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高中时很喜欢一首诗,叫《夏日诗句》,内容是这样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了这首诗歌,颇感其大气磅礴,雄健硬朗,掷地有声,令人亢奋,大有慷慨豪迈、剑指云天的豪气和“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霸气,其字里行间,分明有刀光剑影,闪烁其中,隐约有马蹄声、呐喊声和刀枪撞击声响成一片,于是,便以为这是岳飞、辛弃疾等侠客俊杰的豪放派作品。
上大学时,才知道了这是李清照的诗,于是我不禁愕然了,想不到一介弱质,笔力竟如此强劲硬朗,气魄竟如此宏伟阔达,在其温润柔婉的体内竟蕴含着如此凛然不屈的强大精神,这气势直逼世人脊骨,让那些阳痿派、娘娘腔不禁垂首叹息,满面汗颜啊。
于是,我满怀着钦敬仰视之情,再次品读了这首《夏日诗句》。
却说1127年,金兵强势入侵中原,掳走了徽、钦二帝,于是,清照夫妇从此过上了飘泊无定、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涯。
不久,赵明诚即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一天深夜,兵变骚乱,赵明诚弃城逃命,待得叛乱平息,遂被革职,而清照也深责其临阵脱逃,绝无“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爱国臣心,于是,那往昔的花前月下、曾经的鱼水之情遂荡然无存,夫妻关系也日渐冷淡疏远。
1128年,夫妇二人继续向江西方向逃亡,待行至乌江江畔,在项羽兵败自刎之处,面对着浩浩江水,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随口吟出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意思是说,人活着就应当做人中豪杰,即使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因为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此诗也,昂然起笔,直逼云天,端庄凝重,感情沛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全诗仅二十字,却字字金石,句句闪光,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虽三次用典,而绝无堆砌之感,透过字面,我们分明看到了女诗人之气势傲岸、压倒须眉。
当时,赵明诚就站在清照身后,倾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不禁垂首无语,满面赧颜,愧悔难当,倍感自责,从此他抑郁寡欢,一蹶不振。
明诚之死也,稍稍挽回了一点做人的面子,勉强还算得上一条汉子啊。
二
于是,借此契机,我阅读了李清照的全部作品,并知道了“易安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前后迥异的艺术风格。
其前期作品乃是闺阁词也,委婉细腻、淡远空灵、活泼清新,语意隽秀,主要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①.且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乃是清照早期作品,时清照待字闺中,乃一黄花女也,每逢闲暇之时,不免忆起了儿时游玩场景,遂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小令。
小令以“常记”领起下文,就表明了小令的内容是回忆,而其手法当然是虚写了。
小令中的游玩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时值作者饮宴之后,于是醉意朦胧,不能辨识归途。
待得“兴尽”,方思“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此“误入”者,就与前面的“不知归路”遥相呼应,眉目传情,尽显主人公之酒后忘情也。
随后,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迷途思返之焦灼,以至把栖息洲渚的水鸟都惊飞起来。
此小令也,不事雕琢,绝无粉饰,仅选取了几个片断,遂使情景交融,极富自然之美,也展示了作者的好心情。
②.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点绛唇》也是清照早期作品,写的是春日清晨发生在花园内的情趣小事也,它从少女荡完秋千写起,写尽少女之隐隐萌动的娇羞纯情和神态。
上片描写了少女荡完秋千后的情态。
荡罢秋千,少女缓缓起身,但见纤纤玉手,娇柔慵懒,松缓下垂,有气无力;而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依然眼前,似见蝉衣飘飘,如闻娇喘吁吁;在其身旁,则是花枝纤瘦,露珠晶莹,于是以花喻人,以花衬人,花人相映,异常娇美。
下片则描写了少女乍见生客的张皇神态。
正当少女娇喘微微之际,花园里突然闯进一个陌生人,她顿时张皇失措,花容失色,甚至来不及穿鞋子,仅着袜子,即抽身逃走,一不小心,头发松散披肩,金钗下滑坠地,只好“和羞”而走,然当她逃至门边时,却忍不住好奇地“倚门回首”,然又怕客人笑话,遂故作姿态,“却把青梅嗅”,于是就以精湛无伦的细节描写,把这位少女想看又不敢看的娇羞怯怯,描摹得深入骨髓,入木三分,如闻如见,呼之欲出。
于是,读者不禁要问,那位客人是谁,词中对他未作丝毫的正面描写,而从少女那含羞回眸中,就侧面描写了这位客人,定是位风度翩翩的青松少年啊。
③.再来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也是清照的早期作品,其意思是这样的——
昨天一夜,雨点稀疏,狂风劲吹,我酣眠浓睡,乍然醒来,酒意未消。于是就问卷帘侍女,外面情况如何,她只说海棠花依然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昨夜”句,乃是使用了虚写手法,“应是”者,则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没有亲眼目睹,乃是推测判断,所以使用了想象手法。
此小令也,有人物,有场景,有对白,借宿酒醒来后的问花之事,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女子的惜花伤春之情。
三
1101年,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与大学士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乃宰相赵挺之之子也,乃一博学多才的翩翩少年,其与清照也,可谓郎才女貌,情投意合,既是文学知己,更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尤其是二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这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掌控婚姻的时代,真乃天赐良缘,万不挑一啊。
婚后小俩口的生活自然是幸福愉快,堪称神仙,这一点,可从《减字木兰花》中,略知一二。
④.《减字木兰花》是这样的——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减字木兰花》截取了一个生活侧面,展示了二人的新婚情感,意思是这样的——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我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晨曦的露珠均匀沾染着花色,留下淡淡痕迹,花枝楚楚动人。我唯恐郎君看花生疑,认为我容颜不如花美。遂将梅花斜插云鬓,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看,到底哪个更漂亮。
此时的明诚与清照,新婚燕尔,芳心款款,美意无穷,花枝乱颤;这首词也,则是以花衬人,人花相映,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表现了李清照初嫁时的天真烂漫和爱美好胜的个性,从而暗暗传达出她对赵明诚的痴痴恋情。
在词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对初尝风月的小夫妻,温柔旖旎,神魂飘荡,燕语莺声,秋波暗送,千般滋味,万种柔情。
是啊,此时的“易安词”,即使表达离愁相思,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感,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一剪梅》中,可略见一斑。
⑤.让我们共同鉴赏其《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的,诉说了独居的寂寞和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红藕香残”者,描写了户外荷花已谢,仍留残香,借此映衬了夫妻离情;而玉席沁凉,秋意渐来,则是借枕席生凉而暗示了内心之凉。
于是,为了排遣愁绪,女词人“轻解罗赏,独上兰舟”,这里一个“独”字,就展示了其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满目悲凉,且暗逗了离情也。
无意之间,词人仰视云天,顿生怀远之情,不禁想起鸿雁寄书,遂暗自生叹。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者,月光如水,洒满西楼,意境迷离,满腹相思,颇能惹人愁思,读之令人黯然。
此句也,愁绪暗生,情景交融,而“雁字回时”,既指清秋,大雁南飞,也喻书信,并使用了用典手法也。
随后,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句,既写景,又起兴,展示了花落水流的清秋景象,也遥接了上片之“红藕香残”和“独上兰舟”,面对着人生之“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们只有怅然无奈,此言也,且有比喻象征之用。
后面五句,则由叙事转为抒情,乃是直抒胸臆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者,不仅描述了自己的相思闲愁,且推己及人,足见其与丈夫也,遥遥感应,心心相印,同时也暗接了上片之“云中”句,说明两地相思,足见情爱之深。
而“此情无计可消除”,则紧接上句,展示了人分两处,情出一心,相思之情,难以排遣,于是就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
这首词也,用语无奇,浅白易懂,声韵和谐,琅琅上口,细腻深情,意境新奇,抒写了相思之情,笔触细腻委婉,堪称清照诗歌细腻深婉词风的代表篇目也。
⑥.而另一首《醉花阴》,也是清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与《一剪梅》一样,时二人婚后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只剩下清照一人,独守空闺,面对着单调孤寂,清照遂借悲秋来抒写满腹的孤独相思和离愁别恨。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者,乃是从白昼写起的,首先写景,继而抒情,描述了愁云布满天宇,更弥漫了词人心头,这里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接着,又描写了香料燃尽,遂而含蓄地展示了独守空闺之漫长无聊,也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凄凉。而“佳节又重阳”句,让人想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句,既是点明时令,同时也暗示了盼望亲人相聚,夫妻团圆,而“又”字,则更加重了寂寞、怨恨与愁苦;“夜半凉初透”者,既是透人肌肤的秋寒,更是女主人公之心灵所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句,描述了词人在重阳节的傍晚时分,在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黄昏后”者,以黯然的天色渲染了其伤感凄凉心情,而“暗香”者,则是指菊花之幽香也,同时也遥呼了上片的“佳节又重阳”句。
是啊,重阳佳节,本该亲人团聚,把酒赏菊,而今丈夫远游,女词人只好一人把酒独赏,借酒浇愁,于是触景生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把酒东篱,独斟独饮,思人怀远,不禁愁绝,于是匆匆离开,回到闺房,而那瑟瑟西风,把门帘掀起又摔下,摔下又卷起,让人闻之生寒,顿感人比黄花消瘦。
“销魂”者,极言相思愁绝,而“帘卷西风”,乃是西风卷帘之意,使用了拟人手法,而“西风”者,也暗含了凄冷秋意也。
此三句者,乃是千古名句也,它使用精彩的比喻和对比手法,直抒胸臆。
四
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上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第一章所述之事,李清照接连遭遇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且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而自己也流落在逃难队伍中,饱经离乱,心力交瘁,哀哀欲绝,愁肠九回。
这种国破家亡的浓重悲哀和个人生活的悲惨遭遇,使她陷入到痛苦的沼泽之中,让她的词作一改前期清丽明快之风,而颤抖出凄凉低沉之音,多故国之思,多身世之苦,多伤时念旧,多怀乡悼亡,孤寂无聊,苍凉凄楚,沉郁忧伤,令人哀婉动容。
这一点,可从《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体味出来。
⑦.《声声慢·寻寻觅觅》者,写于国破家亡、流落异地之时,乃是清照后期的典范代表作品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清照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之开篇也,即连用叠词,绝无清新可人,少有柔情蜜意,唯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寻寻觅觅,忐忑不安,文中那惨淡“愁”意,连绵不绝,氤氲弥漫,为全词奠定了悲冷哀绝的抒情基调也。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者,表明了天气多变之时,最难适应,更何况词人已值衰年,身体孱弱,连遭不幸呢。
为了适应无常多变的寒秋,词人遂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难敌风寒,也不能排遣忧愁啊。
大雁过时,人正伤心,因为这是昔日老相识,现在又触动了诗人情思,让诗人伤心难过;这里就使用了虚写手法,同时也设置了想象空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者,描写了菊花败落,堆积满地,憔悴枯萎,如此相貌,有谁屑摘;这里描述了憔悴之人面对败落之花,乃是以花喻人、人花相映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者,描述了一个人独坐窗边,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随后,作者的笔触深入一层,描写了更令人伤心的东西,那就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想,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似是敲击着破碎的心灵,使人悲伤至极,这就以景物描写将抒情写到了极处。
及至最后,词人直抒胸臆,仰天而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孤独无助,寂寞萧条,愁惨凄厉,力透纸背,这里寄托了多么深沉哀绝的家国之思。
五
对于李清照的综合深入理解,有一段生活经历,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迫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孤独,李清照曾经有过一次再醮。
话到这里,须得插叙一笔,介绍一下张汝州了,因为此人曾荣膺李清照第二任丈夫的桂冠。
1129年,赵明诚去世,1132年,也就是绍兴二年,李清照到达杭州。
身体的虚弱,病痛的折磨,精神的孤独,无助的酸楚,颠沛流离的四处逃亡,图书文物的散失殆尽,让李清照愁苦万分,她几欲走投无路,就在此时,一位自称是赵明诚同学的张汝州来拜访李清照了。
张汝州者,何许人也?
历史少有记载,只在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可略见身影,“(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州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州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
从这段诉讼文字中,可隐约见其身份,此人曾做过右承奉郎和监诸军审计司等文散官。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却说面对张汝舟的花言巧语和百般示好,尤其是无法忍受的无依无靠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于是,李清照“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贸然答应了张汝州的求婚。
然婚后不久,李清照即发现上当,因为张汝州绝非善良之辈,他不是冲着爱情来的,而是奔着李清照收藏的金石古董来的,当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时,尤其是当他发现李清照保存在手的宝物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多彩时,便露出了狰狞面目,遂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其折磨致死,再合理合法地“继承”宝物。
李清照终于看清了张汝舟的嘴脸,于是冒着坐牢的风险,决定与他离异,她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遂使张汝舟免职,被贬为柳州编管,而李清照则被收监关押。
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得知实情,十分同情李清照的命运,遂仗义执言,觐见高宗,代述冤屈,于是在高层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仅九天,即被无罪释放。
李清照的再醮,固然酿成了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然也正是由于这场晚年风波,让她陷入了漆黑无边的人生苦难,更加上国破家亡,遂让她从卿卿我我的闺房词人冲破了花间词的樊篱,写出了其后期“惊风雨、泣鬼神”的代表作,奠定了宋朝第一女词人这无可争议的首席位置。
六
李清照的词是无与伦比的,而李清照的出身亦是无与伦比的,了解李清照的豪华家世,对于综合掌握李清照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彻底搞明白这一点,我涉猎了有关李清照的诸多书籍,终于对李清照的家族有了翔实的了解,于是有关李清照的家庭碎片联成一体,一个立体的李清照逐渐清晰起来,她鲜活地站在了我面前。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明水镇一个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对此,李清照曾写了这样的诗句——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
这里,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其“父祖”之名望,还把其名望与齐鲁大地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
是啊,若是论及出身,李清照可真是绝对的豪门大族啊。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进士出身,乃是北宋后期一位著名文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历任冀州司户参军(冀州财政局局长)、郓州教授(郓州市立大学校长)、太学录(国立大学校风校级办公室主任,因为宋朝太学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僚子弟,设太学正、太学录等官予以管理,而“太学录”主抓学生纪律)、太学博士(大学教授)、广信军通判(副县长)、秘书省校书郎(中央档案馆干部)、秘书省著作佐郎(中央档案馆高级干部)、礼部员外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提点京东刑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清照的弟弟,叫李迒,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就是做过敕令编定所的删定官。
删定官,地位不高,权势不重,主要负责整理和审查已有的判例,可对已经施行的法律做出解释、提出意见,简单说,这是一个立法机关,类似于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名常委,因此其工作是很受皇帝重视的。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李清照姥爷就是岐国公王珪,官居宰辅之职,曾在宋神宗一朝当过宰相。
她的大舅王仲修,做过秘书省著作佐郎,这个官职,相当于中央档案馆干部。
二舅王仲瑞,做过籍田令,籍田令乃是个闲官,皇帝每年都要象征性地到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这个时候,籍田令就在旁边站着,给皇帝递递锄镰铣䦆,除此之外,再无他事,但薪水不低。
三舅王仲嶷,做过承奉郎,四舅王仲煜,做过承事郎,承奉郎和承事郎都是“散官”,只表示品级,并非实际职位。
而王仲岏之女,则嫁与秦桧为妻,也就是说,李清照与秦桧之妻是姑表姊妹,因此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
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进士出身,历任登州教授(市立大学校长)、棣州教授(市立大学校长)、德州通判(副市长)、集贤院校理(中央办公厅干部)、监察御史(监察部副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徐州通判(副市长)、知楚州(市长)、国子监司业(教育部副部长兼出版社社长)、京东路转运副使(副省长)、礼部侍郎(外交部副部长);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中书舍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国务院总理)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高干子弟,从小就进了官办、免费的太学,太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鸿胪寺”,做了“鸿胪少卿”(全称“鸿胪寺少卿”),官居五品。
“鸿胪寺”是中央机关,与礼部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而赵明诚就相当于礼宾司的副司长。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知州(莱州市长)、淄州知州(淄博市长)、江宁知府(南京市长),同时还兼任江南东路经制副使(相当于省军区副司令)。
宋高宗建炎三年,移知湖州(湖州市长)。
赵明诚的两个哥哥,大哥赵存诚,做过广东安抚使,掌管全省军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与此同时,他又“知广州”,做了广州市市长。
二哥赵思诚,做过中书舍人,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是啊,父亲做过提点京东刑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公官至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国务院总理),丈夫做过江南东路经制副使(军区副司令),姥爷曾做过宰相,娘家弟弟、婆家哥哥和几位舅舅也都是高干,用今天的话说,李清照的社会关系极其显赫,那可绝对是出身豪门,绝对高干子弟啊。
七
哦,横空出世的文学巨匠,缙绅豪门的家庭背景,李清照之再醮张汝州,乃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而张汝州者,竟然有眼不识金香玉,真是斯文扫地,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