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运胜的头像

赖运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8
分享

毕业照里忆流年

人们都说学子的毕业照,是人生影集里最精彩的一张!是啊!曾经的学子们怎能忘怀恩重如山的母校和老师,虽然似水流年,多少岁月都梦幻般的飞远,只留下流年碎影的记忆,像小草那样在时光的深处摇曳。但是,正如人们说的,母校是摇篮,而我们就是摇篮里的孩子,在摇篮里摇荡着温馨、健康、快乐成长;母校是一座桥,而我们就是达岸的渡者,由桥从此岸到达彼岸,向着远方的目标逸行;母校是一扇打开的门,而我们就是入门者,入门就里探索和了解,通往外面世界百花争妍的另一洞天;母校是一座港湾,而我们就是泊港的一艘小船,从港湾的码头出发,顶风博浪,驶入人生的大江大河,最后逸向大海汪洋。

人们也知道,在毕业季里,刚毕业或毕业了的学子们都会晒出毕业照,有激情飞扬的,也有特立独行的。一张张青春的笑脸在温馨校园的花园中定格,不由让人感慨万千,思绪联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只美丽的“月光宝盒”,只要有牵情的旧事故物的牵引,时光之门就会嘎然洞开,瞬间让你重回往昔的青春岁月。2013年的6月,我就参加了高中毕业40周年的同学聚会,又一次看到了尘封已久的和平县九连中学高中1973届的毕业照。看到照片的那一刻,顿觉岁月之舟突然回溯,把花甲之年的我们摆渡回了火红的青春之岸……

那是1972年9月,我们104名同学分别由浰源、热水、青州三个公社的中学,转入相邻的热水公社一所县办联中——九连中学就读高中最后的第二学年,并于1973年7月高中毕业,毕业时全体同学高高兴兴地在学校大门拍摄了毕业照。我们当时的高中第一学年是在各自公社的中学就读的,后来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关系,上级通知停止各镇办高中的办学体制,实行浰源、热水、青州三个公社联办高中。我们高二级分二个班(高二1班、高二2班),共有学生104人,每班52人。那时正是文革的中期,学校已从文革初的红卫兵“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文攻武卫”、“停工停产闹革命”、“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斗私批修”到“抓革命、促生产”;文革高潮虽然已经过去,各项运动也有所平息,但仍然沿袭着文革的路线 “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中心,但随着“抓革命、促生产”地展开,学校也开始转入“抓革命,促学习”了。

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这批学子也开始在剩余的一学年时间里,在九连中学母校的摇篮里学习,就是这一年,老师们教我们求知、教我们求真、教我们求实,教我们做人。同学们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老老实实的做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遨游。

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这批学子在母校架起的这座桥上,以渡桥者准备着从此岸到达彼岸,满怀信心向着远方的目标逸行;学到了文化知识,培养了生存的能力,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修炼了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了同学间的深情友谊!也让我们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扬起了人生的理想风帆。

虽然我们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有着近30里路,远的有近40里路,其中三分之二还是崎岖的山路。途中要爬“丫髻缺”山;要走蜿蜒的山间小路,途中歇息老“茶亭”;要涉过热水河,奔走田埂路,才能到达学校。那时读书期间是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就是每星期六放学后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去学校,每个人去学校都要背上一星期的口粮(大米、番薯(片)菜干、青菜及油盐等)。记得我们每次回家或去学校都要经过途中的一座老茶亭,这既是我们中途歇息的地方,也是我们20多个同学不成文相约集中的地点,不管谁先到都要在这里等待同学们聚合后再走。在茶亭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孤寡老伯,长年累月义务为过路的行人歇息提供茶水。我们20多位同学到这里,都要向老伯问声好,喝上老伯煮好的一大碗山茶水,当我们喝了老伯的山茶水后,既解渴,又心清气爽,这时从小就喜欢乐器的我,总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支自制竹笛,吹一段当时的最流行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送粮忙”,或和其它同学一起来个笛子小合奏,既消磨了等待的时间,又消除了路途的疲乏,还调节了同学们的气氛。正是这样,我们在艰苦的环境,窘迫的生活情况下,为了求知的欲望,仍然斗志昂扬,满怀信心,悠然乐观地穿梭在逸向人生前方的路途中。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批学子走进了母校打开的这扇门,去探索和了解,通往外面世界百花争妍的另一洞天;两年的高中生活是极其短暂、极其艰苦的,两年的高中生活又是极其充实、极其快乐和幸福的!两年的高中生活,在我们的生命之树中,刻画下两道深深的年轮!

也正是在这个时机里,我们这批学子,停泊在母校港湾的一艘小船,离开了母校港湾的码头,一路进发,走向社会,奔向四方,顶风博浪,驶入人生的大江大河,最后逸向社会的大海汪洋。

高中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回到家乡农村务农,而我也一样,在生产队当上了记工员,后来到大队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1974年冬季征兵,我弃教从戎到了部队,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无论是在学校执教,也无论是在军旅从戎,还是最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我始终没有辜负母校的教育和期望,从一个不懂事的山里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没有什么荣华富贵,也没有什么高官厚禄,但都是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个人。每当我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总是想起哺育我成长的母校和老师。是啊!正是母校和老师的哺育教导,让我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向人生的目标前进。无论我走在何处,总有母校和老师对我的叮咛、惦记和祝福,让我学会做人,懂得做事,尽管几十年脚下的路有纵横交错,有风雨泥泞、有风雨阴霾、有曲折坎坷,可人生的希望之路不会错,心中始终洒满着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始终张扬着遗世独立,傲雪冰霜的人生态度;始终昂扬着理想希望,向着未来的清新风格;始终坚守着不畏艰险、勇于开创的奋进精神;始终强调着独立挺拔,矢志不移的高雅气质;始终传承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高贵品德。为回报母校和老师的恩泽,坚持为人操守,坚守处事准则,重情、重义、苦干、实干,昂然前行……

感谢母校,感谢老师!因为是母校和老师牵引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丰富了学识,充实了生活;是母校和老师给我们新的角度去发现、创造、欣赏美的世界,感悟人生的美好生活;是母校和老师教诲让我们懂得和珍惜时光和友谊;是母校和老师的博大胸怀,亲切关怀,无私奉献,让我们成长进步;是母校和老师赋予我们最丰实的人生成长收获。也正是这些,母校和老师在我们的心中打上了深深地烙印……

就是这样,我们遇见了母校,走进了母校,我们才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青春赋予生命的特殊含义。就是这样,我们走进了母校你,伴随着母校,让我们多了一份激情,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对梦想的渴望与坚守。就是这样,我们离开了母校,走向社会,奔向四方,追求理想,实现梦想。在我们的同学中有的成为了老师,公务员,经商者,企业老板等,有的虽然一辈子还在农村,但也不懈耕耘,建设家乡,成家立业,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应有的力量。

40年后,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再次走进母校,又一次亲近恩师。此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地感谢母校和老师,却也不知该怎样来感谢和报答母校和老师,好像一切都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只有用我们已走过的人生历程和回报,用我们真诚的心,对母校说:“今生遇见你,走进你,离开你都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是啊,母校!您是我们一面永远的旗帜,永远都在我们的心中飘扬;您是一支永远的乐曲,我们永远都在您的韵律里悠扬; 您是一座温馨的港湾,我们永远都你闪烁的航灯下远航!

是啊,40年前的高中同学毕业照,是同学们人生影集里最精彩的一张!曾经的学子们也难于忘怀寒窗苦读的老同学,虽然似水流年,多少岁月都梦幻般的飞远,只留下流年碎影的记忆,像小草那样在时光的深处摇曳。当40年后老同学相聚时,再拍同学照,时过境迁,过去一张张青春的笑脸,现在是一个个年愈花甲的身影。看着人生毕业的相聚照上忆流年,不禁让我想起网上曾经流行的《花田半亩》一文作者田维说过的一句话“倘若这世上从未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生命是跌撞的曲折,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所以,在浩瀚的流年里,你我都想留下些什么,能留下什么,却又什么都不想留下。也许是怕自己放不下,或许是也怕别人放不下。这就是矛盾的生活,纠结的命运,是人们永远无法摆脱的人生宿命吧!

但我想,此生的流年,我们这些都是年届花甲的曾经学子,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那里,就在那里乐业安家,尽心尽力,奉献力量,挥洒了青春年华,走过了沧桑历练,感悟了厚重人生,此生无怨无悔,也已足也。但愿我们的母校和同窗的高中老同学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灿若如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