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厉彦山的头像

厉彦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0
分享

正月十五即事

“正月十五云遮月,八月十五雨打灯。”这古老的谚语,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了,那到底这些民间谚语是否应验呢?我个中也查验过几次,倒还是挺准的。还比如这“干冬湿年”,2023年的冬至日这天风和日丽,暖阳如春,晴空万里,而今年的春节前后就大雪纷飞下个不停,导致路上结冰路滑,还把回家过年的人们堵在高速路上摆起了长龙,可见,这“干冬湿年”也约略是应验的。可见,这是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自然规律,要么我们今年也继续查验一下,正月十五元霄节这天不是云遮月了吗,又簌簌落落地下起了春雪,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约定,看看中秋节会不会是雨打灯呢?

说起正月十五,现在都叫元霄节了,这是我们农耕民族在年后庆祝的第一个节日。像今年正月十五夜,不但没有了皎洁的月光,却还雪花飘飘遮月打灯,对爱好赏月的人或许会有些遗憾,可我却偏好于这温雪浪漫的夜晚。这可能是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吧。

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为主的民族,对二十四节气都赋于了各不同的纪念意义,而元宵节和中秋节虽然都不在二十四节气当中,但都过得非常隆重。我曾经浏览过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却有好几个,排在第一是,为汉文帝刘恒平定吕氏篡权而设定的纪念日,其他几个我就不在一一列举了。其实,时至今日,其来历已经并不怎么重要了,而留传至今的习俗却在发扬光大,就如这元霄节吧,猜灯迷、吃元霄、看花灯、踩高跷、耍龙灯……,这些民间活动尤其为人们所喜爱。而在这些民间活动之中,我却更是喜爱描写元霄节的诗词,譬如,在众多的诗词当中,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就让我背诵不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文化爱好者们也与时俱进了,采用声光科技把这些诗词制作成短视频,且制作地非常精致,不光场景好,而且音乐配得也好,真是让我心往神驰,思绪万千,非常享受。仿佛,这正月十五元霄节已经成了一场争先恐后的短视频诗歌朗诵会,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快乐。

今年是甲辰龙年,正月十五这天的天气特别冷,以至于冻得下起了雪花,本来,前几日的雪还没有化完,大地是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是日又雪花飘飘,感觉元宵节就更加地有意义。看着这在灯下飘洒的雪花,让我触景生情,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元宵节。

在我看来,元宵节这个盛大的节日,应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节日,记得小时候,老百姓都说是过正月十五,那年月是吃不到元宵的,充其量也就是吃顿饺子罢了,富裕点的家庭会是吃白面饺子,而大多数的穷苦人家都是吃粗面饺子,或者是白面和粗面混包的饺子。在包粗面饺子时,因为粗面的面筋少,根本就包不起来,婶子大娘们就用碾把榆树皮碾碎,然后再用细箩筛一筛,和粗面时掺在一起,增加粘度,粗面饺子才能包起来,当然更不要指望像现在这样,过节吃饭还炒上几个菜,只要能吃上顿饺子就已经不错了。孩子们除了指望吃顿好饭以外,喜欢元宵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指望着父亲会给自己买一些耍物,让我记忆最深的一种耍物,就是一个叫泥老虎的泥塑玩具。我的一个叔伯姐夫就会做,每年的正月初就到集市上去叫卖,这种泥老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老虎,头部用彩色涂成老虎的模样,而在腰部放上一个哨子,只要用手拿着老虎的头和屁股,来回抽拉,泥老虎就会发出吱吱的叫声,惹得孩子们非常喜爱。

其实,过正月十五节从正月初十前后就已经开始了,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那个年代,工业企业很少,农业又动工多数要出了正月,正所谓:“过了二月二,农民去种地。”所以闲空很多。在白天,各村(当时叫大队)也大都安排一些庆祝活动,譬如耍龙灯、跑旱船、唱大戏、扭秧歌等,节目都是“经典”曲目,年年都演出这些内容,主打戏曲是五莲茂腔,通常,各个村也不需要彩排,都是老演员,上场就会唱,也非常接地气,很受中老年的喜爱,以至于有些戏迷婆娘都耽误了做饭,因此这些戏的外号也叫“拴老婆橛子戏”。这些曲艺表演往往从开始一直到过完十五才结束。除了这些文戏,还有孩子们爱看的耍龙灯、跑旱船、踩高挑、扭秧歌等武戏,但这些节目不是村村都有,而是几支很专业的队伍,他们挨个村巡回着演出,敲着锣鼓家什声震八里,一队长龙声势浩大,红黄的服饰格外注目,所到之处,每个大队(现在称村居)都早已经派人准备好了鞭炮,在村头迎接,一边引领,一边放鞭炮,以吸引村民们来观看,孩子们则像游鱼一般在人群里嬉戏奔跑,十分高兴,他们来到大队院子里,才算是正式开始表演。也就是说,农村人过完十五才算是过完年。

相比较于白天的热闹情景,正月十五节的夜间活动也不逊色。在过去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农村还没有通电之前,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就是这煤油都珍重的不得了,过节也一样,没有事就吹灭灯,大人孩子要么上街去玩,要么摸黑说说话,讲一些吓人的鬼故事,老百姓们多都不识字,自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去叫孩子背诵诗词文章。但是,只有在正月十五前后,除了新年的第一轮皎洁的月光,还会多出很多零散的烟花光亮,大队里会组织放一些土造的烟花,这是孩子眼里最隆重的节目,放花现场被围得里三圈外三圈的,人声鼎沸,非常热闹。另外,也会有经济情况稍微好一点点的叔叔大爷们,会给自家的孩子买点滴滴金子(纸捻子里包上火药),那冻得通红的小手捏着这类似萤火虫的光亮满街跑,一股呛人的火药味也都不嫌弃,还有些家庭放一只鞭炮或者是几个二踢橛子,以增加正月十五的热闹与祥和。所以,过正月十五节,在儿童的眼里,就已经是无比的幸福了,就像盼年穿新衣吃好饭一样渴望;至于猜灯谜,更是奢侈的节目,应该是有了电视之后的事,反正,我小的时候没有,不光我们这里没有,其他的农村也没有,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才出现;还有看花灯,这和猜灯谜一样,村里没有钱办灯展,甚至连个挂灯笼的都没有,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只有县城里才举办地起。这些年,都禁止放花了,县城里每年都在主要街道和公园里举办灯展,市民们看灯的络绎不绝。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常常一边欣赏一边夸赞赶上了好社会了。

约略数来,自本人有记忆以起,我过正月十五节已近五十个年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感觉这节日的气氛好像是越来越淡了,于是我常常在念叨一句“以时俱进”的词语,现在看来,这节日确实是与时俱进了,随着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人们的节日仪式已经变得失去了自我,三四十年的光景,已经很难在找到儿时节日的影子,我想,改革开放这些年,民族节日上应该是变化最大的,小时候的节日,似乎在我的生命年轮中变成了一种乡愁符号,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更值得庆幸地是,中华民族的节日也在逐步回归。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浓了,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