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有成的头像

卢有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9
分享

盗老鼠仓的日子

童年是一本儿写不完的书,是一本读不完的《史记》。童年也是一张最好的白纸,任凭你怎么写,都有写不完的诗句…… 

经历和苦难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要不把它过分弯曲,不把它折断,不要折的难以承受,苦难是花钱买不来的财富……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这是古人所云,说明吃饭问题的重要性。 

衣食住行中,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进步的基础。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有谁知道我们先辈们付出怎样的辛劳呢?又有谁懂得珍惜劳动人民的粮食和衣物呢?又有多少年轻人同情那些衣不蔽体和饥不果腹的贫困人们呢?看着酒店饭馆餐桌上的浪费,有时候真是熟不忍睹啊。翻一翻垃圾箱(桶)就可以知道,好好的衣服,好好的食物,一倒而之,为什么白白浪费呢?

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他们为了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过百折不挠地与大自然和洪水猛兽顽强搏斗,一步步逼着人类走向了今天,逼着人类走向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和今天的科学进步,逼着人类走向了文明……

生容易,死容易,生活真的不容易。上个世纪中,饥饿逼着父亲和二大爷盗老鼠仓,吃老鼠粮,我感觉这应该是比要饭还难的事情啊! 

在清末民初到上个世纪中,老百姓从战乱终于盼来了和平。农耕技术落后,祖祖辈辈为衣食住行忙碌着,根本顾不上文化教育和精神享受,更谈不上什么受教育机会和看书读报,唯一的文化就是看戏和红白喜事。我们全村子里识字的人寥寥无几,文盲率很高很高,识字的人很少很少,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当初记得全国是十亿人口,其中有八亿农民,而且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 

我们家只有我姥爷是清末时期的秀才和举人(后北京燕京大学读书),其他人除了我的父亲和母亲略懂文字,有两个姐姐根本没有读过书,饥饿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有一件事情印在我的脑海,怎么也忘不掉,那就是我们吃过不可想象的“老鼠仓”的米饭和窝窝。 

记得小时候,我的二大爷和我父亲为了生存,经常去野地挖老鼠仓。尤其是二大爷,因为有三个能吃的儿子,口粮严重不足,为了不被饿死了,他小时候当过长工,成人后挖过根子,吃过野菜,打过羊草,在树叶刚绿的时候背过树梢…… 

记得每年的春天,是青黄不接的季节。除了吃野菜,父亲和二大爷总要背着一个烂布袋,手里拿一个红柳鞭杆。那些种过豆子高粱和糜麻五谷的地里找一些老鼠洞,然后不停地检测,目的找找洞里面有没有老鼠盗藏的粮食,盗回家里补贴粮食,供我们吃饭。

父亲和二大爷经常背着一个破布袋,手里拎着一个红柳条(我们叫红鞭杆),带着这两样子工具,父亲和二大爷他们走遍了种过糜黍和豆子的土地,用双脚和红柳杆丈量着田野和苦难的岁月。想办法和动物们争夺有数的粮食,从老鼠口里找食物。往往等到春会大地,冰雪刚刚消融,小草刚刚发芽,有些耐不住寂寞的田鼠在地里边跑来跑去,寻觅着食物。这春天的季节,经过了冬天,还有一点寒冷,口粮严重不足,人们往往粮食短缺,也是饥饿难忍的时候。 

这可是动物之间的斗争啊,老鼠为了生存,盗取了我们的粮食,我曾跟着父亲和二大爷,手里拿着口袋和红鞭杆。根据经验,往往插进去以后,一听声音就能判断里面有没有粮食,然后把那些老鼠仓里边的粮食捡了起来,背回了家里成了我们喜欢的米饭和窝窝。

那些磨成面的窝窝,我们也吃不出来发霉的味道。在饥饿的时候,的确是饭给饥人吃,衣给寒人穿啊。饥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渴的时候什么都好喝。我是在饥饿度过了童年,以至于今一直个头不高,也许和小时候营养严重不良有关。在饥荒的年代,每年春天,二大爷和父亲经常去地里,一次一次的寻觅着每一颗粮食。 

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二大爷经常拿一条破口袋,一根红柳条或铁棍,还有衣着破旧的那一身衣服,穿了又穿,补了又补,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我的记忆里十几年没有更换。脚上的布鞋踏破了几个窟窿,虽然露出了脚趾,可是他依然冒着春寒,跋涉在野外,无论刮风下雨或风寒露宿,从不畏惧。

为了生存,逼出来了好多技能。二大爷和父亲经常盗老鼠仓,熟能生巧的程度令我佩服,有时候觉得如探囊取物。父亲和二大爷往往凭感觉和往年田地的作物特点,能知道哪些地方可能有老鼠仓。然后再拿手里的红柳“鞭杆”插进土里,听听土里面发出来的声音,如果插土壤不费力而且发出“嚓嚓”的声音,嗯,这就有老鼠盗藏的粮食。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探了几次,连我都知道,糜黍和豆类是老鼠最喜欢盗藏的食物,也许是好保藏的原因吧。 

记得有一次和兄弟们吃糜米做的“跋山米饭”(注:油盐糜子米和着土豆条的一种北方做法),香喷喷的一锅米饭引得我垂涎欲滴。我低头吃着,居然吃出了好多的老鼠粪,我把它捡了出去。我的二大爷低着头只顾吃饭,头也没抬一碗米饭就吃光了。我从此也只能闭着眼吃,因为只要充饱肚子才是是最大的愿望,也因此从小养成了不挑食和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过去吃饭,米饭有点老鼠粪和沙子是常见的事情,经常牙咯噔一下,我们一般都默不出声,咽进肚里了,这就是艰苦岁月磨练出从不挑食,也从不浪费粮食的朴素习惯,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包容。细想想,我们吃过很多带皮的黑豆窝窝,把鼠仓爱储存的豆子碾成面,我们还能看见吗?想起母亲常说的一句话:“眼不见为净”嘛,老人家这句话细想也是蛮有道理的。 

苦是逼着我们吃下去的,只有这样才逼着我们走向了今天的安居乐业,更是逼着我们一步步的学会了技能,加强自我管理,走向了富足。 

没经过严冬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的温暖;没经过饥饿的人们,不知道饥饿的艰难。当下看着许多年轻人,白米白面都觉得不好吃,吃饭浪费粮食,实在不忍目睹,也许是没有经过饥饿的日子有关吧。 

浪费粮食是一种可耻行为,大力倡导节约粮食这一优良传统。 

当年我们小院里,读过书的兄弟姐妹们,在恢复高考后,都考取了大专和大学,取得了读书的机会,为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作用。通过读书,从农村走出来实属不容易啊;可是因没读书,没有机会走出农村的兄弟姐妹们更不容易啊。我们这代人是国家提倡“光盘行动”的支持者,也是响应补浪费食物的践行者。国家提倡节约粮食,我们经历过饥饿的人,深知“粒粒皆辛苦”,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啊,我非常赞成。粮食尽量吃在肚里,应该反对浪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精神文化和教育与物质富足是息息相关的。

古人之言,今天看来这种“民以食为天”的大局观,也是非常实用的。如果为了生存而忙碌的父亲和二大爷地下有知,看到我们吃着白面大米,一定非常感动,我多么希望他们也能享受一下今日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