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林的《盲者》开篇即言“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这就为小小说奠定了清澈明媚、欣然朗然的感情基调。
接着,作者描写道“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这就描写了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燕舞莺啼的宜人景色,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靓丽色泽,同时也映衬了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
于是,沐浴着诗情画意,女主人公“驾一辆奥迪”依依出场了;这里“驾一辆奥迪”者,就暗示了女主人公之衣食富足,饶有钱财,同时也暗接了她以前的坎坷不顺的人生遭遇。
随后,作者有意无意地轻描淡写了她“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窃以为,此言既有纪实之用,也含言外之意,暗示了她曾经的悬崖勒马,幡然悔悟也。
就在她“刚进档加速”时,只见“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于是,那“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此坠胡声,就起了唤起回忆之用也。
这里,作者描述“坠胡声”时,刻意使用了“明静辽远”一词,颇含深意,就暗示了“坠胡声”对她曾经起了动耳摇心、振聋发聩之用也。
她犹豫了一下,想道“难道会是他吗”,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她已经记不太清了,于是,她“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
“一路敲过来”者,使用了细节描写,准确地描写了盲老人走路之艰难也,就为后文展示其心怀慈悲而予先铺垫了一笔。
作者随后描述道“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此言也,乃是一个偏义复句,其语意重点落在后一句上,就强调了“腰杆却直”,这里既是纪实,也展示了盲老人之直面人生,不卑不亢,铮骨坚挺,慷慨自若也。
尤其是,作者又议论道,盲老人“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这就更见其栉风沐雨、吞冰啮雪后的从容淡定。
她终于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于是,她欲与盲老人重续前缘,遂上前搭腔道,老人家可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拉琴的吗,接着又说道“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盲老人先是站定无语,接着否定道“姑娘,您认错人了”,随后将“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轻稳起步前行。
面对此情此景,“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然而,“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此言也,就引出了她对四年前情景的描述,再次表明了她已认定这就是那位老人。
于是,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一如她的茫然情绪,那耳畔那“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就起了领起下文之用也。
随后,作者使用虚写手法,插叙了他和盲老人之间那段刻骨铭思、挥之不去的涩然经历。
四年前,她刚到这座大城市谋生,由于“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隆兴街自由市场”的各种美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当时,她多想“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但是,“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就在这时,“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作者尤其刻意描写了坠胡那“淡若流云,清如溪水”的声音,如此就映衬了盲老人那淡远明净的心灵和满含爱心的情怀。
循着坠胡清声,她“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随之,作者对盲老人展开了语意双关的肖像描写,“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是的,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他的心清澈明朗,洞若观火,他深深地看透了人世炎凉,于是,他变得“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老人面前那个“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子”,在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作者尤其刻意说“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
因为,作者欲借此明镜,来洞照她那扭曲的灵魂,以此为手术刀,来开剥她那病态的心理。
于是,“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作者在此使用了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她的心灵世界,她在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尤其是,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展示了盲老人眼盲而心不盲,女主人公眼睛明亮,心却“盲”了。
“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这就再次展示了她虽然欲行秽恶,然而良心尚未泯灭也。
于是,她欲行不良之举了。
她在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
行文至此,我估计盲老人听足辨音,已是心明如镜,他早就听出了其人心怀不轨,只不过老人心怀善良,不与点破而已。
然而,她却一如小丑,自作聪明,“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在她再次从老人面前走过时,故作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她边说着“对不起”,边“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并“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
就在她自觉秽行得逞,暗自得意,“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姑娘,多拿几元吧”,那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此言也,会让人联想到饱经沧桑巨变、备尝世态炎凉之后的真味是淡和至人是常,就与前面“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一言,遥相呼应,暗递秋波。
倘若此时此刻,老人说“姑娘,你怎么偷我的钱啊”,那可真是斯文扫地啊,那就不止让老人之人品泯然,就连文品也会跌翻在地,韵味全失。
然而老人却说“姑娘,多拿几元吧”,这淡淡一言,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老人知道了她拿了五元票子,第二,老人满含着俯视尘寰、悲天悯人的博大心胸。
此言也,不啻一个晴天霹雳,不仅让她目瞪口呆,也给读者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让人大有“碧水溪边逢野鹤,白云深处遇仙翁”之感也。
行文至此,作者收住那漫游的文笔,再续前文。
于是,她把汽车锁进车库,回到自己的家——“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
随后,作者再次淡淡一笔,使用虚写手法,描述了她的人生经历——
一段穷苦磨难后,她的路开始柳暗花明,加上“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两年之后,终于这个城市中的富人。
于是,插叙结束,再回现实。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一番消闲之后,“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那坠胡声一如清泠的山风,洗涤着她那尘封既久的心灵,唤醒了她那被疲惫困乏的精神。
于是,她想在路上拦住老人的那个“偶发的念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最后昂然站立成“要报答盲老人”的迫切愿望。
然而,第二天“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第三天“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这让她的心沉重地悬坠了起来,让“报答盲老人”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于是,她就向一位卖粉浆面条的大娘打听,而大娘也说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情况一无所知。
她见到盲老人的欲望越发强烈了,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她“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而当她拦住他时,盲老人却“漠然无语”。
她拿出了一万元钱,让老人“先用着”,并请老人告诉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读文至此,我常做如下推想,倘若此时此刻,老人热泪满襟,浩叹不已,说尽好人好报的感激之语,会怎样呢?那定是狗尾续貂,俗气熏炽,使文品下跌为感恩图报、千古一辙的平庸之作。
然而事实却是,盲老人对此并不认账,他边说着“这是从何说起”,边“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这“傍晚的夕阳下”有无象征意呢,窃以为是有的,那就是盲老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夕阳无限好”的别样滋味。
于是,她跟上老人,含蓄摊牌了——“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然而,盲老人再次郑重其事地断然否认了,“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尤其是,他竟然把姑娘的感恩说成是“污人清白”,这为什么呢?
窃以为,对此可做两种理解。
一.老人沉沦江湖,经风沐雨,历经风刀霜剑,历经骄阳炙烤,历经走投无路,历经失意潦倒,看惯了勾心斗角,看惯了假戏真做,看惯了花面逢迎,看惯了世情似鬼,看惯了伪装的善良,看惯了虚假的情怀,于是,他不再相信人世。
只是,如此理解,就使得社会太黑暗,文章绝无一点亮色,也写尽老人绝情,心地太冷,不足取也。
二.有道君子者,其品格像青天白日,无须炫耀于世人,盲老人心存慈悲,洞明世事,助人而拒绝承认施恩于人,遂以乖戾之词,展示菩萨心肠也。
如此一来,就展示了盲老人是位心地善良的好老人,只是性情有些孤僻怪异而已。
最后,盲老人离去了,他没有再回头。
于是,小说戛然而止,给人以余韵袅袅、不绝如缕之感也。
另外,小说中四次描写了“坠胡声”,第一次是“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第二次是“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第三次是“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第四次是“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这就构成了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使得回忆与现实交替,遂而起了推动情节发展之用也。
附: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 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