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又一个春天如约而至,河洛大地一派春意盎然。虽说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久困于家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走向户外,走进春的怀抱。诗人们更是敞开情怀,用优美的诗句吟唱着对春的炽热情感。
春天,带给大地生命,带给人们希望。古往今来,春天无疑是文人墨客最钟情的季节。诗人们用生花妙笔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咏春佳作。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历史上一直都是一座繁华城市,不少诗人曾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洛阳这座城,不可避免地成为诗人们填词作赋的对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看看古代洛阳的春天是怎样一种美!
在北宋大儒邵雍看来,“四方景好无如洛,一岁花奇莫若春。”生活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洛阳,邵雍自然不会辜负大好春光,要到户外踏春去。他在《春游》写到:“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金谷暖横宫殿碧,铜驼晴合绮罗光。桥边杨柳细垂地,花外秋千半出墙。白马蹄轻草如剪,烂游于此十年强。”意思是说,若论各种节日,寒食节最好,清明时节,草长莺飞,万物清明,最适合春游了。若论天下名园,也是洛阳最好。接着诗人推荐了几处好地方:金谷园中、铜驼陌上、天津桥畔。当然,还有园林中的花、花墙下的秋千等等。在轻松平和的诗意中,写出了对洛阳春天的美好向往。
说到金谷园,那可是最受古代诗人欢迎的“打卡地”之一。“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尤其是金谷园,在洛阳古代名园中可是首屈一指,“金谷春晴”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唐代李益“独上洛阳桥”时,眺望金谷园,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女子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禁不住称赞:“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洛水穿越洛阳城而过。对于逐水而居的人们来说,洛阳无异于“诗意的栖居地”。据史书记载,洛河自隋唐时期就已是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风光如画,游人如织。漫步洛浦,暖风习习。白居易赞曰:“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思诗迷,眉月晚步神女浦,脸波春傍窃娘堤;柳绿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燕不成啼”。描绘的岂不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可见,洛水之畔,也就是现在的洛浦公园,不但是现代洛阳市民悠闲娱乐的乐园,也是洛阳先民踏青赏春的好去处。
洛阳的春天,春色怡人、春色迷人、春光四射。最美的还要数“花”了。宋代司马光在《洛阳看花》中写道,“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同为宋代的刘克庄也由衷赞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不过,对帝都洛阳人来说,也是见过大世面、追求品格的,一般的花花草草是看不上眼的。正像邵雍在《洛阳春吟》中说的“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又说,“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是啊,“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也只有艳压群芳的牡丹,才能“花开时节东京城”。
“洛阳牡丹品种多,自谓天下无能过。”牡丹花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繁花怒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一代文坛大家欧阳修盛赞“白牡丹”,“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钟情“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而南宋杨万里则独怜紫牡丹,“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红的、白的、紫的、黄的……五颜六色的牡丹花竞相斗艳、各领风骚,装点着洛阳春的盛景,召唤着人们前来赴一场春天的约会,也难怪“一城之人皆若狂”了。
河洛大地的地脉厚养了洛阳的春天;洛阳的春天温润了诗人的灵感。穿越一篇篇千古传诵的咏春经典,行走在历史与现实融汇的洛阳诗情画意的春光里,纵情欣赏河洛大地的美景,让人禁不住唱响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