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评陈先发的诗歌作品,比评价其他更多的非类型化的诗歌作品难度要大得多,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阅读者得出完全针锋相对的评价实在是正常的。里尔克说,诗是经验。那么,陈先发的诗歌语言成色以及解读的意义也可以放在诗成经验上面来观察考量。显然,陈先发的诗歌语言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由中国传统诗歌源头为起点以当下新的诗歌发展裂口为落点的成诗经验。诗人的语言经验作为旁观者能进入多少又能重叠多少,完全取决于能理解能破译多少,而这部分姑且认为是与作者同感同理共振在阅读上的回应。
具体到陈先发的这首《深嗅》,作为一个完整的诗歌作品,在感觉的表面以及深究层与他的其他大多数作品并无二致,也就是说这种范式贴上“陈先发”的标签不会带来多少困难。这首诗同样也如他大部分作品的一样,不在于宏大壮阔高远的素材,在微小而熟常的物事上生成微妙的感受体验,并带出发自本体内部的思考和追问,引领阅读者走向诗意的深入。广而泛之来说,这首诗既是外化的也是内化的,外化和内化恰恰又是一事两面,有机生成具有某种深度意志的诗。仅是一次闻嗅油菜花又何以生出这样大的动静呢,这是经验生活历练的累积还是一个偶然的际遇发生?怎样一个主体以什么样的路径介入到在场的幽思?当我说到“幽思”时,似乎是在说诗的内化部分。是的,诗的第一节中,从“油菜花”而陡然转换到“这个时代灌注”,如果不是从诗的整体上来考量,这样的词句节奏定然让人大吃一惊,用形容诗词的几个词语来说就是:峭拔、险峻、突兀。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首诗的性格肌理开始由此走向分化,开始朝至为关键的方向跃进,一跃成为具有了诗意深度的诗。熟悉陈先发诗歌的读者也可预感到必定又有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惊悸,而且一定不是发出肯定声音的惊悸,往往又是生活现场中的打扰或者破坏。“厌倦”是相对于“花”而言的,是我相对于“花”来说的厌倦,“崩溃”是相对于“我”而言,“花”崩溃。然而,其实亦如诗中所揭示,厌倦和崩溃在这个时代有着不解之缘和肌肤之亲,我的厌倦和花的崩溃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和因果呢。反之,如果花香蛊惑我,花色引诱我,人还有什么理由产生深深的厌倦呢?转眼即见的破碎,这当然也有普遍意义的易碎易逝的忧虞。所见之破碎和自身的不完整不统一本质上是一体的,有强烈的互为镜像的意味。在这里跳跃性地引入“葛洪医生”,自然要明白葛洪医生在普遍的认识中能做些什么。历史文化常识层面的葛洪是炼丹的术士,也是无为而为的道家名士。那么这样一个无为而为的化身能修补我什么,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悖谬,其实不然,正因为无为而为的方式才能展示其作为存在的完整性,因为其修炼的最后就是:不得到也不失去,本身就保住了统一性和完整性,也就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从这个路径进入一首诗的内部,有着与直抒胸臆截然不同的消磨性,却也是陈先发诗歌作品常要面对的问题,正是陈先发诗歌的显著特征。
从油菜花到深嗅之间,在熟常的生活化认知里,这个距离毫无疑问是短的。在一片油菜花的招摇前俯身闻嗅,这是很正常的人们的集体记忆,闻嗅的结果也能在每个人的记忆感觉中清晰可辨。显然,如果只是落笔在这个通常的有所遇见,走不出既有的文字所见,停留在熟悉的文字信息只会让一首诗成为失败之诗。在这里,闻嗅已经不是生活经验中的闻嗅,通过第三节的文字交待,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嗅,是超越嗅觉系”统的拓宽为感觉系统的闻嗅,也可认为具有创造性指征的“大嗅”。诗中的大嗅,又与“吸收”接近,与“呼应”接近,与“观照”接近,与“同化”接近,总而言之,这种闻嗅就是一次成功与失败,颓废与繁荣,未来与过往,死亡与新生的交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闻嗅当然是深嗅,通过这样一首诗的探测,“嗅”也就成了一次创造。
不难看出,陈先发在诗歌上表现出来的雄心并没有随时间的流转而减弱,相反,总能看出其不罢不休的精进意志,持续关注阅读他的诗歌作品的人不难发现这一点。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在不同场合所发表出来的诗观和思观获得这种印象的确认。
有意思的是,陈先发这首《深嗅》是他2016年3月写成的第一稿,另有2017年1月经改写后的第二稿,第二稿相对于第一稿有较大的改动,也可视作另外一首诗。笔者拟对《深嗅》第二稿另作读后文字,未知能否领会诗人诗歌创作修改意图的万一。
附原诗:
深嗅
作者/陈先发
油菜花伏地而黄
有人伫立
不语
这个时代灌注给一个旁观者的
厌倦有多深
取决于这种最熟悉的花在我
每一侧面的崩溃
还将持续多久
转眼即见破碎如同我
无法统一自己
反过来的结论也成立吗?
“无为”二字在雨中闪光
葛洪医生,
请修补我!
这花瓣会交出一个新的入口?
当我和我体内的
废墟
深深地
嗅着它
我体内的蓬头垢面嗅着它
我身上每一种失败
涌回来
从器官的无数缺口中
嗅着它
毕生在泥土中奔命却从未深俯于
一朵花的老妈妈
怀揣着远未出生的我
也奋不顾身前来
嗅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