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晨
连晴不知夏去,一雨方觉秋深,是这座古城的最新写照。也有很多时候,甚至在不经意间,来的也快,去的也快。看着与古城阡陌交错的地方,那些遍布着为生活而四处匆忙的人,往往会在无意识中才发觉并望着窗外,便感慨道:“原来,已经入秋了”。
大概在这里的四季当中,数入秋这一季,古城山下便开始进入到了“才情留不住”的时候。许多文人墨客对于入秋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等秋、望秋、忆秋、惜秋、伤秋、愁秋、叹秋、咏秋、赞秋等等。可用在这里时,我倒是不知用什么样的秋,来讲述属于这个古城应有尽有的样子了。草木凋零,雁归花谢,虽是自然定律,可换个角度想想,当生命进入倒计时,瞬间的美好,往往求之不易。
何为“不易”,怕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留不住的一些人或事吧。要说“不易”,索性就来说一说古城的前世。黄河两岸,三秦以北,大漠边塞,一座座流动的沙丘,无一处绿洲,古城周边一公里不到,满目黄沙,那时的干旱和风沙早已成了古城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当我深入了解古城的前世时,有这样一句诗“风吹黄沙滚,雨涝水汪滩。荒山连成片,树木眼间稀”,最是能体现出七十年前古城的现状。而七十年后“绿了荒山头,沟里清水流。花在城中开,草在街边绿”的风雨变迁,实属“不易”。
当然,古城里面的建筑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就拿位于明清建筑古迹的古城老街来说,由南向北矗立,形成了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建筑风貌,还有周边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因与北京城区四合院中的样式有雷同之处,从而被称作“小北京”,也有四寺夹一庙”的古刹建筑群的文化和民俗多远文化的融合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大漠风情,更为入秋后的古城邂逅了一场塞上风光。
哪怕随着季节的变化,古城四季的名片,也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入春的古城,杏花开的刚刚好,香气扑鼻。春雨潺潺,鸟儿清唱,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入夏的古城,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与古城相衬,满满的活力无限。山水人家中的荷叶似水出芙蓉般清香袭人,总让人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欣赏一番。入秋的古城,它没有春“野”,没有夏“皮”,也没有冬“沉”,秋“静”的样子倒是符合我的脾性。入冬的古城,一场雪给它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上面稀稀疏疏的印记很明显的看到这座古城的烟火气,在忙碌中去迎接新的一年。古城四季风情万种,唯有入秋深得我心。
当这座小城入秋后,便也开始准备属于它的冬眠期,等待万物复苏之时,充满生机勃勃的样子来讨人欢喜。殊不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样子,实在有些可爱,且不论何事可用来讨人欢喜,就现在而言,入秋的小城,美得让人心动。
古城的古塔山,一座座杏树,更是这座古城的名片之一。在群沟万壑间,小小村落在山林的掩映下,保留神秘色彩。而且入秋后的杏树,虽普通的不再普通,可正也是最出彩的地方。杏树的叶子由绿到黄再到红依次过渡,虽没有枫叶那么美丽,也没有银杏叶那么高雅,但也是平凡中最温柔的一个,因此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美景。或许,匆忙中不乏人间烟火,适当停留,约三俩好友,感受当下的惬意,何乐而不为。
还有小城山下,秋收“金满仓”的盛况也着是让人喜庆。站在自家的庄稼地上,呼吸着清爽的空气,闻着空气里庄稼的味道,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一年的辛苦劳作,虽然艰辛却也悠然自得。因此,在它的孕育下,一代又一代庄稼人与田地为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感受四季风土民情,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也是这座城市中最淳朴的民风和生活状态。
俗话说“一夜知秋”,因一些未知的原因,今年的秋似乎来得有点早,让人始料不及。一连几天的阴雨天气,因交通停运而打乱了假期旅行计划,瞬时有点抑郁体质。好在因为一场为期一周的幸运采风旅程,让我重新对这座古城的变化有了新的认知。一只狮子的觉醒,大国的崛起,给一个城市带来的生机,足以够滋养它,守一方水土,护万家灯火。也是这座古城最强有力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在生养我的土地上,感受黄土高原人的质朴纯真,感受古城四季美如画卷的边塞雄关和容纳百川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入秋是古城里最治愈的季节,当然也不否认其他季节也一样有特别的一面,但我仍然还是喜欢秋季的古城,只要一入秋,我便开始到处逛逛,一边在吸取它的营养,同时也一边将它记录下来,看着秋后古城事物的点滴,这满满治愈人心的能量,回忆起来都能够让人持续快乐好一阵,一切不开心都会一扫而空,非常的治愈。
有人说“古城千万座,怎唯独它好呢”?
日久便生情,我想,我是动情了吧。
又有人说“那为什么只喜欢“秋”呢,不该是都喜欢么”?
脾性相投且治愈。通俗一点讲,入秋的休息时间久,对“秋”有着特别的依赖,故而比其他季节要陪伴的更久一点吧。
其实每一年古城的秋,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始于秋也终于秋,在繁盛时遇见凋零时离别。古城的一颦一笑,倾城倾国,越深入越痴情,闭上眼,感受着古城韵味,也承载着三秦满满的情意。只不过入了秋,更浓烈了些。