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晚,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
一台融合着洛阳当地传统文化富有浓郁特色的晚会在这里盛大举行。原来,这是“格力·中国造”全国巡回直播洛阳站活动的直播现场。
一位名叫畅杨杨的90后帅气小伙,现场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就连亲临现场、一向豪横霸气的格力总裁董明珠也连翘大拇指盛赞:“好震撼!”“太棒了!”“非常了不起!”
提起畅杨杨,他现在可是河南省非遗领域的一张名片。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津剪纸技艺的传承人,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省、市的重要文化展示活动,现场展示剪纸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靓丽风采。
正像畅杨杨在与董明珠互动交流中所说,要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传统工艺,让世界爱上中国的非遗,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弘扬“非遗”的队伍中来。
这正是畅杨杨坚持不懈孜孜追求的梦想,也是他初心不改匠心逐梦的坚守。
时针拨回11年前。
2009年7月的一天,酷暑难耐。阴沉沉的天空,飘着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一列从洛阳开往深圳的火车,呼啸着一路南下。
车厢内,有人在睡觉,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打牌,有人在欣赏窗外风景。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静静地坐着,目光中充满着青春的渴望和憧憬,也流露着对未来的渺茫和担忧。百无聊赖的时候,他默默地拿出自己包里的剪刀和纸,熟练地剪起了一朵朵漂亮的花。
他就是畅杨杨,来自河南洛阳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的小伙。这年18岁,高中辍学,要跟同乡的几个年轻男孩一起去深圳打工。随身携带的物品,除了妈妈给的几百块钱生活费和少量衣物,就是一把剪刀、一些纸——有事没事的时候,他总喜欢拿出来剪着玩,打发无聊的时光。
火车一路疾驰。畅杨杨思绪如潮,禁不住想起年少时走过的路。
小时候,他的奶奶常和村里的婆婆们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在纸上剪花,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她们拿着纸折几下,“嚓、嚓、嚓”几剪子下去,什么花啊、鸟啊就像魔术一样“变”出来了。这让年幼的他觉得特别神奇。当别的小孩儿打打闹闹,或是下河抓泥鳅时,他就喜欢静静地围在奶奶身边,看她剪纸、铰绣样,眼中充满了好奇。
耳濡目染,久而久之,畅杨杨逐渐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扯着奶奶要学剪纸。自然,奶奶非常高兴,对这个孙子也是宠爱有加,就经常教他剪一些龙、虎、麒麟、猪、狗什么的。
上小学时,畅杨杨越剪越多,剪纸变成了他的一项才艺。元旦时学校要布置教室,其他班要么挂个气球算是装饰,要么在黑板上简单画个灯笼烘托氛围。他则用剪刀剪“春”字,剪花草动物,把教室的每个窗户都装扮得色彩缤纷。所以,每到过元旦时,他们班的窗户都是最漂亮、最炫的,引来其他班学生的艳羡。每当学校组织参加少年类的书画艺术作品赛时,他都会拿剪纸去参赛,基本上每次都能得奖。这些小小的成就,不时激励着他,让他越剪越有劲儿。
上初中后,畅杨杨就开始剪刀不离手。初中的三年,除了上课,业余时间就是剪纸。他最喜欢美术课,可以尽情地画画、剪纸,一旦美术课被别的课挤占,他心里就很难受。只要学校有书画活动、或书画少年艺术赛事,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在孟津乡下,剪纸属于女红,是小姑娘、小媳妇、老婆婆们的“专利”。看到畅杨杨每天像小姑娘一样剪来剪去,一些调皮的同学常常取笑他,给他取各种各样的绰号。对此,他常常一笑了之:“剪纸是高雅的艺术,能让我开心快乐,无论你们怎么说,我偏偏就是喜欢。”
进入高中,文化课的偏科,成绩的不理想,让畅杨杨对考大学失去了信心。高二结束后,他无奈地选择辍学,外出打工。
此时,畅杨杨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他放下手中的剪刀,将目光投向远方。
“你为追求爱好付出的代价后悔吗?”他问自己。
“等待我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和人生呢?”他问苍天。
自己无语,苍天不语。眼前,唯有匆匆远去的风景;耳畔,唯有呼呼而过的风声。
到深圳后,畅杨杨进入一家工厂,从事电子产品插件的安装。
白天,他和工友在流水线上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枯燥而乏味。晚上下班后,工友们则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或是结伴出去逛街,或是打网络游戏,或是扎堆喝酒。
畅杨杨则显得很“另类”。苦闷的内心,让他变得不爱说话,唯一的乐趣就是剪纸。每天一下班,他就钻回宿舍,趴在床上剪纸,借以纾解郁积于胸中的烦闷和苦恼。
日子如循环转动的齿轮,不紧不慢,周而复始。然而,一颗青春的心,却在畅杨杨胸中激荡着、躁动着,呼唤他摆脱庸常的人生。他一直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不剪纸的时候,畅杨杨就上网,搜索与剪纸有关的知识。在各种剪纸吧、剪纸论坛里,他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和他一样喜爱剪纸。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他与全国各地的剪纸爱好者一块交流、一块探讨。有好的想法,马上尝试把它剪出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一天,畅杨杨上网欣赏别人的剪纸作品,无意间看到在山西举办的中国年俗剪纸大赛正在征集作品。剪纸还有全国性的比赛?!惊喜之余,他心头一动。上学时就多次参加过本校本地比赛,也获过不少奖,为什么不试试呢?
畅杨杨又将大赛通知反复读了几遍,充分了解了应征作品的要求。接下来,他开始了精心构思。
年俗?年俗!儿时过年时的记忆一一浮现在眼前。
童年时,畅杨杨最兴奋最期待的有两件事,一是去镇上赶会,二就是过年。会场上有各种生活用品出售,还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过年时更开心,疯天疯地的玩,不用担心眼还没睁被喊起来上学。一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放炮,磕了头、祭拜老灶爷后,一天比一天忙活,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一直到正月十五的社火集会,敲锣打鼓、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等。这些儿时最珍贵的民俗记忆,在他的脑海里不断重复上演着。
灵感有了!就是小时候老家过年的习俗!
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畅杨杨每天晚上都要剪上三四个小时。他要把记忆中的年俗——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系列过年的场景一一剪出来。一次初稿,二次完善,三次改进……在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之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这幅名为《孟津年俗》的作品邮寄到了山西大赛组委会。起初,心里还想着作品的命运,每天惴惴不安。这次大赛是真的吗?作品会入选吗?能得奖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音讯杳无。从满怀期待到归于平静再到不抱希望,干脆不再去想它了。
没想到,大半年后,喜讯传来,他的作品《孟津年俗》获得中国年俗剪纸大赛铜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就获奖了!畅杨杨喜出望外。
去不去山西参加颁奖仪式?主办方问他。
去!畅杨杨毫不犹豫。
当畅杨杨把要去山西参加颁奖的喜讯告诉父母时,却被父母泼了一盆冷水。“奖金才300块,来回路费就得400多,不划算!”父亲不屑地说。“就是,不用去了,让人家把钱打你卡上吧。”母亲也附和道。
执拗的畅杨杨还是决定:去!
他不是冲着奖金去的,他是冲着到现场开眼界、长见识去的,是冲着当面跟更多的剪纸艺人交流学习去的。
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一去,成为他一生命运的转折,抑或是青春梦想的启航。来到颁奖现场,畅杨杨一下子惊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高手各显神通,巧夺天工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让他大开眼见。原来,平日里用来玩、用来解闷的剪纸竟然是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剪纸还能剪那么大、那么好;原来,剪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来,剪纸也能“剪”出这么大一片天地!
现场参加颁奖的有100多位剪纸爱好者,其中不乏国家级的剪纸艺术大师。他们中最大的参赛者已经有80多岁。但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年轻的面孔。19岁的畅杨杨,是所有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他的出现,仿佛一位不速之客,引起了大家的惊喜和关注。一些全国知名的剪纸大师对他说:“现在剪纸艺术缺乏年轻人来传承,你剪得挺好,好好学习、提高,将来肯定能有一番大作为。”前辈们鼓励的话语和信任的目光,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次剪纸盛会,让畅杨杨重新认识了剪纸艺术的内涵、价值、地位和前景。
“也许,剪纸可以当成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冥冥中他对剪纸艺术暗许芳心。
回到工厂,畅杨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还在思考,人生是这么一日日单调重复下去,还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越想思路越清晰,越想方向越明确,越想信念越坚定。
他要接过剪纸艺术的接力棒,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
拨开团团迷雾,人生豁然开朗。
畅杨杨给父母打电话:“我想辞职回家,专心剪纸。”
“不行!”听到这话,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过活的父母坚决反对。
“人家都出去打工挣钱,剪纸不能吃不能喝,咋养家糊口?咋盖新房娶媳妇?”
畅杨杨耐心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你们生我养我不容易,现在年龄大了,该我好好陪陪你们尽尽孝。再说,打工一个月两千多块钱,背井离乡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我不想过这样的人生。”
一向老实本分的父母还是不肯让步。毕竟,辍学打工,挣钱盖房,结婚生子,这是村里大多数年轻人的生存之路。在与家人几番争执之后,畅杨杨妥协了,继续踏上打工之路。他不想让父母伤心啊。
但梦想的火种一经点燃,便再也熄灭不掉了。
有了第一次获全国大奖的激励,畅杨杨开始热衷于上网搜索剪纸比赛的信息,积极参加比赛。不久,在中国四花剪纸大赛上,他的作品《河南民间绣样——窗帷子·麒麟送子》获得金奖。
这次获奖再次给了畅杨杨充足的勇气,他不再迟疑,不再顾及父母的反对,立即收拾好行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
他要追寻内心的声音,在剪纸艺术天地里纵情放歌。
2010年,畅杨杨回到孟津老家元庄村,购买了纸张以及工具,专注于剪纸工艺。
一个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干起了“婆婆活儿”,此举引起村民议论纷纷。
“干啥不行,非得成天跟个姑娘似的。”
“也不出去打工挣钱,不务正业。”
“咋会养个这样的孩子?真是不成器!”
父母恨铁不成钢,苦口婆心劝说:“剪纸是女人们做的事儿,又不是正经活儿,你去学个修车之类的技术活吧。”
认准了方向的畅杨杨不为所动:“我跟他们不一样!就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内心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剪出一番名堂,让周围的人看看!要让他们知道剪纸也是大有可为的!
畅杨杨明白,要想转变父母和村民对他剪纸的偏见,要想发展剪纸艺术,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提高技能,多参加比赛、多拿大奖,扩大孟津剪纸的影响力;二是推动孟津剪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官方认证”,提升孟津剪纸艺术的地位和价值。
向着心中的梦想,畅杨杨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刚回家的那两年,除了农忙时帮衬父母,大多数时候,畅杨杨都把自己关在二楼的房间里闷头剪纸,一剪就是十几小时。剪得投入时,父母一遍遍喊吃饭,他就是不挪窝。父母虽然依旧埋怨和担忧,但他们也认命了——儿子是真心喜欢剪纸,就由他去吧。对唯一的儿子,母亲自然心疼不已,每晚深夜都会给他弄东西吃,催促他赶紧睡。
先天禀赋加上后天努力,畅杨杨的剪纸技能提升很快,剪出的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温婉精致,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摘金夺银:先后获得全国剪纸大赛金奖、中国首届剪纸文化创意节银奖、河南省廉政剪纸大赛特等奖、河南省首届传统技艺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洛阳市第二届文艺成果牡丹奖等。
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知道了孟津有个会剪纸的小伙子。2012年底,有人慕名到畅杨杨家里花2000元买走了4幅剪纸。一旁的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薄薄的几张剪纸就卖了2000元?!这可是家里二亩地一年的收入!买主走后,母亲还恍如做梦:“咋能恁多钱,要不退给人家点儿吧。”母亲嘴上这样说,心里却乐开了花,原来剪纸也是能挣钱的。
从不理解到不反对再到接受,父母对畅杨杨剪纸的态度明显转变了。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关爱,父母也开始帮助他打打下手。他创作的《都说孟津好风光》,作品长达13米,没有那么长的纸,家里也没有那么大的地方粘贴装裱,父母就帮助儿子就在自家平房顶上一张一张粘起来。
与此同时,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孟津剪纸”,俗称“铰花”,始于清乾隆年间。虽说有近300年历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孟津剪纸的介绍并没有官方正史记录。申报非遗,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不忙的时候,畅杨杨就骑着摩托车深入周边村子里,寻找老一辈剪纸艺人,听他们的经验,学他们的手艺,收集他们的资料和作品。
在寻访中,畅杨杨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错失的遗憾。“那个老太太可厉害了,你随便说个啥她都能立刻剪出来,不过老太太已经不在了。”每次听到这话,他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因为老家的习俗是,人一旦过世,就要把他生前的物品都烧掉,自然也包括老剪纸人所有的剪纸作品。他的奶奶2009年过世时,家里就烧掉了很多奶奶以前的剪纸。那时,畅杨杨还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除了失去疼爱他的奶奶的悲痛,还没有意识到要去保存奶奶的剪纸艺术作品。现在一切都晚了。
听了也经历了太多遗憾的故事,面对老一代剪纸人的逐渐退场和传承断代,畅杨杨的危机感、紧迫感越发强烈。抢救、发掘孟津剪纸艺术,必须与时间赛跑,跑赢老艺人们老去的速度。
在马不停蹄的寻访中,在争分夺秒的挖掘中,在抽丝剥茧的整理中,申遗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2011年,畅杨杨正式向孟津县有关部门递交了孟津剪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当年孟津剪纸即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孟津剪纸于2013年被列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畅杨杨当之无愧成为了河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
追梦的剪纸路上,畅杨杨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有劲,越走越开阔。
筑梦——创新发展
说起孟津剪纸,畅杨杨如数家珍,了若指掌。孟津剪纸属于豫西剪纸一脉,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内容广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有嫁妆陪衬花、脸盆花、箱子花、墙花、窗花等喜花剪纸,有棚子花、挂钱花、灯笼花等用于节庆的剪纸,有河图洛书、老鼠嫁女等神话传说类剪纸,有纸扎花、纸钱、寿衣花、寿枕、寿材花等丧葬类剪纸,还有鞋花、服饰花、虎头鞋等生活用品类剪纸。
畅杨杨的剪纸作品,大部分表现的就是孟津地区的风土人情。说实话,除了参展参赛,这些较为传统的剪纸受众并不多。在技艺的学习探索上,他日益感受到,剪纸艺术要想获得更多人的热爱,光靠传承是不够的,必须寻求创新突破。
身为90后,畅杨杨深知年轻一代的需求和审美,不断推陈出新。从单一的红色、黑色等剪纸到套色、衬色、染色剪纸,从古老的传统技艺到时尚前卫的现代元素,创作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
2014年,巴西世界杯之际,畅杨杨首次尝试将剪纸艺术与世界杯结合起来,让热爱足球的年轻人去关注、了解传统剪纸艺术。在他的剪刀下,笑容灿烂的C罗、酷帅逼人的梅西、神色冷峻的内马尔……一个个大名鼎鼎的球星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畅杨杨看了关于抗日战争的一些资料图片,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愤,当即创作出一幅《南京大屠杀》剪纸,画面中运用了黄色、红色、黑色来表现土地、火焰还有愤怒。该作品最后获得一等奖,被纪念馆珍藏入馆。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创作出喜迎十九大的主题剪纸。
2018年,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创作改革开放系列主题剪纸,反映祖国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成就。
此外,畅杨杨也会做一些时尚的婚纱照剪纸,还有生日剪纸等,把这些传统吉祥的寓意融入到现代人们的需求、装饰和礼物中。
为了能剪出自己的风格特色,畅杨杨一有时间就坐火车到外省去求教研究剪纸的学者老师。这些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到一处,他除了拜访当地剪纸艺人,还实地考察当地历史文化名胜,从古代艺术中汲取营养。而购买当地剪纸类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工作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像《陕西剪纸》《陕西剪纸大观》《中国当代剪纸传承大师》之类的专业书籍。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翻阅,细心揣摩体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于钻研,博采众长,畅杨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他的剪纸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便一个主题确定后,无需画图打草稿,直接在脑子里构图,随即拿起剪刀就能剪出一幅优秀作品来。
2016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剪纸现场表演比赛上,畅杨杨作为49名获奖者之一参加了现场表演。评委组组长、国家高级美术师、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调研组成员、著名民俗文化专家陈竟教授,被畅杨杨超凡出众的临场脱稿剪纸技艺吸引住了,陈教授由衷地赞叹道:“畅杨杨的脱稿剪纸,从剪功、立意、构思、造型技法和神态、气韵、张力审美来观察,都已相当出色,简直是高手中的高手。我为畅杨杨叫好,这才是个真正大师级的青年人才。畅杨杨没进过美术院校学习,只有高中学历,是自学成才、土生土长的民间剪纸艺人。我敢说,美术院校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美术院校学生搞的剪纸达不到他的水平。我为民间剪纸界出了一位杰出的后继人才而感到高兴、喝彩。他是中国当代优秀青年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代表,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后浪奔涌,后生可畏,后继有人。畅杨杨先后入选孟津县第八批拔尖人才、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当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洛阳河洛剪纸协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非遗领域的“金字招牌”。
畅杨杨青春奋斗的励志故事,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突出贡献,引起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九零后的剪纸梦》,新华社全媒体记者到孟津采访刊发《九零后剪纸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乡土》《美丽中国乡村行》等知名栏目给予了专题报道。河南省、洛阳市的媒体更是调动全媒体平台,对这位青年榜样大张旗鼓宣传。
自立志从事剪纸艺术起,畅杨杨传承、弘扬孟津剪纸艺术的梦想就从未止步。
2012年,借着孟津剪纸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风,畅杨杨在孟津县城王铎书法馆旁边,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他要搭建平台,致力于孟津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
2015年,畅杨杨更将“阵地”转移到洛阳市区,在老城著名的鼓楼附近开了一家工作室。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客流量大,传播机会更多。
一有空,畅杨杨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门口摆个小桌子,坐在那里剪纸。一把剪刀就像他手中的杂耍玩物,上下飞舞之中,雍容华贵的牡丹、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图案便显现出来,看得游客们眼痴神迷、流连忘返,他则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剪纸艺术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在畅杨杨努力下,剪纸的市场空间和影响力慢慢扩大了。如今,他在洛阳开了两家工作室,里面不只是传统的剪纸作品,还有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非常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作品越来越多被企业家、专家学者收藏,被政府部门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贵宾。
随着孟津剪纸艺术地位的日益提高,畅杨杨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投入全部力量推动孟津剪纸走出乡村、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中原传统艺术魅力。
2018年4月13日,国家外交部、河南省政府主办“与世界携手,让河南出彩”全球推介活动,畅杨杨作为河南非遗的青年传承人,现场向外交部长王毅、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和15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中外媒体创作主题剪纸,在国内外媒体面前展现了河南传统“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
畅杨杨还先后走进德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举办个人剪纸艺术作品展览,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张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与推动孟津剪纸走出去相比,畅杨杨思考最多的,还是剪纸艺术在青年一代的传承问题。在他看来,大学生是最具可能性和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在任何场合,畅杨杨一见到大学的校领导,就主动“套近乎”,提出“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愿望。目前,正与河南科技大学团委接触洽谈。对于这次合作,畅杨杨相当重视。没上过大学的他,担心写出来的材料不够好,每写几句就凑近电脑屏幕,把刚敲出来的字一个个读出来,细细品味,字斟句酌。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热爱、传承孟津剪纸艺术,畅杨杨把自创和收集来的剪纸精品带到乡镇的集市上展览。他还把培养剪纸艺人与扶贫相结合,在孟津县横水镇举办精准扶贫剪纸实用技术培训班。每次培训课,会场总是挤得满满的,有十几岁的小姑娘,也有80多岁的老太太,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不少心灵手巧的村民坚持练习,剪纸技艺已经十分熟练,剪出的作品水平也很高。有的企业特意找上门购买村民的剪纸。剪纸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门路,这让令畅杨杨感到欣慰。
现在,畅杨杨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白天,他积极参加团体沙龙、文化展示和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晚上,则是他潜心创作的最佳时间,往往忙到凌晨时分。“有时候,我也感觉累。但一想到梦想和使命,就又打起了精神。”对于未来,他满怀期待:“一是把自己剪纸的方法和作品创作感悟总结出来,编辑成书,供爱好剪纸的人参考;二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馆,把优秀的剪纸艺术展示给更多的人。”
说这话时,畅杨杨语气平静但字字铿锵,目光坚定而充满期待。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战略,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他自信的深厚底气和圆梦的坚实支撑。
回首一路走来的人生路,畅杨杨有着独特感悟:“我认为90后是叛逆、寻梦的一代。父母总希望我们按着他们规划的路线走下去,避免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要有一种不撞南墙头不回的精神和劲头。有时候我们撞的或许不是南墙,而是撞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有想法就要大胆去尝试,有梦想就要勇敢去追寻。”
是的,有梦就要勇敢去追。即将到而立之年的畅杨杨,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奔涌的青春激情,勇敢地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紧紧握住传承“非遗”的接力棒,正在追梦之路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