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韵如的头像

赖韵如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4/27
分享

《让文字长在生活的沃土上》

文/赖韵如

清夜春雨霏霏,江上白水奔涌,赣水深处的花木都在咕咚咕咚喝水,早起奔忙,却被晨光照耀,城外和内心的花木,次第欢腾绽放。

我习惯亲近土地上的花木,总把眼眸放在低处端详,执意认为低处有沃土,文字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上才能蓬勃生长。一直偏爱那些向善向上向光生长的小人物,比如有生命章法的乡村手艺人,奔忙的乡村文人,身体残疾精神饱满的乡邻,生活潦草而勤谨的年轻夫妇,奔赴城市隐忍打拼的底层姑娘,干着粗粝营生却把烟火生活过得活色生香的父老乡亲,命运多舛的种猪育苗者,漂泊的水上渔夫,刚毅果敢、温暖施策的扶贫干部代表……

他们是我漂流多年遇人无数的排列组合,是我的故人、亲人、爱人,血脉相连的父母儿女,甚至是某个时刻在底层奔跑的自己,我写他们的困境、恐惧、愿望和挑战,实际上也是写自身的困境、恐惧、愿望和挑战。他们的隐痛曾是我的暗疾,他们的困窘曾是我的困境,内心撕裂是我曾受过的疼痛。他们的柳暗花明也将成为我的转机,我的云帆沧海、矫健新生。我无力写尽国家百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那就描摹自己人、身边人的生活现场。

写作中,时常凝视地域文化:红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斑斓驳杂的客家文化,遗存在乡野间的语言、民俗、伦理、信仰、年节氛围及红白喜事人情客往,都让我着迷。在小书房里摊开稿纸,让语言在文化沃土中铺展,人物在乡土风物中穿行,故事在地域文化中凸显精神脉络,真是件美妙的事。

创作者大多走不出童年和故地,我对生养自己的血地感情复杂。这片土地的人民,小肚鸡肠也大义凛然,期期艾艾也淳朴善良。那片大山,闭塞独立,充满自然野性的美,也给童年留下无尽孤寂与苍茫,我曾在那里辍学、劳作、飘流。它躲在罗霄山脉的褶皱里,似乎与飞速旋转的世界没有关联。要说有,那就是每年,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放出的卫星,会把整流罩残骸陨落在林莽深处,这些飞向太空的科技产物在顺利入轨之后,把残骸抛落到我所在的乡野,天外来物留下太多传说和想象,触手可及而又飘渺无际。这唯一的关联,对我来说也是伟大的关联。

我的阅读还不够系统,喜欢野性、宽展、厚重、节制而松弛的文字。生活奔波,写的也不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总将生活记忆、成长经验、社会观察封存发酵,试图酿出盈满生命元气的原浆作品。

大概人都有使命,使命是什么,家国命运、社会时代、血脉渊源、个人信仰习惯会帮着调整定位。这团能量不断聚集成形,便会时时刻刻远远近近地呼唤你,无论花多长的时间,走多远的路,也会把人召唤到该在的位置。文学曾在迷茫孤独的时光里,解救过我,我虔诚地爱着他,如今发现能用母语优美地表达自己、认知自己、探索社会,是件了不起的事,他让渺小的我日渐丰盈开阔。当然,过程中的心力交瘁,只有创作者自己清楚。虽初涉文坛,深知创作不易,德艺双馨更难,文人们应该报团取暖,面对文字,面对生活。

成长离不开众多编者的搀扶引导。在有限的投稿生涯中经历过太多悄无声息,接到江报编辑的电话很独特,无论采用与否,她们总是用温暖的语调引导我、鞭策我,有时候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声像媒体爆炸的年代,《井冈山》却舍得花心力呵护哺育文学新苗。作为党报副刊,江报《井冈山》一直是培养基层文学生态的湿地,也是引领时代关注现实的精神高地。他们用行动、语言和所编辑的文字,倡导基层作者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小切口观照大现实,把个体呼吸融进时代脉搏之中。

井冈山文学奖的光芒照耀我,我会放在心里,一生铭记。我感念评委和编辑老师们的温暖垂注,我希望这样关注的目光能持续下去,让我们这群基层创作新苗,能在关爱的光芒中走得长远、走得稳健。

发表或获奖,之于写作者是盛大的花事,日常烟火里的坚守修炼,才是写作者的四季。祈愿将来能读更多的经典,能继续在精细或粗粝的生活土壤中汲取营养,过酷暑,守秋风,耐寒凉,矫健行走于天地,把四季走得从容笃定,走到风水盈合,静看百万河山花树勃发,林木丰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