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郎咸勇的头像

郎咸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0/09
分享

读《我心如秤》

 “我心如秤”者,意思是说自己处理事情极端公平也。

小小说《我心如秤》者,是以“丰裕”号老掌柜的较尽锱铢和弄虚作假反衬了四媳妇的诚实经营和吃亏是福,并以“永昌”的衰落反衬了“丰裕”的兴盛,从而突出了大度经营和诚实致富这一主旨。

小小说开篇就介绍道“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这就追溯了“秤”的历史,从而为故事布置下特定背景。

随后,小说交代了故事就发生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发生在县城南街的米店“永昌”号。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丰裕”号,对于“丰裕”号,作者仅是淡淡一笔,它是以陪衬身份出现的,就起了反衬“永昌”号之用也。

故事当然主要发生在“丰裕”米店了。

闲话少叙。却说,“丰裕”米店的老掌柜见兵荒马乱,生意难做,就想了个馊主意,他以“加一串钱”为条件,收买了星秤师傅,让他“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

“丰裕”米店老掌柜的鄙俗之举,就应了西塞罗那句话“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

且人生在世,对于不义之财,须一芥不取,然而星秤师傅显然还没有达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的职业高度,于是贪欲蒙蔽心灵,他忘掉行德,遂而满口答应下来。

正所谓金钱是无底的大海,可以淹死人格、良心和真理,星秤师傅之贪欲成性也,让人痛心,让人鄙视。

于是,这里就以“丰裕”老掌柜和星秤师傅为货利所迷的不堪行径,反衬了四媳妇,并其出场也,预先铺垫了一笔。

文章随后介绍了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还有“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这里对于四个儿子只是淡淡一笔,并没有展开描写,仅起了映衬四媳妇之用;而小说中的“塾师”也未出场,仅是个虚写,但有其女,就知其父,这里使用了“不写之写”也。

于是就想起了《红楼梦》,小说在描写大观园众女儿时,对于迎春多使用“不写之写”,以展示其“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性格。

于是,这位未出场的“塾师”也起了正衬女儿之用。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却说四媳妇听到了公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沉思了一会儿,遂走出新房。

“沉思了一会儿”者,大有深意也,她当然是在考虑该不该纠正公爹的做法,如何纠正,会不会惹得公爹不高兴……

由此可见,这里使用了留白手法,从而使得小说疏疏朗朗,空间极大,至于其内容,当然须由读者去填补,去补充,去想象了。

做出决定之后,四媳妇走出新房,她显然明白“为尊者讳”之道,于是对星秤师傅为公爹做了掩饰,“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随后又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她显然看透了星秤师傅的贪欲之心,遂许以重酬“我再送您两串钱”,而条件是“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

就这样,四媳妇不露声色地修正了公爹的鄙俗之举,也展示了自己的宅心仁厚,识见不凡。

读文至此,对于这一段情节,笔者有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窃以为,对此可含蓄为之,作如下处理——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遂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做了如此这般的吩咐”。

这样写,可悬吊读者胃口,起到悬念之用;尤其到最后新媳妇解开事情真相时,一如抖包袱,解谜底,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也。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星秤师傅显然是欲壑难填,且其为人也,绝无原则性,于是“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由于老掌柜对他的手艺十分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让区区小利,得丰厚回报,效果是明显的,新媳妇之善举也,顿时给“丰裕”带来了崭新的格局。

四媳妇的秤很快就招徕了众多顾客,“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而“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纷纷转到“丰裕”买米。

不仅如此,就连“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前来“丰裕”买米,这就使得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生意黯淡下来。

这里就以“永昌”的衰落反衬了“丰裕”的兴盛。

于是,仅仅到了年底,“丰裕”就发了大财,而“永昌”则支撑不下去了,就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然而“丰裕”老掌柜对此一无所知,尚埋在鼓里。

发了财了,“老掌柜心里高兴”,于是在大年三十晚上,他让大家猜猜“自家发财的奥秘”。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最后老掌柜道出了心底的秘密,“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

当他把星秤经过说了后,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显山不露水就把钱赚了,老掌柜高兴得“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

这里,大家纷纷对老掌柜表示赞扬,就展示了其家人的贪欲之心,也对四媳妇起了反衬作用;而“老掌柜高兴得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则是使用了细节描写,刻画了老掌柜的得意骄矜之情。

于是,四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了,她在说出实情之前,首先希望公爹“答应原谅我的过失”。

为全家赚了大钱,应该是立了功劳,而四媳妇却说“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因为她也认为没有请示公爹,就私自做出这类事情,是不应该的,于是再次呼应了“塾师的女儿”,表明了四媳妇极富修养,有极好的家教。

于是,待老掌柜点头后,四媳妇不慌不忙道出了事情原委,并且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

四媳妇真会说话啊,她既说明了事情真相,还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这就既不驳老掌柜面子,还立起了诚信经营、吃亏是福的理念,可谓一石双鸟啊。

此言一出,“投石击破水中天”,大家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这里,就借这些人再次映衬了四媳妇。

接着,作者将镜头描向了“老掌柜”,他当然“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拿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于是,“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这段描写也,耐人寻味,十分精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老掌柜”复杂难言的心态,这就再次使用了留白手法,既悬吊了家人之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老掌柜”想到了什么呢?

他当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得台面,见不得阳光,于是满腹惭愧,满面汗颜;而新媳妇不请示,不汇报,竟敢私自做主,又让他颇为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因为她的做法毕竟正路,尤其是还为全家赚了大钱,于是,他只好“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了。

这就既展示了他的尴尬与不满,还展示了他的包容。

小小说的高潮发生在“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时,老掌柜终于大彻大悟了,他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但是他没有把钥匙交给四个儿子,而是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这里就借老掌柜之让贤,暗示了他的悔过,也侧面映衬了四媳妇之贤德明理和长者风度。

是啊,金帛不足以动之,干净的灵魂可直面苍天,四媳妇当之无愧啊。

小说最后议论道“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继而又说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这显然使用了卒章显志手法,为小小说画龙点睛也。

读文至此,我想起了洪应明《菜根谭》里的一句话“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此言也,说的就是新媳妇这样的高贵之人啊。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