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晓叶的头像

晓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20
分享

父亲的二胡

      父亲出生于1933年,在那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年代,因家中的兄弟姊妹太多,家庭承受能力有限,不到12岁的父亲辍学了,只能上了一个小学,初一没法上了,奶奶常摇头对我说,你父亲读书成绩好,实在遗憾。

       三年后,15岁的父亲俨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跟着大人一起去栽稻谷,一筐一筐沉重的各粒落在父亲稚嫩的肩膀上,让父亲的身体上,手掌上起了一茬又一茬的血泡。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二胡技艺了得的老艺人,凡是听过他拉二胡的人无不拍手称赞,沉醉中,尤其是那首《马路天使》,让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那时候,村里的人哪会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只不过是为那一段段悲伤的旋律而感同身受罢了,可见,老艺人拉二胡的高超水平。那段时间,二胡就在父亲年少的心里扎了根。

       16岁那年,父亲拥有了平生第一把二胡。那是父亲用铁罐头盒子、木杆儿和马尾自己制作的,为了让自己这把二胡更像回事儿,多少个夜晚,父亲都在煤油灯下一道道地打摩着,这样一把粗糙简陋的二胡制成,音质方面可以想象,可父亲却像宝贝一样带着去请教村里的那位老艺人。

        1948年,父亲参军到了部队,在所有的新兵才艺展示中,父亲断断续续地拉了一首歌,在那个年代,多数人都不会这个呢?因此,父亲在大家的羡慕中,分到了后勤文职部队,并担任排长,父亲知道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一向好学的他刻苦钻研,节衣缩食,终于在第二年,买了一本专业的二胡教程。

        后来,父亲转业回到当地财政局工作,业余的操场上、家里、战友们聚会,凡父亲所到之处,都会飘扬起二胡的弦音,别人都不喜欢这吱吱呀呀的破玩意儿,于是就成了父亲的专属,父亲就这样一边夜间自学,一边白天上班,周未讲课,一个人竟然担任多门课程,当然,学员最喜欢的还是父亲的音乐课。

        上世纪80年代,父亲单位经常搞文艺汇演,很多人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一次六一会演,父亲和他的战友同台竟技,他用二胡伴奏的《牡丹之歌》,现场当时鸦雀无声,都被二胡声所吸引,坐在台下的我多么骄傲!是呀,台上拉二胡的那位伴奏老师就是我父亲。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父亲的二胡总是挂在我们家最重要的位置上,如今父亲的二胡已经更换了好几代,父亲退休后,搬了家,曾丢弃了太多的东西,唯有这把二胡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二胡成了父亲最好的知己,闲暇时,父亲总是喜欢从抽屉里取出珍藏的松香,点着了,仔仔细细滴在琴筒上,然后拉上几曲。

       现在父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作为父亲的女儿,我无法想象父辈那一代人是怎样从艰苦岁月中一步步走来的,但我知道,他们内心深处藏有太多太多的苦涩和无奈,是二胡解救了我的父亲,排遣了他心中无人能解的苦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