。

是的,我原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

此言也,乃是一个偏正复句,前面的偏句虚笔赞颂了蚂蚁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而后面的正句则实笔贬抑了蚂蚁“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这就再次使用了先扬后抑手法也。

接着,作者转而言道“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这就逆转了作者的错误认识,并导出了下文也。

“蚁国新闻”者,表明是听来的信息,就使用了虚写手法也。

“蚁国新闻”是这样的。

在墨西哥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其家族多达十万到十五万之众。

它们的生活规律是“昼憩夜袭”,“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这就展示了劫蚁群之伦理有序,长幼有节,尊老爱幼,翼翼尽礼,乃是个宽仁厚德、颇具操守的礼仪之邦也。

“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訰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其场面壮观之极,可谓万头攒动,比肩接踵,熙熙攘攘,气势惊人,而一路之上,遇人杀人,遇佛杀佛,那些“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小如“兔、鼠、鸡、犬”,大如“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

随后,作者又虚笔描述道“据说,著名西德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这就侧面描写了劫蚁之气势凶猛,让人触目惊心也。

对于此,作者直抒胸臆道“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却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这里就以牛羊之威武、巨蟒之庞然反衬了劫蚁之气势威猛也;又以劫蚁之形微区区反衬了其万众一心,所向无敌也。

最后,作者再次直抒胸臆,一言以蔽之曰“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此言也,昂然而起,直逼云天,综合赞颂了其目见耳闻的三则蝼蚁事例,并再次回扣了题目也。

行文最后,作者由“区区蝼蚁”联想了我们中华民族。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繁衍成为一个近十亿之众的国家”,

面对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作者言道“除了切实采取一系列有助于强化我们民族机体的措施之外,要紧的是想办法发挥人口众多的集体优势,而大可不必总是埋怨我们的嘴儿太多,彼此抢了饭吃”,这就使用虚实手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随后,作者再次使用比喻手法和直抒胸臆手法,进一步提出了“我们的人民如能像劫蚁群那样万众一心,整齐一致地铺排开队伍,向着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犹如劫蚁之对蟒蛇,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我们的整个国家、民族是会磨砺得发出异彩来的”。

这就升华了文章主旨,并照应了前文也。

 

附:

蝼蚁壮歌

金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一九六五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得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骤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么?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只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訰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西德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却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由此,使我联想到: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繁衍成为一个近十亿之众的国家,那么,除了切实采取一系列有助于强化我们民族机体的措施之外,要紧的是想办法发挥人口众多的集体优势,而大可不必总是埋怨我们的嘴儿太多,彼此抢了饭吃。我常想:我们的人民如能像劫蚁群那样万众一心,整齐一致地铺排开队伍,向着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犹如劫蚁之对蟒蛇,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我们的整个国家、民族是会磨砺得发出异彩来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