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一峰的头像

李一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2
分享

驼背的大伯

文革中。秦岭南麓。我家住在洛河畔的以北的坪里,人均地少收成浅,粮食不够吃,春冬时节常常闹饥荒。大伯住在离我们五里外的山沟沟里。到大伯家里去,要沿洛河向上游走五里大路,向南趟过洛河,顺南山沟沿着清净的溪水走上三里窄窄的山路,向东,在一个山间平台上,有九间精致的瓦房,就到了。传说我们家族相传旧社会从河南逃荒要饭落脚到秦岭大山之中,所以迁徙后居住分散。

从我记事时起,大伯就是一个驼背。我看到,这个小山沟驼背的老人好几个,不知道啥原因。伯父不大说话,见人总是憨厚的一笑。伯母见人,却是一个劲的夸赞。

在那贫苦的年代里,大伯家粮食相对宽裕。听父亲说,主要是山沟沟、山背后、山梁梁的山坡地多,包谷、豆子、杂粮收的多。再向南翻过几座山头,就是商州最贫困的山区马角,当时换亲盛行。

那时,农村普遍缺吃少穿。曾记得,一年春天闹春荒,我家屋里木墙上挂着三五穗留作种子的玉米棒子,每天只能拨下十几颗玉米用冷水泡胀,第二天放到野菜熬汤的锅里煮熟煮烂,以充饥熬过饥饿,硬是撑过了一个月。

每年夏天暑假,父亲都要把我送到伯父家里去“享受美味”“纳凉避暑”;每年春节,都要叫我们去拜年“吃好吃的”。不管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伯父伯母很会惜罕人,去了就净做好的给我们吃,白馍、白面、馃子、红豆米饭、大玉米糁子饭、稠湖汤、杂面、凉粉、肉烩菜、洋芋丸子、糍粑,还有洋芋丝、萝卜、蔓菁、芹菜、灰条菜、茄子、小蒜、辣椒小炒等等山野小菜,应有尽有,花样繁多,能尽饱的吃。而我家里吃的,没菜,常常是稀稀的面水汤、能照见人影的米汤;稀饭与稠饭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小时候,我们爱到伯父家里去。除了吃的,山上可以玩,有各种树木,松树、桦树、杂木很多,可以攀爬和乘凉以及敞亮眼际,看着树林和远方绿色的山。伯父家的周围,果树有木瓜、苹果、梨、山楂、樟瓜、五味子、核桃、野山桃等等,有甜生生的玉米杆(溜杆)可以咀嚼。还有大伯家的堂兄弟姐妹陪着玩,踢毽子、捉迷藏、捉螃蟹、逮麻雀、套知了,能尽情的玩耍!

伯父勤劳,常年伯父家的院子里,有垒摞成小山一样的软柴火(梢子、蒿柴),屋里楼上藏着好多大木块的硬柴火。

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一切,这吃的、这幸福的一家、童年乐趣,都是建立在伯父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大一点,才知道他这驼背,原来是长期干农活、担柴背草、肩山(扛木料背木头出山外卖)辛苦所形成的!尽管是驼背,他却像骆驼一样,驮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

我长大了,稍懂事了,家又遭受了一些苦难。母亲病了,半身不遂,当时拉到离家20里的卫东406医院去看,伯父就把省吃俭用的八块钱和偷着变卖粮食换得的40斤粮票,赶到医院塞给了照看母亲的父亲。

在那些困苦时期,伯父在晚上,生怕人看见,偷着背上几十斤粮食,几次到我家,算是救急!在那饥饿的年代,真是难得的亲情,算是救命的粮食!现在想起来,这是在那极左的年代里,若要被人发现“富人粮食吃不完”,就会当作坏分子被批判!

现在,伯父当年的住房院子已经夷为平地,种着庄稼;堂兄弟早已移民搬迁到洛河边上平地里;伯父伯母早已过世,而伯父憨厚朴实勤劳的骆驼一样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