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运胜的头像

赖运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1
分享

乡村犁耙水响曲


人们都说,过去的乡村是一座极具传统又非常经典的大画廊,传统的宛如一幅巨大的中国水墨画,独具韵味,颇具特色,耀人眼帘;也有人说,过去的乡村是一座极具传统,又非常经典的大舞台,经典的就像一出在演的乡村山歌剧,忽高忽低,入耳动听,沁人肺腑。是啊!乡村的传统模式,虽单一,但不孤寂;乡村的经典,虽繁杂,但有规律。不是吗!简洁的乡村,朴实的农户,勤劳的村民,就足以让你浏览到最真实,最珍贵的乡村舞台所演绎的历史映像记录,欣赏到农耕生时代发出的最悦耳,最动听的农家快乐生活的曼妙金曲。也许这是一种尘封已久的老酒的香醇记忆,或许这只是一个固有传统的农家生活美丽念想。但若你留心仔细地数数农家的院落,认真地看看乡村的田园地头,那悬挂的镰刀蓑衣,突兀的梿枷铁锄,蜗居的箩筛筐箕,站立的风车谷桶、安坐的谷砻石磨,直卧的油榨舂碓,半蹲的犁铧辘轴……那精巧的造型,形式的多样,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功能,巨大的作用,就会让你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奇妙。

不是吗!在乡村,五花八门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在田园,五彩缤纷的农活技艺神奇无穷。在乡村,那不单单是个不展览的小型农具博物馆,而是乡村的农活绝招展示的大展厅。正是乡村这些勤劳智慧的乡村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和器械,变魔术戏法似的用铁、木、竹、石等材料制作了无数精致实用的农用生产生活工具,以此来减轻自身的承载和负荷,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丰富人们生活的质量,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行程。

不是吗!但凡独立门头,居家过日子的人家,每种农具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并堪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石。这些农具虽不及粮食、衣物、餐具每日问候的那样对你亲密,但慢待了那些不常用的家什,农家的生活就一定会大打折扣和懊悔。这些传统朴素,经典流行,简单实用的工具对象,在乡村并不完全是据家所有,或单已所有,它们可以互通有无,互借互助,也可以相互交换,但有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物”。农具的家园在乡村,农具的舞台在田园。这无数村落,无垠田野,无边剧场,无终乡曲的演绎,正是那终年活跃着的一支识时节,知冷热,懂技巧,造诣精的地球修理艺术家们的精彩剧目。它们虽然大小不一,高矮不一,胖瘦不一,功能不一,效率不一,贡献不一,但它们的任务相同,责任相同,理想相同,就是要扎根在茫茫大地上那黑黝黝的土地中,与人类同甘苦,让大地获丰收,给人们幸福希望,共享天地恩惠,促人类成长进步……

是啊!“柴米油盐酱醋茶,砻磨碓辘轴犁铧”。在过去的乡村,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到处都可看到和听到生产生活用具的身影和声音,尤其是阳春三月,犁铧水响,那正是“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的季节,每当人们走进田间处处可见农耕者忙碌的背影,田间传统耕作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竟相演绎,到处呈现农艺与农具的完美结合,演奏出一幅幅挥锄洒汗忙耕种的影像,犁铧水响唱丰年的梵曲……

听啊!诗人翁卷在诵着《乡村四月》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再看那蓝天,白云,旷野,一人、一牛、一犁、一耙的剪影素朴,古典,庄重,诗意。那犁铧,强悍地解开土地的纽扣,大地丰润的肌肤在阳光下铺展,每一行犁开的土块,都叙述着过去的荣耀。风吟、鸟鸣、水欢、茎舞、谷唱……所有的故事都被洞开了,温温润润的泥土就迤迤逦逦翻卷着过去,草啊,花啊,筋斗似的被藏进土里。翻起来的湿润的泥土光光滑滑,透着光泽,漂亮,新嫩,且释放着泥土特有的馥郁香气,沁人心脾。长长的沟陇,宛如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不是吗!犁铧的抚爱总是无微不至的。当犁铧托着村人,在诗句上前进的时候,章法、韵律那是多么的讲究。也正是此时,农者已不再是一位粗俗的农夫,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此时的土地,是那一块巨大的画布,农民们用那简单明了线条来勾画。横的,竖的,斜的,或轻或重,或空白或重复,或间断或持续,都在他们的把握中。这样的平面几何,在他们的心中,早已证明都是轻车熟路。因为,他们的犁铧,就是天地下最锋利睿智的笔,他们的思路清晰缜密,最后完成的卷面,字字工整,曲线优美。

你瞧,在那广阔无垠的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黄澄澄、银灿灿的,仿佛是一片金黄色金子。人们收割、晾晒,风干,进仓。应用那叫风车的一种农具,把谷粒和壳分开,当你摇着风车“扬尘”。就让人看到恰如南方风物,小巧玲珑,与自然一起,浑然天成,自成风景。当要把稻谷脱壳、去皮、变成白花花的大米时,就需过去乡村的稻谷脱壳工具谷砻。正如唐代大诗人的一首《刈稻了咏怀》诗:“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当你需要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时,就需要那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的石磨。石磨的平面有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或浆汁。南宋诗人刘子翚就有石磨诗曰“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还有“舂米”或“舂粉”的舂碓,宋代诗人楼璹就有一首《舂碓》诗:“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蹋。”更有那新颖、美观、时尚、防晒、透气、隔热、防雨、耐用等多种功能的斗笠,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劳动保护工具,更是时尚女性和钓鱼玩家的个性遮阳帽,还可作为舞台道具及家庭、饭店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是受世人欢迎的一帽多用的竹艺工艺品。尤其是每当春耕时节,细雨蒙蒙,纵目旷野,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农人翩然于田畴,那景象简直是一幅百蝶采花图,十分壮观,耀人眼目。只要你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可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山脚下,水田漠漠,烟雨氤氲,几只鹧鸪一声接一声地叫唤着春天的农事。披蓑带笠的农者赤着双脚在如镜的秧田里劳作,身上蓑衣如同一只张开双翼的棕色大蝶,潇潇春雨顺着蓑衣的外沿向下流淌。屋后的菜园里,勤劳的村妇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种瓜点豆,愉快地感受泥土的气息,蓑衣上结满了一颗颗珍珠似的水珠儿……蓑衣、斗笠、锄头、竹篮,再加上蒙蒙的烟雨,构成了韵味十足的乡村表情。雨中的乡村,不失为诗意之地。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穿着厚重的蓑衣在田间劳作,那可是背负全家的重任。正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是啊!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过去乡村农户家中常用的有锄头、镰刀、锨镢、犁铧、风车、水车、畚箕、担竿、扁担、砍刀、钉耙、筛子、米升、簸箕、围筏、锄头、背篼、鱼篓、扫帚、耙子、铁锹、铁铲、轧机、鞋耙、木划子、油榨、石碾、石滚、滚架、蒲滚等等几十种农具,这些农具都满足了粮食从播种到入仓全过程的需要。

……

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沧桑境迁的更替。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过去那“柴米油盐酱醋茶,砻磨碓辘轴犁铧”,也就剩下那前半阙了,虽然“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的季节年年有,但过去那乡村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屋后房前,到处都可看到和听到生产生活用具的身影和声音,农耕者忙碌的背影等田间传统耕作模式,早已被现代的耕种方式所替代了。如今许多传统的农家生产工具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很难找到它的踪迹了,那些用传统农家生活用具加工出来的美味也很难尝到了。但无论怎样,是它们记载了过去乡村农民生活的艰辛,也记载着它们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立下的不朽功勋。

是啊!过去的乡村,那道道风景,就像那一幅五彩缤纷,色彩自然,乡情浓郁,如诗如画的水墨画卷;过去的田园,那道道风景,又像那一首忽高忽低,忽近忽远,悠悠扬扬的乡曲在吟唱。这乡村的风景,田园的梵音,多么的悦目,多么的动听,多么的悠然,多么的温馨;这乡村的风景,乡村的梵音,很自然,很纯真,很深遂,也很悠远。我想人们是永远都 不会忘记犁铧水响唱丰年的映射的,只不过是把它的映射和恩典存放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