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运胜的头像

赖运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6
分享

父亲和他的土木工具

       父亲继承爷爷的衣钵,是镇(那时叫公社)有名的土木建筑师,在九连山腹地的乡村里,人们都亲切的叫他“阿炳师傅”或“阿炳叔公”。

父亲一生从事客家民间的土木建筑事业。生前,他老人家曾经使用的木工、泥瓦工等专用工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和专门购买来的精致工具或用具,对其十分爱惜和精心养护,如木工、泥工必备的:斧、锯、墨斗、刨、凿、尺、钻、刀、线垂等。虽然父亲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曾随其走乡串村的那个专用工具箱和箱内装着的各种专用工具,却一直保存在老家的房屋里,工具箱内各种工具摆放有序,规整划一,无论是制作日常生活适用家具,还是建围屋的门窗梁祧、桁头瓦桷,都离不开这些锯子、刨子、凿子、摇钻、墨斗、角尺、水平尺、泥瓦刀(铲),线垂等工具。这个工具箱是老父亲作为客家民间建筑师的神奇宝贝,就像将军身经百战的指挥战刀,士兵的护身杀敌的手中武器一样,创造了曾经的无数奇迹,也见证了曾经无比的辉煌。多少客家围屋矗立在客家居住的乡村大地上,多少日常生活用具摆放在乡村农户家里,至今无人知道一个准确的数字,当然也难于统计,就是统计也是很难得出精确的数字。因为我知道,父亲一生近60年时间,为乡里人规划、设计、承建房屋建筑,生活用具制作的统计是的数不胜数。父亲的一生在传承和发扬了客家优秀土木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让我们全家过上了算不上很富足,但确实是殷实的生活得到保障。正因为此,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生活的我,每当回到家乡老屋,看到陪伴老父亲一生事业旅程的工具箱,就让我心中感慨万千,思绪连翩:感慨老父亲一生为家生计,抚儿育女,辛勤劳作,无悔无怨,终生奉献;为乡梓民生,传承文化,精益求精,尽心尽力,奋斗终身。更让我思绪联翩的是老父亲那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先知灼见,操守秉承的精神。每当我想起这些,仍然是历历在目,萦绕心间,就像当年的老父亲仍然就在眼前,常跟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说着他那来自生活、言简意阂的箴言:“做人要像块砖,无论在那,扎扎实实,不离不弃,做出贡献;像墨斗弹线,不偏不离,明了直观,正直浮现;”“做事要做斧头,干净利落,永远明光;像摇钻钻洞,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直奔目标,永远向前。”“别看木匠活,如果你眼光不准,墨绳不正,榫卯不合,就永远也成不了木器”等等。每当我想起这些,我就会想起父亲那专用工具箱的各种专用工具的造型和功能作用。


工具箱


父亲有一个漂亮而特别的工具箱,是存放木工、泥工等工具的专用装备,尤其是木工工具。据我所知,父亲的专用工具箱是采用当地九连山上的名树红木板制成的。专用工具箱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60厘米。这漂亮的工具箱是长方体的,有些扁长,木质很好,很轻便,还有漂亮的红木纹理呢!盖子是掀拉式的,类似于古时候的食盒。里面装满了斧、刨、凿、锉、墨斗等。箱了上面有一条皮带,可以像书包一样,背在肩头。路途远时,只要用一把五尺长的专用木尺(可两用,一是尺子,二是扁担)穿在工具箱的皮带上,再把大的重的木锯、斧头等大件工具绑成一捆挂在一边,往肩上一挑,就把全部工具都挑上了。

工具箱内有隔层,隔层上可放墨斗、尺子等,内箱分别可放刨子、斧子、铁锤、刀具、箱盖下层内壁上有一排像弹夹一样插袋,大小不一,宽窄不等,上面可插上各种大小的钢锉、小凿子等小工具。

父亲的专用工具箱可谓是神奇的百宝箱,正是这个百宝箱的工具让父亲像一个顶尖的魔术师那样,制作和演绎出许多精美的木器来,如房屋的梁、柱、祧(檐)门、窗、生活用的床(大床)立柜、五斗柜(橱)、木箱,桌、椅,凳等。

斧头


明·江南才子解缙一首《斧》诗曰:“斫削群才到凤池。良工良器两相资。他年好携朝天去。夺取蟾宫第一枝。”

斧,又称斧头、斧子,通常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在冷兵器时代是用来做兵器使用的。而现在作为伐木工具,主要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所生成,用来劈、砍、削、修葺木料、锤合卯眼和铆钉等。

斧,通常分为两个部分:斧身和斧柄。斧身为金属所制(一般为坚硬的金属,如钢铁)。斧柄一般为木质(也有用金属的)。刀口形状一般为弧形(有时也为直线形)。

斧头的形状多种,用于兵器的斧子形状尤为多些,这里主要说的是传统木工的专用斧头。

斧的构造相对较为简单,通常都由斧身和木柄两部分组成。

斧身,由钢铁材料制作而成,一头可以用来劈、砍、削平木料,一头可用来锤合卯眼、锤紧铆钉。用于砍、削木料的刀锋呈扇面弧形,锋口平直,且从锋口而上随之增厚并两面呈现平面状,并遂渐缩小,呈方形锤子状,主要是为了提升斧头的重量,使之劈、砍、削之有力。中上间有一卯眼方孔为安装木柄。

木柄,通常称它为斧头把,是由一根长约40-60厘米长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木料而成,主要是适用手握,一头做成阳榫,镶嵌在斧头中间的卯眼内。也有的为了增强斧头的砍削有力,特别加长斧头木柄。

人们说,三百六十行,木工行业居其一。一锯、一刨、斧头、凿子、铁圆规、小墨斗、虎头钳等,都是木匠必备的工具,并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斧头是重力工具,属“开路先锋”,凡农具、家具木坯,需经它的重削成型,然后才由刨、锯、凿等再进行精细加工。

在民间就有“斧头孬削柄”的传说,说是有一木匠,一天带着一块斧头铁,一段原木料,来到另一木匠的木工房里寻求邦助,得到了热情相待,就在两人一起饮茶时,上门的木匠却想起了几年前自己在木工房拜师,并从此学会了木工手艺,后来准备要自立门户,自己却没钱可购必要的木工工具,心里想得到师傅的支持,却又不敢当面说出口,只好间接托其师娘代之。后来师傅获悉,不但却十分支持,还专门为他置办一套木工用具,这才开始了自己的营生。由此,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斧头孬削柄”。

我父亲就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乡村土木建筑师,也有两把从事木工的专用斧头,一把较重,一把较轻,功能作用虽基本相同,但却有不同的分式。父亲的那把较小的专用斧头,其刀锋十分锋利,且光亮照人,是用来从事工件精工细活的,一般不让我们随便拿来使用。另一把就是大一点的斧头,木柄要长一些,锋口扇面也稍为大一点,主要是用来从事材料粗加工的,这是我们兄弟三都可以使用。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木工房里,一次看到我们都想拿他的那把小斧头去用一下,但又不好意思说,也不敢当面说,这时的父亲表面看去十分慷慨,其实内心也在忍痛割爱,只好让我们都过一下瘾。但我们用完后,他却对我们说:“你们现在还是个小孩子,将来长大了还要做事,无论是做大事还办小事,你们都要像斧头那样,干净利落,永远明光。”父亲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得这些话,虽然简单,但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不是吗!作为物件的斧子都能这样,作为我们人类,何不亦如呢!

锯子


相传春秋时代,有位出色的工匠名叫鲁班。据说,他造过会飞的木鸟儿,造过攻城用的云梯,有好多好多发明创造。在我国的木工、泥瓦工和石工们都尊他为“祖师”,千百年来,民间就流传着鲁班造锯的故事:

说有一次,鲁班要造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于是就叫徒弟们上山去砍伐。那时还没有锯子,砍树全靠斧头,费劲不说,速度还特别慢,使木料供应无法赶上工程进度。鲁班心里很着急。为解决这个问题,一天鲁班决定亲自上山。途中陡峭,鲁班一不小心,忽然“哧溜”一脚踩空,幸好其顺势抓住一把野草,总算没有摔下去。可手却被野草拉破了几道小口子,鲜血直流。当鲁班对野草仔细地观察一番,发现草叶的边缘有着许多又尖又利的细齿。他用手指在小草叶的边上轻轻一拉,手指又被拉出一道小小的口子。这一来,倒提醒了鲁班,并道:“有道理,有道理……”

回家后,鲁班仿照草叶边的样子,打出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把细齿磨得很尖利,并在木头上拉了拉,同样也把木头拉出了一道口子。就这样,鲁班打了好几条这样的铁片,经过反复试验后,叫徒弟拿去山上锯树,果然比斧头快多了。

后来,鲁班又做了一个工字形的木架子,把带齿的铁片装在木架子的一边;为了牢固,又把另一边的两头用绳子联结着绞起来,这样用起来就更灵便了。从此,人们把这个工具叫做锯子。

锯,《说文》曰:枪唐也。《列女传·仁智》道:锯者所以治木也。古史考曰,孟庄子作锯,又按鲁语,中刑用刀锯。

锯,是断木、石、金属等的一种工具。用钢片或钢条制成。通常呈片条型,钢片(条)上一边带有齿口,现在也有双边带齿口的。锯子主要是用于截断木料或切割料面等。

锯,根据用途有大中小之分,大锯的钢条长且微厚,锯条齿尖长,齿口从中间向上分两边斜,如两个人分头推拉,主要用于锯倒、截断、切割大树或粗木料。中小型锯子的钢条齿口细尖,一般都是一人手握锯把即可使用,主要是用来锯切木料平面或切割木榫等。

锯,按其形状可分为:条锯、框锯、鱼腹锯(中间带齿的一边宽两头细)、圆盘锯、手把锯、电动锯、钢锯等类型。

锯,这里所说的是传统木工常用框锯。通常是由锯条、木框、绷绳、橇棒四个部分组成。

锯条的长短、宽窄、厚薄、齿口的粗细是根据需要各有不同。大锯的锯条长且宽,钢片微厚,齿口粗且从中间向两边倾斜,便于两人在两边推拉时用力均匀,锯齿来回都能起到吃深的效果。小锯条的齿口是向一边倾斜的,便于一个人手握锯把柄,用力推时,齿口吃深,拉回时顺齿省力,同时也好掌握靠线标准,使锯开的木料能保持表面平整。

木框,形似“工”字型,一边是用来固定锯条的,一边是用绷绳缠绕在“工”字型的上下端。其固定锯条的一边,两端横木上各凿有一圆眼,圆眼可安装一个较短的旋转轴,可将锯条的两头镶嵌在转轴缝内,用钉子固定下来。

绷绳,是缠绕在“工”字型木框架的另一边的麻绳,围绕工字的两端缠绕数周,起到拉紧锯条的作用。

橇棒,也称橇棒,能把绷绳拧紧,一头扒在工字型的竖框架上,绷绳这边拧紧了,另一边的锯条就被拉牢固了。

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锯子,粗看时跟一把弓那样,只有那根弦是有无数凹槽凸齿的钢丝绳,这就是线锯。线锯是专用锯。因其可将锯条(绳)的一头取下,当要镂空花板时,就先在花板镂空处用手摇钻钻一小孔,将锯绳一端穿过小孔,再把锯绳挂上,变成弯弓状,只要人们根据需要的图形,随着线锯的旋转就可达到镂空的目的。

锯的使用因人而异,许多人在锯木头前,人们(不熟练者)都会先用尺子量好长度,再用铅笔画上记号,接着用墨斗弹出一条笔直的黑线,然后再沿着线条拉锯。而熟练的老师傅却不用划线,只要他在量好尺寸有始端开锯,就能丝毫准确的锯出一块直直的木板来。

在乡村,锯不但大人喜爱 ,小孩子也喜欢,我记得最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拉大锯”了。在乡村,“拉大锯”是在一根斜架起来的圆木底下仰起头,弓腰站在上面的人是那样的高大,汗津津的头顶上光光的日头又给人罩上一层神性和雄性的光芒。当人们无论是把新的还是旧的木头缎带层层打开之后,无不惊讶的发现其的天生记性是那样的高超完好。大地淌进天空的每一涓细流,拂过头顶的每一阵风每一朵云,都那么仔细地保存刻录在心里,一根把心胸层层摊开的木头,都会让人不由产生愧疚,像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忽略过它,误解过它,冤枉过它。但眼前的木头早已变成了柜、橱、箱、桌、凳等在房屋里立起来或卧着的时候,家族里仿佛又是兴旺发达之时,即添人丁又纳福。

而在我的孩提记忆里,小时在父亲的木工房里,就是父亲在空闲时,常常会拉着我的一双小手,相对而坐,父子俩一来一往,一边模仿拉锯动作,一边吟着《拉大锯》的欢乐童谣:“拉锯,送锯;你来,我去;拉一下,送一下;细人快长高,高了有马骑”、“拉大锯,拉大锯,外婆家门前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齐去看戏”。

说起锯来,又难免让人想起元·赵汸的《咏锯匠解木》“一条黑路两人忙,傍晚相看鬓有霜。汝去我来何日了,亏他扯拽度时光。” 宋•杨万里的《和仲良分送柚花沉》“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三薰更九烝。却悔香成太清绝,龙涎生妒木犀憎。”宋•释守仁的《颂古五首》“锯解秤锤,油煎石磉。两手擎来,有功者赏。”宋•胡寅的《挽端州黄大用大用喜读书有志行数过予讲讨虽》“锯屑霏谈涉往今,濡毫洒纸掞词林”等诗句来。

所以,人们都说,斧锯是分不开的工具,有斧无锯,做不成器;同理,有锯无斧,也难成器。


刨子


刨,也称刨子。是传统古典家具制作的一种常用工具,是用来刨平、削直、刨薄、削光、创平板面的木工工具。

据传刨为鲁班发明,距今已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无论器具还是建筑,应用木材最多,工艺最精美。木材质存世极难,就可见汉唐(包括出土)遗存的工艺而言,就足于证明我国先民使用刨这种工具。

刨的构造很简单,一般是由刨身(刨堂)、刀片(刨铁)、楔子(枕子)、刨耳(把)等部分组成。

刨身,也称刨堂,一般是用坚硬、耐磨、细腻、油光、不走型的木料制作而成。刨身的长度不等,通常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分为长刨、中刨、短刨。长刨是用来推平长条形平面或大平面时用的。其刨身的中后部位挖有一长方形斜角槽口,上口大,下口小且仅有一个缝隙,供刨刀伸出稍留余地,能让铲起的刨花从小缝隙处排出,槽口的中前部位有一根横穿铁钉,可抵压住刨刀。短刨的刨身不等,宽、厚与长中型刨差不多,槽口也基本相同,只是长度较短,主要是用来刨光短小窄积的平面。

刨身的材料,通常选择坚固耐磨、材质均匀、纹理通直、不易翘曲的实木来制作,常用的木材有红木、柏木、檀木、楠木、柞木、枣木等。

刨刀,也称刨铁,是一块钢铁刀片。锋刃成斜角度,镶嵌在刨身的槽口中,后面用木楔顶紧,使刨子在向前推进时,遇到坚硬的木料,刨刀也不会滑动,勇往直前。

楔子,又称枕子,是为了垫起刨刀,镶嵌在刨刀后面与刨槽口后墙之间的木楔子。一般呈三角尖状,能够填塞缝隙,利于塞牢压紧刨刀。

刨耳(刨把),是刨身上的附属部件,形似刨两边突出的耳朵。实际上是镶嵌在刨身槽口后面的一根木柄,为木工推刨时能两手握紧把柄,起到用力向前助推作用。

刨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平底刨、槽刨、边刨、弯刨等,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不外是把木材表面刨成平、直、圆、曲等各种所需要的形状。按其身长刨可分为长、中、短形状的刨子。按其使用的功能可分为光刨、线刨、槽口刨、弯刨、座刨、横刨(一字刨)等。

光刨,就是用来为锯开后的平面木料,推平刨光的。一般木料平面只要经过光刨,按照纹理线路,只要用刨一刨,表面就呈现出光滑圆润的亮度,让看起来美观柔顺。

线刨,主要是用来专门做门窗、家具、生活用具等立面线框的,通过线刨制作出来的木器制品,能凸显其立面的边框式样,既美观大方,又立体凸显,宛如花边线条装饰,更具观感。

槽口刨,是在做家具时推平沟槽的一种特制刨子。旧时做木门、桌子等大面板家具,为了把每块板串联在一起,木工们就用木栓当钉,把木板的背面挖去沟槽,用槽口刨推平沟槽,再把制作好的木栓上紧,这样利用木栓的大面积接触平面,既能让板面不走翘且能经久耐用。槽口刨的底平面是突出的一个条形平面,能让刨刀伸进木板的沟槽内作业。

弯刨,一般刨口呈凹形或半月牙形。主要是用来刨光旧时的木门转动轴、圆桌腿、锹把、锄把等圆形或椭圆形木料。这样的刨子一般就是一个带把柄的刨刀片,无需安装刨堂,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一字刨,呈一字型,小巧玲珑。主要用于弯曲段面的刨光。

刨的使用与选择,通常是由刨削的家具料件而定,通常对木材料件表面刨光或加工方正叫刨料。对木料画线、凿榫、锯榫后再进行刨削叫净料。家具料件组合后,全面刨削平整叫净光。所以,工匠在开刨前,对木材材面进行需进行确认,先识别里材和外材,了解哪里是顺纹,然后看木材的平直程度。再进行粗刨到细刨。

小时候,虽不太明白那一棵单一纯粹的树木,在魔术师般父亲的精心演绎下,很快就变成多元美丽又实用的房子和家具,尤其是那房屋的门窗梁祧、桁头瓦桷,家庭的床椅桌凳,橱箱柜奁等家装。但我却特别喜欢父亲那如卡车般的各式刨子,在我的眼里刨就是一件神奇的有趣的玩具,并时常到父亲的木工房里,看父亲在木板上不知疲倦的来回穿梭刨出的木屑花儿,就像一艘正在航行在江河中的小帆船,把木头里的木纹掀出了一朵朵奔腾跳跃的木浪花。尤其是能让生硬的木头变得柔情似水,在飘洒下满地洁净柔美的刨花后,还淡淡地散发出一阵阵地清香木味儿,瞬间木工房的空间气息好象也变得黏稠起来,那薄薄的木屑在一束束斜光的边缘杳然消失时,却看到了父亲在木工房弓着步,弯着腰,倾着身,双手紧握刨子的双耳木柄,一前一后,一进一退,循环往复,用全身之力推卷出来柔美洁白的木刨花,在空中悠然飘洒而落,宛如是那落英缤纷的飞花点翠,自由地散落在各处,又像那仙女散花,手持如花似锦的彩练,在人间纵情地飘渺挥洒,点缀和装扮着父亲的美丽人生……

父亲曾经说过,刨子生来就是奔走坎坷不平路的勇士,在刨子的脚下,天下再崎岖不平的路,都会变成平坦畅通的路。是啊!刨子那勇于打抱不平,所向披靡,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你说不是吗!

现在,过往的手工刨几乎被机械刨所取代,就是在乡村也很难看到使用传统木刨了,但过去人们用手工刨推卷起的刨花,总是在我心里如是飞花点翠般散落四方,落英缤纷的木屑和那卷起的如花朵般的木条,似彩带当空,如仙女散花,装扮着木工的美丽人生,至今让我感到亲切温馨……

刨,所走过的路总是由崎岖到平坦的!刨的所向披靡和勇往直前精神,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你说不是吗!

铁凿


唐·诗人白居易《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曰:“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凿,又称铁凿、凿子等。凿,是指一种钢制工具,是工匠常用的一种传统工艺工具,主要用于凿眼、挖空、剔槽、铲削的制作工艺方面,一般与锤子配合使用。

凿的构造十分简单:就是由一个铁制的凿子和一段木柄构成。凿子由钢火坚硬的铁制成其一头有刀口,可以凿入木料中,刀口的形状根据需要而定。有凿方孔的平口凿子,也有凿圆孔的半圆形刀口的凿子,还有用来专事雕刻和修葺的斜口或尖头形状的凿子。

凿,一头是个圆筒管,是用来安装木柄的。木柄是镶嵌在凿子管筒内的一根几厘米的硬木、一般以手可握攥为宜的圆木棒。木柄主要起着不让锤子直接击打在凿子的钢铁上,所以选做木柄的木料,一般都选具有特殊硬度又兼有柔韧性的木料,以其经久耐用。

凿,在木柄或把手的末端带有刃口。人们使用通常握在一只手中,与欲雕刻的物体表面成直角,并且利用握在另一只手中的木槌加以敲打。雕刻师用凿子雕凿石头、木头、金属或其他材料,而版画家用凿子制作木刻印版。用在木刻制品中的凿子通常被简单地称为直凿,从而将其与弯凿区分开来。

凿,根据不同用途有着不同的造型分类:平凿,刀口是平的,刀口与凿身呈倒等腰三角形,主要用于开四方形孔或是对一些四方形孔的修葺。

斜凿,刀口呈45°角,刀口与凿身呈倒直角三角形,主要用来修葺用,多数用于雕刻和雕刻的一些死角修葺。

圆凿,刀口呈半圆形,主要用来开圆形孔位或是椭圆孔位。

菱凿:刀口呈V字形,现很少见,主要用在于雕刻与修葺。

小时候就常常看到父亲在做家具时,左手握着凿把,右手持锤,不停地锤打着凿子上端的木柄,把凿口凿进木料中,并伴着握凿子的左手两边晃动,使木屑从木孔中剔出,直至凿成需要的卯眼来。目的是为了不夹凿身,对半榫眼正面开凿,并不时把木屑从孔中剔出来。而全榫眼则从构件背面凿一半左右,反过来再凿正面,直至凿透。

现在的传统木匠虽然还仍然还有使用凿子这种工具榫合卯眼,不过用凿子凿卯眼时工效慢。现代家具厂生产的家具,大部分是用机械钻孔与铆钉钉合加胶粘。所以木凿子这种手工工具,除了在乡村作坊传统的木工还在使用外,在家具厂已经用的不多了。

凿,开凿出的是规矩方圆,是一种优雅和美观。凿不仅让人敬仰其能用来开凿眼孔,雕刻花纹,修葺木器等,更让人敬佩的是凿的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凿的所向披靡与无坚不摧的铿锵有力,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也是凿开一片光明的新世界创立者!


木钻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一》:“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唐章孝标《道者与金丹开合已失因为二首再有投掷》诗之一:“木钻钻盘石,辛勤四十年。”

钻,钻孔的器具。制穿孔工具。《说文》道:钻,所以穿也。从金,赞声。

钻,又称钻子。是我国传统木工的常用钻孔利器。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电动手钻所取代,现在农村的木匠也基本不使用木钻了,因为它的工效远不及电动手钻。

钻,根据功能可分为手工木钻、电动手钻、钢钻等。我父亲过去做家具,使用的都是自制的传统木钻。

传统木钻的构造是由钻身、钻帽、钻头、钻拉杆和钻绳五个部分组成。

钻身,是一根约60-70厘米长、直径在4-5厘米粗的圆木料,一般木质要求坚硬耐磨。钻身的上方削有一个长约8厘米、粗约1厘米的尖头,尖头的顶端削成一个小半圆球,做扣钻帽时的旋转轴。钻身的中上方和中下方部位分别钻有一个对通的小圆孔,供穿钻绳时用。钻身的下方挖有一个方孔,是镶嵌钻头用的;方孔的外端用铁圈箍牢,避免因钻头旋转受力时扭坏钻身。

钻帽,是套在钻身上方的一个木套筒,在钻身旋转时,用钻子的人手握钻帽可以向下施加压力和掌握平衡,以达到钻通和钻正眼孔的目的。钻帽是分两半组合的,包住钻身上面的旋转轴后,用铁箍套牢。

钻头,是头尖且扁若倒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铁钉,铁钉的另一头是镶嵌在一个台体的木楔子上。木楔能随时安装在钻身下方的方孔内,钻身在旋转时带动钻头,钻头下方锋利的尖头钻进木料中,钻出一个个需要的圆孔来。还可以根据需要的圆孔大小,制作多种型号的钻头。

钻拉杆,是一个与钻身长度差不多、约3厘米宽2厘米厚的一根木料。贴近手拉杆的把柄处钻有一个眼孔,拉杆的另一头钻一个眼孔,供穿钻绳所用。一般拉杆的把柄处略粗些,另一头稍细些,不仅能减轻拉杆的重量,也能使用钻人手握拉杆时旋转有力。

钻绳,就是一般的麻线绳子,也有用牛筋做绳子。根据木钻的大小受力情况定粗细。钻绳穿过钻身上下的眼孔,再连接钻拉杆两头的眼孔,以上下左右特珠的缠绕方式,缠绕在钻身上。用钻人左手紧握钻帽,右手推拉钻拉杆,使木钻左右旋转,钻头的锋利尖头即能钻入木料中,拨出钻头就是一个眼孔。

木钻根据用途有多种不同型号的大小钻子。一般钻孔的大小取决于钻头宽度,钻头过大的钻子,需要钻身、钻拉杆和钻绳长些,这样钻子旋转中才能有力钻动木料。

木钻在传统的木工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去木工做家具时,因木板较薄,不易凿卯眼,只能用木栓和木钉把木板穿在一起。而要用竹(木)钉必须用木钻在选定的位置钻孔,尔后将两头尖的竹(木)钉钉合在两块板的眼孔中,才能做出大平面的家具。

木钻左右旋转的动力原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实践成果和智慧结晶。它谱写过木工文化的灿烂篇章,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木工的文明程度。

虽然木钻已作为历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木钻,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和伟大贡献。更要像木钻钻孔那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直奔目标,永远前进!

墨斗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是木匠用来弹打直线,将墨线从墨斗中拉出,置于欲切割或裁直的木材上,两端绷紧,提起墨线藉弹力在木材上打出直线。故古人有“设规矩、陈绳墨”之称。

墨斗,常为木工自制,常被雕作桃形、鱼形、龙形等,既为自娱,也是木工手艺的一种炫耀。多用于木材下料,从事家具制作的木工墨斗做的相对较小些,从事建筑木结构制作木工做的为大一些。一方面,墨斗可用作圆木锯材的弹线,也可调直木板边棱的弹线,还可以用于选材拼板的打号弹线等其它方面。如木板打号或弹线中,墨斗有时还用作吊垂线,衡量放线是否垂直与平整等。

墨斗,由斗身、墨仓、转轮、墨线、线锥、墨签(笔)等六部分组成。

斗身,是墨斗的后端的房室,与墨仓前后联成一体,斗身通常与墨仓平行,斗身内悬空,以存放固定转轮。

墨仓,是墨斗前端的一个圆筒形小圆斗。它前后有一小孔,墨线可以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等蓄墨的材料,以用来短时蓄存墨汁,为穿行的墨线染色,让拉伸墨线弹出一条简洁美观的直线。

转轮,一个可手摇转动的轮,是用来缠绕墨线的。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可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线墨”纱线由转轮经墨仓的细孔而牵出,按两点成一直线的原理,根据需要定点、拉伸,一头由一线锥作为固定,靠近墨斗的一端,则由木工手拿墨斗的同时按住墨线固定,右手则提起拉伸墨线的中部,像拉弓线一样将墨线一弹,一条笔直的线条就形成了。

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经过墨仓时,线上可以汲取一定数量的墨汁,故而称之为墨线。

墨锥,在墨线的末端系有一个线锥,也称“替母”。线锥一般是有硬木或铁、铜制成,有呈现梯锥形,也有“8”字形等,就像小锥钻一样。一头有铁锥可插入木头的表面,用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用来做“吊线”(泥瓦工较常使用)。

墨签,是用竹片或木片制成的划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划短直线或作记号时,下端压在墨仓里的棉絮中醮墨汁,可以当作简单的笔来使用。拉伸墨线时,用墨签压住墨线使之濡墨,让拉出的墨线沾上墨汁,以确保弹出的线条清析。

墨斗在中国传统行业中是极常见的工具,其用途有三:一是做长直线(在泥、石、瓦等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将濡墨后的墨线一端固定,拉出墨线,牵直拉紧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弹下即可。二是墨仓蓄墨,配合墨签和拐尺,用以画短直线或做记号使用。三是画垂直线,吊线时当铅锤使用。

墨斗的造型、装饰各式各样。明·冯梦龙就有《山歌》 “墨斗儿,手段高,能收能放,长便长,短便短,随你商量,来也正,去也正,毫无偏向,(本是个) 直苗苗好性子,(休认做)黑漆漆歹心肠,你若有一线儿邪曲也,瞒不得他的谎。”

冯梦龙在其编撰的《桂枝儿》有载,宋代诗人苏轼家中就以谜语诗争巧斗智。有一天,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让苏东坡射底,诗云: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挡。

苏东坡佯装不解,却回敬诗一首: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苏小妹马上和诗一首: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归来摇橹还。

苏小妹诗罢,见秦少游一时不解,便答道:你的便是大哥的,大哥便是我的,我的便是你的。原来三个谜语互为谜面,亦互为谜底,三首诗所说的就是“墨斗”,也正说明三位诗人的心中对“墨斗”的情有独钟。

“墨斗”这个词儿也可以将两个字倒过来说,“斗”字读音不同,墨斗的“斗”读上声,“斗墨”的“斗”读去声,指的是木匠拿着墨斗在木头上拉画直线。木匠也常把这个写成“抖墨”,却更准确地表达出提线印墨的动作特点。

墨斗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多年历史,传说是由木匠师祖鲁班发明。现仍被一些木工手工业者使用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木工制作已大多被机械化工具而取代,就是在乡村人们也已很难见到使用墨斗了。

墨斗,精致乖巧,是过去儿时与小童伴们欣赏的好物件,每当想起儿时与小童伴们玩绕墨斗的画面,那只有深深埋藏在心里,留下人们心中对墨斗的最美好记忆。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就常听乡村土木建筑师的父亲说有关墨斗的乡间俗语,“曲尺量成方圆器,直线拉出栋梁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还常常打上些谜语让我们猜,其中就有“小螳螂,头尾长,一头摇水车,一头开染房。”开始,我们小孩子便乱猜一通。当父亲告诉我们谜底就打一木匠工具时,大家一下子就说出是“墨斗”。父亲的这个谜语,虽然简单,但却十分明了,非常形像地墨斗的造型和作用描绘得活灵活现。

后来,当我读墨子的《非攻》,知道木匠的祖师叫鲁班,墨斗是鲁班发明的。当年干木匠活,鲁班总是让老娘给他拽线头弹墨线,后来老娘年岁大了,鲁班不忍心劳累老娘,于是发明了这个“线坠儿”。这“线坠儿”,老匠人都称它为“替母”,又名“班母”,据说是为了纪念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而这样称呼。“替母”两字,原来还潜藏着大孝之道呢!

一件精平凡普通的墨斗,深藏着中华文化的精彩。如今,墨斗的墨香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墨船儿”依然在人们心中的海里,并变成了人生的一份别样的财富。尤其是如今人们在做人、做事上,始终坚持要像“墨斗弹线,不偏不离,明了直观,正直浮现”。要像墨斗那样,在白与黑,清与浊,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天秤上,有自己的“底线”或“红线”,绝不能突破做人、做事的道德的“底线”与“红线”。做人做事有“底线”、“红线”,是道德的自律。所以,人们说一个墨斗,一根墨线,也隐喻着做人、做事底线的深邃哲学道理。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何不亦如墨斗弹线那样“拥有自己的底线,不偏不离,明了直观,正直浮现”。

泥刀


泥刀是泥瓦工砌墙的一种专用工具。其作用主是用来斩切砖头、修削砖瓦、填敷泥灰等。

父亲是个土木建筑师,其不但是个熟练的木工,又是建房造屋功夫过人的能工巧匠。父亲的一生除了做木工与斧、刨、锯、凿、钻、墨斗、尺等打交道外,还与垒墙的建筑工的泥刀相伴了一辈子。在乡村农闲时刻,尤其是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着我的两哥哥和他手下的一帮徒弟,背着他那建筑工具(包括泥刀),走南闯北,进村入寨,为街镇建楼房,为四乡八里的乡亲建造新屋(主要是客家围龙屋),整整一个冬天,除了下大雨无法施工,都在外面渡过,有时甚至干到大年除夕,才能回到家里。

父亲的那把泥刀,呈现小长方型,后有一把木柄。泥刀平面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看上去就好像是“小平铲”那样,平平常常,不怎么起眼。但对于父亲来说,它却是个“宝贝”,既简单、普通,但又不平凡,还很神奇。在我们九连山区80年代前的农村,建的大都是土砖瓦结构的围龙屋,墙砖是泥土浆、稻草混合而成,用木框模型制成的土砖,长约30-35公分、宽25-30公分,高20公分,一个晒干的土砖至少都有20到30多斤重。建房子时,不搭架子,泥水匠从地基开始垒筑石头墙(客家人叫墙脚或石脚)约1米至1.5米高不等,然后就用土砖,当高度超过人头时,泥水匠师傅就要站在这面只有三十公分宽度的墙上从事所有工作,包括接泥(灰)浆、接砖、砌砖,直到上楼桁、瓦桁、栋梁处……最高的高度达5-6米。

……

作为父亲儿子的我,却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小学任民办教师后,弃教从戎,到了部队服役,转业后却一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我深深地知道,父亲从爷爷那接过土木建筑的工具,尤其是那把泥刀,就一直做一个普通平凡的土木建筑师,用他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用他斧头、刨子、墨斗,泥刀等工具的精神气,让儿孙们代代传承和颂仰。

       我也深深的了解父亲的心事,为了其土木建筑事业,从不认为辛苦,而是苦一人乐万家;父亲心胸宽阔,为人耿直,勤俭持家,但从不亏待家族和家人;父亲胆识过人,技艺一身,但从不以艺压人,看不起人,对人对事以理服人,总是温、良、恭、让,宁可自己失点亏,也从不侵害和亏待别人;父亲辛苦劳累一生,建房造屋,涉过山山水水,走过乡乡村村,踏遍九连山腹地,用他那普通的土木工具把人生雕刻描绘在蓝天之下,大地之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