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名函谷关,祖籍三门峡灵宝。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一个名叫杨仆的海军将领,将你的户籍迁往三百里外他老家洛阳新安。为了区别身份,你的前身被称为“秦函谷关”,后世被称为“汉函谷关”,简称“汉关”。
至于杨大将军为何要大费周章不辞辛劳迁关?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今灵宝)三百里。”表面上看,杨大将军是以“耻为关外民”为由而申请,是为了尊严和荣誉而东迁老家。深层次说,这何尝不是他对故土的眷恋?何尝不是他郁结于内心的乡愁使然?
想想他杨大将军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马革裹尸,远离故土,与家人聚少离多自不待言。每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让父母妻儿担惊受怕也是必然的。但是,身为军人,戎装在身,使命在肩,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埋藏在内心深处。所以,当遭到顶头上司不公正对待时(论功行赏时别人都做“关内侯”,唯独让他做“关外侯”),平民出身的杨大将军自然想到了家。在老家,他不仅可以做“关内侯”光宗耀祖,而且可以叶落归根照应家庭。为此,他不惜自掏腰包、大举迁关。事实上,杨大将军最后被废为庶民,回到人生的原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杨仆移关”的壮举,难道说没有寄托他无处安放的乡愁?
于是,在众人神情不一的目光中你被建造出来。依山傍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仁不让成为交通要道上的咽喉锁钥,首当其冲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眼前飞扬着刀光剑影,耳畔充斥着鼓角争鸣。在这片著名的古战场上,不知上演过多少征战杀伐、悲欢离合的故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连年出征的战士,又是多少人家的“春闺梦里人”?又牵动着多少妇人的情丝?
你是军事要塞,也是商旅枢纽。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第一道门户,你见证了丝路的繁荣与兴盛。外国使节、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携带奇珍异宝、各色特产,往来于此,络绎不绝。无论是出关还是入关,你都是人们旅途中的驿站,都是人们情感的结点,让奔波的双脚暂得歇息,让劳顿的心灵暂得放松。
自诞生之日起,你就与武将士兵在一起,终日舞刀弄枪、打打杀杀,给人的印象不过一介武夫。然而,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不小心赋予你深刻的思想和大智慧,让你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文化地标。那个人是老子,他辞官西行出关,本欲隐居修养。当他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函谷关时,没想到被关令尹喜强制留下来著书。不得已,老人家写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将你与哲学鼻祖老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和荟萃之地。在《道德经》这篇千古雄文中,老子描绘了心目中的“理想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那个群雄争霸、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时代,老子希望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风淳厚、尚德知礼,既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又有丰裕的精神文明。这是老子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美好生活,不也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愁?
巍巍雄关,屹立千年。传承历史文脉,守护乡愁记忆。进入新世纪,汉函谷关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见证了丝路文明的雄关要塞,以全新高度和崭新面貌,融入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
如今,整饬一新的汉函谷关,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寻找精神的原乡。站在城楼上,眺望关下,古道逶迤,晦天苍茫。古老的涧河奔流不息,坚挺的关楼风韵犹存,斑驳的城墙古朴沉厚,遗存的车辙清晰可辨,蓊郁的古树静谧摇曳……浓郁的“函谷乡愁”氛围拂面而来。
中华文脉传千年,一缕乡愁承古今。汉函谷关,是你用不老的时光替我们默默守望文化的根基和源泉,让乡愁记忆的温情在这块古老又充满生机的热土上,不断氤氲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