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伟堂的头像

薛伟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26
分享

龙门石窟断想

二十年前,我来洛阳读大学。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踏上古都洛阳这片厚重的热土。记得办完入学手续的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可耐地奔赴仰慕已久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参观。二十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在龙门石窟流连。抬头仰望,青松翠柏掩映下,龙门石窟更显得庄严肃穆。

朝圣般的心情,不经意间穿越千年时空。那是沿循班超出使西域的“丝绸之路”吗?那是探寻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佛教圣地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松柏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刀阔斧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游牧文明从此融入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尊崇佛教的风气,更是在皇家贵族的示范带动下四处流行。作为佛教文化的艺术体现,龙门石窟的雕刻,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又在中国化、本土化的演绎中别具一格。在龙门石窟艺术风格的流变中,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等源源不断地汇入洛阳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

所以我说,你是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化身,龙门石窟!

然而,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先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创新创造精神的薪火相传。龙门石窟的开凿,源于对宗教的信仰。只不过,这种信仰的力量已经超越了宗教本身,融入对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之中。龙门石窟自公元493年开凿,纵贯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多个朝代,前后历时400余年。频繁的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却并未终止龙门石窟的营建。悬崖峭壁之上,一代一代的艺术匠师们,挥动锤子、凿子,用创造激情雕琢着精湛的石像。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中,石屑飞溅,留下的是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现存的70余座佛塔、2345个窟龛、2800余块碑刻题记、近11万尊造像,无不是劳苦大众高超智慧、创造激情和坚毅品格熔炼而成的结晶。

所以我说,你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精神的象征,龙门石窟!

又因为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纷飞,王权更迭,朝政斗争,宫廷内乱,正在雕刻的石像也曾被迫中断,留下粗糙的毛坯。抑或不法分子觊觎龙门石窟的珍宝,进行疯狂的盗凿。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摧残,无数佛像惨遭破坏。有的手臂被砍掉了,有的头部被凿去了,有的整个被破坏了,只留下空荡荡的底座。破坏之严重,令人瞠目结舌,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龙门石窟斑斑驳驳的身躯,透射着历史的伤痛、文明的悲哀。

所以我说,你又是一卷兴废变迁、充满悲情的历史,龙门石窟!

正因为如此吧,世人重新发掘和认识了你蕴藏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你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倍感荣耀备受尊崇备受呵护。在历次保护性提升改造中,你每每以崭新的形象迎接着海内外不同肤色的亿万游客。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又充满自信。卢舍那大佛前,照相机咔嚓咔嚓地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

哦,龙门石窟!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从牡丹名城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古都洛阳已经开始了华丽转身。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受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胎动吗?

你不语。唯有穿越松柏的风声阵阵,并流淌千年的伊河水声哗哗。

但作为洛阳旅游的“形象大使”,卢舍那大佛雍容大度的微笑告诉我: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是吗,龙门石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