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内容可涵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乡土人情、民俗非遗、传统美食等。俗话说,乡村的每一处山水风景、每一份家肴美食、每一种乡风习俗、每一首民歌童谣、每一件老旧物品、每一座老宅院落、每一个地理标饰……都把乡村汇集成人们心中“乡情”、“乡韵”、“乡愁”的字里行间里。其中乡村集市的映像及故事,就是乡村人文风情的前世今生,一幅现实的《清明上河图》。
当现代文明以洪流漫过之势席卷乡村,覆盖了曾经的乡间传统之时,人们并非如堂吉诃德那样横刀立马,去战斗,去阻挡,去呼喊,而是安静地坐进寂静的空间,以自己的学识和微薄之力,静心观察乡村文明“清明上河图”上的每一个角落,再现抑或说是完整地保留或传承、创新即将消逝的传统乡村乡风民俗。
集市,作为乡村商品交易的最初场所和初级商品的交易场所,广泛存在于华夏南北各地。北方多称为“集”,南方多称为“市”,康熙《益都县志》卷四《市集》所说“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之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集市。”
新中国成立后,乡镇一般的称呼为“集”,城市里成为“市”或者菜市场、农贸市场,一般是经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食、厨房用品、服装鞋帽之类的场所。
集市,又称市集,还称赶集,也有赴街(圩)“赶山”之称。就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
赴街(圩)(fù jie - xū)在我们客家人的口语中,就是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街(圩)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办事,就叫赴街(圩)。
街,通常所指的意思是,两旁商店较多的道路。圩,则指定期临时交易的场所。街与圩既相通又不同,相通处是二者皆为商业而开。不同处是街上商店日夜固定在此,由坐商随时提供经营服务。而圩则多为游商散户定时拼凑而成。圩可在街道两边摆摊交易,也可另择场地设点经商。但一般来说,有街处必有圩,成圩处多有街。
不知你还记不记得?赴街(圩)那种人挤人,人挨人,喊买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的热闹场面,在今天的乡村大部分地方仍然还延续着,而没有随着历史烟云飘散而去,继续着几千年前《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繁华盛况,让卖者与卖者得到了交易、交流……
人们知道,乡村的街(圩)市,是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让人怀念,感慨,感伤;也让人稀冀、感叹、欢乐。
人们知道,每逢街(圩)日,不用通知,无论是远近的乡民还是商贾,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车水马龙,如同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街(圩)里贸易,约定俗成,分门别类,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分门别类分布在各个场地里。圩日,从各地赶来的村民和商贩,人来人往,打着吆喝,好不热闹。
沿街(圩)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和各种商品,有老式大床立柜、八仙方桌枱凳、木制坐椅座龙(童车)、草袋竹篮、菜篮扫把、锄头铁搭、簸箕米筛等传统商品,在圩日交易。
有客家豆腐、糯米粄、客家米(娘)酒、豆腐饼(头)、黄豆、花生等地方风味美食,禽畜有、牛猪狗猫,鸡鸭鹅兔等;土特产有谷米、番薯(片、丝)、玉米(包粟)花生、黄豆、绿豆、牛缸豆、芝麻等,蔬菜类有适时的叶菜、红(白)萝卜豆类、葱姜蒜、茼蒿、芹菲藠等,在圩日随处可见。
街(圩)最热闹、繁华之地是街市。这里有小吃店、百货店、烟酒店、日杂店、农具店、化肥店、剃头店、打铁店、中草药店、木器店、照相店、裁缝店、食杂店……五花八门的店铺毗邻相接,令人眼花缭乱。
圩内贸易,约定俗成,分门别类,摆设井然有序,应有尽有:铲刀磨剪、阉鸡补锅、编织竹器、修制农具、开炉打铁、耍武卖药等古老行业,在圩日出现。
一大早,各式商贾云集,各种口音交汇,一改往常早市人稀的“浪荡圩” ,小商小贩吆喝着,欢笑回响着。茶(饭)馆里,悠悠茶香弥漫着,品茶者悠闲自在,打牌(麻将)的慢条斯理。茶(酒)坊内,热气腾腾,散发出浓郁的茶香、米酒醇香。米行、菜行、肉行、鸡鸭行、服装行、杂货行……宣泄着“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的愉悦情绪。
家具行老式大床立柜、八仙方桌枱凳、木制坐椅座龙(童车)、草袋竹篮、禾篮扫把、锄头铁搭、簸箕米筛等传统商品,在圩日交易。
客家油果、糍粑、豆腐、糯米粄、艾粄、客家酿酒、豆腐饼(头)、黄豆、花生等地方风味美食,禽畜有、牛猪狗猫,鸡鸭鹅兔等;土特产有谷米、番薯(片、丝)、玉米(包粟)花生、黄豆、绿豆、牛缸豆、芝麻、香菇、木耳、竹笋等,蔬菜类有适时的叶菜、红(白)萝卜豆类、葱姜蒜、茼蒿、芹菲藠等,还有铲刀磨剪、阉鸡补锅、修制农具、开炉打铁、耍艺卖药等古老行当,也在圩日时有出现。街上可是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一位阿婆小心翼翼地将一簸箕水淋淋的野生香菇,人工栽培的蘑菇摆上了摊案,旁边还放着一箩筐刚刚采撷下山的木耳、猕猴桃、棠梨仔、山橄榄、山椎、山梨、桃李、杨梅、石梅等,不停地兜售着,向路人吆喝着招揽生意;一老叔公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木桶、竹椅,灶捞、泻箕,米筛、簸箕等等,一样样的打扫着上面的灰尘,浑浊的眼神似在期待成批采购的客人……
被褥,鞋帽、服饰行里,摊道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后生仔,后生妹令人刮目相看。如今的他们似乎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不同,也在挑选从大城市京上广深的名牌货。他们在试衣间里进进出出,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在镜子前面试穿着,仔细端详着。
一位身着新款靓装的妹子站在试衣镜前上下左右照着、看着,扭腰转身打量着,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颀长俊美,挺拔飘逸。上妆后的村姑堪比明星漂亮,敢于模特媲美。谁说乡下人土,城里人洋?城乡一体化,乌鸦早已变凤凰。
乡村风味小吃行是露天摊位,摊位里台、凳、椅、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客家风格,在地面上呈一字摆开,尽显客家人的简单、淳朴、大方和智慧;从前的柴火灶早已被各种款式的燃气灶所替换,煎锅、炒锅、蒸锅,锅碗瓢盆全都光亮如新,蓝色的火苗燃烧得整个食行热气沸腾,香飘四溢,,春意盎然。
人们最喜欢的客家传统钵仔饭、沙锅汤、炒米粉、烫粉丝、粰油果、粰糍粑、铁勺喇、铁勺粄、黄粄、糯米粄、艾粄,蒸芋(薯)粄等,品种众多,数不尽数,许多来赴圩的人都会来这里品尝,令人馋涎欲滴的农家传统手工制作食品。
肉菜市场内的案板不输城市社区肉市的规模。在肉市的侧边便是蔬菜行,色泽鲜嫩,青翠可人。有青菜、白菜、辣椒、豆角、膨皮豆、爪板豆、狗牯豆、黄瓜、苦瓜、白菜等时鲜蔬菜令人目不暇接。
也有另一类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卖跌打药的也聚拢过来,他们把其行业或产品的特点编成顺口溜高声叫卖,先在广场敲锣打鼓吸引人前来围观,开场的拿手好戏是表演几套武术,表演者早把砖头摆在摊位上,表演的节目有单掌开砖、手拍酒瓶等,表演时把腰中的功夫带解了又系,系了又解,然后鼓劲运足气用手掌或头把砖块打断,把酒瓶拍碎……表演成功后观众鼓掌助兴。然后表演者宣传其祖传跌打丸如何好,最后卖药挣钱。
乡村街(圩)林林总总的灵光,让人们的灵魂也都有所皈依。平时的圩日,人们大多看到“阿公、阿姆”等“留守”人群,而开圩日,自然也就多起了时尚群体,很多住在城里的人特地驾车前往,感受乡村圩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原生态景象。
在客家地区,圩的所在地,基本上是乡镇的经济与行政中心。在客家人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圩,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
有的街(圩)集市日期为农历每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为集。有的是逢五、逢十为集等。在一个县域内相邻着的乡镇将集市互相隔开,以免相犯,如甲为一、四、七,乙为二、五、八,丙为三、六、九,丁为逢五、逢十。
乡村的圩日有不同的日子,通常有间日集。即每隔数日举行一次的集市。根据客家人的约定俗成,一般有三、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五天一轮的有“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三天一轮的有:“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也就是逢“单”或“双”圩。许多相邻的圩镇,其圩日大多总是不会重复,因为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
我记得家乡青州大坪街的圩日是一四七、周边的热水、绣缎也是一四七,浰源、大湖、灯塔是二五八、合水、忠信是三六九。
我还记得,在20世纪50、60、70年代,大坪街街(圩)最热闹的街(圩)的粮行,粮行时有稻谷、大米、番薯匹(片)、番薯丝、芋头、姜薯、黄豆等。尤其是番薯片(匹)是当时青州的一大特产,更是大坪街集市交易的拳头产品,一是量多、质好、价格适宜,吸引了当时和平、连平县周边的热水、浰源、合水、忠信、大湖、绣缎、三角、甚至是兴宁、五华等县前来购买。记得当时的番薯匹(片)本土薯品种最高只卖1角2分钱,红心薯和红皮白心薯卖1角钱、广州薯卖八分钱。
乡村赴圩最多人的时间是新年开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夕,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圩日。最热闹的是腊月的年集,是每年农历腊月出现的年货市场,其起始日期各地不一,有的从腊月开始,有的从入年界开始,也就是从农历年二十四开始至年二十九。年集上,人们购买过年时穿戴的衣服、鞋、帽子以及烟、酒、茶、油、糖果、鱼肉、禽蛋。所以这些商品的销售量,都比平时猛增数倍。此外,还有年画、对联市,主要是出售年画、对联、神像。对联有印刷品,也有由摊主用浓墨大笔当场书写的,借以招徕顾客。神像为财神像和“五祀”像。“五祀”,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神(土地神)。爆仗市。出售鞭炮、焰火等。祭器市。出售烛台、香炉、蜡烛、香、纸钱等。
唐朝柳宗元在《柳河东集·童区寄传》就说,“之虚所卖之”(虚通“墟”)。圩,更古老的,如《易·系辞》所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圩日,在古代、近代,乃至如今,在客家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每到圩日,圩上可谓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圩上叫卖声,讨价声,嘘寒问暖声此起彼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从来以“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保暖写谢苍天”的旧观念渐渐被淡化,继而取代的是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情况下,以粮为主,多种经营,既丰富繁荣市场,也富裕提升农民自己。
人们都说,童年如诗,少年如画。童年、少年的时光虽离我们远去,永远不会回来,而曾经播下的种子却有了结果,是甜?是酸?是苦?是辣?唯有你自己去回味回味了。
掩卷细想,人的安静、虔诚、感悟,也许正是通过人们的“忆”、“传”、“思”、“行”来传承抵达,乡村传统文明的继承,才最终得以实现的呢?!
我想,文字里的“忆”、“传”、“思”、“行”,正是人们理想中的“忆”、“传”、“思”、“行”。“忆”、“传”、“思”、“行”是精神之魂,是智慧源泉,也是乡土福祉。“忆”、“传”、“思”、“行”,便能回归传统乡村文明的根系里,光阴短暂,生命安详,天人合一。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与传承,而对于乡村的街(圩)记忆就像对自己的成长那样,尤其是儿时所生活的那个地方。不知你是否也与我一样陷入了那温柔甜蜜的童年回忆,如果是那样,那么请趁着自己有生之年,也拿起手中的笔或电脑键盘、鼠标,把过去那记忆犹新事与物都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