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文化,那是源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农历虎年而至,老虎,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网红”。
作为百兽之王,老虎是动物王国中食物链顶端肉食动物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东北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则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
动物界的老虎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但或许人们并不知道,在植物界也从来不缺虎,翻开植物界的册页里,就有不少的植物因为花形、叶色与老虎的形象相似,有的状似虎头,有的像虎耳,有的叶上长“虎纹”……于是人们在给它们起名时,也就带上“虎”字。
现实里,无论在山野或在园林里,不少这样的“虎花”、“虎草”、“虎藤”、“虎木”等,以“虎”字为名的植物,就在人们的身边和生活里,只因大多数人“只见其花,而不知其名”,让原本典雅高贵和美丽奇特的植物,长年“埋没”在人群里,成了一个个真正的“无名英雄”。
——题记
虎年到,春雨沙沙,夏风嗦嗦,大地上满丛的虎杖修篁蓊郁,破土而出,披着嫩绿的外衣,似牛角,像锥尖,一个劲地往上蹿,把乡村的孩童全都引到其身边来。
活泼好动的孩童们,早已将虎年的虎杖装满了篮子,人累了,困了,坐在小路旁、小溪边歇息着,这时的虎杖才在人们眼前晃悠着。刚出土冒头的虎杖,端端直直,杆肥肉厚,内腹空心,外皮披着一层红绿相间的斑斑红点,如似虎身上的花纹,故称虎杖。
虎杖,是其学名。又名大虫杖、苦杖、花斑竹、酸筒筻、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等。为多年生草本,蓼科虎杖属植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解释:“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还记载其另一霸气名字叫做“活血龙”的用法:“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
还有一说,因其植株长得呈圆柱状,味道又是酸酸的,所以由此而得其名。在民间,就其美丽的名字——虎杖,就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的大山里,山势险峻、林密草茂处,生长着许多名贵的中药材。一天,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来到山上采药,忽听见痛苦的呻吟声隐约从前方传来。他急忙跨过山溪,寻找受伤之人。可当他来到前方一看,却被眼前的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吓了一大跳,只见老虎趴在大岩石上,眼巴巴地望着眼前的他。
孙思邈转身想跑,却又听到老虎的呻吟声越来越大。原来,受伤的正是眼前的这只大老虎。孙思邈往前仔细一看,发现老虎已有气无力了,更没有伤他的意思,便大胆地走了过去,在老虎面前蹲下查看伤势。受伤的老虎也慢慢地将一只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
孙思邈见爱卿老虎的脚又红又肿,就急忙取来刚采的一味草药,捣烂了敷在了老虎的脚上,仔细给老虎包扎好后,又喂它吃了些药。几天之后,老虎的脚就慢慢而痊愈了。从此,这只大老虎跟着孙思邈形影不离,并成了他的坐骑,常常跋山涉水采药,给人治病。
后来,此事一下子传了开来,人们都啧啧称奇。而治好老虎脚病的这味中药,竟然就是人们常见的酸筒筻,于是,人们便将它叫做“虎杖”。
虎杖,根茎粗壮,横向生长,植株一节一节向生长,高达1米以上,其筒杆根茎的各关节处有节突起节点,且筒杆根茎空心,叶呈三角型,构造类似与竹,雄雌异株。
虎杖,生命力强,分布广泛。通常多生长在坡地、灌丛、林缘、路边、溪旁、土埂、沟谷、湿地等。一丛丛,一簇族,繁而不乱,排列不一,昂着头,挺着胸,扎着步,犹如操练身手,接受盛大检阅。主要分布于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
虎杖,秆直挺立,如竹有节,秆身整体为绿色底,分布许多红斑点,看上去是红绿相间。叶子椭圆形,又有点像心形。叶片为革质,两面平滑,叶脉明显微突。花为单性生,花期在7-9月,花梗一般生长于关节的中上部分;花朵淡绿色,成簇侧生长在关节周围;果期9-10月,果实扁圆形。
虎杖,喜温暖湿润,抗旱抵寒强。其根部虽发达,却在低洼积水涝处常常无法正常生长;对土壤却没有更多要求,因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返青后能快速的生长,待其长到一定高度就会开始分枝,并继续其系列成长的开花结果。
虎杖,可食可药,可观可玩。“虎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止渴生津,帮助消化,治疗关节病的作用。其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其鲜嫩时,既可生的吃,做凉拌菜;也可炒熟吃,做成美味佳肴,受到人们喜爱。在乡村,人们常常采下虎杖,将皮一剥就吃,脆脆的,酸酸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既给人尝鲜,又给人解渴。重要的是其还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等多种功效,对治疗湿热、风湿、咳嗽、跌打损伤有一定的作用。
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的我,对家乡的虎杖并不陌生,并对这种群生草科植物饱蘸着一片深深地情思。过去那有关虎杖的许多童真雅趣至今仍还历历在目,难于忘怀。
我记得,少年之时,村外之喜,山野之乐,常常结伴在门前河走防洪堤、沙河坝、登童子嶂、上阿獠狸、登牛牯墩,进童子坑、过桥坑、伯公坳等地山割草砍柴,下河(溪)抓鱼捞虾,乡野放牧游山,放牛、捉石蛙、挖竹笋,摘棠梨、采天冬、砍柴、割芒草等。无论在地头溪涧,在沟坎坡洼,还是在路旁山涧,随处都可看到虎杖的身影和踪迹。在乡村,虎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要任何护理,自生自灭,年复一年地在那默默绽放。到处都可看到虎杖阿娜多姿、纯洁无瑕的身影。尤其是到了夏秋,总可见虎杖昂着头,直着腰,一团团,一簇簇,昂首而长,直插蓝天,立在地上,静如诗,动似歌。人们常常顺手折来一根,剥去外皮,随口生食,酸酸的,脆脆的,满口生津,既提神,又解困,就像是大自然专门为人们准备的天然饮料和食品。
我还记,怕酸的孩童采来虎杖,剥去长鲜嫩的外皮,看着嫩绿浸淫的色泽,咬上一口,酸爽润脆,不等咬上第二口,一股酸爽之感直逼颈脖,令人顿时毛发直立,口中涎液如注,接着不自觉地闭眼甩头,仿佛是到了某种难受又快乐的空间,也许这就是一切生理过程全然体验,一气呵成!
我更记得,孩童们也常常在虎杖上找到许多的乐趣。尤其是谷雨过后,先前缩头缩脑的虎杖开始长高了,一根根、一丛丛,一簇簇似小竹笋般的冲出土层,向天而立,惹得满脑尽是奇幻想法的孩童们也开始动起来。你瞧,有的把虎杖切成一段段,摆棋盘,造房子,练字儿;有的把虎杖作空管衔在口中,吹着“哆来咪发嗦”的一段不规则旋律,虽然五音不全,调儿不一,却也声音响亮,孩童们也高兴的不亦乐乎。
虎杖,株小叶稀,在大自然的乐章里,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音符而已,倘若成丛成片,自然就成一个小的乐章了。这小乐章,虽不华丽,却也愉悦动听,优美可人,只要人们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和品味,定会为之陶醉,为之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露出内心的微笑。
虎杖,孤茎挺标,耿直昂立;直干细叶,荫森有节;烟火人间,广为扬溢。有人说虎杖俗气,直杆横枝,扶娑密匝,体现鲜嫩质朴,善良喜乐,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的秉质。也有人说虎杖雅气,孤茎挺标,耿直昂立,突出“只需三两竿,清风自然足”之外的雅韵气质。更有人说虎杖怿气,烟火人间,广为扬溢,彰显大爱无疆,弘扬普世,同生共死,奉献大众的品质。
虎杖,悠然淡泊,努力向上,自强自立,奋斗不息,始终如一,在大地上树起那孤茎挺标的红绿相间旗帜。在大自然里,人们如若深入其中,对虎杖的红绿相间之色感受就会越是深刻。春夏之时,近在眼前的虎杖,就显得格外清新,鲜活嫩滑的浅红绿色;远在身外的虎杖,那就是红绿色的,再远一点的便就是红绿黛色的了;若再接近天际的便是红艳苍绿的一片,那是真正的长条远丛,出没烟霏了。虎杖的红绿色,是一种层层叠叠,千变万化的红绿相间。这红绿色一直延伸到云谷山涧,溪畔道边。当人们伫立在万红翠绿的虎杖丛中,一阵阵的草本淳香扑面而来。那高昂壮实的虎杖吞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精华,其散发出的特有体香穿透天地空间,更是令人心醉神迷。
正因为此,虎杖也就自然成了人们心目中景仰的物象之一。春天的它生机勃勃,人们由此而看到其生命的伟力,自然而然要颂扬一番。夏天,雨水汪洋恣肆,芳草萋萋,人们虽然不会由此产生昔盛今衰之感,但也难免会生怜惜之情释存于怀。秋风秋雨,枯草连漫,人们心中无限的怅惘与悲天悯人之感必会无端地袭上心头。欧阳修的《秋声赋》就着实写透了草本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这些粗夫莽汉读了也会生出无限的感叹。
是啊,我惊诧虎杖,虽然娇弱纤细,朴实无华,没有鲜花绮丽香艳,也没有大树舒展挺拔,却有其一身柔情,满腔赤诚的爱心,在张扬自我生命的同时,又无私地哺育着以之为食的生灵。让生灵们都喜欢它、感叹它、敬畏它。
是啊,我感叹虎杖,不择天,不择地,不管怎样的处境,怎样的摧残,都不放弃生长,都不甘于毁灭,始终用自己的坚韧,诠释生命力的真正内涵;始终用自己的火样的热情,歌唱美好生活的浓烈;始终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人生的美妙乐章。即使平凡,也要有自己的一份纯真,即便普通,也要有自己的那份美丽。
我在想啊!在浩瀚的大自然里,芸芸众生,小小的虎杖即如此活着?人来到世间,何不亦如?也象虎杖那样活着,活出生命的平凡、新奇、伟大,活出人生自我的丰富、炫目、精彩。绽一抹生命的新意,留一缕生活的馨香!
人间烟火,生生不息;自然之美,永恒不朽,读不完物里物外的欢快旋律,品不尽山野沃土的醇厚韵味!
虎年吉祥,勇敢,无畏,威凛,力量!
我,捻一虎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