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元兵的头像

刘元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2
分享

我的眼泪再飞

今年的季节好像比往年来得晚一些。已经到了初夏,感受依然好像初春一样,时而酷热,时而寒气袭人,让人无法适应。

5月29日,翠竹森森,绿草如茵的望江公园还沉浸在细雨荡起的萦雾之中,但我的心情却急切地进入了火热的夏季,因为今天武侯作协要为我的第二个文学孩子《驿站》举办分享会。

一早出门的我,驱车六十公里,来到望江公园南门。车刚停稳,几个身着朴素的男人,就推着一个拉货的板车来到了我的面前——那是我敬佩的武侯作协余老师和徐老师等人。掌着中杠的老哥笑嘻嘻地说:“哎呀,今天是刘老弟的新书分享会,我一直仰望你啊,我来给你拉书。”听到此话,我的脸一下子就像小伙子一样泛起了青春的光。我知道,这是像我们赵家沟里的老大哥一样的贺贵成大哥在幽默我。这几位大作家、大哥哥就像来村口等我回村的哥哥一样,让我感动。

大家好像知道我生过重病手脚不麻利一样,不让我做任何事情,一行文化人,推的推,拉的拉,就将一车书和分享会用的水果酒水拉到了碧鸡坊。没有人看得出,这群看似普通的汉子里,却有着像贺大哥这样大名鼎鼎的军旅作家,还有余懋勋、徐成君等知名作家,他们就像哥哥一样关爱着我这个文学中的新兵,岁月中的老弟。

在公园中心的碧鸡坊石碑前,拉好桌椅,摆上水果。此地有流觞曲水,茂林修竹,亦有清茶飘香,高朋满座。大家相互寒暄,互致问候之后,围坐在六个连桌旁,开始了《驿站》的分享。

年过七旬,德高望重、硕果累累的余懋勋老师主持分享会,他首先带来了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叉教授对《驿站》的出版给予热烈的祝贺!张叉主席是一个教授,还担任过学院的院长,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很有造诣。外貌平平的他,内心中有着对文学火热的爱,有着对作协无私的奉献和担当。平易近人、谦逊处世的风格中显露出学者的风度和横溢的才华。第一次与他见面也是在望江公园,因为都是六十年代的,都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也都在成都东郊沙河堡念过书的缘故吧,我们彼此感觉很亲切。我向他申请加入作协,张叉主席现场表示欢迎,但要经过程序。一个月后,经作协主席团审查后批准我加入了作协。作协大咖云集,创作激情高,成果丰盈,融入其中,我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坐在望江公园这个让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我追忆着逝去的时光。

2003年,来到武侯区长寿路十号安家落户。这是我从小就向往,后来通过二十年打拼才进入的大城市。一融入这个梦中的城市,我就有一种城市人的骄傲和自豪,像一个成都本土人一样自在的生活与工作。2008年,因为儿子读书逃学,学校老师把我们夫妻俩叫去,说只有转学,将儿子与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分开,才能将儿子纠正过来。为了儿子的未来,妻子也同意将儿子转到郊县去,一家人暂住郊县。离开时,我开车载着妻子和儿子,经过望江公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从反光镜里面看到那巍峨耸立在锦江边上的望江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我的车后,我这个中年男人的心突然酸楚起来,心中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再进望江公园,再登崇丽阁,再望江水南流,再回到这座城市。

十几年过去了,儿子努力学习,从国外毕业过来,顺利找到了工作,我也有心思做点自己喜爱的事情了,那就是与文友们一起研讨文学,搞点文学创作,不时来点文学沙龙,让我这颗即将进入甲子的心荡漾起来。因为文学,去年七月,我回到望江公园,回到成都,认识张叉主席等武侯作协老师们,武侯作协吸纳了我这个游子。我终于找到了家,通过一年的活动,也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感受到了武侯的大作家对我的爱护和帮助。今天我又坐在望江公园的茶桌旁,分享我的新书发行的幸福。

朱晓剑老师就是最早一批感受到我的幸福的人。他宽大魁梧憨实的外表下,激荡着一颗火热的文学之心,文笔细腻,眼光独到,让人感觉他像是个美女。我邀他为《邮仔乡愁》、《驿站》作序。这个与我相识不久,见面时间不多的知名作家不要任何报酬,欣然应许。他用细小的声音真挚地说:认识元兵先生才几年,他作为一个邮政人,曾经担当鸿雁传书千万,如今书写生活,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来源于生活,关注普通人的人生,我很喜欢他的文字,希望能为刘先生的第三本书作序。

感受到我的幸福的人还有武山川老师。我是在省散文学会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认识武山川老师的。那一脸灿烂的笑容,好听的声音,成熟的女性魅力,渊博的学识,让我对她产生了敬意。不管在哪里,不在管做啥,她手里总是拿着一堆毛线一心二用地编织着自己的世界,尽显母性的柔美和地道的妇女生活形象。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为了参加这次分享会,她居然把《驿站》完整地读了两遍,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注释。发言中,她用一个人语文教师的风姿,用标准的普通话,用诗一样的语言,将我的《驿站》拔高了几节,从那喳喳作响的成长声中,我自信满满,文心荡漾。她说:作为邮政系统的一员,元兵先生的职业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一句古诗:“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该书反映了刘老师心之细,思之深,念之切。一个男子汉的柔肠寸心,在书中的各章节、各细节彰显出来。《驿站》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故事,都让她感觉是生命的起舞,灵魂的碰撞,人性的思考,前行的力量。

喻霞老师是一个走在我的故乡土地上的异乡人,她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在我家乡的土地上为留守孩子播撒着文学的种子。尽管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工作非常的繁忙,但是她还兼任学校文学社负责人,依然抽空参与文学活动,创作了不少金堂历史文化故事作品,是一个懂得竹篙的泸州人。她以《作家的文人自觉》为题发言:刘元兵先生以作家的身份做了三件事:一是出书,二是进校,三是兴学。刘先生的散文是“原生态”写作的呈现,但他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捕捉到乡村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等等乡土文学的审美要素。如他的经典散文《沱江烟雨如画来》,就站在成都东进战略规划的角度写出了沱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兴办的“竹韵书院”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成为了家校合力之外的第三力,逐步实现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杨梅女士认为:《驿站》最大的特色有两个方面,一是撰写从事一生的职业生涯之感想,二是乡愁。其中发现有重要的章节值得咀嚼,体味,读后颇有感触!比如:《枕着资水河的清波入梦》这篇说道:走在古镇仿佛进入历史的空间,几辆高档小车迷失在小镇的深巷里。这几句写出了古镇的皈依之感,田园风格相映成一曲最美的乡村乐章。文章结尾处“我愿用你姿水河的清波做枕,在云合的怀里入梦”则写出了对家乡的眷念。

周孝全老师点评道:精读《驿站》,维护驿站,建好驿站。我们人人都有驿站,都有人生的喜忧相伴,能从元兵老师的细心,用心,真心的书写中体会到同感,唯有同时代的经历,同状态的感悟,才会产生同类不一样的共鸣。元兵老师的乡土情怀,唤醒一代代恋故土、承传统;教育一代代记古迹、浓乡情;敦促一代代只要处处留心皆有大学问,更有大文章好文章可写;鼓励一代代更能巧妙地借鉴汗水之作,读出精神,带来快乐,心灵慰藉,充实生活!周孝全与我相识也是几个月,他将《驿站》推广到重庆、黑龙江、北京和成都的政府机关,反响强烈。王述均读《驿站》后,对文中的感受非常深刻,从其肢体语言和讲出的道理中,与六十年代的人有了共鸣。他把其中有些段落和金句好像完整地背诵了下来。蒋文林读《驿站》后,对其中各环节和各篇之中的散记,领悟,更是触动了其灵魂。阅读后,可以改变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从中改变和调整一下对今后养老工作的规划。他把有些内容衍生的理念,可以借鉴和充实到国家有关养老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逐级上报。

王勇先生点评道:《驿站》这部书是与我老家隔一个梁子的刘叔辛苦创作的,主要内容表现故乡与人生。其艺术特点是:用平实的语言,自然地叙事,彰显人生的真实。这本书的艺术思想体现在人文的情怀,对人的关注与关怀。像作者的《老妈给我一个抚摸》这篇文章一样,他体现了人生的情怀,对亲人及人间情感的感触。让我读了感触很深,泪眼朦胧。王勇比我小二十岁的,因为文学,我们这两个仅隔一座梁子的汉子,相识了,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老一少,携手前行。

在银莲老师主持的“悦读越幸福读书会”上,当时有读者朗诵了《老妈的一个抚摸》,听者无不动容,泪眼朦胧,内心那些隐藏起来的柔软被悉数翻出。现场的我也热泪盈眶。银莲副主席又谈到这篇文章,让我的眼泪再次溢出。

彭文春和军旅作家贺贵成老师与我也只有一两次交集,对我的认识皆源于阅读了《老妈的一个抚摸》一文。彭文春是作协的创始人,对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而贺贵成老师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军旅作家,出版了很多书籍。他们在分享会上不约而同地谈到《老妈的一个抚摸》,此文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切入,表达了母亲深沉的关爱,他深受触动,想起自己的母亲,几度欲落泪。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他们认为散文就应该如此描绘细节,进行有温度的创作。

余懋勋老师也点评了《老妈的一个抚摸》:无声的抚摸,配上有声的语言,一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作品爆发出强大的冲击力,打动读者的心。一篇字数不多的精短散文,把母亲对儿子的那种深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描写和叙述老妈对儿子的抚摸,以这一个细小的动作,展示伟大的母爱。这是人世间永恒的大爱。这一个细节生动地展现,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心疼。

几位大作家对我的点评,让我再次想起我的母亲和父亲,他们的艰辛付出,他们的爱让我成才成人成家。年龄大了,加之去年的一场重病,让我对人生,对母爱的感受越来越浓,男子汉的泪点变得越来越低。我的眼泪再次溢出,既心酸又幸福。

我没有想到,我就是把母亲给我的爱用文字表达出来,触碰到了大家那份情感,产生了共鸣。没有想到我在文学路上默默前行,回头一看,居然已经走了很远。分享会的幸福和激动的心情让我热泪盈眶,不是因为现场开阔,周边有很多的游客,还有男子汉的面子原因,我应该让已经盈眶的眼泪再次飞奔出来。

参会的赵前香、夏祥林、方芸芸等文友也各抒己见,有对新书给予高度评价的——关注百姓生活;有对写作技巧表达称赞的——写作关注细节;有对书院寄予厚望的——成为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有对其人表达敬佩的——温情热情激情。

叶华君先生,特别驱车40公里回到他的家乡草池镇,买来当地知名特产麻花,赠与参会人员,对于一个自由职业者来说,生活的艰辛一点也没有减弱他对文学的热爱,对朋友的真情。

人近甲子,一路打拼,青春无悔,文友有情;文可安心,艺能浸身。人生处处皆驿站,驿站时时有文学。望江公园必定成为我人生的驿站,文学的驿站。

分享会结束了,我想一路狂奔回到赵家沟,站在红花梁子上,面对苍翠的竹林,广袤的田野,大哭一场,让我的老泪再飞一会儿。

二〇二二年五月三十日于赵家沟竹韵书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