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元兵的头像

刘元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5
分享

探寻那抹人间烟火

探寻那抹人间烟火

/刘元兵

曾经一度以为自己住在一座闲适的城市,总感觉自己的生活是温暖的,快乐的。当我们来到金堂县域边远的又新镇永乐村时,才发现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人们更有他们的幸福与闲适。

这个村子与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的观顶庙村交界。站在由金堂人出资,乐至人出土地修建的长约50米的人民桥上,就有了一脚踏两市,一跨过两县的妙感。左望金堂,一汪清水被冬日的寒风吹皱出阵阵碧波,秀俊的远山倒映在水中。宽阔的油房堰一望无际,伸向薄雾漂浮的天边。堰边的浅水区,一丛丛芦苇杂草已经被冬霜打焉,有的依然昂着头随寒风起舞,再也不见春夏时节那垂钓者的身影。水利部授牌的“一级水功能保护区”的水泥碑上,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对生态的重视。右望乐至,依然是微波荡漾,芦苇飘摇。远方传来鸡鸣鹅叫,就像一首乡村之歌,灌入我这个喜爱流行音乐的心房,就像一碗开胃汤,让我这颗久居城市的心慢慢张扬。乐至县实行河长制,鸭鹅都在山地边上的一个巨大的围栏里敞养,并将粪便和污水进行了处理。山边的一片翠竹包裹着几户农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里的百姓修房建屋都要选在竹林盘里,即使没有竹林,也要在新房周围遍种竹子,展示出原乡的风景。

几步走出成都市,走出金堂县,来到资阳市乐至县的土地上。有点破损的水泥路上一个女子身着红色棉衣围着围腰,向我们气踹嘘嘘地走来。与我同庚,黝黑的脸上带着农村妇女那特有的羞涩的谷玉兰,是一位有着梦想的女子,少女时期,喜爱诗和远方,曾经在县级报纸上发表过诗歌,写过新闻,在山村人眼中是一位才女。生活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几经坎坷的她,如今回到村子,与老公一道办起了养殖场。她自豪地告诉我,就连百度上都可以搜索到她家的养殖场啊。养殖场逐渐发展壮大,收入也很丰厚。心中的诗已经被日常生活所淹没,曾经打工到达过最远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销烟那个地方一直挂在她的心中。如今,远方已经不在,为了照顾年老的父母,故乡却是她生存养息的地方。从这位接近60岁的女子身上,看不到农村妇女特有的那份忧伤,只有满脸的微笑和幸福的张扬。

热情的谷玉兰见到我们这些作协会员,埋藏在心中的那份诗意顿时飞扬起来,不时回忆起当年写诗写新闻稿的幸福场景。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农村妇女了,俨然一个诗人的架势。

讲起这个小山村的故事,有头有序,有理有据。丰收过后的秧田边,矗立的观顶庙,大门紧锁,但可以看出这个三县相邻的庙宇曾经旺盛的香火。山村就因这座小庙而得名。从门口仰望远山,翠柏葱郁,山腰鲜红的橘子挂满枝头。田野里,一群鸭鹅悠然戏水,胆大的居然跑到公路上来阻挡汽车和行人通过。车到身边才慢悠悠地扇着噗噗的翅膀,飞向田野。汽车踹着粗气,艰难的通过一段险路,来到山顶的一个村子。75岁的老队长响应政府“厕所革命”的号召,正忙着修建新厕。就是这位老队长带领全队的人,自己动手,自出费用,掘土开山,将这个悬崖村,变成了汽车可以通达家家户户的山顶村子。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队100来号人,十几年来居然出了30几个学子,有的已经成了一方官员。后来他们都积极回馈村子,给村里做了很多的好事善事。

山村里鸡鸣鸭叫,绿荫覆盖,柏涛阵阵。黝黑的土地里,油菜、小麦、莴笋、青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这个远离都市的山村,可以感受到这里淳朴的民风与农人的勤劳。时值正午,一栋栋楼房旁边的小青瓦房的烟囱里,冒出股股白烟,忙碌半天的女人们回到家中,开始生火做饭。男人们还舍不得地里的农活,固执地要将杂草除净,期待着女人们那一声“老头子,回家吃饷午了!”的熟悉而又亲切的喊声传来,才放下锄头,慢悠悠的回家吃饭。一碟花生米,伴着二两小酒,男人疲惫的身躯就恢复了活力。简单午休后,又下地干活了,直到夕阳西下,甚至天黑才回到那近年才修好的二层小楼。

山村流传着很多的神话故事,也有很多的现代故事。曾经因为贫瘠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逐步回流,在这片土地上,用现代农业的理念,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有的办起了规模养殖场、养猪、养鱼、养鸡、养鹅。像谷玉兰一样的勤劳农人,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建设家乡,让一度衰败的村落生机重现,烟火升腾。

惜别山村,谷玉兰的眼眶有点湿润,我们也依依不舍。手捧着我的新书《邮仔乡愁》和《三江文艺》杂志,激起了这个有着诗人梦想的农村妇女埋藏已久的那份激情。她说,现在儿子媳妇已经开始撑起了养殖场的事情,自己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要将停顿下来的梦想再续起来,继续写诗,写农村的故事,要做一位新型农民。

冬日的山村,虽然没有火热的阳光,但是,诗友的热情,农人的朴实与勤劳和那一抹抹升腾的人间烟火,驱散了冰冷的空气,带给人们幸福与安祥。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三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