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清晨,笔者在毗河湾风景区的樊登书吧茶座与曾经名噪一时,享誉一方的金龙镇川剧团著名花旦演员廖云珍相遇。一杯清茶,这位与我同庚的名人,给我讲述起了金龙川剧团的往事,畅谈了她与川剧这个传统文化剧的悠悠深情。
前几天,我与廖云珍相约想采访她。不知具体事由的她,非常激动,连续两晚失眠:未必要请我出去演出?未必要给我落实政策?未必要给我资金或者服装支持?一连串的疑问牵动着她的那颗为川剧跳动了四十年的心,让她很想得到答案。
1963年秋天,廖云珍出生在金龙镇山峦起伏的谢杨坝。本应该与泥土打一辈子交道的她,因爹妈给了一副好嗓子,命运让她在1982年的初春走上了川剧舞台。时任公社书记的黄发友,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情的乡干部。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传承川剧文化,他亲自主持,成立金龙镇川剧团。当时在全公社招聘演员。300多位都想脱农袍的农村姑娘,都以为以后可以转正,带着梦想参加了县川剧团领导和考官的选拔。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廖云珍当做在谢杨坝的山头唱歌做农活一样,非常自然地表演,参加完第一次面试。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却以为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希望考起,没有想到三天后,社员带信让她到乡里复试。复试的30位农村姑娘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选拔竞争,廖云珍凭借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刻苦的训练,最终进入10入川剧团。在县川剧团的老师指导下,她最后成为一名花旦演员。
加入金龙镇川剧团后,她坚持训练,认真学习基本功,每天清晨闻鸡起舞,一早就起来练习发声,走台步,还有舞台的动作。县文化馆一位川剧老师,经常乘公共汽车颠簸两个小时来到金龙,手把手教授,一场场排练。没有经费连服装都买不起,黄发友书记发动全乡的村,捐赠,解决了服装问题。演员的生活依然是从农村背红苕,用煤油炉子煮饭。为了报答支持的村社和捐赠的个人,第一场就在金龙电影院向他们汇报演出。
首场演出很成功,座无虚席的电影院,掌声不断。廖云珍从舞台下来已经是汗流浃背了,额头上的汗水将她精心化妆的花旦脸变成了真正的花脸。从观众的掌声中,让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黄书记的话语中得到了鼓励,心中发誓一定要好好沿着川剧这条路好好走下去,争取成为正式编制。
后来金龙川剧团就开始了正式的演出,基本上一周一场,每场每人收费一角五分钱,给演员一点生活费,每月也就是十来元钱。还要维持剧团运转。这样,这个远离县城与中江接壤的乡场百姓却可以享受县城才有的文化生活,很得百姓喜爱。
后来剧团先走出金龙去县内的福兴、赵家、淮口、竹篙等地演出,代表乡镇到县城参加汇报演出。还走出金堂到射洪、中江、简阳、新都等地演出,收到观众的喜爱。在赵家的一次演出中,廖云珍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她请求不演。这还了得!作为剧团台柱子的花旦演员,一旦缺场,整个剧就会泡汤,观众的票已经售出,要是群众闹起来,才不得了。带队的不好意思劝廖云珍带病上场,一个电话打到金龙镇,黄书记知道后,骑上自行车的,买好正气水,就往现场赶。喝下正气水后,黄书记又苦口婆心,希望廖云珍坚持个把小时。黄书记的话语,滚中的期盼,牵动着廖云珍的心,她缓口气后,艰难地站了起来穿好服装,坚定地走向舞台。当全剧演出结束时,廖云珍瘫倒在了心爱的舞台。当观众知道廖云珍带病演出,依然精彩时,全场掌声雷动,为她的敬业鼓掌,也为金龙镇川剧团鼓掌。一旁的黄书记流下了心酸心痛的泪水。廖云珍的父亲知道这事后,心痛女儿,责怪她。她却笑着说:“我是演员,只要没有倒下,就要演出,就要将精彩献给观众!”父亲望着这个有川剧梦想的女儿,心中暗自高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电视、电影卡拉OK等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精彩。于是,川剧的市场逐渐萎缩,看剧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最后一场演出只有一个戏迷观看。廖云珍心里的川剧梦逐渐消失。她将这颗川剧心,埋藏了起来,于是,她就远嫁高板,成家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曾经的编制梦也破灭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她再次出山回到金龙,教授孩子们表演川剧。带出了不少学生。也参加了不少的表演。在毗河湾一场露天表演中,大雨倾盆,她依然尽全力表演,河边穿着雨衣的观众,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廖云珍的掌声,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掌声。
山水是一个国家的形,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川剧文化就是我们四川人民在劳动和热生活中创造和弘扬的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有廖云珍这样的川剧弘扬者,传播者,一定能够传承,永不消失。
清茶淡了,情谊浓了,毗河悠悠东流去,一江波光耀眼眸。望着缓步离开的廖云珍,我心有点酸楚,我要永远记住这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努力的人们。
二〇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